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两朝水利发展_第1页
二课两朝水利发展_第2页
二课两朝水利发展_第3页
二课两朝水利发展_第4页
二课两朝水利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工程与中国社会发展史浙江大学水利工程系冉启华教授手机:Email:办公室:安中大楼B519第二讲秦汉两朝的水利发展1水利工程农业国力社会统治西北黄土地区长江与珠江流域黄河下游与淮水流域肥沃的沼泽与冲积地带上进行排水、并对复杂的排灌系统进行维修的问题防洪问题渠道进行灌溉的问题以农田水利为主,修建渠道1灌溉及利用淤沙泾水、渭水、汾水、洛水和黄河汇集的洪流中携带大量泥沙渠网农田渠网的作用灌溉施肥防洪体现淤沙的肥效价值1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百代犹得秦政法”1但,秦是一个松散的统一,非经济纽带联结而成。而是通过经济上控制核心生产区域,军事上激励全民皆兵形成的国家。国家的核心事务:耕种与征服统一后,国土急剧扩大,统治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相关政策法规未能及时跟进分裂与混乱的现象发生,进而产生新的政权。

秦的灭亡秦国强盛位置:泾水和渭水流域司马迁曾意味深长地把秦国这种成功的秘诀归因于在泾河流域发展了灌溉事业,特别是因为在公元前246年(即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26年)开凿了郑国渠。2水利发展秦统一后在广西修建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运河之一。秦国在关中平原上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牺牲了短期利益换来了长久的强盛。农业得到大发展,从而使得兵强马壮,最后得到了统一天下的能力。泾、渭、汾河的河谷盆地与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带,因铁器的使用,耕地面积扩大到5亿亩,水利同步发展。注:关中,即渭河平原。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3灵渠秦并6国后,开拓岭南,50万大军南征百粤3灵渠公元前219年,史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仅仅几个月后,秦帝国统一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史禄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流向4历史意义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两千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对两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将湘江来的粮饷通过漓江运至前线,促进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湘江故道57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铧嘴铧嘴8大小天平大天平大天平小天平小天平鱼鳞坝9南渠---33km北渠---3.5km渠道组成人工渠开挖天然溪流的半人工渠道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渠道特点以弯道减缓坡度;以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陡门:唐代18座;宋代36座。渠道分类天下第一陡灵渠陡门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父”南北渠1小结秦朝水利发展以关中为核心生产基地,加强灌溉,发展农业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确立统治权威在交通建设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水运更为有优势,人工渠道应运而生灵渠的修建解决粮饷运输的问题,推动了秦朝统一岭南大型工程耗费国力,激化内部矛盾,长期效益和短期困难之间的权衡失败是秦灭的重要原因之一11楚汉争霸项羽与刘邦集团的对抗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刘邦抢先入咸阳鸿门宴后,项羽攻破咸阳,烧阿房宫,三月火灭,却放弃了关中平原,封秦降将章邯于关中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就王时尽烧栈道,以示无意东向五个月后,暗度陈仓,一年之内,关中尽归刘邦刘邦、项羽两大集团在荥阳长期对峙

11萧何经营关中的基本经济区,在与楚国战争最紧急的关头,为汉军提供了稳定而丰富的供应。11“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岁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萧何传》11汉西汉(前202年-9年),都城长安东汉(25年-220年),都城洛阳创始者刘邦,仍将关中地区作为核心生产基地在汉朝,关中地区在经济及政治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马迁11农田水利在汉代得到充分建设灌溉——支持了汉帝国的繁荣和军事胜利11水路运输在汉代得到充分建设水运--水运成本远远低于陆运

--获取岁收12引泾工程引渭工程引洛及引黄工程主要水运与灌溉工程13汉武帝:漕渠、六辅渠、龙首渠、白渠、成国渠(均在关中地区)汉元帝:六门陂(南阳太守召信臣建于南阳之外)西汉工程水利专家召信臣14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各个朝代的治水活动汉统治者对关中和河内地区有特殊重视和政策倾斜18纪录片<浐灞长歌>漕渠16漕渠“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遭,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注:《汉书》卷29,《沟洫志》。)引渭穿渠始凿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连接首都长安和黄河意义:运输&灌溉17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明代彻底干涸

12为何要征调数万人,三年修建此条渠道?解决运输问题政府缺乏粮食调拨与集中漕粮汉武帝诏令曰“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蓄陂泽,所以备旱也。”合理地利用水和管理水;国家的主要经济职能:建造与维护公共治水工程《汉书·沟洫志》:“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昂之田。”颜师古注:“在郑国渠之里,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也。”19六辅渠扩大郑国渠附近高地的灌溉面积定水令农田水利管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12开凿六辅渠?治理位于山东和河南的黄河堵口?当时汉武帝面临两个选择表明其非常看重核心生产区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20龙首渠21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名白渠改善土肥条件,促进生产发展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书·沟恤志》)以后白渠与郑国渠称为郑白渠23成国渠自今陕西眉县东北的渭水北岸,引渭水东流经今扶风南,武功、兴平、咸阳之北,至灞、渭会合处东注入渭水。各朝代状态----北魏时已湮塞;西魏大统时重修筑堰;唐贞观后亦屡有修治;溉田甚多;宋涸废。25武帝时期也存在失败之举,“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致使财政困难。在武帝之后,鉴于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对较大的公共治水工程提供资金,关中地区的灌溉事业也因而被忽视,并引起了核心生产区域的衰退。地方工程慢慢地出现在河南省,意味着将要出现一个能与正在衰退着的关中经济霸权相抗衡的经济区。经济政治重心转移至河内24召信臣召信臣对南阳的贡献足以和李冰对四川的贡献相媲美。中国用水管理之父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选自《汉书·召信臣传》26西汉->东汉公元6年,王莽篡汉,恢复周制公元17年,绿林赤眉起义,天下大乱各地豪强、宗室拥兵自守南阳地区刘演刘秀兄弟26东汉东汉主要关注水利工程的管理经济形态的转变,豪强势力的逐渐扩张和经营形式的变化,依附关系的发展,以及政局的混乱等均是东汉水利工程格局的成因水利工程农业社会统治27水利工程的管理矛盾点--->注意修葺&劳民伤财,新建大型工程十分罕见热衷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这和两汉对地方官员的考绩制度内容有着密切关系地方水利灌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汉时期水稻种植范围扩大所导致的(东南---江淮---华北)皇权集中,水利工程发展较快(东汉前期,光武,明帝,章帝三朝)27主要的水利工程修复河内地区的灌溉工程

淮河流域新修陂塘28贾让西汉时期人,公元前7年,朝廷征集治河方案,贾让上书,提出“治河三策”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下策: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28张戎王莽时期的大司马,提出水力刷沙说“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致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顺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也”善于疏浚28王景东汉明帝时期负责治河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治汴工程修筑黄河堤防整修汴渠(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29《史记·河渠书》,西汉司马迁著从大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是中国的第一部水利通史,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利史著作,最早提出水利一词。引文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灌渠书。汉代水利著作30《汉书·沟洫志》,东汉班固著汉代编著的第二部中国古代水利通史。治河防洪方面,《汉书·沟洫志》历叙《史记·河渠书》以后众多工程和规划方略及治水意见:冯逡等人主张黄河两道分流,郭昌在黄河下游裁弯取直,王延世堵口,贾让治河三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