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的17种表现手法_第1页
2024高考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的17种表现手法_第2页
2024高考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的17种表现手法_第3页
2024高考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的17种表现手法_第4页
2024高考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的17种表现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的17种表现

手法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

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

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

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

出两点即可,4分)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

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①都是托物言忠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已的精神追求。②都

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

后者写菊不用"菊"字。③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

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的典故。

(2)心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

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

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

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

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

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

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

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

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

连着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

到的天边,表达出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

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

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抒发了欣喜之情。

(2)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但范词的抒情比较

直接,(赏析:[范词:"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

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

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李词: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

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

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

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

词人还宿酒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五、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朦曜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

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

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苏诗说

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

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

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

占?

/\\\•

答案

⑴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

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

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

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注]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兰烬,香油灯结的灯花。

(1)两首词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1)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借景抒情。白居易《忆江南》描写江南

风景色彩鲜明,格调高爽,直抒自己怀想江南希望重游江南的感

情。皇甫松的《梦江南》把自己的情感全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

铸成的形象画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全篇借景

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2)白词好:意境更开阔。作者在词中特意写杭州之秋,避免和

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

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影下,寻桂

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使我们

读后恍如身临其境。"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

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

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一动一静,写出作者悠然自得的

愉悦,流露出对杭州的难忘难舍之情。

皇甫词好:描写更细腻。全词借梦中所闻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

水乡梅雨季节的风光,寄托了作者思念故乡的缱绻之情。全词从

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

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角到

听觉,构思极其概括而富于层次。堪称为清新隽永,颇富诗情画

意的佳作。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问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注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

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

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

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

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

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

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

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

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

要分析。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

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o如:朱

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

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

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

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暗示他不

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

4口O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做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