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图表示的是人体四种体内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答案〗A【详析】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2/3)和细胞外液(占1/3),甲、丙、丁构成细胞外液,甲、丙和丁之和少于乙(细胞内液),A正确;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丁是淋巴,丙是组织液,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错误;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错误;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甲的蛋白质含量比丁低,D错误。故选A。2.图I表示人体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突触,其中Gly与突触后膜结合,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图II表示兴奋传来后突触1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降低突触1中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会导致动作电位上升B.图II中发生ab、bc段电位变化时,离子的运输均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协助C.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都将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C〖祥解〗分析图I可知,兴奋由突触1传导至突触后膜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因此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兴奋由突触2传导至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不兴奋,因此Gly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图II表示兴奋传来后突触1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情况。【详析】A、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因此降低突触1中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会导致动作电位降低,A错误;B、图II中发生ab、bc段电位变化时,除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外,其他离子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时,Gly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膜外仍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但是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C正确;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将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C。3.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参与其他生命活动。如图是下丘脑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激素⑥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B.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血浆中激素④的含量增加、③和⑥的含量降低C.若用图示的某些部分表示水盐平衡调节,则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且在食用较咸食物时,下丘脑可产生渴觉D.若用图示的某些部分表示血糖调节过程,则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一定是胰岛,且作用途径为①③④⑥和①⑦⑥〖答案〗A〖祥解〗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纽。【详析】A、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机体可以维持甲状腺激素总量平衡,即反馈调节,A正确;B、缺碘会导致⑥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即③④增多,B错误;C、渴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C错误;D、若用图示的某些部分表示血糖调节过程,则图示中的内分泌腺可能是胰岛,也可能是肾上腺,若为胰岛,作用途径为②⑦⑥,D错误。故选A。4.下图是细胞免疫的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X细胞表面蛋白嵌有抗原B.虚线部分只发生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C.①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D.②过程中记忆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答案〗C〖祥解〗细胞免疫针对胞内抗原发挥作用,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APC、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细胞。【详析】A、X细胞是吞噬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复合体,A正确;B、虚线部分表示二次免疫,只发生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B正确;C、①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错误;D、②过程中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D正确。故选C。5.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答案〗D〖祥解〗由图可知,与对照组比较,多效唑可提高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详析】A、由图可知,多效唑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合成,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B、由题“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清水稀释液处理,B错误;C、由题可知,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根据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得鳞茎产量减少,C错误;D、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用外源激素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处理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正确。故选D。6.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答案〗C【详析】A、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若只有空间充足这一个条件,则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如曲线a所示,A错误;B、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害虫应在害虫数量没达到K/2时进行,B错误;C、曲线b1的K值较高,当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K值下降,变成曲线b2,C正确;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会上下波动,不会不变,D错误。故选C7.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答案〗A〖祥解〗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详析】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③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⑤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8.下图是某农户家庭种养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设计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等原理B.作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是其他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D.塘泥、粪等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离不开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答案〗C【详析】A、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蚕沙养鱼,驴粪养鱼,实现了上一环节废物资源化,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等原理,A正确;B、农作物属于生产者,是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其他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B正确;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因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C错误;D、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塘泥、粪中的有机物,有机物需要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因此塘泥、粪等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离不开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故选C。9.下图为将胡萝卜的离体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培育形成试管苗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此过程获得的试管苗可能为单倍体B.①②过程中都会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多倍体植株的培育需经过如图所示过程D.此过程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A〖祥解〗由题图可知,胡萝卜的离体组织经过①过程(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②过程(再分化)发育为完整植株。【详析】胡萝卜的离体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培育形成试管苗,试管苗的基因型与外植体的基因型相同。若外植体胡萝卜为单倍体,则试管苗为单倍体;若外植体胡萝卜为二倍体或多倍体,则试管苗为二倍体或多倍体,A正确。①过程为脱分化,该过程发生细胞的增殖,②过程为再分化,该过程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错误;多倍体植株的培育需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不需要经过组织培养,C错误;此过程为组织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A。10.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突变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基因(Hbs)引起,HbA和Hbs的某片段如图甲。对胎儿基因检测的主要原理是:MstⅡ限制酶处理扩增后的DNA;加热使酶切片段解旋,用荧光标记的CTGACTCCT序列与其杂交;凝胶电泳分离。图乙是凝胶电泳后荧光出现的三种可能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提取胎儿DNA样品后,扩增DNA需要添加特定的引物B.用MstⅡ限制酶处理DNA不充分,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C.荧光标记序列越长,图乙-c中两个DNA条带间的距离越大D.若某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则该胎儿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答案〗C〖祥解〗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的。【详析】A、引物的作用是作为DNA复制开始时D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细胞外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引物,DNA才可以开始进行复制,因此提取胎儿DNA样品后,扩增DNA需要添加特定的引物,A正确;B、据图可知,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中含有MstⅡI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而贫血症基因(Hbs)中没有,用MstⅡ限制酶处理DNA不充分,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中中间位置可能没有被切割,结果可能与贫血症基因(Hbs)结果一样,因此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B正确;C、凝胶电泳中,DNA分子量越大跑得越慢,因此图乙-c中两个DNA条带间的距离与切割后DNA分子量的大小有关,与荧光标记序列长短无关,C错误;D、据图可知,出现图乙-aDNA条带表示含有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
,出现图乙-bDNA条带表示含有贫血症基因(Hbs)
,出现图乙-cDNA条带表示含有贫血症基因(Hbs)
和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
,因此若某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则该胎儿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D正确。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计16分。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1.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表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Ⅳ、V、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d、e、f、g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答案〗BCD〖祥解〗据图分析,I为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V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详析】A、Ⅳ、V、Ⅵ、Ⅶ中,Ⅶ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A错误;B、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即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B正确;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C正确;D、病毒侵染人体后,游离的病毒会激发体液免疫,进入宿主细胞的病毒会激发细胞免疫,故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BCD。12.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O→a,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原因是适宜条件下物种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a→b,物种①和②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③的出现是初生演替C.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答案〗ACD〖祥解〗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物种①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物种②是多年生的草本;物种③是灌木。【详析】A、由题图知某山区坡地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分别是物种①、物种②、物种③,所以结合题意知物种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是灌木。O→a,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B、a→b,由于存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物种③的出现是次生演替,B错误;C、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C正确;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最终能演替形成森林,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正确。故选ACD。13.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可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在农林废弃物的转化利用中具有应用价值。图是筛选该菌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从牛粪堆的深层取样比从表层取样更加合理B.甲、丙都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C.用平板乙统计菌落数可准确反映该菌的真实数量D.丙中纤维素的残留量可反映该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答案〗ABD〖祥解〗由题意知: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能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故可以利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将其筛选出来。【详析】A、由题干可知“热纤梭菌是一种嗜热厌氧细菌”,牛粪堆的深层比表层氧气含量更低,温度更高,因此从牛粪堆的深层取样比从表层取样更加合理,A正确;B、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图示是筛选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因此甲、丙都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B正确;C、根据图乙的菌落分布特征,可知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菌种,由于当两个或多个菌落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有一个菌落,因此用该方法统计的菌体数量会比活菌的实际数量少,C错误;D、热纤梭菌能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丙中纤维素的残留量越少说明该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因此丙中纤维素的残留量可以反映该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D正确。故选ABD。14.如图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①试管细胞全能性最高B.①→②的过程需要光照C.①→④过程培养基保持不变D.实验过程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调节〖答案〗D〖祥解〗分析图示,图示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②→③为再分化过程,③→④为幼苗进一步发育的过程。【详析】A、图中的愈伤组织是经脱分化后形成的,全能性最高,A错误;B、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避光处理,B错误;C、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②→③为再分化过程,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所用的培养基不同,C错误;D、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调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愈伤组织分化的方向也不同,D正确。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4分)15.研究发现,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即pH4~5的溶液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者用黄瓜幼苗快速生长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图。请回答问题:(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和/或________增加的结果。(2)如图1所示,研究者通过冰冻融化去除下胚轴切段中的原生质体,仅剩________,经这种处理后的下胚轴切段称为Y。(3)由图可知,对Y进行的实验处理为:________。(4)图2结果表明,Y的特性是①________;决定这种特性的物质最可能是②________(选填:纤维素/果胶/蛋白质)。(5)研究者发现生长素可通过诱导细胞膜外环境的pH值降低,促进细胞生长。已知植物细胞膜上有H+泵、水通道、生长素受体、钾通道、蔗糖运载体等。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请选用已知信息,提出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可能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长度(体积)②.细胞壁构成的切段(细胞壁)③.①一组加热,一组不加热,②分别、先后放入不同酸度的溶液中④.在酸性条件下伸长,在加热后该特性丧失⑤.蛋白质⑥.生长素与受体结合,激活了膜上运输H+的泵,将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的细胞壁中,降低pH,促进细胞壁伸展,进而促进细胞体积增大〖祥解〗本题实验的目的是证实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另外该实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需遵循平行重复原则。【详析】(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增加和长度(体积)增大结果。(2)如图一所示,研究者通过冰冻融化去除下胚轴切段细胞中的原生质体,成为“切段Y”,实际上“切段Y”仅保留了细胞中的细胞壁。(3)①先将Y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然后进行的处理是:一组加热,一组不加热。②取两个相同烧杯(甲、乙),分别装入不同酸度的溶液。(4)①实验结果说明: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在酸性,条件下伸长,加热使其特性基本丧失;②蛋白质在加热的条件下变性,所以决定这种特性的是蛋白质。(5)在实验证实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酸生长假说”;生长素与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上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导促进质子泵活化,把ATP水解,提供能量,同时把H+排到细胞壁,使细胞壁环境酸化,组成细胞壁的多糖链被破坏而变得松弛柔软,细胞壁的重要成分纤维素的丝松开,细胞的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细胞因体积延长而增长。16.登革热病人有皮疹、发烧、头痛等症状,登革热病毒可通过白色伊蚊传播,该病毒致病机理简图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甲为___________,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___________,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2)图中血管通透性增大,致使病人的___________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引起头痛。(3)登革热病人发热是由于感染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___________体温调节中枢,导致相应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___________,体温升高。(4)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为___________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它可由___________细胞分化而来。(5)若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机理主要是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___________,当病毒感染时注射过疫苗的机体免疫速度更快,强度更大。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___________的细胞。以上资料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功能。〖答案〗①.淋巴因子②.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增殖③.血浆蛋白④.下丘脑⑤.增加⑥.浆⑦.B细胞和记忆B细胞⑧.抗体和记忆细胞⑨.衰老、损伤和癌变⑩.防卫、监控和清除〖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病毒致病机理图,病毒侵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处理,并将之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因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抗原刺激B细胞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其中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通透性增大,进而引起组织水肿;抗体Ⅱ与子代病毒中和后被清除。【详析】(1)图中显示T细胞接受吞噬细胞传来的抗原刺激后,分泌物质甲即淋巴因子,然后进入吞噬细胞促进病毒的增殖,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2)血管通透性增大,导致血浆蛋白等物质外渗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促进血浆的水分进入组织液更多,造成组织水肿,压迫神经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3)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还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这两者都能促进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使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多,体温升高;(4)B细胞受首次进入机体的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5)若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注射的疫苗,相当于该病毒的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当病毒感染时注射过疫苗的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免疫速度更快,强度更大;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的作用。17.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食物网中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的是______(填图甲中字母)。除图中所示以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该有_______。(2)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40%。则A增加10kg,至少需要B______kg。(3)从图乙中可知,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_________(从营养结构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4)在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时,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如在进行城市雨水净化系统建设时,要在城市蓄水池中种植许多水生植物辅助净化,这些植物的引种需要遵循_______原理;建设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________原理。(5)该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分解是实现碳循环的重要途径,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离不开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了验证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对枯草具有分解作用,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答案〗(1)①.A和C②.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170(3)1、2、3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4)①.协调②.整体(5)取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不做处理,乙组进行灭菌处理,将等量且适量的枯草分别置于甲、乙两组土壤中,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检测土壤中枯草分解情况【小问1详析】由图分析可知,A捕食C,同时A和C均捕食B,所以图甲的食物网中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的是A和C。图中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除图中所示以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该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小问2详析】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40%。则A增加10kg,至少需要B为10×40%÷20%+10×60%÷20%÷20%=170kg。【小问3详析】从图乙中可知,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1、2、3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小问4详析】植物的引种需遵循协调原理,引入物种需要与环境相协调;建设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了整体原理。【小问5详析】为了验证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对枯草具有分解作用,实验设计思路如下:取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不做处理,乙组进行灭菌处理,将等量且适量的枯草分别置于甲、乙两组土壤中,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检测土壤中枯草分解情况。18.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成功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为了便于杂种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的操作为________,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2)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个)。(3)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常用________(化学法)。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的不同可观察________种不同的融合的原生质体(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的情况),当观察到__________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而成的。(4)过程③为________,过程④中的培养基常添加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5)若杂种细胞培育成的“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属于________植株。〖答案〗(1)①.去除细胞壁②.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2)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①.聚乙二醇(PEG)融合法(或“高Ca2+—高pH融合法”)②.三##3③.融合的原生质体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4)①.脱分化②.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5)单倍体〖祥解〗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其中①是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该过程常用酶解法;②是再生形成新的细胞壁的过程;③是脱分化过程;④是再分化过程。【小问1详析】据图可知,过程①是酶解法获取原生质体,常用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小问2详析】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能发生融合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杂种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植物体,因此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小问3详析】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聚乙二醇(或PEG)、高Ca2+—高pH融合法诱导融合;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3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的情况),即番茄原生质体自身融合、马铃薯原生质体自身融合、番茄和马铃薯原生质体相互融合;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因此当观察到融合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和马铃薯融合而成的。【小问4详析】图中过程③为脱分化,过程④是再分化,其培养基常添加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影响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方向。【小问5详析】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的“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属于单倍体植株。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图表示的是人体四种体内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答案〗A【详析】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2/3)和细胞外液(占1/3),甲、丙、丁构成细胞外液,甲、丙和丁之和少于乙(细胞内液),A正确;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丁是淋巴,丙是组织液,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错误;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错误;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甲的蛋白质含量比丁低,D错误。故选A。2.图I表示人体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突触,其中Gly与突触后膜结合,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图II表示兴奋传来后突触1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降低突触1中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会导致动作电位上升B.图II中发生ab、bc段电位变化时,离子的运输均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协助C.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都将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C〖祥解〗分析图I可知,兴奋由突触1传导至突触后膜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因此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兴奋由突触2传导至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不兴奋,因此Gly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图II表示兴奋传来后突触1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情况。【详析】A、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因此降低突触1中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会导致动作电位降低,A错误;B、图II中发生ab、bc段电位变化时,除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外,其他离子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时,Gly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膜外仍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但是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C正确;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将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C。3.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参与其他生命活动。如图是下丘脑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激素⑥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B.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血浆中激素④的含量增加、③和⑥的含量降低C.若用图示的某些部分表示水盐平衡调节,则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且在食用较咸食物时,下丘脑可产生渴觉D.若用图示的某些部分表示血糖调节过程,则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一定是胰岛,且作用途径为①③④⑥和①⑦⑥〖答案〗A〖祥解〗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纽。【详析】A、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机体可以维持甲状腺激素总量平衡,即反馈调节,A正确;B、缺碘会导致⑥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即③④增多,B错误;C、渴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C错误;D、若用图示的某些部分表示血糖调节过程,则图示中的内分泌腺可能是胰岛,也可能是肾上腺,若为胰岛,作用途径为②⑦⑥,D错误。故选A。4.下图是细胞免疫的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X细胞表面蛋白嵌有抗原B.虚线部分只发生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C.①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D.②过程中记忆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答案〗C〖祥解〗细胞免疫针对胞内抗原发挥作用,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APC、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细胞。【详析】A、X细胞是吞噬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复合体,A正确;B、虚线部分表示二次免疫,只发生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B正确;C、①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错误;D、②过程中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D正确。故选C。5.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答案〗D〖祥解〗由图可知,与对照组比较,多效唑可提高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详析】A、由图可知,多效唑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合成,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B、由题“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清水稀释液处理,B错误;C、由题可知,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根据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得鳞茎产量减少,C错误;D、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用外源激素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处理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正确。故选D。6.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答案〗C【详析】A、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若只有空间充足这一个条件,则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如曲线a所示,A错误;B、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害虫应在害虫数量没达到K/2时进行,B错误;C、曲线b1的K值较高,当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K值下降,变成曲线b2,C正确;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会上下波动,不会不变,D错误。故选C7.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答案〗A〖祥解〗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详析】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③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⑤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8.下图是某农户家庭种养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设计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等原理B.作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是其他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D.塘泥、粪等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离不开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答案〗C【详析】A、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蚕沙养鱼,驴粪养鱼,实现了上一环节废物资源化,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等原理,A正确;B、农作物属于生产者,是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其他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B正确;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因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C错误;D、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塘泥、粪中的有机物,有机物需要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因此塘泥、粪等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离不开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故选C。9.下图为将胡萝卜的离体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培育形成试管苗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此过程获得的试管苗可能为单倍体B.①②过程中都会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多倍体植株的培育需经过如图所示过程D.此过程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A〖祥解〗由题图可知,胡萝卜的离体组织经过①过程(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②过程(再分化)发育为完整植株。【详析】胡萝卜的离体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培育形成试管苗,试管苗的基因型与外植体的基因型相同。若外植体胡萝卜为单倍体,则试管苗为单倍体;若外植体胡萝卜为二倍体或多倍体,则试管苗为二倍体或多倍体,A正确。①过程为脱分化,该过程发生细胞的增殖,②过程为再分化,该过程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错误;多倍体植株的培育需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不需要经过组织培养,C错误;此过程为组织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A。10.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突变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基因(Hbs)引起,HbA和Hbs的某片段如图甲。对胎儿基因检测的主要原理是:MstⅡ限制酶处理扩增后的DNA;加热使酶切片段解旋,用荧光标记的CTGACTCCT序列与其杂交;凝胶电泳分离。图乙是凝胶电泳后荧光出现的三种可能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提取胎儿DNA样品后,扩增DNA需要添加特定的引物B.用MstⅡ限制酶处理DNA不充分,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C.荧光标记序列越长,图乙-c中两个DNA条带间的距离越大D.若某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则该胎儿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答案〗C〖祥解〗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的。【详析】A、引物的作用是作为DNA复制开始时D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细胞外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引物,DNA才可以开始进行复制,因此提取胎儿DNA样品后,扩增DNA需要添加特定的引物,A正确;B、据图可知,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中含有MstⅡI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而贫血症基因(Hbs)中没有,用MstⅡ限制酶处理DNA不充分,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中中间位置可能没有被切割,结果可能与贫血症基因(Hbs)结果一样,因此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B正确;C、凝胶电泳中,DNA分子量越大跑得越慢,因此图乙-c中两个DNA条带间的距离与切割后DNA分子量的大小有关,与荧光标记序列长短无关,C错误;D、据图可知,出现图乙-aDNA条带表示含有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
,出现图乙-bDNA条带表示含有贫血症基因(Hbs)
,出现图乙-cDNA条带表示含有贫血症基因(Hbs)
和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
,因此若某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则该胎儿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D正确。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计16分。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1.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表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Ⅳ、V、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d、e、f、g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答案〗BCD〖祥解〗据图分析,I为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V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详析】A、Ⅳ、V、Ⅵ、Ⅶ中,Ⅶ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A错误;B、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即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B正确;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C正确;D、病毒侵染人体后,游离的病毒会激发体液免疫,进入宿主细胞的病毒会激发细胞免疫,故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BCD。12.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O→a,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原因是适宜条件下物种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a→b,物种①和②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③的出现是初生演替C.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答案〗ACD〖祥解〗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物种①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物种②是多年生的草本;物种③是灌木。【详析】A、由题图知某山区坡地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分别是物种①、物种②、物种③,所以结合题意知物种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是灌木。O→a,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B、a→b,由于存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物种③的出现是次生演替,B错误;C、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C正确;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最终能演替形成森林,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正确。故选ACD。13.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可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在农林废弃物的转化利用中具有应用价值。图是筛选该菌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从牛粪堆的深层取样比从表层取样更加合理B.甲、丙都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C.用平板乙统计菌落数可准确反映该菌的真实数量D.丙中纤维素的残留量可反映该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答案〗ABD〖祥解〗由题意知: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能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故可以利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将其筛选出来。【详析】A、由题干可知“热纤梭菌是一种嗜热厌氧细菌”,牛粪堆的深层比表层氧气含量更低,温度更高,因此从牛粪堆的深层取样比从表层取样更加合理,A正确;B、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图示是筛选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因此甲、丙都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B正确;C、根据图乙的菌落分布特征,可知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菌种,由于当两个或多个菌落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有一个菌落,因此用该方法统计的菌体数量会比活菌的实际数量少,C错误;D、热纤梭菌能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丙中纤维素的残留量越少说明该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因此丙中纤维素的残留量可以反映该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D正确。故选ABD。14.如图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①试管细胞全能性最高B.①→②的过程需要光照C.①→④过程培养基保持不变D.实验过程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调节〖答案〗D〖祥解〗分析图示,图示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②→③为再分化过程,③→④为幼苗进一步发育的过程。【详析】A、图中的愈伤组织是经脱分化后形成的,全能性最高,A错误;B、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避光处理,B错误;C、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②→③为再分化过程,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所用的培养基不同,C错误;D、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调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愈伤组织分化的方向也不同,D正确。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4分)15.研究发现,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即pH4~5的溶液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者用黄瓜幼苗快速生长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图。请回答问题:(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和/或________增加的结果。(2)如图1所示,研究者通过冰冻融化去除下胚轴切段中的原生质体,仅剩________,经这种处理后的下胚轴切段称为Y。(3)由图可知,对Y进行的实验处理为:________。(4)图2结果表明,Y的特性是①________;决定这种特性的物质最可能是②________(选填:纤维素/果胶/蛋白质)。(5)研究者发现生长素可通过诱导细胞膜外环境的pH值降低,促进细胞生长。已知植物细胞膜上有H+泵、水通道、生长素受体、钾通道、蔗糖运载体等。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请选用已知信息,提出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可能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长度(体积)②.细胞壁构成的切段(细胞壁)③.①一组加热,一组不加热,②分别、先后放入不同酸度的溶液中④.在酸性条件下伸长,在加热后该特性丧失⑤.蛋白质⑥.生长素与受体结合,激活了膜上运输H+的泵,将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的细胞壁中,降低pH,促进细胞壁伸展,进而促进细胞体积增大〖祥解〗本题实验的目的是证实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另外该实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需遵循平行重复原则。【详析】(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增加和长度(体积)增大结果。(2)如图一所示,研究者通过冰冻融化去除下胚轴切段细胞中的原生质体,成为“切段Y”,实际上“切段Y”仅保留了细胞中的细胞壁。(3)①先将Y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然后进行的处理是:一组加热,一组不加热。②取两个相同烧杯(甲、乙),分别装入不同酸度的溶液。(4)①实验结果说明: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在酸性,条件下伸长,加热使其特性基本丧失;②蛋白质在加热的条件下变性,所以决定这种特性的是蛋白质。(5)在实验证实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酸生长假说”;生长素与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上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导促进质子泵活化,把ATP水解,提供能量,同时把H+排到细胞壁,使细胞壁环境酸化,组成细胞壁的多糖链被破坏而变得松弛柔软,细胞壁的重要成分纤维素的丝松开,细胞的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细胞因体积延长而增长。16.登革热病人有皮疹、发烧、头痛等症状,登革热病毒可通过白色伊蚊传播,该病毒致病机理简图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甲为___________,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___________,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2)图中血管通透性增大,致使病人的___________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引起头痛。(3)登革热病人发热是由于感染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___________体温调节中枢,导致相应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___________,体温升高。(4)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为___________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它可由___________细胞分化而来。(5)若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机理主要是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___________,当病毒感染时注射过疫苗的机体免疫速度更快,强度更大。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___________的细胞。以上资料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功能。〖答案〗①.淋巴因子②.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增殖③.血浆蛋白④.下丘脑⑤.增加⑥.浆⑦.B细胞和记忆B细胞⑧.抗体和记忆细胞⑨.衰老、损伤和癌变⑩.防卫、监控和清除〖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病毒致病机理图,病毒侵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处理,并将之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因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抗原刺激B细胞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其中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通透性增大,进而引起组织水肿;抗体Ⅱ与子代病毒中和后被清除。【详析】(1)图中显示T细胞接受吞噬细胞传来的抗原刺激后,分泌物质甲即淋巴因子,然后进入吞噬细胞促进病毒的增殖,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2)血管通透性增大,导致血浆蛋白等物质外渗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促进血浆的水分进入组织液更多,造成组织水肿,压迫神经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3)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还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这两者都能促进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使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多,体温升高;(4)B细胞受首次进入机体的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5)若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注射的疫苗,相当于该病毒的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当病毒感染时注射过疫苗的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免疫速度更快,强度更大;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化借款合同文本指南
- 电梯采购及安装进度
- 环保化粪池清掏合同
- 艺术品交易货物运输服务合同
- 耕地承包合同书
- 实习教师教育合同模板
- 党建工作策划研讨培训合同
- 钢材销售协议格式
- 企业保安外包合同
- 2024承包搬运合同协议书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2023中考真题汇编-《青铜器与甲骨文》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探析:以奥飞娱乐为例13000字(论文)】
- 乳房炎性肿物的护理查房
- 2024年中国中车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山东聊城市棉花产业发展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13000字(论文)】
- 小班数学课件《5以内的点数》课件
- 宫腔镜诊疗麻醉管理的专家共识
- 于海明正当防卫
- 经济管理系大数据与会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