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达州市涌兴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巴施蒂希追踪记[捷克]兹丹涅克·斯维拉克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火葬场里,前来告别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我跟巴施蒂希相遇,纯属偶然。1965年春日的一个傍晚,我去西里西亚大街的淋浴房洗澡。我刚脱下外套,浴室门“砰”地打开,一个五十岁开外的男人穿着雨衣从里面走了出来,湿淋淋的头发打成绺,水从雨衣上往下滴落。他疾步走出门,身后留下一路水渍。他就是巴施蒂希。在那一刻,直觉告诉我,这个半路冒出来的怪人,肯定能成为“周日随笔”栏目绝好的题材。我马上套上衣服,冲出门紧随他而去。突然,他身子一闪,消失在“苏佩塔尔酒吧”里。我紧跟着进去,吧台里的女招待,仿佛知道他会来似的,已经为他倒好了一杯雅卡玛如斯酒。巴施蒂希端起酒杯慢慢呷了一口,当女招待去给其他客人送酒时,他起身离开了酒吧。我提醒女招待,说那人还没付账,女招待表情漠然地说:“我知道,您犯不着操心。”我赶紧夺门而出,继续跟踪巴施蒂希到“地窖酒吧”的吧台前坐下。侍者不发一语,为他倒上一杯雅卡玛如斯酒。他瞥见了坐在一旁的我,随即把头扭过去。“对不起,”停顿片刻后,我开口,“我不想给您留下窥视癖的印象,我是一名记者,您的行为让我非常感兴趣。”巴施蒂希并不理睬我。等巴施蒂希杯中的酒见底后,我便试探他能否跟我一起再来一杯雅卡玛如斯酒。他欣然同意。“很遗憾,先生,您是记者。”他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晾晒在法律面前,我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唯独您将关于我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这行不通。”在巴施蒂希的遗物中,或许还能找到那一张地窖酒吧的酒水单。那天,我在酒水单背面立了一份声明:巴施蒂希对我陈述的一切,我仅藏在心底,唯有待他辞世之后方可公之于世。“先生,我是一个鳏夫,是小城区装潢社的普通职员,我竭尽所能让膝下五个孩子生活得像模像样。每天,我要送长女奥尔伽去学舞蹈,送小儿子雅罗去幼儿园。下班回到家里,我要打扫屋子、洗衣服、煮饭,还要监督孩子们做功课。在这种无穷无尽的生活轮回里,每个星期,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晚上,就好似松鼠跳出飞转的轮盘那样,逃出来喝一杯雅卡玛如斯酒,在轮盘快要停止转动前再跑回去。先生,今天这个夜晚就是其中之一。”“我选择的这一个晚上是不固定的,前提必须是那天不下雨。”“为什么必须是这样的前提呢?”我急切地发问。“先生,我的良知不允许我,把钱花在买一杯酒上。一想到灌进喉咙里的那些液体,可以给克薇塔买连袜裤,或者给雅罗添置一双溜冰鞋,那么,即便最美味的酒,也是苦涩的。一天晚上,我在酒吧小坐,走进来一位浑身湿透的客人。酒吧里的那些准备结账离去的客人看到外面的雨那么大,便又坐下去,招呼侍者再来一杯。这件事启发了我。对酒吧老板来说,免费给我提供一杯烈酒是十分划算的交易,因为我在酒吧一出现——您肯定也注意到了,我专门去那些没有窗户的酒吧——身穿湿淋淋雨衣的我,给人再真实不过的印象: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酒水的消费量顷刻得到提升。”“这个想法确实很好,”我说,“但本质上您是在欺骗公众,旨在谋取利益。您不害怕吗?”我的这番质问让他激愤得满脸通红。“我没有欺骗任何人,先生。”他说,“不止一次,有人看着我湿透了的外套发问:‘外面在下雨吗?'对这个问题,我始终这样回答:‘不,我刚才淋浴了。’我说的可是事实,我也承认,人们一般不会相信我来酒吧之前刚刚淋浴过,但这不关我的事。我仔细通读了《刑法》,先生,法典里没有哪一条提到,如果天没有下雨,人就不能穿雨衣!”这就是普舍梅克·巴施蒂希。由于夜间洒水车司机的疏忽大意,让布拉格失去了一位个性独特的人物,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2016年05期《小说界》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以“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开头,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来记叙主人公的故事,同时文章中多处巧妙地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B.从“火葬场里,前来告别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可以看出巴施蒂希在生活中是个并不受大家欢迎的孤独、落拓的人。C.为了避免“我”的记者身份让巴施蒂希感到无礼,拉近两人距离,我便借由两人共同的赏酒爱好——雅卡玛如斯酒,使巴施蒂希对我的信任加深。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酒吧女招待和侍者的形象,从“女招待表情漠然”“侍者不发一语”可以看出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5.文章以记者“我”身份展开叙述,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有何好处?6.文章结尾说巴施蒂希的离开,“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A
5.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目睹了巴施蒂希先生怪异行为,并以记者身份深入了解缘由,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②(人物塑造)“我”对巴施蒂希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从侧面塑造主人公巴施蒂希的形象,具有客观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6.①“神奇”指巴施蒂希利用巧妙手段淋浴后去酒吧换酒的行为②“诗意”指巴施蒂希在喝雅卡玛如斯酒时的悠然快乐同时也指他贫困辛劳中的精神富有。③作者认为巴施蒂希的去世是布拉格这座城市的缺失,表现出作者对在艰苦生活中仍追求诗意精神生活的底层民众的赞美。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稀稀拉拉”表现前来吊唁的人少,不足以看出其孤独、落拓,可能只是为了表现巴施蒂希是个普通平凡的人。C项,“共同的赏酒爱好”于文无据,我要一杯的目的应该只是为了拉近两人距离,看不出我和巴施蒂希的爱好。D项,“看出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归纳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酒吧女“表情漠然”“侍者不发一语”应该是因为他们知道巴施蒂希行为怪异的详情、原因,所以不能据此判断社会冷漠,可见表述不合理。故选A。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考查分析作品中“我”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我”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好处。结合本文第三段“在那一刻,我还一头雾水,但直觉告诉我,这个半路冒出来的怪人,肯定能成为‘周日随笔’栏目绝好的题材。我马上套上衣服,冲出门紧随他而去”及小说主要通过“我”和“巴施蒂希”在酒馆对话和语句“巴施蒂希对我陈述的一切,我仅留给自己,藏在心底,唯有待他辞世之后方可公之于世”等分析,“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结合“巴施蒂希并不理睬我。等巴施蒂希杯中的酒见底后,我便试探他能否跟我一起再来一杯雅卡玛如斯酒。他欣然同意”“他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晾晒在法律面前,我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唯独您将关于我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这行不通’”“先生,我是一个鳏夫,是小城区装潢社的普通职员……在轮盘快要停止转动前再跑回去。先生,今天这个夜晚就是其中之一”“先生,我的良知不允许我……因为我在酒吧一出现——您肯定也注意到了,我专门去那些没有窗户的酒吧——身穿湿淋淋雨衣的我,给人再真实不过的印象: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酒水的消费量顷刻得到提升”“我说,‘但本质上您是在欺骗公众,旨在谋取利益。您不害怕吗?’”“由于夜间洒水车司机的疏忽大意,让布拉格失去了一位个性独特的人物,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等分析,对巴施蒂希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从侧面塑造主人公巴施蒂希的形象,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结尾说巴施蒂希的离开,‘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需要理解“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的含义,结合“神奇”“诗意”的内涵分析概括情感等。结合“浴室门‘砰’地打开,一个五十岁开外的男人穿着雨衣从里面走了出来,湿淋淋的头发打成绺,水从雨衣上往下滴落。他疾步走出门,身后留下一路水渍”“吧台里的女招待,仿佛知道他会来似的,已经为他倒好了一杯雅卡玛如斯酒。巴施蒂希端起酒杯慢慢呷了一口,当女招待去给其他客人送酒时,他起身离开了酒吧”“继续跟踪巴施蒂希到‘地窖酒吧’的吧台前坐下”“先生,我是一个鳏夫,是小城区装潢社的普通职员……逃出来喝一杯雅卡玛如斯酒,在轮盘快要停止转动前再跑回去。先生,今天这个夜晚就是其中之一”等分析,“神奇”一方面指巴施蒂希淋浴后去酒吧换酒的行为,主人公是一名普通职员,独自抚养着五个孩子,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掉他的精神和个性的棱角。结合“巴施蒂希端起酒杯慢慢呷了一口”“每个星期,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晚上,就好似松鼠跳出飞转的轮盘那样,逃出来喝一杯雅卡玛如斯酒”等分析,“诗意”指巴施蒂希在喝雅卡玛如斯酒时的悠然快乐,同时也指他贫困辛劳中的精神富有。“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巴施蒂希的去世,是这座城市的损失,表达作者对在困境中追求精神生活的底层人物的赞美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清
名
梁晓声(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7)“八十三了。”(8)“八十三还采茶?!”(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18)“啊!”我一时失语。(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22)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23)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24)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25)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26)“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27)“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28)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29)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31)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32)“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B.故事发生在清明节后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用行动为丈夫鸣不平。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的“沉吟”中含有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12.文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1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3分)14.文中画曲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00字)(4分)参考答案:11.C(3分)【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12.(4分)①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1分),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好了铺垫(2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②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1分),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2分)。③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1分),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做铺垫(2分)。【评分参考】答对其中1个要点,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13.(4分)作者运用细节描写,①表现徐阿婆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2分)②凸显她一生要挺直腰板,清清白白做人的品德风范。(2分)【评分参考】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14.示例:这句话使我想到,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高尚的操守。文中的徐阿婆为了还清赃官助济她的钱,忍受病痛和穷困的折磨,早出晚归出外摘茶挣钱,在临死之前终于将钱还清。徐阿婆虽穷但追求清名的节守让人敬佩。生活中有很多同徐阿婆一样虽穷但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的人。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政府的救济粮,他的精神让人钦服;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们,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没有一味要求政府补贴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谋取钱财,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在灾难中奋起,重建家园。人的一生,可以穷困,但不可因为穷困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其他:穷困是一块试金石;气节比金钱更重要;人穷但要追求清白;人穷更要有骨气等。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5.下列对叶嘉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6.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4.CD
5.A
6.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4.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两项。考生应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最后进行比对。C选项错在“这是独一无二的”。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D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评价”来自于传主的言行事迹,故解答本题,一是要看评价的特点是否准确属实,二要看所说事例是否存在或者有无曲解拔高。A项,“学贯中西”这一评价没有错,但评价的依据有问题,因为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可见“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有误。6.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的研究有哪些贡献”,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对诗词研究的贡献”是筛选信息的方向,考生应到文中找出叶嘉莹在诗词研究方面的付出和获得的成就、取得的影响。第三段“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第四段“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第五段“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半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第六段“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演讲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读题干,明确要求,比如本题,“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的研究有哪些贡献”,题干既给出了答案点数的暗示,也给出了筛选的方向——诗词研究方面的贡献。分析文本可以发现,文章第一段是写现今社会对叶嘉莹的肯定入手,第二段是写其求学的情况,第三段才真正开始对叶嘉莹诗词研究进行叙述,可见答案应从第三段开始,答案集中在第三、四、五、六这几个段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文,完成4—7题。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B.杀人如不能举
举:举起。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D.沛公起如厕
如:往。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起,立而饮之。图穷而匕首见。C.以待大王来。越国以鄙远。D.我为鱼肉,何辞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7.翻译下列句子(10分)(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分)译文: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5分)译文:
参考答案:4.B(举:全部)5.C(以:来,连词,表目的)6.D(错在“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和“为人不忍”。这些行为没有构成对比,“为人不忍”应为“理屈词穷”)7.(1)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关键词“细谨”“辞”“俎”“为”一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共5分)(2)(我)本来知道,那种把生和死看成完全一样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没有区别的说法完全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啊!
(关键词“一”“齐”“彭殇”“后”一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共5分)5.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读弹文未起,王使出待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贲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节选自《明史》)[注]①狩:巡行、巡视
②捽:揪,抓。③坌:聚积,合。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共击之,立毙
立:马上。B.内官毛贵……请置诸法
置:处置,用……来处置。C.王亦以是深重竑
重:器重。D.从皆伏地哭,请族振
族:召集。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3分)(
)
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
②督毛福寿、高礼军
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
⑤竑乃自劾专擅罪
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5分)译文:
(2)“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译文:
参考答案:
4.D
族:把……灭族5.D
②表明皇上对王竑信任与重用。⑤表明王竑为了百姓不惜担责的精神。6.A打死马顺、毛贵等人时,郕王还没有“执掌”朝政,而只是“代理”,这从第一段“摄政”及第二段开头“王即帝位”可以看出来;毛贵是嚣张,还是收敛,文中没有述及。7.(1)王竑上疏报告,还未等到答复,就开仓赈济灾民。(2)“老百姓眼看马上就要成为盗贼。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开仓发粮),今后一旦有叛乱,将首先杀了你,然后我自己请求死罪。”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少颇读书,事周祖,为亲校。广顺初,授庄宅副使,迁内军器库使、知怀州,入为皇城使。会天平符彦卿移镇大名,以廷祚权知郛州。世宗即位,迁右羽林将军,充内客省使。未几,拜宣徽北院使。世宗征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师还,权判澶州。归阙,加右监门卫大将军。俄迁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汴河决命廷祚督丁壮数万寡之。因增筑堤防,自京城至临淮,欻旬讫工。世宗北征,权东京留守。是夏,河决郑州原武县,命廷祚发近县丁壮二万佘塞之。师还,以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傳,充枢密使。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宋初,加冏中书门下三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会李筠叛,廷祚白太祖曰:“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据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遠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國可擒矣。”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筠罘领兵来,战泽州南,其众败走。及讨李重进,为东京留守。建隆二年夏,帝谓之曰:“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以均劳逸。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即以为雄武军节度。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西夏首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诏敖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乾德二年来朝,改镇京兆。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俄遇疾,车驾临问,命燕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思监视之。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廷祚谨厚寡言,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好学,聚书万余卷。治家严肃,尤崇奉释氏。《宋史列传卷十六·吴廷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B.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C.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D.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一般是指官吏补充缺职,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假”、“署”、“护”、“摄”等B.“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C.“建隆”,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D.“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也指佛或佛教。“释”,为印度释迦牟尼佛陀家族之姓,现也多用于华人地区出家人的姓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廷祚受历任君主器重。周太祖时即为亲校,周世宗时多任要职,宋太祖讨李重进时他奉命留守东京,保障后方。B.吴廷祚治理才干卓越。汴河决口,他奉命率丁壮增筑堤防仅数旬而成;黄河溃决,他再次奉命率丁壮堵塞大功告成。C.吴廷祚军事谋略突出。宋太祖镇压李筠叛乱时,他建议太祖速战速决,诱李筠离开据点而歼之,太祖依计大获全胜。D.吴廷祚谨厚好学,儒道兼修。他居母丧期间,为致哀多日不曾进食;他喜读书,藏书万余卷;他尤其喜好释氏之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2)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参考答案:10.B
11.C
12.D
13.(1)李筠一向勇猛而且轻敌,如果快速攻击它,他一定会离开上党来半路拦截我们交战。(2)西夏酋长尚波于率领众人争夺(夕阳镇),服役的人受到损伤,高防抓捕他的党羽,尚波于把情况报告皇上。【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句子意思为,这之前,秦州夕阳镇西北与大沼泽相通,多出大木头,是古代伏羌县的土地。高防管理秦州时,建议在本地设置采造务。先是,是时间状语,需要断开。排除C。“多材植”,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独立成句;“高防知州日”,高防是人名,做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A、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秦始皇”错误,年号始于汉武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尤其喜好释氏之教”",理解有误,原文“尤崇奉释氏”,“崇奉”为尊敬祀奉之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素,一向;轻,轻敌;邀,半路拦截。(2)捕击:抓捕;闻:使皇上知道;以状闻,省略句,尚波于以状闻之。【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译文: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年少时读了不少书,侍奉周祖,担任亲校。广顺初年,授任庄宅副使,升任内军器库使、知怀州,入朝为皇城使。恰逢天平符彦卿移军镇守大名,让吴廷祚暂时代管郓州。
世宗即位,升任右羽林将军,担任内客省使。不久,任命宣徽北院使。周世宗征伐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班师回朝,他暂管澶州。回到朝廷,加官为右监门卫大将军。不久迁任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了解西京留守事。汴河决堤,命令廷祚督管壮丁数万人堵塞的汴河。通过増筑堤防,从京城到临淮,几夭完工。周世宗北伐,代理东京留守。这个夏夭,黄河在郑州原武县决堤,命令廷祚征调附近各县壮丁二万多堵塞缺口。班师回朝,任命刘延祚担任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充枢密使。恭帝即位,加官检校太尉。
宋初,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他父亲名璋,因此避讳它。恰逢李筠反叛,廷祚告诉太祖说¨潞城山路险峻,并且阻斷太行山,敌人占据了,不容易攻破。李筠一向勇猛而且轻敌,如果快速攻击它,他一定会离开上党与我们邀战,就像野兽离开了沼泽,鱼脱离水,就可以擒获了。太祖于是亲自征讨,让吴延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李筠果然领兵来,在泽州南下激战,他的军队败逃。等到讨伐李重进,又担任东京留守。
建隆二年夏,皇帝对他说:你掌枢密院事务,也有一年了,与卿秦州,以冏甘共苦。第二天制出,恐怕你因离我左右成为忧虑,所以先告诉你。“就让他担任雄武军节度使。这之前,秦州夕阳镇西北与大沼泽相通,多出大木头,是古代伏羌县的土地。高防管理秦州时,建议在本地设置采造务。西夏酋长尚波于率领众人争夺,服役的人受到损伤,高防捉他的党羽,尚波于把情况报告皇上。皇上命令廷祚代防,带着诏书赦免尚波于等人,西夏深受感动。这一年秋夭,以被羌地前来进献。
乾德二年来朝廷,改镇京兆。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见。不久生病,皇帝亲临问,命令点燃艾灸的腹部,派遣中使王继恩监管着。不久去世,五十四岁。追赠侍中,官府供给丧事。廷祚谨厚少说话,本性孝顺,居母亲丧,绝水米汤好几夭。好学,藏书一万多卷。治家严格,特别崇奉佛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指纹识别技术相似,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计算机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识别过程,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面部识别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机场、地铁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安保。①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②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③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准确率就越高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因果倒置,应为“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准确率就越高”。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偷换主语,可在“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前加“今年”。B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将“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中的“使得”删去。D项,搭配不当,“录取了”与“两个名额”不搭配,可以把“两个名额”改成“两个人”。9.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①“海上丝绸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合作协议书
- 国际海上旅客运输保险合同
- 社交媒体在品牌活动策划与执行中的应用
- 科技前沿报告新技术在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 2025-2030年中国特种油品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科技创新助力体育产业的变革与商机挖掘
-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创新与实践
- 2025-2030年中国涂布机市场运营状况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桂圆市场运行状况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板翅式换热器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语言学纲要(新)课件
- 心理评估与诊断简介课件
- 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复审换证考试重点题库(180题)
- 小班安全《汤姆走丢了》PPT课件教案反思微视频
- 作物栽培学课件棉花
- 最新小学二年级口算及竖式计算练习题
- 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
- 金鸡冠的公鸡绘本课件
- 日影朝向及长短
- 沙盘游戏治疗(课堂PPT)
- (完整版)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