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篇目(一)故都的秋第14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革命烈士。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课文助读与拓展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他的文章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二、背景链接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词语运用(一)词语辨析1.混混沌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正误]
从江西到长沙,一路上开车混混沌沌,这也导致凌晨一点多才到家。()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语言建构与运用√2.一叶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正误]
将军虽然只得到敌人活动的一点情况,却能做到一叶知秋,迅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使战斗取得胜利。()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3.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正误]
你就是自制力差,上课总是走神开小差,不能自已,今后要注意这方面问题。()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使用对象不当,该词语指内心感情[选词填空]1.智者有明确的观察力,洞察先机,故能_________。愚者拙者_________地过去,反倒觉庸庸多厚福。2.回忆前三次失败,他哽咽到_________。一叶知秋混混沌沌不能自已(二)易混辨析1.幽远•悠远辨异同二者都有“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幽深静谧,后者强调时间久远或距离遥远。准运用画中是高耸巍峨、连绵不绝的群山,在白云缭绕、树木葱茏中隐隐约约有一座寺庙,仿佛有深沉而______的钟声传来,整幅画意境高雅_______。悠远幽远2.萧索•萧条辨异同二者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词义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准运用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______,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_______。萧索萧条二、修辞辨识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比喻)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解析:A、C两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三、常识积累散
文定义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称为“四大文学样式”。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续表类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技巧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这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三、文本理解赏析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B.“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C.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D.第三、四、五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解析:D项,“一一对应”说法错误。三段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这三个特点。√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B.写北国的槐树,花铺满地,这是视觉形象;脚踏花地,这是触觉感受。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D.选材要与主旨及感情基调相合。作者追求“清”“静”,内心笼罩淡淡的“悲凉”,因而文中所选景物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解析:C项,“运用了‘绘声绘色’……的描写方法”错,没有绘色。微点赏析(一)
理解散文的情感和语言1.文题中的“故都”指的是当时的北平,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参考答案:“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念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故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重点任务突破2.第1段中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3.第3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参考答案:“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4.请从写景与情感表达方面,赏析下面语句的精彩之处。(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参考答案: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参考答案:这几句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这几句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寂寞之情。5.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参考答案:“息列索落”是说雨声细小琐碎,但即便是这样的雨声,作者也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夹着“息列索落”的雨,使环境充满肃杀悲凉的气息,表现了作者心头的悲凉。这一个词语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接近即可)微点赏析(二)
鉴赏散文的手法6.第5~9段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南国的蝉和故都的蝉进行对比,将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如答“衬托”,言之成理亦可)7.“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运用了对比性的比喻句,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这组句子从四个不同角度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并流露出了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和思念。对比角度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喻体喻义喻体喻义“酒”的角度黄酒味道不足白干味道足“饭”的角度稀饭质的不实在馍馍质的实在“菜”的角度鲈鱼味道不浓大蟹味道浓格调的角度黄犬气派不够骆驼豪放而不矜持阅读表达共促写作中如何用好反衬手法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参照,对比反衬出故都的秋的浓度与特色。如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抑此扬彼,写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它与正衬不同。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而反衬是用相反或对立的人、事、物来对照。运用反衬法构思,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使主体得到强调与突出。反衬手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思:1.景物对照反衬法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来写欢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开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分析: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照,反衬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与恐怖。2.人物对照反衬法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突出主人公。如《荆轲刺秦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出荆轲的果敢英勇、从容镇静。3.内外对照反衬法在写主要人物自身时,还常运用人物自身外表和内心品质间的反衬。如《藤野先生》一文,有对藤野先生的外表介绍: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如此一个外表显得邋遢寒酸的人,对治学却极其严谨。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外表之卑微,却更加反衬出藤野先生精神之伟大![针对练笔]请运用反衬手法,写一段赞美腊梅的文字。1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寒冬时节,万物萧瑟。春日里的蔷薇早已凋零,夏日里轰轰烈烈盛开的荷花已不知何处,深秋里金桂浓浓烈烈的香气也早已散尽……而腊梅花虽不像菊花那样素雅,没有月季那样绚丽,没有荷花那样清新,没有牡丹那样富贵,但它在那里傲然绽放,在寒风中留下一缕缕幽香。课后素养评价一、语言文字运用保分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清晨徜徉于林间堤岸,目之所及,尽是一派浓浓秋意。金风玉露一相逢,秋日的清凉寥廓便多了一份诗意妙趣,风儿携着草木的清香,滴滴露珠在泛黄的草尖树叶间滚动,像一群顽童在乐此不疲地捉迷藏。蝉在柳梢上如“秋后的蚂蚱”,还在奋力扯着嗓子,为最后的“绝唱”画上一个“坚韧”的句号。河堤边的一排排垂柳,如步入人生暮年的老者,做着静默沉思状,也为这清秋平添了几许深邃与凝重。冉冉晨曦中,朵朵白云似开在广袤穹宇中的花儿。它们时而一簇簇聚拢,如满园牡丹竞相绽放;时而又柔曼舒展,如仙子的裙袂飘带在碧空飘曳,瞬间就让人心间起了远意。记得多年前在家乡那个秋日,一场秋雨初霁,山川草木像被濯洗过一般醒目,白云如纱似绸,唯美曼妙地轻绕于山梁间,回眸一瞬,看到一朵硕大无比的“蘑菇云”飘浮于山巅,奇绝诡谲,如蓬莱仙境陡显眼前,人们纷纷步出家门,望云惊赞!一群信鸽扑棱着翅膀,在云层间上下翻身,像是大自然的恩典,那一刻,唯美中多了一丝灵动祥和。正如蒋勋所言:“山水里有读不完的故事,那风景无言无语,却仿佛用静定的沉默说着领悟不完的智慧。”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要考北京大学化学系,李华要考上海交大:我们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B.新高考的六门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C.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D.正方王刚:我方的观点是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多读、多写、多思索。√解析:文中冒号和C项中的冒号都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A项,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B项,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D项,用在辩论记录中,用于说话人名字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句中把滚动的露珠比作捉迷藏的顽童,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滴滴露珠和一群顽童数量上相似,露珠滚动和捉迷藏动态上相似;③滴滴露珠在草尖树叶间滚动时若隐若现,和孩子们捉迷藏时的或寻找或隐藏相似。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场秋雨刚停,山川草木格外的亮眼,白云停留在山梁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参考答案:①修辞效果不同:原句使用了比喻,将白云比作纱绸,突出了白云的轻快、透明、亮丽,和原文描写的景致色调一致。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而原句则使用“初霁”等文言词语和“濯洗”“唯美曼妙”等书面词语,与文段诗意优美的风格相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梁实秋说过:“北平,不像十里洋场,人的心理比较保守,沾染的洋习气较少较慢。东交民巷是特殊区域,路灯亮,洋房高,但北平人却能
①
,宁可提笼架鸟到城根儿溜达,也不轻易踱进那块地方。”1999年国外某品牌咖啡公司在国贸中心开了中国第一家店,并没在北京人的生活里激起水花。曾在这里工作过的韦寒夜提到,当时店里的客人多是外国人,有的一天来三次,像犯了大烟瘾,这让他非常奇怪。直到有一次他骑车去八达岭,最累时疯狂想喝一口咖啡,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了这个“富贵病”。
韦寒夜后来成了某咖啡馆的主理人,很多人觉得这家咖啡馆是最符合公众想象的北京咖啡馆,在这里大同小异的咖啡馆中
②
。店开在朱家胡同,站在二楼露台上,一眼望去全是灰瓦屋顶,让韦寒夜想起自己小时候印象中的北京。如果说胡同里已经满是北京的痕迹,那房顶上看到的则依然是北平的房脊,正所谓“地面是北京,屋顶是北平”。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
②
参考答案:①熟视无睹②独树一帜(别具一格)5.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称“北平”为“故都”,你又如何理解“地面是北京,屋顶是北平”这句话呢?参考答案:北平是北京的旧称之一,二者在地理概念上是相同的,但却有不同的文化内蕴和情感内涵。所谓“地面是北京”,指的是胡同中已经充满了现代北京的气息,繁华都市的痕迹;而“屋顶是北平”是指胡同房屋屋顶上的灰瓦和古旧的房脊,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悠远绵长、古都历史的深沉古朴。二、阅读理解增分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作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幕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戏酒;“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选自《郁达夫文集》,有改动)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5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不落、乌桕子着在枝头、草根仍带绿意,体现出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B.第7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D.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感情基调上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解析:
“浓重的悲凉”分析有误,本文的基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充满了生机,与《故都的秋》感情基调大不相同。√7.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B.作者将自然景物和民俗相结合进行描写,如东郊散步的愉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