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_第1页
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_第2页
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_第3页
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_第4页
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TOC\o"1-2"\h\u1949第1章绿色低碳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4249511.1国际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454011.2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449491.3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与法规概述 4305081.4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预测 529237第2章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517572.1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 528962.1.1总体目标 5316492.1.2阶段性目标 589282.2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6125442.2.1发展战略 6301322.2.2路径选择 6108312.3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 6216432.3.1重点领域 6197442.3.2关键技术 6202802.4政策措施与保障体系 6205742.4.1政策措施 655862.4.2保障体系 73380第3章优化能源结构 7103703.1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 720883.1.1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效率 7293623.1.2油气资源清洁开发 7317643.1.3电力系统清洁升级 752773.2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 7158433.2.1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 7303663.2.2深入推进水能、生物质能利用 7182363.2.3创新清洁能源应用技术 8234643.3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8264973.3.1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 853263.3.2推进建筑领域能源消费改革 8219643.3.3促进交通领域清洁能源应用 8178673.4能源基础设施优化布局 8296523.4.1优化电网结构 8273553.4.2完善油气基础设施 8206923.4.3建立清洁能源消纳机制 84720第四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8135584.1工业领域节能技术改造 844894.1.1优化工业生产过程 82074.1.2推广余热余压利用技术 9285914.1.3实施电机系统节能改造 9189204.2建筑领域节能技术应用 9286434.2.1推广绿色建筑 993254.2.2建筑节能改造 915454.2.3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 9193214.3交通运输领域节能措施 9175504.3.1发展公共交通 993664.3.2推广新能源汽车 9277384.3.3优化交通组织管理 9164894.4能源系统优化与节能管理 9228714.4.1能源审计与评估 10188594.4.2能源管理系统建设 1061534.4.3节能管理与评价 107375第五章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1053905.1风电产业发展 10220315.1.1优化风电产业布局 1075545.1.2推进风电技术创新 10206645.1.3加强风电产业链建设 10244715.2光伏产业发展 10107265.2.1光伏产业布局优化 10217345.2.2提升光伏发电技术 10107695.2.3完善光伏产业链 1031345.3生物质能源利用 11215325.3.1生物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11140805.3.2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 1135275.3.3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 11159475.4地热能与海洋能开发 11134815.4.1地热能开发 1116605.4.2海洋能开发 11195005.4.3政策支持与监管 1131702第6章推进能源科技创新 1151406.1绿色低碳技术研发 1164836.1.1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战略布局 11253096.1.2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项目实施 11215586.1.3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评价体系 12221546.2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2195546.2.1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12134606.2.2构建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1277456.2.3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12153886.3产学研用结合与成果转化 12196696.3.1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12110046.3.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12128016.3.3培育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 123096.4国际能源科技合作与交流 12196546.4.1加强国际能源科技合作 12196396.4.2促进国际能源科技交流 12149456.4.3推动能源科技“一带一路”合作 1310400第7章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 13310077.1绿色能源消费政策引导 13130837.2绿色能源消费市场培育 13192487.3绿色能源消费宣传与教育 1360197.4绿色能源消费国际合作 13196第8章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13303418.1能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13276858.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410988.1.2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1460778.1.3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4135528.2环境保护措施与治理 14217938.2.1大气污染防治 14209618.2.2水污染防治 14137198.2.3土壤污染防治 14263108.2.4噪声污染防治 14163098.3生态修复与保护 14110468.3.1生态修复目标 1448718.3.2生态修复措施 14301978.3.3生态保护措施 14291568.4环境监测与监管 15293428.4.1环境监测体系 15109618.4.2环境监管机制 15192708.4.3环境信息公开 1526154第9章强化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15231429.1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 15168729.1.1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法规 15178999.1.2制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 15135019.1.3推进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 15144459.2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 15150639.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5208229.2.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1587229.2.3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16273619.3金融支持与绿色信贷 16144319.3.1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1634109.3.2加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 16303719.3.3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16248079.4低碳技术与产品认证与推广 16213469.4.1建立低碳技术与产品认证体系 16154369.4.2加强低碳技术与产品推广 1610089.4.3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 167055第10章实施与监督 162662410.1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 162763310.2部门协同与地方落实 173142710.3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 171511110.4绩效评价与动态调整 17第1章绿色低碳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1.1国际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能源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国际能源行业在绿色低碳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清洁能源发展迅速。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各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保持增长态势。(2)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各国通过制定能效标准、推广节能技术等手段,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费强度。(3)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进入平台期,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4)国际合作日益紧密。各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积极寻求共识,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1.2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我国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能源行业在以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1)能源结构优化。我国清洁能源比重逐年上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高,能源结构逐渐向绿色低碳转型。(2)能效水平提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能效水平位居世界前列。(3)碳排放强度下降。我国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4)政策法规完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绿色低碳政策法规,包括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1.3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与法规概述为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提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措施。(2)清洁能源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清洁能源发展,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3)节能与能效政策。制定能效标准,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1.4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如下:(1)清洁能源将继续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2)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对能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将继续提高。(3)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各国将继续加大减排力度,碳排放强度将呈下降趋势。(4)绿色低碳政策法规更加完善。为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各国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实施力度。第2章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2.1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2.1.1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旨在实现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证能源供应安全。至2030年,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目标如下:能源消耗强度下降至低于GDP增长速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65%以上;能源系统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2.1.2阶段性目标2025年:能源消耗强度比2020年降低1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2030年:实现总体目标。2.2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2.2.1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2.2.2路径选择以清洁能源为主体,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以节能降碳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为手段,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2.3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2.3.1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节能减排: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智能电网:特高压、配电网、储能技术、电力系统灵活性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火电、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行业。2.3.2关键技术高效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技术;高效储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能源大数据与智能控制系统。2.4政策措施与保障体系2.4.1政策措施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地位;制定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4.2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监测、评估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行业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建立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提高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引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第3章优化能源结构3.1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3.1.1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效率针对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高的现状,加快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先进的煤炭洗选、提质、燃烧等技术,降低煤炭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3.1.2油气资源清洁开发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油气资源的清洁开发水平,降低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进油气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1.3电力系统清洁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提高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3.2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3.2.1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加大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3.2.2深入推进水能、生物质能利用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提高水电开发效率。推进生物质能发电、供热等多元化利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供应能力。3.2.3创新清洁能源应用技术鼓励开展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研发,推动清洁能源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3.3能源消费结构调整3.3.1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引导企业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耗,降低工业能源消费强度。3.3.2推进建筑领域能源消费改革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建筑领域对传统能源的依赖。3.3.3促进交通领域清洁能源应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比例。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动汽车充电网络。3.4能源基础设施优化布局3.4.1优化电网结构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的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输送能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安全性。3.4.2完善油气基础设施加强油气管道、储备设施建设,提高油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优化城乡能源消费结构。3.4.3建立清洁能源消纳机制研究建立清洁能源优先消纳机制,鼓励清洁能源跨区域交易,促进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第四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1工业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工业领域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4.1.1优化工业生产过程对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环节进行优化,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1.2推广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4.1.3实施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对工业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推广高效电机、变频调速等节能技术,降低电机能耗。4.2建筑领域节能技术应用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通过以下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2.1推广绿色建筑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节能功能,降低建筑能耗。4.2.2建筑节能改造针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供暖和空调能耗。4.2.3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建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建筑能耗情况,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能源使用,降低能耗。4.3交通运输领域节能措施交通运输领域节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3.1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减少能源消耗。4.3.2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4.3.3优化交通组织管理通过智能交通系统、交通信号优化等手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4.4能源系统优化与节能管理对能源系统进行优化与节能管理,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4.4.1能源审计与评估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和评估,发觉能源浪费环节,制定针对性的节能措施。4.4.2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4.3节能管理与评价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定期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价,持续改进能源利用效率。第五章发展清洁能源产业5.1风电产业发展5.1.1优化风电产业布局以提高风能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按照区域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风电产业布局。重点支持风能资源丰富、消纳条件好的地区发展风电产业。5.1.2推进风电技术创新加大风电技术研发投入,突破大容量、高效率、长寿命、低风速风力发电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开展海上风电、高原风电等特殊环境下的风电技术研究和应用。5.1.3加强风电产业链建设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提高风电设备国产化水平。完善风电产业服务体系,提升风电产业整体竞争力。5.2光伏产业发展5.2.1光伏产业布局优化结合各地光照资源、土地资源、电网接入等条件,合理规划光伏产业发展布局。鼓励在光照资源丰富、土地资源适宜的地区发展光伏产业。5.2.2提升光伏发电技术加大光伏发电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推广先进光伏发电技术应用,提升光伏发电系统功能。5.2.3完善光伏产业链支持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推动光伏产业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转型,提升光伏产品品质。5.3生物质能源利用5.3.1生物质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展全国生物质资源调查与评价,明确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根据资源分布和利用条件,制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划。5.3.2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气等技术,提高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生物质能源在工业、交通、供热等领域的应用。5.3.3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加大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力度,突破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清洁利用关键技术。推动生物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生物质能源产业智能化水平。5.4地热能与海洋能开发5.4.1地热能开发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明确地热能开发潜力。推进地热能供暖、发电等多元化利用,提高地热能利用效率。5.4.2海洋能开发加强海洋能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展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推动海洋能发电、海水淡化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5.4.3政策支持与监管完善清洁能源产业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清洁能源产业监管制度,保证清洁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第6章推进能源科技创新6.1绿色低碳技术研发6.1.1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战略布局围绕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明确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方向,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碳捕集利用与储存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6.1.2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项目的投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加快研发进度,保证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6.1.3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评价体系制定绿色低碳技术评价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技术研发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动优秀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6.2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6.2.1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支持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为能源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6.2.2构建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国家、地方和企业三级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能源科技创新能力。6.2.3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水平,为能源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条件。6.3产学研用结合与成果转化6.3.1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能源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共享创新资源,形成技术创新链。6.3.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线上线下平台等渠道,促进技术成果在能源行业的广泛应用。6.3.3培育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能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6.4国际能源科技合作与交流6.4.1加强国际能源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科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能源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6.4.2促进国际能源科技交流组织举办国际能源科技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能源科技组织的合作,分享能源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我国能源科技的国际影响力。6.4.3推动能源科技“一带一路”合作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作用,推动与沿线国家在能源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共同发展。第7章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7.1绿色能源消费政策引导本节重点阐述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制定绿色能源消费政策框架,明确绿色能源消费目标、路径和措施。完善绿色能源消费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政策实施具有法律效力。加大对绿色能源消费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绿色能源消费。7.2绿色能源消费市场培育本节主要讨论如何培育绿色能源消费市场,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增长。优化绿色能源市场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加强绿色能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色能源供应能力和质量。创新绿色能源消费市场机制,推动绿色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权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手段相结合。7.3绿色能源消费宣传与教育本节关注如何通过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绿色能源消费意识。加强绿色能源消费的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绿色能源的认识和接受度。将绿色能源消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公民绿色能源消费行为和习惯。开展绿色能源消费主题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能源消费实践。7.4绿色能源消费国际合作本节探讨如何加强绿色能源消费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绿色能源消费事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能源消费政策和标准制定,推动全球绿色能源消费政策协同。加强与国际绿色能源消费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绿色能源消费经验和资源。推动国际绿色能源消费项目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消费领域的挑战。第8章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8.1能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8.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能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能源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保证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8.1.2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对能源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大气、水、土壤、生态、噪声等方面,重点关注项目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8.1.3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证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8.2环境保护措施与治理8.2.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能源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污染物治理效率,保证排放达标。8.2.2水污染防治加强能源项目废水治理,实现废水零排放;对矿区周边水资源进行保护,防止水污染。8.2.3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对能源项目周边土壤进行监测,保证土壤环境安全。8.2.4噪声污染防治优化能源项目布局,采用降噪措施,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8.3生态修复与保护8.3.1生态修复目标针对能源开发过程中受损的生态系统,制定生态修复目标,保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8.3.2生态修复措施采用生物、工程等技术手段,对矿区土壤、植被、水体等进行修复,重建生态功能。8.3.3生态保护措施加强生态保护,设立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破坏。8.4环境监测与监管8.4.1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对能源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测,保证项目环境安全。8.4.2环境监管机制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8.4.3环境信息公开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提高能源项目环境管理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第9章强化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9.1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9.1.1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能源、环保、产业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制定和完善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9.1.2制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制定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指导地方和企业制定相应的地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落地生根。9.1.3推进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能源、环保、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绿色低碳标准。推动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化,提升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9.2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9.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汇增强等领域。9.2.2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