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一一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

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

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

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

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

间变得非常重栗。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

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

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

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

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

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

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

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

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

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

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

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栗关注“附近”。一方面是栗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

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

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

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

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

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

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

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

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

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

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

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

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

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

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

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栗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

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

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

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

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

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

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

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至U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

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

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

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

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

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

的具体感知之中。

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

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

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

谈逐渐推向深入。

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

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项飕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

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

D.项飕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

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飕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间的暴政-I导致

一7M才A----->①觉得生活失控的年轻人-——以“附近”为抓手

抽象的感知」------------------H----------__1

------------必须

摆脱时间暴政-1需要__③④什强调具体经验

|重建理解方式上fU以个体为中心

A.①附近消失B.②重建附近C.③尤其重要D.④从而做到

5.项飕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

及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

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

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

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

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

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

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

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

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

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

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

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

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

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行业

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

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栗联合

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

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需栗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O

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说:“礼

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

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

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各种问题

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

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

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

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

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

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

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的道

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

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

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

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

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

C.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

D.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

B.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的灵活。

C.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

D.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用天时

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B.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还要

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

C.“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人必须

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

D.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

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9.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A.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D.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10.孔子《论语•为政》中讲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

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更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上文说明荀子是怎样阐释“礼”的作

用和意义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曾经注释过这句话:“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

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道器不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道和理

无形无影,器和物有情有状,但是无形无影的道和理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定

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我们经常说的文以载道、艺以载道、器以载道,实际上讲的都是道器不

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同样服从体用一源的合一逻辑。程颐在《易

传序》中提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

是须臾不能背离、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

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这就是“体用贯通”的道理。经世之所以能够经世,就在于是始

终管用的真理;致用之所以能够致用,在于经世的是可大可久的真理。

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根

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我们的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

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也就是经义,这是一个大道。大道不能背

离,所以君子之道是唯道是从。栗明“体”实际上就是明道,这个“体”就是大本大源,《大

学》开篇讲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明德实际上就是把本

有的明德、本有的天理给彰显出来而内圣的过程,这样的明明德不仅仅是一个内在的修养,真

正的明明德,它必然转化成亲民,最后止于至善。也就是说,知行必然是合一的,内圣的东西

必然转化为外王。所以“经世”的东西之所以能够经世,就在于它能够“达用”,与时偕行,

能够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而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

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

们的文化事业必然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而又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材料二:

中国家具设计文化的价值早已被西方发现,并引起了“中国风”的设计思潮;自1920年

起,现代家具设计理念与中国明清家具的功能性不谋而合,西方设计师们从这种交流中寻觅价

值,并适宜地转化价值,最终诞生出极具创新性的“现代西方中式”作品。中国当代设计师穿

梭于中西互惠、古今传承的文化交织中,执着于传统设计的现代化本土表现,演绎着“新中式”

的家具革新,努力争取着中国家具设计的当代舞台地位。

中国的硬木家具是传统设计文化的集大成者,特别是明式家具浑厚儒雅的外形、舒适简明

的功能和严丝合缝的结构,充分体现了传统家具设计的本质精神,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家具的

设计思潮。

中国家具体系也与外来文化息息相关。早在汉灵帝时期,胡床作为一种西北游牧民族的家

具文化就已传入并得到皇室认可。而由佛教带来的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的萌

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唐以来,因对佛教信仰的推崇而大力提倡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迎来了宋

以后中国框架椅的发展高潮。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一种结合中国传统手法与西方现代

理念的家具设计风格悄然兴起,这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法国归来的设计师钟晃率先开发

并逐渐成熟的海派家具,它预示着“新中式”的萌芽。此后,中国家具的形式开始由传统向现

代过渡,一系列先进的西方工艺和材料也随着文化广泛交流而被引入。新中国成立后的家具行

业在中国经济的缓慢恢复下看到了曙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更为广

泛和深刻,中国的家具设计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一艰难的发展过

程。1991年出现的“联邦椅”(图1)就是对传统设计的一次现代化回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本土已经孕育出一批致力于“新中式”设计的改革家。有些设

计师率先引进乌金木,在结合西方极简主义等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进行中国传统家具的重构

与再造。如“细竹系列”家具——钱椅、玫瑰椅(图2)、官帽椅、书桌以及鸟笼灯具等,吸收

了中国明式家具的精髓,结合当代时尚设计要素,在细竹内部包裹着钢材,让人耳目一新。

图I带有“S”形奇背板的-联邦椅"图2"细竹系列"的玫瑰椅图3'吞摞的竹制“龙枷

可叠摞的竹制“龙椅”(图3)的设计,其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明式家具设计系统和北欧现

代功能主义设计系统两个方面。其设计师受邀承担联合国竹藤组织的科研项目——竹产品的现

代化,且考虑将合成竹材引入“龙椅”的制作,并在几年内进行了持续的设计修改和制作。“龙

椅”以其完善的可叠摞的现代家具的功能和对中国明式家具重要元素的创新(对明式圈椅的扶

手和单板靠背的应用),成为“新中式”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设计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

流,这种交流是互为体用的过程。长期以来,面对五花八门的西方设计文化,由于缺乏有针对

性的研究与价值探索,出现了许多盲从的“拿来”设计,这使中国的家具设计仍游走于模仿与

原创之间。然而,如上所述,一些中国的当代家具设计师已经走出迷茫的阴霾,他们懂得并珍

惜每一次交流的反馈,乘着文化交流的东风,拉起传承传统理念的大帆,正在互为体用的顺风

中开辟着一条“新中式”的新航线。

(摘编自景楠等《互为体用在家具设计文化中的表现与应用》)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道器不离”指无形无影的道和理通过有情有状的物来表达和承载,这是中华文

化理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B.材料一中的“合一逻辑”在文中具体是指道、体这些根本的东西必须通过具体的器、用来承

载和彰显,两者不能背离。

C.材料二中的“中国风”是指在中西交流中,西方设计师以中国明清家具的功能性为理念指引

进行设计引发的设计思潮。

D.材料二中的“‘拿来'设计”是指一些设计师对西方设计文化缺少针对性研究与价值探索,

设计家具时一味模仿缺少原创。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内圣的东西必然转化为外王,这告诉我们,只要把内在的修养彰显出来,就必然转化为亲民,

最后止于至善。

B.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见中国家具设计的萌芽离

不开外来文化的贡献。

C.从海派家具开发和成熟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家具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自主创新这

一艰难的发展过程。

D.“龙椅”之所以成为“新中式”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因为其具备可叠摞功能的同时,应用了

一些传统设计元素。

1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体用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A.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B.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C.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洋避维,则所用之异也。

1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1、图2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1中椅子的“S”形靠背板,借鉴了明式家具外形,表现了家具设计继承传统的一面。

B.图1中椅子的整体外形具有西方艺术的雕塑美,体现出家具形式做到了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C.图2中的椅子具有鲜明的明式家具风格,其简洁的设计又融入了西方设计的极简主义理念。

D.图2中细竹内部包裹着钢材的工艺是传统与现代材料的综合应用,做到审美与功能的统一。

15.材料二中的“新中式”家具设计是如何体现材料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请结

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缺少限制,曲解文

意,原文“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原文有限制语“在这

个意义上”,而且原文还有“可能”。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

无中生有,原文“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

么意思来”,并不是要求年轻人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是要他们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

关注“附近”,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

他人的苛责”错,原文“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表明“时间的暴政”指的是时

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种时间控制,一切由它说了算。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D.“从而做到错,原文“所以

‘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

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

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强调具体经验”以个体为中心”不是要求

我们以“附近”为抓手“做到”的内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点。故选D。

5.答案: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

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

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的能力。①描述性:“以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

满”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邻居是干什

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

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来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附近”这

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作者关注到“时间的暴政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我们在日常生

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

感知来理解”,因而我们不再关注“附近”;而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给出

的意见就是年轻人要关注“附近”。总之,作者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

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因为有“描述性”,使得学术观点并不抽

象,易于让人理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因为有针对性,大家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实用,从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

哲学上的价值”没有根据,原文只是说“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没有作比

较。C.“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曲解文意,也不符合事实,原文

“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荀

子强调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D.“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

束”颠倒因果,应该是有了道德和“礼”的约束,才使人异于禽兽。故选B。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

错误。文章只是比较异同,并未对比优劣。故选A。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

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推断片面。原文是说“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

多,那也就不成问题”。故选D。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故

选B。

10.答案:①人需要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必须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礼),杜绝社

会和思想的混乱;②人生活在一起,欲多物少,存在竞争,必须用“礼”对每个人的欲望加

以节制;③“礼”的意义在于可以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它还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是人类

的精神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根据“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

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

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可知,人需要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

来,必须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礼),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②根据“人们必须在一起生

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可知,人生活在一起,欲多

物少,存在竞争,必须用“礼”对每个人的欲望加以节制;③根据“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

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可知,

“礼”的意义在于可以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它还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是人类的精神成

就。

n.答案:c

解析:C.“西方设计师”错误,结合“自1920年起,现代家具设计理念与中国明清家具的功

能性不谋而合,西方设计师们从这种交流中寻觅价值,并适宜地转化价值,最终诞生出极具

创新性的‘现代西方中式'作品。中国当代设计师穿梭于中西互惠、古今传承的文化交织

中,执着于传统设计的现代化本土表现,演绎着'新中式’的家具革新,努力争取着中国家

具设计的当代舞台地位”可知。故选C。

12.答案:D

解析:A.“只要把内在的修养彰显出来,就必然转化为亲民,最后止于至善”错误,太过绝

对。B.“可见中国家具设计的萌芽离不开外来文化的贡献”错误,偷换概念,结合”而由佛

教带来的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唐以来,因对佛教

信仰的推崇而大力提倡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迎来了宋以后中国框架椅的发展高潮”可知。

C.“中国家具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自主创新这一艰难的发展过程”错误,偷换概

念,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家具行业在中国经济的缓慢恢复下看到了曙光,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更为广泛和深刻,中国的家具设计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

造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一艰难的发展过程”可知。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一关于体用关系的观点是中华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