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疗法_第1页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疗法_第2页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疗法_第3页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疗法_第4页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疗法

一、耳穴埋籽...............................................................................2

二、中药足浴...............................................................................3

三、中药化腐清创...........................................................................4

四、中药涂擦...............................................................................5

五、艾灸.................................................................................6

六、中药雾化吸入...........................................................................7

七、中药外敷...............................................................................8

八、穴位注射...............................................................................9

九、中药保留灌肠..........................................................................10

十、拔罐...................................................................................11

—、经络导平............................................................................12

十二、中药坐浴............................................................................13

十三、经皮给药治疗........................................................................14

十四、脑病生理治疗仪......................................................................15

十五、关节功能恢复器......................................................................16

十六、中药熏洗............................................................................17

十七、振动排痰............................................................................18

十八、气压泵治疗仪........................................................................19

十九、神灯................................................................................20

二十、短波治疗............................................................................21

二十一、新生儿抚触........................................................................22

二十二、刮瘀法..........................................................................23

二十三、中药离子导入......................................................................24

二十四、穴位按摩..........................................................................26

二十五、药熨..............................................................................27

二十六、中药湿敷..........................................................................28

二十七、捏脊..............................................................................29

二十八、雷火灸............................................................................30

一、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选用质硬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或者药丸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

到行气理气,通经活络的目的。

主要适应症:

各种外感时邪、内伤所致疾病,如各种痛证、痹症、失眠、眩晕症、心悸,哮喘、月经不调等。

操作流程:

目的选用质硬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或者药丸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行

(5分)气理气,通经活络,防治疾病的目的。

1.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病情、既往史、主证、发病部位、相关因素、治疗及合作

评估程度。

(10分)2.病人的心理状态,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3.耳廓皮肤情况:有无皮肤破溃、炎症、肿胀。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

2.病人:取侧卧位或坐位。

(5分)

3.用物:治疗盘、75%酒精、棉签、镶子、王不留行籽(或菜籽)、胶布、剪刀、弯盘、探棒

1.核对床号、姓名。

2.暴露患者耳廓。

3.定穴,寻找敏感点:根据症状、辨证选穴。术者一手持耳廓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

在选区内找敏感点。

4.用75%酒精棉签消毒耳廓皮肤。

5.埋籽:用镣子夹取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将其粘于7nlmX7廊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穴位上。

流程6.用拇指、食指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按压3-5分钟.直到耳廓部位皮肤发红发烫为止。

(60分)7.观察: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根据需要留籽3-4天,教会病人和家属按压的方法。

8.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或菜籽),用75%酒精棉签清洁、消毒耳廓皮肤,观察局部皮

肤有无红肿、破溃,并及时给予处理。

9.安置病人。

10.健康宣教。

11.终末处理。

12.记录。

1.耳廓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皮肤要严格消毒,防感染。

注意2.年老体弱、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按压前后应适当休息。

事项3.选穴准确,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

(5分)4.根据医嘱和症状可增加按压次数。

5.撤籽后,若局部红肿、破溃,应及时消毒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耳穴埋籽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评价

2.病人有“得气”感,症状缓解。

(15分)3.病人和家属能演示留籽按压的方法。

二、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中药足浴是运用足疗仪对足底穴位的按摩和刺激,借助中药的药理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

激发人体潜在机能,调逸身体平衡,缓解全身紧张,达到疏通媵理、行气活血、疏肝解忧、祛痰化瘀、

透达经脉的作用。

要适应症:失眠、头痛、痹证、胃胀、胃痛、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证等。

中药足浴是运用足疗仪对足底穴位的按摩和刺激,借助中药的药理作用,通过经络的

目的

传导,激发人体潜在机能,调逸身体平衡,缓解全身紧张,达到疏通媵理、行气活血、

(5分)

疏肝解忧、祛痰化瘀、透达经脉的作用。

1.病人的一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当前症状。

2.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操作的理解及合作程度。

评估

3.病人的体质、四肢活动度及感觉、双足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目的和要点。

(10分)

4.环境。

5.足疗仪的性能。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2.病人:了解治疗目的,协助排便。

(5分)3.环境:整洁,有电源及插座。

4.足疗仪中药、冷水、热水、毛巾、面盆(2只)、水温计。

1.将用物携至床边,向病人解释。

2.将足浴盆放置于合适位置,中药煎汤倒入盆内,加入温水至水位线后,插上电源,

打开开关,调节温度至35-40℃,当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后,协助病人穿衣起床,安

置合适体位,卷裤至踝关节上方,将双足放置于足浴盆内,根据需要打开各功能键。

流程3.观察水温、仪器运转情况、病人局部皮肤情况,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60分)4.足疗完毕,擦干双足。

5.协助病人穿好鞋袜,安置病人于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6.关机。

7.终末处理。

8.洗手记录。

1.使用前检查足疗仪的性能。

2.操作中注意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

注意事项3.操作过程中需加水时;应加入温水(预先调好温度)。

(5分)4.足疗结束后,应告之患者休息半小时后方可外出,以防感冒。

5.根据病人的感受调节温度,出现烫伤及时处理。

6.每次足疗时间以20分钟为宜,不得超过30分钟。

1.病人及家属理解足疗的目的及配合要领,并能主动配合。

评价

2.上卷裤角松紧适宜,注意病人保暖。

(15分)

3.病人体位舒适,局部无烫伤,床单元无潮湿。

三、中药化腐清创

中药化腐清创:通过清洁伤口,控制感染,利用药物特性直达病体,以达到消肿散毒,提脓祛腐、生肌

收口的作用。

主要适应症:疮疡,烫伤,虫咬伤,湿癣,痔漏,跌打损伤等。

操作流程:

通过清洁伤口,控制感染,利用药物特性直达病体,以达到消肿散毒,提脓祛腐、生

目的

肌收口的作用。

(5分)

1.病人的年龄、既往史有无糖尿病、心脏病、传染病史、当前症状及体征。

评估2.伤口情况:大小、深度、渗出、颜色等。

(10分)3.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操作的理解及合作程度。

4.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

1.护士:洗手,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及穿隔离衣。

准备2.病人:取易于暴露和操作且舒适的体位。

3.环境: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

(分)

54.用物:无菌换药碗及器械、消毒棉球、弯盘、无菌纱布、药物、纱布或纱条、胶

布或绷带,必要时备一次性用物。

1.调整换药室或病房内的温度和照明。

2.接病人到换药室,不能走动的病人在床边换药,注意遮挡病人。

3.伤口下置一次性小中单,并注意保暖。

4.揭除沾染敷料

•再次核对病人,检查伤口敷料外观情况;

•由外向内用手取下外层敷料;

•内层敷料用镶子取下,如与创面粘贴,应用生理盐水浸湿后轻柔除去;

5.清理伤口

•观察伤口

•用消毒棉球从伤口中心向周围消毒皮肤

•用生理盐水棉球或其他药物棉球沾拭创面,洗去分泌物;

流程•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洗伤口;

(60分)•用生理盐水棉球洗去3%过氧化氢残留;

•用器械去除坏死组织痂皮,表面附着假痂可用剪刀去除,必要时用刮勺去除伤

口表面炎性渗出或坏死物质,使伤口新鲜;

•观察伤口肉芽组织生长情况,适时去除增生肉芽;

•用消毒棉球再次擦拭伤口

6.根据创面的情况选用药物(坏死组织较多时用活血n号或五丹,较少时用生肌类

药物或活血I号)。

7.根据伤口深度或创面情况选用药物纱布覆盖或纱条引流。

8.根据伤口大小加盖纱布,外用胶布固定或酌情绷带包扎

9.安置病人。

10.终末处理。

11.洗手记录。

1.引流条切勿堵塞创口外口,要保持创口底小口大,不形成死腔或假道而影响-创

口愈合。

注意事项2’.夕谭加盖纱布或绷带缠绕不宜厚,以免减少伤口生长所需的氧气。

(5分)3.根据渗出、肉芽生长情况决定换药的次数。

4.操作过程中应具有爱伤观念,动作轻柔、熟练,注意保暖,保护病人隐私。

5.发现伤口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医师进行处理。

评价1.病人及家属了解换药的目的,消除紧张情绪并能主动配合。

(15分)2.操作达到预期目的。

四、中药涂擦

中药涂擦:通过中药外涂起到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祛湿消肿、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等功效。

主要适应症:各种创面及压疮预防

操作流程:

目的

通过中药外涂起到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祛湿消肿、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等功效。

(5分)

1.病人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

评估2.局部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目的。

(10分)3.病人心理状况,对操作的认识和合作程度。

4.病室的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

1.护士:仪表大方,洗手,戴口罩。

准备2.病人:取合适的体位,暴露涂药部位。

(5分)3.用物:治疗盘、药物、棉签、纱布,弯盘,必要时备棉球、镜子、纱布、胶布、绷带、

生理盐水、一次性中单、毛毯、屏风。

1.核对床号、姓名、核对涂药部位。

2.取适当卧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暧。必要时铺一次性中单。

3.揭去原来的敷料,清洁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去原药液,观察伤口

情况。

4.将药液摇匀或调匀膏药。

流程

(60分)5.用棉签蘸药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镀子夹棉球蘸药涂布。

6.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7.观察病情变化。

8.安置病人。

9.终末处理。

10.洗手、记录。

1.涂药次数依病情而定。水剂、酊剂一日须涂数次,用后须塞紧瓶塞;混悬液必须先摇

匀后涂擦霜剂应反复涂擦使之渗入肌肤。

注意事项2.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面部涂药切忌误入口中。

(5分)3.刺激性较强的涂药,不可涂入面部,婴幼儿忌用。

4.涂药后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如有红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

将涂药拭净或清洗,必要时,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

评价1.涂药次数依病情而定。水剂、酊剂一日须涂数次,用后须塞紧瓶塞;混悬液必须先摇

(15分)匀后涂擦霜剂应反复涂擦使之渗入肌肤。

2.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面部涂药切忌误入口中。

3.刺激性较强的涂药,不可涂入面部,婴幼儿忌用。

4.涂药后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如有红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

将涂药拭净或清洗,必要时,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

五、艾灸

艾灸: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腌穴部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i种疗法。借其温

热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腌穴,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去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和防病保

健的目的。

主要适应症: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如;眩晕、痹症、癖闭、腰痛、腹痛、

呕吐、泄泻、胎位不正、疔疮初起、寒厥、乳痈。

操作流程:

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腌穴部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一种疗法。借

目的

其温热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腌穴,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去湿除寒,消肿散结,

(5分)

回阳救逆和防病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1.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情况。

评估

2.病人的心理状态,文化层次、合作程度、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10分)

3.病室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等。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

2.病人:核对、确认,取合适体位,暴露艾灸部位,保暖。

(5分)

3.用物: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玻璃瓶、清洁纱布,必要时备毛毯。

1.定穴:根据病症选择瑜穴或施灸部位。

2.施灸:点燃艾条-端,距离皮肤2-3CM进行烘烤,根据病情选择温和灸、雀啄灸或回旋

灸,随时弹去艾灰,以病人感到温热、局部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3.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痛感及不适。

流程

4.施灸完毕:将艾条插入小口玻璃瓶中,彻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

(60分)

5.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6.健康宣教。

7.终末处理。

8.记录。

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规.范操作,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注意事项

3.若灸后出现皮肤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

(5分)

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艾条应装入小口玻璃瓶内,以防复燃,引起火灾。

(15分)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艾条灸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2.病人感觉温热、舒适,症状缓解。

3.病人安全,无灼痛或烧伤。

六、中药雾化吸入

中药雾化吸入: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是将瓜萎皮10g,大贝母10g,杏仁10g,桔梗10g,干地龙10g,黄

苓10g,炙僵蚕10g,生甘草4g,加水煎煮30分钟,至120ml,每次30ml加入雾化吸入器中经超声雾

化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弥散在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清肺、

护肺、养肺、止咳化痰之功效。

主要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痰粘痰多不易咯出或无力咯出患者。内外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如哮证、喘证等。

操作流程:

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是将瓜篓皮10g,大贝母10g,杏仁10g,桔梗10g,干地龙10g,黄苓

目的10g,炙僵蚕10g,生甘草4g,加水煎煮30分钟,至120mL每次30ml加入雾化吸入器中

(5分)经超声雾化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弥散在呼吸道和(或)

肺部,从而达到清肺、护肺、养肺、止咳化痰之功效。

1.病人年龄、既往病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情况。

评估

2.病人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解释操作目的、时间及配合方法。

(10分)

3.病室电源、雾化器的性能。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2.病人:核对、确认,取合适体位。

(5分)3.用物:超声雾化吸入器一套、水温计、治疗盘、弯盘、药液、清洁纱布、治疗巾、冷开

水。

1.安装雾化器、加药:

水槽内加冷开水至所需刻度;

将药液加入雾化罐内,加盖;

连接雾化器主件及螺纹管。

2.用物带至病人床边,治疗巾围病人颌下。

3.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4.调整定时开关,一般每次15-20分钟。

流程

5.打开雾量开关,调节雾量。

(60分)

6.将U含嘴放入病人U中,指导病人深呼吸。

7.治疗毕,取口含嘴,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

8.擦干病人面部,安置病人。

9.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10.健康宣教。

11.终末处理。

12.记录。

1.使用前检查雾化器性能。

注意事项2.操作中注意不要损坏水槽底部的晶体换能器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

(5分)3.水槽内切忌加入热水,水槽内水温超过60℃或水量不足时,应关闭雾化器,调换或加冷

开水。

4.连续使用雾化器时,中间需间隔30分钟

评价1.各部件及管道衔接好,无漏气。

(15分)2.病人配合,了解目的,症状缓解。

3.病人感觉舒适,达到治疗目的。

七、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将药物膏剂或新鲜中草药捣烂后,敷布于患处或穴位,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

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主要适应症:疮疡、乳腺炎、小儿厌食、小儿湿疹、痹证、痛证、中药毒。

操作流程:

将药物膏剂或新鲜中草药捣烂后,敷布于患处或穴位,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

目的

(5分)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0

1.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既往病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情况。

评估2.病人局部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目的和意义。

(10分)3.病人的心理状态,文化层次,对本操作的认识、合作程度。

4.病室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等。

1.护士:洗手、戴口罩。

2.病人:核对、确认,再次解释,关闭门窗,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敷药部位,保暖,必

准备

要时屏风遮挡。

(5分)

3.用物: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或压舌板、棉纸、纱布、胶布、绷带等,必要

时备毛毯、屏风。

1.清洁皮肤:取下原敷料,方法正确,用盐水棉球橡去原药迹,观察患处情况及敷药效果。

2.摊药:摊药方法正确,不污染他物。根据患处的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用油膏刀或

压舌板将药膏均匀的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将棉纸四周反折。

3.敷药:将药物敷于患处,敷药面积应稍大于患处。

4.包扎:覆盖纱布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度,包扎稳妥、美观,并使肢体处

流程

于功能位。

(60分)

5.观察:患处局部情况及病情变化,询问病人有何不适。

6.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7.健康宣教。

8.终末处理:整理用物,器械清洁,消毒处理后备用,洗手。

9.记录:按要求记录签名。

1.皮肤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2.摊药要厚薄均匀,大小适度,以免药量不够或药物受热后溢出污染衣被。

(5分)3.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及时汇报医师,配合处理。

4.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敷药时应将药物围敷于四周,中间留出空隙,不应完全

敷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应使乳头外露,以免影响乳汁排出而

污染敷料。

评价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敷药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15分)2.敷药后肢体处于功能位,所摊药物大小合适,包扎松紧适度,无药物溢出。

八、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疗法。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压痛点或体表触

诊阳性反应点,通过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治疗疾病。

主要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胃脱痛及头痛等。

操作流程:

目的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疗法。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压痛点或体表触

(5分)诊阳性反应点,通过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治疗疾病。

1.病人:一般资料,既往史,病情,治疗,当前主证,发病部位及伴随症状。病人的心理状

评估

态、合作态度,注射局部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目的。

(10分)

2.室温、光线是否适宜,是否需要遮挡。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2.病人:核对、确认,取适宜体位,暴露注射部位并保暧,适当遮挡病人。

(5分)3.用物:治疗盘、皮肤消毒液、注射器、砂轮、棉签、弯盘、药物、垫枕。必要时备毛毯、

屏风。

4.病室的温度适宜、光线充足。

1.抽吸药液。

2.核对床号、姓名。

3.定穴,拇、食指循经按压穴位,询问病人的感觉。

4.将垫枕置于合适位置。

5.消毒局部皮肤,术者消毒手指。

6.根据需要选择进针方法,正确进针,询问是否得气。

流程7.抽看有无回血。

(60分)8.注入药液。

9.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

10.起针:右手持针柄轻微捻转至针头在皮下时,以左手拇指端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同时迅速

将针拔出,用棉签按压针孔片刻。

11.再次核对。

12.安置病人。

13.健康宣教。

14.终末处理。

15.记录。

1.遵医嘱执行或仅在四肢部位注射。

注意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要取得病人的信任,消除紧张情绪。

事项3.选穴准确,动作轻巧,正确掌握进针方法、角度和深度。

(5分)4.操作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评价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穴位注射目的并主动配合。

(15分)2.定穴准确,进针后病人有“得气”感,体位舒适,并注意保暖。

九、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主要适应症:泄泻、痢疾、慢性肾衰、带下病、腹痛、积聚。

操作流程:

目的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

(5分)目的。

1.病人的病情、生命体征、肠道病变部位、临床诊断、肛周皮肤和黏膜情况。

2.病人的意识状态、心理状况及理解程度,解释操作目的。

评估

3.灌肠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0分)

4.病房有无输液架。

1.护士:戴手套。

2.病人:排便,根据病情选择不同卧位。

准备3.环境:关闭门窗,调节室温,遮挡病人。

(5分)4.用物:治疗盘内放输液器、中药灌肠药液(38-41°C,<200ml),弯盘、橡胶

单、治疗巾、小枕、卫生纸、石蜡油、棉签。

1.插管前准备:

•输液器插入灌肠药液中,剪短输液器前端;

•脱裤露臀;

•垫小枕、橡胶单、治疗巾,抬臀部10cm,弯盘置臀旁;

・润滑输液器前端;

•排气、夹管。

流程2.插管:

(60分)•显露肛门,插管15〜20cm。

3.灌肠:

•根据要求缓慢滴入药液;

4.拔管。

5.安置病人,终末处理、记录。

1.月工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的病人,排便失禁者不宜作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肠道抗感染药物以睡前灌入为宜。

3.直肠、乙状结肠病变取左侧或仰卧位;回盲部病变取右侧卧位。

注意事项

4.灌肠液量要少,肚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

分)

5.拔管后轻揉肛门,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

1.剂量准确,达到预期目的。

评价2.关心病人,注意病人取暖,维护病人隐私。

(10分)3.病人理解操作的H的并积极配合操作。

十、拔罐

拔罐: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产生负压,使罐口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以温经通

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缓解因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并可用于

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

主要适应症:

1、急慢性疼痛如胃皖痛、腹痛、腰背痛、头痛、痛经、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

2、用于感冒、咳喘、痰饮等病症

3、外科的疮疡、痒肿、毒蛇咬伤、丹毒。

操作流程:

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产生负压,使罐口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

目的瘀血,以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缓解因风寒湿痹而致的腰

(5分)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1.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主证、发病部位及相关情况。

评估2.病人的体质,局部皮肤的情况,有无妊娠等。

(10分)3.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操作的认识及合作程度,解释目的。

4.病室的温度、光线是否适宜,是否需要遮挡。

1.护士:洗手、戴口罩帽子。

2.病人:核对、确认,取合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遮挡病人。

准备

3.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护隐私。

(5分)

4.用物:治疗盘、95%乙醇酒精、血管钳、火罐、火柴、酒精灯.、盘弯、小口玻

璃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1.定穴:核对部位或穴位,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火罐,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

无破损。

2.拔罐:乙醇棉球干湿适宜,用血管钳夹紧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下段环绕1〜

流程3周后迅速抽出,同时立即将火罐扣在选定的部位,使其吸附于皮肤的表面。一

(60分)般留罐10分钟,以皮肤紫红为度。

3.灭火:将点燃的乙醇棉球稳妥的放入小口玻璃瓶内灭火。

4.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的颜色,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5.起罐: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

可顺利起罐。

6.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7.终末处理。

8.记录。

1.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或烧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勿强拉。

注意事项

4.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

(5分)

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消毒敷料并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高热、凝血机制障碍、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舐部均不宜

拔罐。

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拔罐的目的并主动配合操作。

评价

2.火罐吸附紧密,无脱落。局部皮肤紫红,无烧伤、烫伤,病人感觉舒适,症

(15分)

状缓解。

十一、经络导平

经络导平:是依据中医阴阳理论,以经络导平治疗仪为工具,结合中医传统穴位治疗和中医温针功能,

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穴,达到“调气血、通经络、平阴阳”的作用。本法经临床观察有较强镇痛作用,具

有类似针刺补泻的治疗作用。

主要适应症:适用于面瘫、中风,失眠,肩背痛。

操作流程:

目的依据中医阴阳理论,以经络导平治疗仪为工具,结合中医传统穴位治疗和中医温针功

(5分)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穴,达到“调气血、通经络、平阴阳”的作用。

1.病人的现病史,肢体的活动度,局部皮肤的情况。

评估2.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10分)3.病室的温度、光线,电源,插座。

4.治疗仪的性能。

1.护士:洗手,戴口罩。

2.病人:了解治疗目的,协助排便。

准备

3.环境:整洁,有电源及插座。

(5分)

4.用物:经络导平治疗仪,固定带,弯盘,换药碗内放置湿纱布数块.必要时带

屏风,毛毯。

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姓名,床号。

2.置患者于合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必要时遮挡病人,注意保暖。

3.将湿纱布平整敷于局部皮肤,上面覆盖电极片,固定带平整包裹,松紧适宜。

4.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按疾病选择序号及强度。

流程

5.观察仪器运行情况,询问病人感觉,有无不适症状。

(60分)

6.操作完毕关闭主机电源,拔出插头。撤除电极片,置纱布于弯盘,安置病人于合

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7.终末处理。

8.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使用前检查治疗仪的性能。

(5分)2.各连接接头完好。

3.固定带固定要平整,如需打结时应避免局部皮肤受压。

4.刺激强度应由弱至强,病人能耐受为宜,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5.操作过程中经常询问病人感觉,如有不适,及时停机并汇报医生。

评价1.病人和家属能了解治疗的目的,能主动配合。

(15分)2.仪器操作熟练,病人感觉舒服。

十二、中药坐浴

中药坐浴:属洗浴法范畴,运用中药煎汤,趁热熏蒸、浸浴患处,以疏通膜理,达到清热燥湿,缓解疼

痛,收涩固脱,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

主要适应症:适用于痔疮、脱肛、阴部湿疹、阴痒、子宫脱垂、癖闭等。

操作流程:

目的运用中药煎汤,趁热熏蒸、浸浴患处,以疏通媵理,达到清热燥湿,缓解疼痛,收涩

(5分)固脱,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

1.病人的一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局部皮肤情况、适宜水温。

评估2.病人的文化层次、心理状态、自理能力、对操作的理解及合作程度。

(10分)3.操作间的温度、光线是否充足、是否需要遮挡。

4.坐浴架是否完好。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2.病人:核对、确认,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保暖,遮挡病人,排空二便。

(5分)3.用物:治疗盘、药液、水温计、弯盘、纱布、量杯、冷开水、干净毛巾、坐浴架,

塑料盆、必要时备屏风«

1.核对床号、姓名、熏蒸部位。

2.将药液倒入熏洗盆内,测量水温,以50-70℃为宜,先熏蒸患处,至水温降至适宜

温度时浸浴患处10T5分钟。

流程3.观察:药液温度、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60分)4.熏洗完毕,协助擦干局部皮肤。

5.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6.终末处理。

7.洗手记录。

1.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禁止坐浴、熏洗。

注意事项

2.冬季注意保暖,尽量少暴露肢体,室温不应低于20°。

(5分)

3.熏洗方法正确,药液温度、浓度、熏洗时间适宜,温度以50-70C为宜,防止

烫伤。

4.所有用物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根据病人的感受调节温度,防止受凉或烫伤。

6.熏洗后需休息半小时方可外出,以防感冒。

1.病人及家属理解操作的目的及意义,并能主动配合。

评价

2.病人体位合理,感觉舒适,局部无烫伤,被服、床单元无潮湿全身皮肤完好,未

(15分)

发生不适。

十三、经皮给药治疗

经皮给药治疗:通过热疗和促进剂的应用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增加皮肤的通透性,通过脉冲离子导入

的作用和热疗协同作用促进药物向体内有效转运,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相对穴道的刺激达到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及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

主要适应症:小儿泄泻、小儿咳嗽。

操作流程:

目的通过脉冲离子导入和热力的作用使药物作用于局部穴位,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

(5分)祛邪及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

1.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主证,部位及相关情况。

评估2.病人局部皮肤情况。

(10分)3.病人及家长对操作的认识及合作程度,解释操作目的。

4.病室的温湿度是适宜。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2.病人核对,再次确认,关闭门窗,取合适体位,暴露部位,注意保暖。

(5分)3.用物,根据疾病选择药物,检查治疗仪性能是否完好,纱布,必要时备毛毯,记录

单。

1.定穴位,清洁皮肤。

2.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敷贴。

3.将敷贴贴于穴位上,电极置于其背面,妥善固定,调节参数。

流程

4.注意保暖,观察有无不适。

(60分)

5.结束后取下电极,敷贴留于皮肤上4—6小时。

6.安置病人,协助穿衣,取合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7.终末处理,整理用物。

8.记录。

1.任何时候,严禁电极与皮肤直接接触。

2.保证电极与贴片之间,贴片与皮肤之间良好的接触。

注意事项

3.治疗过程中出现报警及时处理。

(5分)

4.治疗过程中出现患儿的皮肤过敏,立即汇报医生,对症处理。

5.治疗强度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灵活调节。

1.患儿家属能理解治疗的目的

评价

2.敷贴贴附紧密,无脱落

(15分)

3.局部皮肤完好,患儿感觉舒适,病情好转。

十四、脑病生理治疗仪

脑病生理治疗仪:通过特制的治疗发生体输出特定规律的负极性交变电场,作用于脑部相应穴位,达到

调畅气血,疏通经脉,改善脑疲劳患者的脑功能状态,调整脑的亚健康状态。

主要适应症:中风、眩晕、脑外伤后遗症。

操作流程:

目的通过特制的治疗发生体输出特定规律的负极性交变电场,作用于脑部相应穴位,

(5分)达到调畅气血,疏通经脉,改善脑疲劳患者的脑功能状态,调整脑的亚健康状态。

1.病人的一般状况,既往史、现病史、当前状况。

评估

2.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操作的理解和合作程度。

(10分)

3.脑病生理治疗机的性能、电源。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2.病人:了解治疗目的,协助排便。

(5分)3.环境:有电源及插座。

4.用物:脑病生理治疗机,一次性帽子。

1.将用物携至床边,向病人解释,协助病人取舒适的体位。

2.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调节治疗时间。

3.戴上一次性帽子,佩戴治疗帽(分清治疗帽的前后,前治疗体在眉间略上方,

两侧治疗体在两耳前上方,两后治疗体在两耳后略下方,两个后治疗体之间

有固定带调节扣调节)。

流程

4.根据病情选择治疗强度,按治疗开关键。

(60分)

5.观察仪器工作情况,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6.治疗完毕,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7.关机。

8.终末处理。

9.洗手记录。

1治疗时间与流程:一般情况福次治疗20-30分钟,每天1-2次,每10-14天

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需停止治疗3-5天。

2治疗强度的选择:需要较长时间治疗的患者和老年、体弱者可用低档适应几

天后再用高档,也可通过治疗时间的长短来调节所接受的治疗剂量。

注意事项3超剂量治疗的症状和处理措施:(1)头痛,头晕,乏力(2)心悸,气短,

(5分)出汗,出现症状后几天无需特殊处理,停止治疗后症状将消失。

4中脏腑的急性期,颅内感染,颅内肿瘤,孕妇和10岁以下的儿童,安装心

脏金属瓣膜和心脏起博器者禁用。

5治疗帽在无人治疗时,避免空载,治疗帽工作30分钟后休息10分钟可再继

续使用。

评价1病人及家属理解操作的目的及配合要领,能主动配合。

(15分)2病人体位舒适,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适。

十五、关节功能恢复器

关节功能恢复器:利用CPM机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体的自然复原力,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

的一种使用方法。

主要适应症:下肢关节术后病人,中风后遗症病人的康复。

操作流程:

目的利用CPM机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体的自然复原力,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

(5分)功能。

1.病人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当前症状、肢体功能、皮肤情况。

评估2.病人的心理状态、感知情况、自理能力等。

(10分)3.对操作的理解及合作程度。

4.病室温度、环境,电源插座位置,检查CPM机型号、导线与性能是否完好。

1.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2.病人:了解治疗目的,协助排便、取舒适体位。

(5分)3.环境:病室整洁、温度适宜。

4.用物:CPM机、大毛巾或中单1-2条。

1.接通电源,打开开关。

2.将机器支架调整到0位。

3.调整支架长度。

4.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固定患肢。

流程

5.设定工作时间、起始角度、终止角度、工作方式。

(60分)

6.调节力矩和速度,启动。

7.观察机器运转情况及病人反应、患肢的感觉情况。

8.治疗结束将机器回到零位,撤去仪器。

9.检查患肢皮肤情况。

10.妥善安置患者,协助取舒适体位。

11.健康教育。

12.终末处理。

13.洗手、记录。

1.大小支架长度应按比例调节。

2.若发生机器相互摩擦或机器摩擦肢体时,应立即关机,重新调整机器。

注意事项3.起始、终止角度的设置应循序渐进,以病人耐受为宜。

(5分)4.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严重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关机并寻找原

因。

5.做好心理疏导,争取患者的配合。

1.病人及家属理解治疗的目的及配合要领,并能主动配合。

评价

2.操作程序正确,各项参数设置合理,运行情况良好。

(15分)

3.病人体位舒适,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反应,皮肤完好无擦伤。

十六、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通过物理湿热及中药的双重作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排毒、疏通经络、

温经散寒、袪风除湿、益气养血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主要适应症:颈肩腰腿痛、关节痛、偏瘫、风寒型感冒、虚寒型胃脱痛、皮肤疮疡介癣、顽固性瘙痒症

操作流程:

目^的通过物理湿热及中药的双重作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排毒、疏通经络、温经

(5分)散寒、袪风除湿、益气养血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1.病人的•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全身皮肤情况、是否空腹。

评估2.病人的文化层次、心理状态、自理能力及对操作的理解及合作程度。

(10分)3.操作间的温度适宜、光线充足。

4.仪器性能。

1.护士:洗手,戴口罩。

2.病人:了解治疗目的,饮水不少于100ml,排空二便。

准备

3.环境:温度适宜,整洁,有电源及插座。

(5分)

4.用物:中药袋、中单、大浴巾,专用衣裤、熏蒸治疗仪、患者冲淋物品一套,必

要时备屏风。

1.将中药袋装进特制的纱布袋,放入蒸汽发生器内。

2.仪器开机通水通电后,按下开关键,将温度设为40°C,预热30分钟。

流程3.结合病人情况设定好治疗温度和治疗时间(20-30分钟)及水位。

(60分)4.局部熏蒸者核对熏蒸部位,根据需要垫好中单,调整好座椅高度,嘱病人穿上专

用衣裤。全身熏蒸者协助患者坐进汽疗船舱,合上舱盖,使头部暴露在舱外,颈周用

大毛巾围好。

5.密切观察病情,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6.治疗完毕,协助病人冲淋、更衣。

7.按下消毒键对仪器进行消毒,完毕后关机。

8.终末处理。

9.洗手记录。

1.妇女妊娠期、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软组织损伤早期、急性出血等禁用。

2.冬季注意保暖,尽量少暴露肢体,室温不应低于20°,汽疗结束后,应告之患者

注意事项休息半小时后方可外出,以防感冒。

(5分)3.所有用物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饭前后半小时不宜汽疗,治疗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治疗前适当饮水。

5.根据病人的感受调节温度,防止受凉或烫伤。

1.病人及家属理解操作的目的及意义,并能主动配合。

评价

2.操作程序正确。

(15分)

3.病人感觉舒适,全身皮肤完好,未发生不适。

十七、振动排痰

振动排痰:振动排痰是一种通过振动使呼吸道内痰液松动而利于咳出的操作。

主要适应症:肺气虚弱,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