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语句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语句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语句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语句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语句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备战】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语句理解类(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语文高考文言文专题考查的题型和题量多有变动,2020年之前五道、

六道轮着考查,2021年固定为五道,知识点的涉及和涵盖也相对稳定。

应试中考查的题型固定为四个选择题和一个主观题简答题,涉及的知识点分

别是实词的释义、虚词的一词多义、语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推断和文章内容的

归纳概括等。

【文言文阅读答题方法】

强化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

来翻译句子。考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量词、主谓宾等,也

可以通过语境突破翻译句子当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的大意。因此,前后语

境可以帮助考生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1)关注试题信息是否错位,人物、时间、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细节

方面有张冠李戴的问题。

(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分析有无错解,是否存在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是

否符合原文意思。

(3)关注选项中的相应关系,确认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

确。

(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以全概

偏等。

(5)关注转述是否准确,确认对情节、细节的表述有无错漏,是否把不同时空

的事糅合起来表述。

【真题连接】

[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

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

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名嗜欲。用度不足,

乃行一切*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

众。郡国恐其诛,如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完不胜,则取勇

猛能掾如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

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寄制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

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

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

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

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丁此!自神宗®以来,孽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

坏,数十年于此矣。《书》目:“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

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

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硝,场渡市集,无不属=豪绅,相沿

«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

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

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同

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贵于官",比一般官员高贵,意思是让他们身居要职。句意:逆乱狂妄而凶狠无畏者

位居高职。

故选Bo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孝文皇帝时,崇尚廉洁,鄙视贪污,商买之人,入螯之婿,

以及官吏中有贪污,受贿行为者,都禁锢终身不得为官。奖赏善行,惩罚恶人,不偏袒亲戚,

罪证确凿者按律诛杀,罪证不能肯定者,从轻发落,没有赎罪的规定,因此,令行禁止,天

下大治,全国共审理和判决案件四百起,和无人犯法,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汉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贤才,任用士人,开拓疆域数千里,他认为自己功绩盛大,威

望很高,于是开始奢侈纵欲,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规制,使犯法者可以用钱物来赎罪,

交纳一定的谷物就可以补为官吏。因此,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

起,亡命之徒众多。各郡国害怕祸殃及身,就选择精通掌故、长于为文、熟悉赋税簿籍、善

于巧言蒙骗上级官府的人为高官;奸邪之事层出不穷,便举用凶狠而能控制百姓者,能以苛

刻暴虐手段胁迫人屈服者,让他们身居要职。因此无义而有财者显赫于世间,欺诈而善书者

尊贵于朝廷,逆乱狂妄而凶狠无畏者位居高职。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要孝悌何用?

钱财多就光荣。要礼义何用?善于为文就能显贵,要谨慎何用?凶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

受过,腺、制、髡、钳等各种刑罚的人也在世间奋起参政,行为虽如同猪狗,却家境富有,势

力强大,颐指气使,这就是所谓贤能之人。于是,做官而致富者被视为英雄豪杰,奸诈而得

利者被称为壮勇之士,哥哥劝勉弟弟,父亲鼓励儿子,争蹈其途,社会风气的败坏,已到了

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由于犯法允许赎罪,求士得不到真正的贤能,郡国长官贪图钱

财和私利,诛罚措施实行不力的缘故。

“现今要想振兴社会,达到大治,使天下太平,就应当废除赎罪的法律。诸侯国相和郡

守选拔举荐人才情况不属实,以及有贪赃行为的,要坚决诛杀,不能仅仅免官而已,这样一

来,就会人人争相尽力为善,推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唾弃商贾货利之人,进荐举用真正

贤能而廉洁的人,天下就会得到大治。”

唉!当今的社会形势比汉无帝时期事要严峻。从明神宗皇帝以来,社会上贪财好利的风

气越来越严重,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社会风气彻底变坏,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年了。《尚

书•盘庚》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要追逐珍宝、钱财和利欲,而要关注社会民生。对于那

些爱护民众的人,就要给予重用。”只有按照这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使天下太平。

贡禹又说:“应该让近臣以及那些官府中侍中以上的,家中不能够私自贩卖,跟百姓争。

触犯这条法律的就免去官职,削掉爵位,不能做官。”这个建议如今也可以实行。自从万历

以后,天下的水利、碾虎、渡口、市集全部都归豪绅所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举国都习以

为常。

【专题模拟】

一、(2023•北京海淀•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西交疏,则反相熟害,

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

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如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二日:尝试观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

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其国

也,而不患其主冬不贵于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西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争善处于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

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否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于燕爵之智者

寡矣。夫为人臣者,再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

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日: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

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

贱贵交相为黄,然后皆得其所乐。

(节选自《吕氏春秋•务大》)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卿的一项是()

A.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

B.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只是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

C.其实无不安者

他们的内心没有不踏实的

D.区区焉相乐也

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室”,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句意: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

故选Co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

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

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

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

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

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

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

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

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

了。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

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平庸君主的辅佐之臣,他们希望获得荣耀的名声和安稳的地位,这和

三王的辅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地位没有不危险的,这是因为没有功劳的

缘故。他们都担心自身不显贵于本国,却不担心君主不显贵于天下,这是他们希望荣耀反而

更加耻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

孔子说:“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

以为很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它们不知道灾祸将廷及自身啊!这不是很愚蠢的吗?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雀这种见

识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们的爵禄富贵,父子兄弟一起在国中结党营私,怡

然自得地一起游乐,以此危害国家。他们离烟囱很近了,但始终也察觉不到,这同燕雀的见

识恐怕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

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这些话说的就是上述情况。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

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辅助,

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节选自《吕氏春秋•务大》)

二、(2023•北京西城•北京四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⑴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

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西伯夷、叔齐耻之,义不

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连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独行,事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

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

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

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

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

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乌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心事之,以

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

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

不落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

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学之,遂出元元

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

归西伯而志不选,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

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

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

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西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此处"是非"理解错误。是:赞誉;非:批评。句意: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

故选Ao

【参考译文】

(-)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让叔齐做国君的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后,

叔齐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

继承国君之位而逃走。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

人,何不去归附他呢?等(他们)到达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西伯昌牌位,尊他

为周文王,向东方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父亲去世还没有安葬就

发动战争,能称为孝吗?身为臣子却要杀国君,能称为仁吗?”等到周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

乱,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但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坚守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隐

居,采食野菜充饥。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

(二)

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

定地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家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

一国一州的人都批评他,仍羯力而行不迷惑的,大概天下只有一人罢了;如果到了全世界的

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那么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

天地、穷尽万世也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武王、周公是圣人,让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跟从

他们,前去攻打殷纣王,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们。只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这么做。

殷商灭亡后,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伯夷、叔齐却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由此

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

道自己。

(三)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已经把这些事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的人)

不深入考察,仅凭借自己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就提出某种说法,使事情失去了本来面貌,

而学士大夫们信守这种说法不改变,会有这种情况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关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

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

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

向他进谏,天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

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特别(怨恨纣王)的就

是伯夷了。(伯夷)曾经与姜太公听说西伯侯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就打算去归

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想法,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奋然讨纣,

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为什么呢?大概

因为伯夷、姜太公都是当时年高德重的人,八十多岁了,本来就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

的都城,算起来也有数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的时代,年头也不少于几十年,难道是伯

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是死在奔赴西伯侯的路上了?或是到

了文王的都城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根据这种分析来说伯夷(之事),这也就不会

有(司马迁所说之事)存在的道理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太公辅佐(他)终成大业,但唯独(有人)认为是不正义

的,这个人哪里会是伯夷呢?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是不仁义

的;武王为王,是仁义的。伯夷坚决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来等待仁义(的君王)能够出现。

(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伯夷)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

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主观臆断使得事情失去本来面目。

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三、(2023•北京海淀•清华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手也;非崇善废丑,

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

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孽,化

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镌®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示

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

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感熙②,礼义修而任

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

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

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

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甄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

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

乱可见也,聚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俺(ch*n):刺、亥"。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则",相当于"那么""就"。

句意: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

B.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应该用"故",而应该用"而"。

句意:没有法律就不能够进行治理,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够推行法律。

C."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为文章,行为仪表"。

句意: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人们的表率,(这)是教育造成的结果。

D.意为"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省略的应该是代词"之"。

句意: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

ACD这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故选Bo

【参考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就不能建立。百姓不知

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廉耻之心)变得端正。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

向往礼义。没有法律,就不能够进行治理,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杀死不

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制裁盗窃之人,而不能

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培养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

母,在外友爱兄弟,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人们的表率,这是教育造成的结果;墨家弟

子服役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退缩,这是教化而养成

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受伤流血,可以说是很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这样做来求得

荣耀。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阐明好恶来给百姓看,区分毁誉来引导他们,亲近贤才而任用

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受伤流血的痛苦,却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哪

个能够不跟从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了,却没有人触犯,刑律设置了却没有用处,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

百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绩都光明显赫,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的结果。对

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

以静制动,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贪婪

和卑下,而归向仁义。这样在教化百姓的时候,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顺服的。

现在让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没才能的管理有才能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

会跟从,(这是因为)小的不能制服大的,弱的不能命令强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任用贤才

来建立功业;没有才能的国君,任用亲附赞同自己的人。周文王任用太公望、召公爽而称王,

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任用贤才而建立的功业。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

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亲附赞同自己的人(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观察他们任用

人才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考察他们的结交的朋友,就可以评定他们的贤明与否

了。

四、(2023•北京海淀•101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生应鸾,客其叔文涛先生临淄县署,继为费县令借可笔札。一日,坐轿拜客,书片纸

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及出视,7骡车也。生怒叱之。李日:“哆奉明谕,止言备舆,未言

备轿。"生日:"汝真钝汉,舆即是轿。因轿字不典,故通称舆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谏

击闽越书》,曾有'舆轿逾岭,一语,何言不典?”生愕然日:“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遂解骡乘之,令李步随了后,日:“汝既腹有书笥,亦知此间武城之事乎?"日:“此小

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小武城人。而

记曾子所居武城,独别之日南,是鲁当日有两武城矣!然乎?否耶?"李日:"俗传澹台灭

明所居为费县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县。此说谬妄。"生日:"汝何所见而云

然?"李日:"《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取邦师,获嚏且弱地。,哀公八年:'吴

师……伐武城,电之。'《孟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郝接壤,而当吴越之

麾,即今费县之武城也。《齐乘》亦谓“子游弦歌旧邑⑵,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而从无

两武城之说。"生日:“果尔,则《史记》所载,何独有南武城之名?"李日:“以鄙见揣之,

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云南者,别于两地而言。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

亦其例也。"生大叹赏。归述于费令,亦奇之。除其役,拔充礼书。不一年,致千金产,称

里中富户。

后文涛先生修《临淄县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备顾问,挈之俱往。而今谈临淄旧典,

皆属淄川县事。生怪问之。李日:“小人箧中秘书,只有淄川,并无临淄。"生大疑,急索秘

册以观。盖《说铃》两本,破碎不全,仅《山东考古录》十余页,及《闽小记》四五页。而

当日舆轿之论,武城之考,偶然于数页中道着耳!生乃叹目:“文人命运所到,享重名西邀

厚福,皆此类也。“其叔闻之,亦大笑,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铎日:"俭腹子挟芝麻《通鉴》卬,翩翩然置身台省⑷,亦趁着十年好运耳!

(取材于沈起凤《谐铎•骡后谈书》)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可寝。僧人听其语有

破绽,乃日:“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目:“这

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

小僧伸伸脚。”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序>》)

注释:【1】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与后文的曾子、子游同为孔子弟子。【2】旧

邑: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发现澹台灭明是当地的人才。【3】俭腹子:腹中空空的人。

芝麻《通鉴》:吴地人好食芝麻茶点,有商家用残缺的《通鉴》包装茶点,一位多次买过这

种茶点的人从包装纸上学了点零碎知识,到处卖弄时被识破,其人被戏称为"芝麻通鉴"。【4】

台省:唐代朝廷诸省的并称,后泛指显官要职。

对下列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

写了一个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这正是我的家乡

C.夫与都接壤,而当吴越之路

那与邦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

D.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赏给他资产和农具,送给他回家的路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D.句意: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资斧",旅费、盘缠。

故选D。

【参考译文】

谢应鸾,在他叔叔文涛先生任职的临淄县署做幕僚。后来又被费县县令借用担任管理文

书的工作。一天,谢生要坐轿访客,写了一张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等谢生出

门一看,发现竟然是一辆骡车。谢生大怒,斥责李升。李升说:“刚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说

备'舆',没有说备‘轿‘。"谢生说:“你真是个蠢夫,‘舆'就是'轿'。因为'轿'

字没有典故出处,所以通称为'舆'。"李升笑着说:“昔日淮南王《谏击闽越书》中就有

'舆轿逾岭'一句,怎么能说没有典故出处呢?”谢生愕然,说:“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

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于是谢生(命人)把骡子解下来,自己骑在骡子上,让李升在后面步行跟从,说:“你

既然腹有诗书,也知道费县这里关于武城的事吗?”李升说:“这里是我的家乡,怎么能不

知道?”谢生问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澹台灭明是武城人,而记载曾子居

住的武城时,却叫‘南武城'以区别,这是说鲁国当时有两个武城啊!是不是这样呢?”李

升回答:“一般都认为澹台灭明所住的是费县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现在的嘉

祥县。这种说法是错的。”谢生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呢?”李升回答:“《春秋》记载,

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消灭邦师,并将锄弱地占为己有。'哀公八年:'吴国军队……

攻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记载: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邦国接壤,

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现在费县的武城啊。《齐乘》也说'子游担任武城邑

令,武城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从来就没有两个武城的说法。”谢生说:“如果真是这

样,那么《史记》记载的为何独有个‘南武城’这个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浅见揣度,

是因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这两个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边)。所以《史记》

里说‘南武城',是为了与这两个武城区分而说的。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也

是这种情况。”谢生听后大为叹赏。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

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为礼仪文书。不到一年,李升的家产就

增至千金,成为邻里间的富户。

后来文涛先生编修《临淄县志》,招谢生前去。谢生认为李升可以充当顾问,于是带他

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谈及的临淄旧事,都是(临淄下辖的)淄川县的事情。谢生奇怪,问李

升缘故。李升说:“小人书箱中私藏之书,只有关于淄川的内容,并没有关于临淄的内容。

谢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书来看。原来是两本《说铃》,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页《山

东考古录》(注:《山东考古录》是《说铃》中一卷的卷名),另外还有四五页《闽小记》。当

时李升与谢生所谈到的舆轿之论和关于两座武城的考证,都恰巧是在这几页书中谈到的!谢

生于是感叹道:“那些凭借运气享受了重名厚禄的文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文涛先生听

了,也大笑,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谐锋》论曰:“那些腹中空空无学问的人凭借着残缺支离的《通鉴》,轻而易举地置

身朝廷高位,也不过就是借着十年好运气罢了。”

过去有一个僧人,与一个读书人同宿在(狭窄的)夜航船上。读书人高谈阔论,让僧人

很是敬畏,一直蜷着脚休息(不敢伸脚)。后来僧人听到读书人话里有破绽,就说:“请问

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

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读书人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于是笑着说:“这样说

起来,姑且还是让小僧我伸伸脚吧。”

五、(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曲•乌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

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终人,逆其理,鲜不乱

矣。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

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本人者,不爱

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往救之,则《春秋》弗蓑。未至,豫备之,则美之,

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

寒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故王者爱及

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

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萋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

我,此其法也。

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

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⑴之于诸侯,

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日: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君子求仁义之别,

然后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

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

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

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

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

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注释:【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其理,鲜不乱矣

违背了这个道理,少有不混乱的

B.以暗于人我之分

以致于隐藏起别人和自我的分歧

C.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

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

D.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

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以致于隐藏起"错误。"以",因为;"暗",不明白、糊涂;"分",区别。句意:是因为不

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

故选Bo

【参考译文】

《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

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

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违背

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

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

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

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

不能称为仁。

仁,就是爱别人。从前,晋灵公杀厨子来改善饮食,并非不厚爱自己,这样却不能算是

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不爱别人。不爱(人),哪里值得称为仁呢?敌人已经来攻打了,

才去救他,那么《春秋》就不赞美(这种做法)。(敌人)没到(的时候),预先防备,(《春

秋》)就赞美他,赞美他能事先预防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么祸害就无从

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

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这(智慧)极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预先(知

道事物的发展),仁爱就能更深远。所以称王的人仁爱惠及四方夷狄,称霸的人仁爱惠及诸

侯,能安定(国家)的人仁爱惠及本国,使(国家)危急的人(只)爱身旁的人,使(国家)

灭亡的人(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即使处在天子、诸侯的位置,(也只不过)是独

夫罢了,没有臣民让他差遣。像这样的人,没有人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所以说:

仁是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这就是仁的法则。

义,不是端正别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乱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没有人不想端正

别人。哪里算是义呢?从前,楚灵王讨伐陈国、蔡国的叛贼,不是不能端正别人,但是《春

秋》并不赞许,不能称他为义,是因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对于诸侯,不能端正什么,《春

秋》(却)称他有义,是因为他自身端正。所以说:义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这

就是义的法则。

_.—……―…一………一,爱用在别人(身上),叫做仁;义(用在)自己(身上),

叫做义。君子寻求仁和义的区别,这之后辨明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区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

据道理来端正自身,依据礼的规矩(行事)来求得幸福;对待别人,扩大恩施、广布恩惠,

用宽容的原则来容纳众人。《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用仁(的

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

备别人(的过失),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

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

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

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

尊重就不会敬畏(他)。仁义的分别可以不思考吗?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

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义。

六、(2023•北京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人之患,蔽于一中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

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昔人君与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多惑其心而乱其行;

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玄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

贤良退处西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悬于赤裤,身不先

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寒之祸也。

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

九州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

而受九牧也。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此不蔽之福也。

何谓衡?日: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

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以

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

故治之搴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目:虚壹E而静。心未尝不藏也,

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

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⑵。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

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孝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叩见四海,处于今

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解蔽》)

注释:【1】虚壹:虚心专心。[2]作之则: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F硕的一项是()

A.两疑则惑矣

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

B.何谓衡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

C.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

D.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远观■下万物就能看清它们的真相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疏观"理解错误。疏观:通观。句意:通观万物而能看清它们的真相。

故选D。

【参考译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的大道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

上来,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

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在诸侯各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

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能带来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扰乱国家的君主,扰乱学派的学者,

这些人没有不真心想找一条正道来为自己服务,只是由于他们对正确的原则既嫉妒又带有偏

见,因而别人就能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

了对正道的追求吗?

从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夏桀、商纣就是。夏桀被末喜、斯观所蒙蔽而不赏识关龙逢,

因为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商纣被妲己、飞廉所蒙蔽而不赏识微子启,因为使自己

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所以,群臣都抛弃了对他们的忠心而去谋求私利,百姓都怒恨责怪

他们而不为他们效劳,贤能优秀的人才都辞官在家而隐居避世,这就是他们丧失九州的土地

而使建有家庙的国都成为废墟的原因。夏桀死在鬲山,商纣的头被悬挂在红色的旗帜飘带上,

他们自己不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别人又没有谁劝阻他们,这就是被蒙蔽的祸害啊。

商汤以夏桀为前车之鉴,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伊尹而

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夏桀而得到九州的原因。周文王吸取了商封王

的教训,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吕望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

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商纣王而得到九州的原因。活着的时候天下人都歌功颂德,死了以

后天下人都痛哭流涕,这叫做极其昌盛伟大。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回答说: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如果心里不了

解道,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一定会和不

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奉行道的人志同道合。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和不奉行道的

人去议论奉行道的人,这就是社会混乱的祸根。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会和奉

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和奉行道的

人去议论违背道的人,这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关键。

所以,把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了解道。人靠什么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心靠什么

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

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

对于还没有掌握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诉他们虚心、专心和静心的道理,以作为他们的行动

准则。想要求得道的人,达到了虚心的地步就能够得到道;想要奉行道的人,达到了专心的

地步就能够穷尽道的全部;想要探索道的人,达到了静心的地步就能够明察道。了解道十分

明察,知道了道能实行,这就是实践道的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这叫做最大

的清彻澄明。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见整个天下,处在现代而能评判远古,通观万物而能看清它

们的真相,这种人哪里还会有被蒙蔽的呢?

七、(2023•北京房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日:“礼,鲍鱼不登于俎。岂有

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寻常之室,无奥剽⑴之位,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

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逆,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故道德

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搏节⑵、退让以明礼。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

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

也。礼者,所以节义而没不迷⑶。故飨饮之礼,先爵于卑贱而后贵者始羞,骰膳下;夹而乐人

始奏。觞不下遍,君不尝羞;青殳不下淡,上不举乐。故礼者,所以恤下也。

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民三年耕,

必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岁相通,而有十年之积。虽有凶旱水溢,民无饥僮。

然后天子备味而食,日举以乐。诸侯食珍不失,钟鼓之悬可使乐也。乐也者,上下同之。故

礼,国有饥人,人主不维;国有冻人,入主不裘;报囚之日,入主不举乐。岁凶,谷不登,

台扉不涂,马不食谷,驰道不除,食减膳。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

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闻生民之数,则拜之;闻登谷,则拜之。夫忧民之忧者,民

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与士民若此者,受天之福矣。

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隐,弗忍也。故远庖

厨,仁之至也。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林;昆虫不蛰,

不以火田。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圣主所在,鱼、鳖、禽、兽犹得其所,况于人

民乎!

故仁人行其礼,则天下安而万理得矣。建至德渥泽洽,调和大畅,则天清明,地富焜,

物时熟,民心不挟诈贼,气脉淳化。

(取材于贾谊《礼》)

注释:【1】奥剽:尊卑。【2】搏节:约束,克制。【3】没不递:无不涉及。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教导训诲以匡正风俗,若没有礼节,就会有所疏忽

B.觞不下遍,君不尝羞

向人敬酒,若没有遍及所有人,君主不会享用美食

C.故远庖厨,仁之至也

因此圣明的君主远离厨房,其仁德已达到最高境界

D.昆虫不蛰,不以火田

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耕种用火焚烧过的田地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以火",用火焚烧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