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解析版)-2024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_第1页
物态变化(解析版)-2024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_第2页
物态变化(解析版)-2024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_第3页
物态变化(解析版)-2024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_第4页
物态变化(解析版)-2024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物态变化

——划重点之精细讲义系列

►►►

Q里出点.理解

知识点1:温度

1.温度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2)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C)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选左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5℃读做:零下5摄氏度或负5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

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3)温度计的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

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

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注意:体温计使用前应该把玻璃管内的液体甩回玻璃泡内!

一例方演

【典例1】如图甲是自制的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性质而制成的,它的测温

效果与小玻璃瓶的容积和玻璃管的直径有关。图乙是气体温度计,当外界环境气温升高时,该温度

计中的管内液面会o图丙是实验室所用温度计的一部分,图中所示读数为O

【答案】热胀冷缩下降-22℃

【详解】[1]体温计里的液体体积受热膨胀,遇冷时体积变小,液体柱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外界环境气温升高时,管内气体温度也升高,体积膨胀,把液面往下压,因此液面会下降。

[3]图中温度计示数上端小,下端大,因此是温度是零下的,20℃到30℃之间有10个小格,因此分

度值为1℃,故温度计的示数为-22℃。

【典例2】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某校要求体温小于37.3℃的学生正常进入校园,体

温大于等于37.3℃的学生在隔离室进行体温监测。某学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他应该进入

(选填“教室”或“隔离室”),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若用此体温计,

仅用酒精消毒而未甩过就去测量温度为37.0℃和38.5℃的两个人的体温,则测量结果分别为

℃和℃□

35637894012

【答案】教室液体的热胀冷缩37.138.5

【详解】[1]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37.1℃;此时他的

体温为37.1℃,因此,应该在教室考试。

[2]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3][4]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

计的读数是37.1℃,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7.1℃,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

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7.1℃,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1℃,所以,

体温是36.8℃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7.1℃,体温是38.5℃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8.5℃。

里也点理嵬

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体。比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矶、蔡、

各种金属等。

(3)晶体熔化时特点: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注意: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5)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体。比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6)非晶体熔化时特点:吸收热量,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化过程中温

度不断升鬲。

2.凝固:

(1)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晶体凝固时特点:固液共存,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非晶体凝固时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注意:

①有没有熔点是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②熔化过程:晶体由固T固液共存T液;非晶体由固f软T稀T液;

③凝固过程:晶体由液一>固液共存一>■固;非晶体由液一>稀—>软一>固.

④熔化(凝固)图象:关键是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

⑤晶体在熔点时所处的状态有三种可能: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⑥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相同的。

如图所示是晶体茶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由图可知:

1)A点开始计时,B点表示t=5min时蔡的温度为80℃,此时蔡仍全部处于固态。随着时间

的推移,幕不断吸收热量,蔡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茶的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恭的燧点是通6。

2)BC段与时间轴平行,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此后,幕继续吸热升温,如CD段所示。从

图象看出,B点是80℃固态的蔡,C点是80℃液态的茶,BC之间是80℃固液共存状态的其。

3)若从D点起停止加热后,液态蔡温度不断降低。当降到E点(80℃)时,开始凝固,凝固过

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仍保持80℃不变,直到F点全部凝固。以后,固态茶放热,温度才开始下降,

即图线中FG段。

4)如下图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凝固时放热,温

度不断下降.

温度(℃)温度CC)

目典例分东

【典例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的温度厂随加热时间亡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甲

物质为(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乙物质在8C段处于状态,且温度(选填

“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T/℃

21。层土

Z24〃min

【答案】非晶体固液共存保持不变

【详解】[1]由图象可知,甲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

[2][3]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所以乙是晶体。

乙物质在质段处于熔化阶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

【典例2]如图所示为一种夏季使用的汽车冰凉坐垫,它通过生物冰快速激发成型技术研制而成。

坐垫内物质通常情况下为固态,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就会慢慢变为液态,但温度保持不变。

此过程可持续数小时,人坐在上面会感觉凉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温度不变时不需要吸热

B.坐垫内物质是晶体

0.坐垫内物质没有熔点

D.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发生了液化现象

【答案】B

【详解】A.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温度不变,吸收热量,故A错误;

B.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属于晶体,故B正确;

C.由B可知,坐垫内物质是晶体,晶体是有固定的熔点的,故C错误;

D.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发生了熔化现象,熔化吸热,降低温度,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3】如图所示,甲是观察冰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0.由图乙可知,冰的熔点为0℃,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

D.由图乙可知,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不断升高

【答案】B

【详解】A.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最后调整温度计的高度,

使其不要碰到容器底,所以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故A错误;

B.实验中需要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故B正确;

CD.由图乙可知,该物质从第5~15min之间一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0℃,

故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故CD错误。

故选Bo

量难点理■

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②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越快.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

度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2)液体蒸发的特点:

①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即液体的蒸发不受温度限制.

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即发生的部位在液体的表面,且过程较缓慢.

③蒸发过程中要吸热.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有致冷作用.

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也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有的液体容易蒸发,有的液体不容易蒸发.

3.沸腾

(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特点

①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在内部形成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②在沸腾

过程中,虽然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3)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

①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②液体能持续吸热.

(4)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说明:沸点与液体表面处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高压锅就

是利用增大气压的方式来增大液体的沸点的.

4.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例如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

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还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②压缩气体的体积.如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是气态,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其

在常温下液化为液体.

注意: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但有的气体仅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

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

“白气”与“白雾”辨析

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再是水蒸

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小水珠)。

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即形成''白气",附着在物体表面形

成水滴。夜间气温下降,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凝结在空中的尘埃上形成“雾”,凝结在地

面物体上则形成“露”。

国典偏少帮

【典例1】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水()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

【答案】C

【详解】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水的温度等于水的沸

点,但碗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

故选C。

【典例2】下列措施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A.把教室地面的积水用扫帚扫开

B,把湿衣服晒在阳光通风的地方

C.把新鲜的蔬菜放在冰箱冷藏室

D.把热水放在转动的电扇下面

【答案】C

【详解】A.把教室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

意;

B.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

故B不符合题意;

C.把新鲜的蔬菜放入冰箱的冷藏室,降低了温度,可有效减慢蒸发。故C符合题意;

D.把热水放在转动的电扇下面,水的温度较高,空气流动速度很快,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故D不符

合题意。

故选C。

【典例3】沏茶时,玻璃杯的杯壁上常会出现水雾,一段时间后,水雾又消失了,关于这种现象,

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B.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上,是汽化现象

C.“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D.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外壁上,是液化现象

【答案】C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物态变化是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详解】沏茶时,杯子上部的温度低于杯中水蒸气的温度,杯内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

着在玻璃杯的内壁上,从而出现水雾;

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表面上的水吸热又变为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里也点理嵬

Q

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强热。

(2)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升华、结冰衣服也干了、干冰升华吸热、樟脑片消失、用久的鸨丝

灯变黑。

2、凝华:

(1)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池热。

(2)生活中常见凝华现象:霜和雪的形成、冬天看到树上的“雾淞”、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

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划重点:①窗户上的雾,冰花等均是在温度高的那边形成;

②物质变化升仙图:

吸放

热热

【典例1】据报道: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经常出现严重的干旱,人们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

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很快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

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高空中的水蒸气就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

遇到暖气流就熔化变为雨点落到地面。

【答案】升华凝华

【详解】[1]固态的“干冰”进入云层,容易吸热升华成气体。

[2]高空中气态的水蒸气放热凝华成固态的小冰粒下落。

【典例2】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有一层漂亮的冰花,这是现象(物态变化名称),冰花在

玻璃窗的(选填,外侧、内侧)。夏季,开着空调冷风的公交车车窗上有一层水珠,此

过程(选择:“吸热”、“放热”、“不吸热或放热”),水珠出现在车窗的(选

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答案】凝华内侧放热外侧

【详解】。][2]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有冰花,冰花是室内的热空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放热形成的小

冰晶,附着在室内的玻璃内侧。

[3][4]夏季,开着空调冷风的公交车车窗上有一层水珠,水珠是冷的玻璃遇到室外的热空气液化放

热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的外侧。

【典例3](2022•鞍山模拟)如图是小菲制霜的两种方法。图甲,她把冰块放在装有适量食盐的易

拉罐中;图乙,她将一块干冰放在金属勺子上。过一会就看到易拉罐外壁和勺子表面都出现了白

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

A.两种方法中,霜的形成都是凝固现象

B.制霜的过程中,冰和干冰都吸收热量

C.冰中加盐是为了升高冰的熔点

D.勺子下方出现的“白气”是二氧化碳

【答案】Bo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冰熔化吸热,干冰升华也是吸热,故B正确;

C.冰中加盐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故C错误;

D.勺子下方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4】下面有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各属什么物态变化:

(1)湖面结冰:;

(2)烧水时看到“白气”:;

(3)自来水管“出汗”:;

(4)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

(5)冰箱中取出冰棒冒“白气”.

(6)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是现象.

(7)冬天,嘴里呼出“白气”,这是现象.

(8)深秋晚间会“下霜”,这是现象.

(9)戴眼镜的人,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眼镜变得模糊不清,这是现

象.

(10)出炉后的钢水又会变成钢锭,是现象.

(11)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会干了,这是现象.

【答案】凝固液化液化凝华液化升

华液化凝华液化凝固、汽化

【详解】(1)湖面结冰是湖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由烧水时产生

的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液化形成的;(3)自来水管“出汗”,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自来

水管液化形成的;(4)“冰花”是由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窗凝华形成的;(5)冰棒冒“白

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6)衣箱中的卫生球不见了,是由固态直接变为

气态,这是升华现象;(7)冬天,嘴里呼“白气”,是嘴里呼出的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8)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小冰晶,是水蒸气的凝华过程.(9)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

温暖的室内,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会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10)出炉的钢水变成钢

锭,是钢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过程.(11)洒在地上的水很快会干了,是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

的汽化现象.

【点睛】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气态

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根据凝固、液化、凝华的定义进行解答.

1.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内侧会出现冰花,这是由于凝固产生的

B.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C.夏天会看到打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雪糕中的冰先升华为水蒸气后再液化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要放热

【答案】B

【详解】A.冰花是室内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窗户玻璃而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花草上出现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花草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

0.打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冒“白气”是雪糕周围温度较低,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是

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干冰”是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过程,故D错误;

故选B。

2.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A.扇来的风是凉的

B.扇来的风从身上吸掉了很多热

C.扇风能使空气温度降低

D.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的蒸发,从人身上更快吸热

【答案】D

【详解】夏天扇扇子,身上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导致

人身体表面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凉快,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估值中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4m/sB.人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37℃

C.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5cm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1s

【答案】A

V14H7

【详解】A、中学生正常步行1s的路程大约是1.4m,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口=-==——=\Am!s,

故A正确;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人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23℃,故B错误;

C、物理课本厚度大约在1cm左右,故C错误;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错误.

故选A.

4.如图是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0时,物体内能为零

B./>至时刻物体不吸热

C.&、必与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D.匕时刻物体分子平均动能比心时刻大

【答案】D

【详解】A.户0时。虽然温度较低,但其分子仍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具有内能,故A错误;

BC.仁至仁时刻是晶体熔化的过程,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继续吸热,内能增大,所以12时刻

物体温度与之时刻的温度相同,但是从。时刻到口时刻,物体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大,因此。时刻

物体内能比t3时小,故B和C均错误;

D.同一物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增大,所以大“时刻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和势能比七

时刻大,故D正确。

5.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B.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

C.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答案】C

【详解】夏天汽车使用空调,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外空气温度低,车外空气中的水

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

车玻璃比车内温度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C.

6.“双减”之后,荆州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某学校开办了“厨

艺”兴趣班,学生煮菜后提起锅盖,发现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固后汽化

C.先熔化后液化D.先汽化后液化

【答案】D

【详解】学生在煮菜过程中,对水进行加热,液态的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发生的是汽化现象,

然后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会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这是发生了液化现象,所以是先汽化

后液化。

故选D。

7.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t温度

E.丙

甲/

A.甲为气态

B.甲T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乙T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8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答案】D

【详解】A.由图知,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既不易被压缩,

也不容易被拉伸,所以是固态分子的排列方式,故A错误;

B.乙图中分子相距较近,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是液态分子的排列方式。甲T乙是

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0.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无固定排列,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是气态分子的排列方式。乙T丙

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而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的液化过程,故C错误;

D.宓段温度保持不变,表示晶体熔化(或液体凝固)的过程,此时的温度叫晶体的熔点(或凝固

点),故D正确。

故选D。

8.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

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即可

B.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0.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D.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答案】D

【详解】AB.夏天车内开空调时,车内温度较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

现象,在玻璃的外表面形成水雾,所以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外擦拭,故AB

错误;

C.根据物态变化时的吸放热可知,水蒸气在发生液化的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

D.冬天开空调时,车内温度较高,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玻璃的内

表面形成水雾,造成玻璃模糊,故D正确。

故选D。

9.以下估测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B.某同学正常的体温是42℃

C.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1m/s

D.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大约是4mm

【答案】C

【详解】A.正常人听觉频率的范围是20Hz〜20000Hz,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故B不符合题意;

0.一般情况下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m/s,故C符合题意;

D.标准乒乓球的直径为4cm=40m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在对某物体进行加热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测得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

确的是()

A.该物体是非晶体

B.该物体的熔点为t°C

C.该实验中物体的熔化过程经历了3min

D.该实验中物体第3min到9min时间内没有吸收热量

【答案】B

【详解】AB.由图象可知,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力℃不变,则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

t)℃,故A错误,B正确;

CD.物质从第3min到9min时间属于熔化过程,保持温度不变,但继续吸收热量,熔化过程经历了

6min,故CD错误。

故选B。

11.“谷雨、白露、霜降、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谷雨,雨生百谷;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白露,露凝而白;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薄霜铺地;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大雪,雪兆丰年;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答案】B

【详解】A.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白露见湿泥”,露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C.“霜降见霜”,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D.“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详解】A.“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所以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白露见湿泥”,露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降见霜”,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故C正确;

D.“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水凝固成冰,所以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13.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所用的感温液体可以是水银、酒精或煤油等。

但小嘉同学心存疑问:为什么不用最常见的水作温度计内的感温液体呢?他借助网络查阅到水、水

银和酒精三种物质的体积温度图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线回答:

八体积/米3水

1.0008

1.0006:

1.0004:

:

1.0002温度aC

10000024681010

(a)(c)

(1)分析水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水不适宜作温度计内感温液体的原因是;

(2)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最低温度可达-93.2℃。若作为南极科考站温度计的感温液体,在

以上三种物质中,物质较为合适;

(3)若选用相同体积的水银和酒精分别制成温度计甲、乙,且温度每升高1℃,感温液体上升的高

度相同,则(选填“甲”或“乙”)温度计细玻璃管的内径稍大。

【答案】见解析酒精乙

【详解】(1)[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由图(a)可知,温度在0~4℃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变小,温度在4~12℃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变大,如果物体温

度在0~4℃范围内,水受热体积变小,不能作温度计内感温液体。

(2)[2]由图(6)(c)可知,水银的测量范围是-39~357℃,酒精的测量范围是717~78℃,南极是

世界上最冷的大陆,最低温度可达-93.2℃,水的凝固点是0℃,所以用酒精作为感温液体合适,如

果选择水和水银会凝固,故不能用水和水银作为感温液体。

(3)[3]水银体积随温度的变化率

1.07m3-1.00m3

®1.8xl0-4m3/℃

1-357℃-(-39℃)

酒精体积随温度的变化率

,1.34m3-1.00m3

k—______________«1.7xl0-3m3/℃

2-78℃-(-117℃)

所以

k,<k2

感温液体上升的高度相同,甲的体积变化量小于乙的体积变化量,由于水银和酒精的体积相同,所

以由"S/7可知可知乙的内径较大。

14.腊肉在邵阳地区是一道风味美食,肥而不腻,味道独特。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抹盐腌制,使

整块肉变咸。这道工序说明盐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第二道工序是烟烘干,加快水分

(选填“蒸发”或“沸腾”)。

【答案】无规则蒸发

【详解】[1]抹盐腌制,使整块肉变咸,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

动。

[2]水沸腾必须是达到沸点才能进行,烟烘干,没有达到水的沸点,所以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15.小刚同学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在加热6min时,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

【答案】晶体80不变固液共存态

【详解】[1][2][3]由图像可知,8c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保

持不变的温度即为该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段为熔化过程,保持的温度为80℃,故该物质的熔

点为80℃o

[4]在加热6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一部分已经熔化为液体,一部分还没来得及熔化,处于

固态,所以在加热6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6.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

的温度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撤去酒精灯,水很快停止了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

要不断(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84℃吸热

【分析】对于温度计的读数要看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注意与刻度相平;水的沸腾条件是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详解】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温度计的示数是80+4=84℃;水要保持沸腾除了达到

沸点,还要求能够继续吸热.

17.《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美食.炖、煮、炸、蒸等都

是常用的烹调方法.“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

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答案】不会汤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1][2]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煲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炖盅内的汤

水也能达到沸点,汤水若要沸腾需要继续吸热,但由于炖盅和大煲中的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

递,所以盅内的汤不会沸腾.

18.《西游记》“夺宝莲花洞”一集中,唐僧派猪八戒探路,猪八戒却偷懒睡大觉,孙悟空变成苍蝇

吵醒了他,有趣的是,孙悟空为什么不变成蝴蝶去吵醒猪八戒呢?原来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

Hz,是,人耳听不到,而苍蝇发出的声音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滚烫的油锅不

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选填“高”或“低”)

的结果;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O

【答案】20次声波低升华

【详解】[1][2]正常人听到声音频率范围约为20Hz至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属

于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而苍蝇发出的声音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3]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水珠遇到高

温的油迅速沸腾变成水蒸气造成的。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液态叫升华。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升华。

19.如图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图(选填“甲”或“乙”)是水沸腾

时的情况,水持续沸腾时温度,(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继续吸热。

甲乙

【答案】乙不变需要

【详解】[1]水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释放出里面的水蒸

气,则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3]沸腾是吸热过程,水持续沸腾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20.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晒暖

海洋,海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

小冰晶;小冰晶下落过程中热量变成雨滴又注入海洋。

【答案】凝华吸收

【详解】[1]水蒸发遇到冷由气态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

[2]小冰晶下落过程吸收热量,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的雨。

21.一天饭后,小明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

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

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很想知道

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料种类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

⑵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不同的布料各一块,足够的水;

(3)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质量______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

三块布分别取出。用体现抹布的吸水能力。而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

将现象记入表中;

布料种类涤纶麻棉

杯中所剩水量最多较少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最少较多最多

(4)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材料制成的抹布吸收最多;

⑸应用: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透,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

说,应尽量采用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答案】探究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其布料种类之间的关系材料相

同布块所含水量杯中所剩下的水量棉棉质

【详解】(1)[1]根据他很想知道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料种类的关系,可知实验目的:探究抹布的吸

水能力与其布料之间的关系。

⑵[2]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材料是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各布料一

块和足够的水。

(3)[3][4][5]三个烧杯中倒入质量相同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

布分别取出。用布块所含水量体现抹布的吸水能力。因三块布料吸水多少不易比较,故从方便和准

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杯中所剩下的水量,将现象记入表中。

(4)[6]分析记录的数据表格可以观察到: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系,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

最强。

(5)[7]因为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因此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

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采用棉质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22.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是某组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

-

HV

k

i

-

(1)图乙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2)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很快就停止了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3)邻组同学也打算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两组同学利用初温相等的水同时开始加热,正确操作

后,却得出了如图丙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种可能性原因即可)。

【答案】B吸收热量水的质量不同

【详解】(1)[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

确的是B;

(2)[2]停止加热,水很快停止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

(3)[3]由图丙可知,两组实验中水的初温相同,沸腾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23.“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00

E-90

(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烧杯,记录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实验时,

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

(2)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丽应按照的顺序进行(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到上”);

(3)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图像可知:861段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

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图像中“b”时刻试管中物体处于(填物态);

(4)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乙图中C班所示,巫段温度计示数

如图丙所示,为°C;

(5)实验中液面上方的气压(选填“高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答案】使物质受热均匀从下到上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固

液共存态98低于不会

【详解】(1)[1]实验时,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2)[2]酒精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要先放酒精灯,根据外焰的高度确定石棉网的高度,再放烧杯,

确定试管的高度,最后放入温度计,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故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

序进行。

(3)[3]⑷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勿段为熔化过程,图像中“b”时刻

试管中物体处于固液共存态;

(4)[5]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8℃。

(5)[6][7]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此时水的沸点为98℃,

故实验中液面上方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温

能达到沸腾的温度,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24.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

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

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5

4

3

2

1

-1

-2

-3

-4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分钟,第5分钟时呈液态,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