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_第1页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_第2页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_第3页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_第4页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基础达标】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与该歌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C.平型关大捷 D.南京保卫战【解析】根据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可知,该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位于东北地区,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中日军发动了对东三省的武装侵略,占领了整个东北,B项正确。2.1935年12月,有知识分子写道:“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是()。A.西安事变 B.大生产运动C.七七事变 D.“华北自治运动”【解析】根据“1935年12月”“华北”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针对的是日本策划的“华北自治运动”,故选D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掀起的生产自救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排除C项。3.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团结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一号召()。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C.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D.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日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B项正确。4.1936年,《西北文化日报》发表题为《蒋离陕后我们应有之努力》的社论,号召“继续发展群众运动”“加紧各党派合作”“积极建立西北军、东北军、红军间之密切关系”。由此推知()。A.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国共两党分歧消弭 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B项正确。5.德国人拉贝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这段日记反映的是()。A.日军实施“三光”政策 B.重庆大轰炸C.日军推行“囚笼”政策 D.南京大屠杀【解析】根据材料“下关”“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日记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D项正确。【拓展提升】6.1931年,浙江中等以上学校的图画课让学生亲自绘制国耻地图;1933年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要求学生制作“割让地图”;1937年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则以中日地图为背景,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上述活动()。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唤醒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C.推动了中国地理知识的普及 D.迎合了社会变革的大众心理【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各种活动,意在让学生铭记国耻,这顺应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下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材料中的活动有利于唤醒人们的革命意识,而不是已经“唤醒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排除B项;推动中国地理知识的普及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而不是社会变革,排除D项。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35年9月,日本正式向国民政府提出建立辖有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华北防共委员会”,南京政府被迫于1935年12月成立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使冀察两省实际上置于中国行政区域之外。为应对时局,中国共产党()。A.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B.领导了一二·九运动C.通电全国要求实行全民族抗战 D.领导学生运动,要求“华北自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策划的“华北自治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为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北平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即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是在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通电全国要求实行全民族抗战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排除C项;“华北自治”是日本提出的,排除D项。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建立,1935年12月该政权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不久又改“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1936年8月,中共中央致信国民党中央,提出“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A.进一步详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表明国共第二次合作已达成D.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解析】根据材料中政权名称的演变,可以判断其旨在联合更多阶级,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经历了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停止内战”“实现抗战”“保家卫国”的变化。宣传口号的变化反映了()。A.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共双方利益的趋同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内阶级矛盾的消解【解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宣传口号,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而“停止内战”“实现抗战”“保家卫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口号,此时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所以宣传口号的变化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项正确;这些口号无法体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A项;国共双方阶级立场不同,利益不可能趋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内阶级矛盾并没有消解,排除D项。10.1937年7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宣言中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据此可知,该宣言()。A.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是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D.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国共产党改变斗争目标和斗争策略,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A、D两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排除C项。11.下图所示是中国摄影记者于1937年8月28日在被日军轰炸的上海火车南站拍摄的照片:一个幼小的孩子坐在废墟上无助地哇哇大哭。这张照片及相关新闻在欧美刊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A.直接促成了欧美国家支持中国抗战 B.用事实揭露了日军滥杀无辜的罪行C.表明日本侵华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 D.说明中国军民的抗日征途艰难而漫长【解析】据材料“1937年8月”“上海”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照片反映的是淞沪会战中日军对上海人民犯下的罪行,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欧美新闻报刊的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无法由此得出欧美国家支持中国抗战的结论,排除A项;“引起了强烈反响”不等于“日本侵华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排除C项;仅凭一张照片不能说明抗日征途“漫长”,排除D项。12.1937年9月3日,英国人在上海发行的《字林西报》发表社论称:“无论数星期前中国之地位若何,而中国今日已团结一致……在新时代中,中国从未若今日之一心一德者也……中国男女平民之尽劳于国家奋斗,此在中国,亦属创见。”这反映了()。A.中国抗战得到英国支持B.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空前高涨【解析】据材料“而中国今日已团结一致……在新时代中,中国从未若今日之一心一德者也……中国男女平民之尽劳于国家奋斗,此在中国,亦属创见”可知,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空前高涨,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英国人发表的社论,论述了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空前高涨,未体现英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排除A项;此时全面抗日战争刚刚爆发,尚未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2分)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五族共和”。民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电文中号召:“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强调:“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轾。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至此,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开始发展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摘编自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材料二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书籍,如吴赓恕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复兴”也被国共两党高度关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民族观的发展,并分析其意义。(6分)【答案】(1)特点:体现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蕴含民主、平等色彩;中华民族自觉意识增强。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的广泛传播;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6分)(2)发展:着眼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复兴”成为社会思潮;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关注。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坚定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了基础。(6分)【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据材料“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据材料“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轾。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并结合所学可知,蕴含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等特征;据材料“自觉的民族实体”可知,中华民族自觉意识增强。第②小问,据材料“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工具,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轾。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并结合所学可知,向西方学习的政治理念及仁人志士的推动。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着眼于“民族复兴”;据材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可知,“中华民族复兴”成为社会思潮;据材料“与此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