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_第1页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_第2页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_第3页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_第4页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目(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5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3·4——浸润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一、文意疏通课文助读与拓展二、人物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人物颂歌]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三、背景链接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倡导施行“仁政”。本文就是孟子和弟子公孙丑的谈话节选,集中体现了孟子“仁义”思想中的“性善论”观点。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碍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同_____2.若火之始然

_____同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内”“纳”“然”“燃”副词,忽然副词,刚刚,起初读yāo,动词,求取动词,同“邀”,邀请动词,想要,希望形容词,简要,主要名词,萌芽,发端名词,事物的一头或一方形容词,端正名词,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用作动词,穿着礼服连词,如果形容词,苟且形容词,马虎,随便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指示代词,代指四种发端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此判断词,同今义伤害

安定

侍奉四、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判断句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者,……也”表判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2.状语后置句(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应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应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不是为了跟那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同乡朋友那里博取名誉。(二)文体知识《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参考答案:①举例②辞让之心礼之端③足以保四海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补充空缺内容)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______。文章在强调__________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仁政后天教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重点任务突破2.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由此看来,没有怜悯之心,就不是人。[文意把握]3.下列对“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对人说都要有怜爱别人的心情。B.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C.所用来证明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的事。D.所以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解析:句中“所以”表原因,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B.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解析:C项,“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错误,文中意思是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5.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参考答案: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6.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浸润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层学习内容3·4文化传承与理解——儒家的入世精神[源于课堂]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儒家哲学处处体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儒家思想体现在高扬传播“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全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学科素养统率下的探究活动从其思想来看,儒家哲学一直是主动、积极地为统治者指出为国之道。首先是劝诫君王自己要“仁”,要“德”,进而在国家事务管理上劝导君主实行仁政、德政。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拓向课外]儒家经典名言10句——入世境界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作“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作“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作“教”。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4.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困、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7.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10.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贵在融通]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儒家的入世精神”,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200字。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听说子思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参考示例:我若子思,必会回答:夫子所倡之“礼”“德”皆非针对某一单一个体,而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试想,若人人克己自律,等公交车时自会排队等候,又何谈“挤”呢?夫子生于春秋战火之中,其时周室辙东,王纲渐坠,诸侯坐大,攻伐益甚。在那个年代,道德之标杆欲倾,故宣圣提出“克己复礼”,希冀能以此扶正人们的道德观念。因为在当时若仅凭夫子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阻止大国间的相互征讨的,所以他希望人们自己觉悟,人人克己、推己及人而近取诸譬,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宣尼公的“礼”“德”,不仅有人人自我约束的意义,也有“上行下效”的意味。譬如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就好比天上的太阳、月亮,他的德行是为人所效仿、歌颂的。相悖于法家冷酷的法治、术治、势治,先师更是提倡“焉用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有了一个楷模供人效仿,民皆会如子来,根本就不需要严加管理。处在一个人人争相追逐贤能,去恶向善的社会中,怎么还需要为挤公交车而发愁呢?穿越今古,让时光倒流,标题“蒙太奇”别具一格。“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有一种惋惜的声音时常响起,那就是批评数字化阅读方式让人趋向“读图”“读屏”“读视频”。我们不妨把时间倒退回去,回到莫说互联网,就连纸质书都没有的上古时代,看看当时的一位阅读者如何读书。由公众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批评,突发奇想,引出上古时代阅读者如何读书的话题,激发读者兴趣。核心价值引领下的群文阅读春秋时代的鲁国国都曲阜,时常会迎来列国的使者,他们不是来通好交聘,而是专程请求答疑释惑:齐国都城飞来了异鸟,楚王在江中拾到了奇果,吴军在越国发现了巨人的骨头。这些问题最终都汇总到了孔子那里,他如同“搜索引擎”得出一个个答案:商羊、苹实、防风氏之骨……令大家五体投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承接开头。铺叙春秋时代孔子接受列国使者拜见的恢宏场景,烘托出孔子的成功形象。孔子博学成名仅仅是依靠读书吗?为开启下文张力。“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孔子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阅读者,他爱读书,“读《易》韦编三绝”;精选书,教育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阅读成就了一座2500多年以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学识高峰。引证法。引用孔子的话揭示孔子博学成名的秘诀:“爱读书”且“精选书”。但是,与我们身处的数字化时代相比,甚至与印刷术诞生之后的时代相比,一个事实显而易见,孔子并没有太多的书籍可供阅读。因为当时的“书籍”无非是简帛甲骨,或是青铜鼎彝,其记载的篇幅有限,而这样的载体,即使是汗牛充栋也好,是学富五车也罢,实际的字数也未必能有成百万或上千万字。由此可见,在那样的年代,孔子的阅读是何等艰辛与可贵。推理论证。孔子囿于时代,他的阅读量不会太大,但这并不影响他博学、智慧。这也愈发让我们明白,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靠的绝不是简单的阅读。他坚决反对读死书,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身体力行读“社会书”,“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进而把阅读、思考和游历有机统一起来,即使“陈蔡绝粮”同样“弦歌不辍”,体现了知识分子风骨和尊严。在先贤的启迪下,后世学人才得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判断,不断提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主张,强调“为万世开太平”和“人须在事上磨”的修为。归纳论点。孔子成为“万世师表”“绝不是简单的阅读”的结果,而是“学”“思”结合,并身体力行读“社会书”,进而把阅读思考和游历有机统一起来才实现的。假如,孔子置身当下,能够上网,面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电子书,以及书店里“铺天盖地”的纸质书,他或许会有一时迷惑,可能也会有选择困难,但是他一定会奉行“吾道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阅读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他也不会只在互联网上发帖点赞,没准会与同时期的哲人建个群,聊聊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假设论证。进一步设想孔子如果生活在当代,他的阅读方法对今人依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假如毕竟只是假如,现实生活中,数字化阅读在给读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出现碎片化、实用化、娱乐化的倾向,以至于像认僻字、诵诗词的“寻章摘句”和“记问之学”,在以往仅是学人入门的台阶,现如今已升任为公众追捧的对象。这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谛相去甚远,也启示我们在全民阅读的道路上还要努力前行。对比论证。联系现实论述数字化阅读出现的弊端及其局限性,强调回归传统阅读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面对当下的纷繁复杂,无论是为了保持内心宁静,还是旨在寻找航标,阅读都是一把金钥匙。我们有必要重温孔子的阅读之道,他的阅读曾经开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辉煌,也曾经陪伴中华民族走过历史的风雪,在今天也同样能给我们以不时闪耀的启迪。指出孔子阅读之道的现实意义。课后素养评价一、文言基础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若火之始然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D.君子生非异也解析:A项,“内”同“纳”,结交;B项,“然”同“燃”,燃烧;D项,“生”同“性”,天性。√解析:端:萌芽,发端。√解析:例句和A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D两项的“之”都是指示代词;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4.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时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虽为儒家经典,但地位一直不高,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得以提高。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解析:

“五经”应该为“四书”。√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怜悯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2)凡是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3)假如能扩充这四种发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能扩充这四种发端,就不足以侍奉父母。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为其A杀是童子B而征之C四海之内D皆曰E非F富天下也G为匹夫匹妇H复仇也。字母:__________解析:句意:因为(葛伯)杀了这小孩,汤便去征讨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而是为老百姓报仇雪恨啊。”“四海之内”作“曰”的主语,故“四海之内”前应断开,即C处断开;“非富天下也”是“曰”的内容,“曰”后E处和“也”后G处应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句。答案:CEG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皇皇如也”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B.牺牲,文中指供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用来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C.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亦泛指天下。D.速,指迅速、赶快,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含义不相同。√解析:

A项,“含义相同”错。“如”,助词,相当于“然”/动词,往、到。句意:就焦急不安。/听任小船漂流而去。B项正确。C项正确。D项正确。“速”,迅速、赶快/招致。句意:就赶快停止。/才招致了祸患。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霄询问古代君子是否做官,孟子不但肯定地回答,还引用《传》上的记载和公明仪的言论加以佐证,指出士失掉官位就好比诸侯失去国家。B.汤居住在亳地,与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汤多次帮助他,送他牛羊,派人替他耕种,但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残暴无道。C.万章担心宋国施行仁政会遭到齐楚两国的厌恶甚至攻击,对此,孟子以汤征葛为例说明如果行仁政就会受到百姓拥护,完全没有必要畏惧齐楚。D.戴盈之表示目前赋税太轻,要提高税率,征收关市赋税,等到明年就完全实行。孟子以攘鸡为喻,指出这样做不合道义,定会加速国家灭亡。√解析:

D项,“戴盈之表示目前赋税太轻,要提高税率,征收关市赋税”“定会加速国家灭亡”错。原文是说戴盈之认为减轻税率到十分之一,撤除关市赋税目前还做不到;想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实行。孟子以攘鸡为喻,指出不合道义的事要赶快停止,不必等到明年。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日”,每天;“或”,有人,有的人;“是非君子之道”,判断句,这不是君子的行为。(2)“色”,脸色;“曰”,省略了主语“孟子”;“异”,见怪。参考答案:(1)假如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2)齐宣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孟子)说:“大王不要见怪。大王问我,我不敢不用实话回答。”10.孟子是怎样看待“卿”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解析:①由原文“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可知,孟子认为,卿分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②由原文“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知,孟子认为,贵戚之卿会在国君犯大错时进行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另立国君。③由原文“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可知,孟子认为,异姓之卿会在国君犯错时进行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离开。参考答案:①卿分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②前者会在国君犯大错时进行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另立国君。③后者会在国君犯错时进行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离开。参考译文:材料一: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离开一个国家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士人一连几个月没有被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士人失掉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万章问道:“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要推行仁政,齐楚两国却厌恶这样,要出兵讨伐它,该怎么办呢?”孟子说:“汤住在亳地,和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汤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伯)答道:‘没有牛羊做祭品。’汤便派人送给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伯)答道:‘没有谷物做祭品。’汤便派亳地的民众去为他们种地,老弱者给种地的人去送饭。葛伯却领着他的百姓拦住那些提着酒菜好饭的人进行抢劫,谁要是不给就杀掉谁。有个小孩去送饭和肉,葛伯杀了他,夺走了饭和肉。《尚书》上说:‘葛伯仇视送饭的人。’就是说的这事。因为(葛伯)杀了这小孩,汤便去征讨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而是为老百姓报仇雪恨啊。’‘汤开始征战,即从伐葛开始’,十一次征战,无往而不胜,天下没人能与之抗衡。朝东方出征,西夷怨恨;朝南方出征,北狄怨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排后边?’老百姓盼望他,就和大旱之年盼望下雨一样。如果实行仁政,天下的人都要抬起头来盼望,要拥护他来做君主。齐国楚国纵然很强大,又怕什么呢?”戴盈之说:“税率定为十分之一,撤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想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实行。怎么样?”孟子说:“假如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减少一点,先每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洗手不干。’如果明白这样做不合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材料二:齐宣王问有关公卿的事。孟子说:“王所问的是哪种公卿?”王说:“公卿难道还有不同吗?”孟子说:“有不同。有和王室同宗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异姓公卿。”王说:“我请问和王室同宗的公卿。”孟子说:“国君若有重大错误,他便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废掉国君而改立别人。”齐宣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孟子)说:“大王不要见怪。大王问我,我不敢不用实话回答。”宣王脸色平定了,又请问非王族的异姓公卿。孟子说:“国君若有错误,他便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离去。”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琵琶行》中的“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等等。而“是人”却很少见。从字意角度来看,很多人会觉得“斯人”的感情色彩更浓烈,有感慨之意。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__A__”呢?当然有必要。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因为汉语__B__,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__C__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有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解析:第一空,结合“‘斯’与‘是’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可知,语境强调这么小的问题不必过分计较,可填“锱铢必较”或“斤斤计较”。锱铢必较: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斤斤计较: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第二空,结合“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可知,此处是说汉语丰富广博,含义深奥精微,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第三空,语境指网络传播中错误的言论等不断传播,越传越错的情况,可填“以讹传讹”。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参考答案:A.锱铢必较(斤斤计较)

B.博大精深C.以讹传讹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填写序号并进行修改。答:序号: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序号: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序号: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①“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句式杂糅,可删掉“称”;②“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语序不当,“历套”应放到“教材”前;⑤“……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可删掉“的原因”或删掉“因为”。参考答案:序号:①修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序号:②修改:该出版社的历套教材中序号:⑤修改:“是人”记成“斯人”,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解析:构成:画横线句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其中“疑惑”和“问题”,“证据”和“答案”两两相对。表达效果:对偶特点是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感染力强;而且对偶往往很简洁,“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描写的是网友研究“斯人”和“是人”的认真状态,对偶修辞的使用,生动凝练地展现了广大网友的“较真”状态。参考答案:构成: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疑惑”和“问题”,“证据”和“答案”两两相对。表达效果:两句话句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