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0汉代儒学_第1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0汉代儒学_第2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0汉代儒学_第3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0汉代儒学_第4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0汉代儒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发展历程模块三专题十二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考点四十汉代儒学02第2关对接高考03第3关精练高考栏目导航01第1关梳理考点一、“罢黜百家”1.“焚书坑儒”批判(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2)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1)原因: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01第1关梳理考点(3)影响:①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②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易错提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而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3.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__________,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2)太学的影响:使儒学教育__________和制度化,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传播,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太学地方教育系统官方化3.影响: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思维导图][通史链接]汉武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治国思想内容链接点政治汉武帝开拓大一统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西汉国力增强,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适应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社会经济全面恢复,迅速发展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儒家思想获得新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答题术语]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6.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这些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02第2关对接高考考向预测:从汉代儒学与先秦诸子思想关联的角度D

解析:孟子的观点无法体现浓厚的尊卑意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集权已成趋势,但“先秦”儒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用法家思想加强了集权,故B项错误;“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可见先秦的儒学没有构建伦理纲常的社会,故C项错误;从孔子到孟子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汉代儒学与先秦诸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杂糅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所以汉代儒学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者说“儒表法里”。汉武帝所用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近几年全国卷高考也从儒学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考查,今后仍然可以从“百家争鸣”与“独尊儒术”、从汉儒与法家及道家的关系、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角度进行考查。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究。1.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史料一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主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1)结合史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启示?提示:①主要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②启示:一种思想能否上升为主流思想,在于其是否适用时代发展的潮流。(2)据史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提示: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史料一中,说明了经过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再加上汉武帝的大力倡导,学习儒学风气的兴起。史料二中“置《五经》博士”“令礼官劝学”“崇乡党之化”“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体现了在教育、社会教化、风尚方面对儒学的重视,“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咸荐诸朝”体现了在选官方面对儒学的重视。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危及西汉统治,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2.新儒学形成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统一。(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4)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汉代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1.

(2016·全国乙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03第3关精练高考C

解析:“五经”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之前,由孔子整编而成,如果A项正确,那《论语》更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而《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故A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B、D两项明显错误。2.(2014·全国卷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B

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3.(2014·全国卷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解析:材料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错误;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1.(2016·浙江卷·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A

解析:太学规模的扩大,太学生人数的剧增,反映人们对儒学的重视,说明儒学地位的上升,故A项正确;太学是官立学校,不是私人讲学,故B项错误;官立学校在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不是地方教育系统,故D项错误。2.(2015·海南卷·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B

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3.(2015·江苏卷·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