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广南县二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云南省广南县二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云南省广南县二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云南省广南县二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云南省广南县二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省广南县二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A.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C.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2.某种植物超矮生型突变体有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研究者以野生型和某种超矮生型突变体植株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据图无法推测生长素和赤霉素在茎的伸长上具有协同关系B.图甲表明,野生型植株的赤霉素浓度始终高于超矮野生型突变体C.实验表明,该超矮生型品种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D.图乙表明,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该野生型植物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3.下图是某人先后两次注射同一种新冠疫苗后体内产生相应抗体的情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二次注射后,主要由记忆细胞分裂、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B.图示说明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少,且保持时间较短C.图示说明为更有效预防新冠病毒,往往需要接种同种疫苗两次甚至更多次D.图示说明疫苗接种量越大,产生的相应抗体越多4.体温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人的正常体温调定点为37℃。当体温超过或低于37℃时,体温调定点进行调整,将机体体温调至37℃。如病毒感染时,人的体温调定点可能会升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夏天中午当人进入15℃的空调房时,其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B.人寒冷时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效应器为骨骼肌,而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C.感受寒冷刺激的是冷觉感受器,此时的效应器有皮肤血管、骨骼肌、肾上腺等D.若某人体温调定点变为40℃,当其高烧至39℃时仍会觉得冷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保留有芽的插条易生根是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B.单侧光照射导致胚芽鞘背光侧合成的生长素较多C.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生长素的作用会因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而有较大差异6.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左下图为实验示意图。右下图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A.a B.b C.c D.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我国多地采用稻虾(水稻—小龙虾)共作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以缓解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请回答:(1)农田中的水稻,杂草,小龙虾等生物及水分,土壤等成分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流经该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__。(2)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统计结果如下表:杂草存量(kg/亩)化肥使用量(kg/亩)水稻产量(kg/亩)利润(元/亩)水稻单作模式25062.9477.81386.2稻虾共作模式532.4540.86058.3①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稳定性提高。②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小龙虾的引人对于水稻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____。③据表可知,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的原因有: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8.(10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过程,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为图中的________(填数字序号)。(2)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成分。(3)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4)若图1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____kJ。9.(10分)如图1表示某生物(基因型为EeHh)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字母E、e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据图回答问题:(1)图2中,甲细胞中含有___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2)图2中,乙细胞处于图1中的__________段。(3)图1中,CD段变化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期。(4)图2中,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来源看,丙细胞中出现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某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破坏动物体内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特定的“VNUT蛋白”,就能提高胰岛素的作用效果,降低血糖浓度。进一步研究发现VNUT蛋白能将三磷酸腺苷搬运和储存到细胞的囊泡内,三磷酸腺苷分子可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或使胰岛素难以发挥作用;若无VNUT蛋白,则三磷酸腺苷既不会蓄积在囊泡内,也不会释放到细胞外,胰岛素的分泌量不再受到遏制。现有人认为某种药物X可能会影响WNUT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胰岛素的产生,最终影响小鼠的血糖浓度,该药物可能是治疗糖尿病的新药。为确定药物X是否有此功能,某人欲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人类而言,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_____,其作用机理之一是促进葡萄糖运进细胞。(2)若进行实验探究,需要检测的指标有VNUT蛋白含量、_____和_____。(3)实验过程:将60只血糖浓度偏高的小鼠(雌雄各50%)进行适应性饲喂5d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注射_____,乙组注射_____(作为对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喂一段时间,定期测定上述指标并记录实验结果。(4)若题干所述观点是正确的,则与乙组小鼠相比,甲组小鼠检测到的指标_____下降,_____升高,该实验的结论为_____。11.(15分)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按序号填写体液名称:②为_______,③为_____________,④为____________,人体的体液组成除了上述成分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3)某人喝入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值明显下降?________(填“是”或“否”)。(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5)②与③相比,成分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______________的含量上。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当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当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下降。【详解】A、图1中,曲线Ⅰ表示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Ⅱ表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表示曲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B、酵母菌培养早期时,生存资源充足,随着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培养液中酒精大量积累,酵母菌死亡率增大,所以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导致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C、图1的e点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图2中g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图3的i点时,存活率最大,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图1的f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错误;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种内斗争不是最激烈,D错误;故选B。2、C【解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治落花落果等。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分析图甲、乙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某野生型植物的生长,但对超矮生型植物均无促进作用说明超矮生型为激素不敏感类型。【详解】A、据图甲和乙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野生型茎的伸长,因此,二者在茎的伸长上有一定的协同关系,A错误;B、实验表明外施赤霉素对超矮生型茎的伸长无影响,说明超矮生型应是激素不敏感型,且激素作用完会灭活,因此野生型植株的赤霉素浓度不一定高于超矮野生型突变体,B错误;C、图甲和乙,外施赤霉素和生长素对超矮生型茎的伸长无影响,说明该超矮生型品种对生长素和赤霉素均不敏感,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C正确;D、图乙各生长素浓度下野生型茎长度均比对照组(生长素浓度为0)高,即无法得出高浓度的生长素对野生型的生长有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C。3、D【解析】当抗原再次侵入体内后,由于体内已拥有一部分抗体能够识别该抗原,免疫系统将快速响应并分泌大量抗体以快速清除体内抗原,这一快速响应过程被称为二次免疫应答过程。这个过程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详解】A、二次免疫主要由记忆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A正确;B、由图中信息可知,第一次注射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少(抗体浓度低),且保持时间较短,B正确;C、二次免疫可通过记忆细胞快速反应,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量更多,对病毒的防御更有效,因此往往需要接种同种疫苗两次甚至更多次,C正确;D、图示能够说明产生的抗体量与抗原接种次数有关,不能说明和接种量之间的关系,D错误。故选D。4、B【解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人为恒温动物,夏天中午当人进入15℃的空调房时,体温维持稳定,所以其产热量与散热量仍维持平衡,A正确;B、人寒冷时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而神经中枢是下丘脑,B错误;C、寒冷刺激人体冷觉感受器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故此时的效应器有皮肤毛细血管、骨骼肌、肾上腺,C正确;D、若某人体温调定点变为40℃,当其高烧至39℃时仍会觉得冷,D正确。故选B。5、B【解析】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与光照、重力等因素无关;此外,在胚芽鞘的尖端还有横向运输,这与光照、重力等因素有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能防止落花落果等。【详解】A、芽能产生生长素使保留有芽的插条生根,A正确;B、单侧光可以使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较多,B错误;C、能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是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C正确;D、发育着的种子和幼嫩的植物组织能够产生生长素,成熟的植物种子生长素含量较少,D正确。故选B。6、B【解析】(1)生长素的产生、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完成,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2)温特实验证明“影响”是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如光、声音等,因此它能在琼脂块上留下与之相同的效应并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促进生长。(3)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4)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详解】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b所示。在低浓度时都弯曲,但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如a,也不可能超过一定浓度就弯曲度就不变(如c),d与高浓度时抑制生长不相吻合。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生态系统(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食物网(营养结构)(4).抵抗力(5).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6).化肥使用量减少,降低成本(7).水稻产量增加(8).利用小龙虾创收【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2、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详解】(1)农田中的水稻,杂草,小龙虾等生物部分和水分、土壤等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稻田的生态系统。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①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提高。②由表可知,小龙虾的引入,减少了杂草的存量,这样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③由表可知,虾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起到了吃草、捕虫、踩草等作用,减少了虫吃水稻以及水稻和杂草的种间竞争,使水稻产量增加;同时虾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减少化肥的投入量,降低成本;除此之外,虾也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比较,要求考生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8、(1).光合作用(2).③④⑤(3).分解者(4).CO2(5).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6).4.5×107【解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通过食物链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物质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指的无机环境到生产者,因此指的是生产者光合作用;②代表绿色植物到消费者表示捕食关系,③是细胞呼吸,④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图中的序号为③④⑤。(2)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3)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是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4)根据图2中的食物关系可知:E是生产者,其余生物生物是消费者,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则D和C种群中的能量最少是5.8×109×10%-1.3×108=4.5×108,所以A的能量最少是4.5×108×10%=4.5×107kJ。【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9、(1).4(2).0(3).BC(4).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5).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6).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解析】1、分析图1: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2、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1)图2中,甲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且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2)图2中,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处于图1中的BC段。(3)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该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图2中,由于乙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该动物为雌性个体,故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丙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所含的基因不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10、①.胰岛素②.胰岛素分泌量③.血糖浓度④.适量的药物X⑤.等量的生理盐水⑥.VNUT蛋白含量、血糖浓度⑦.胰岛素的分泌量⑧.药物X是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解析】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人体内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胰岛素,其作用机理之一是促进葡萄糖运进细胞。(2)根据题意可知,若进行实验探究药物X的作用,需要检测的指标有VNUT蛋白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