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3血栓通胶囊的药效学评价标准第一部分抗血栓形成作用评价 2第二部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评价 5第三部分溶栓作用评价 8第四部分改善血液流变学评价 10第五部分抗炎作用评价 13第六部分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评价 15第七部分肝肾毒性和全身不良反应评价 17第八部分剂量-疗效关系评价 19
第一部分抗血栓形成作用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抗血栓形成作用评价】
1.抑制血小板聚集:
-评估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包括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使用光学血小板计数器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量血小板聚集。
-确定血小板聚集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最大抑制率。
2.抑制血栓形成:
-使用体外血栓形成模型,如血小板富血浆激活时间(PFA-100)或旋转圆锥血小板粘附试验(ROCAT)。
-评估血栓形成时间的变化,包括闭塞时间或血栓重量。
-确定血栓形成抑制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最大抑制率。
3.抑制凝血级联反应:
-评估凝血级联反应中关键酶的活性,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使用血浆凝固分析仪或比色法等方法测量凝血酶活性。
-确定凝血级联反应抑制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最大抑制率。
4.溶解血栓:
-使用血栓溶解模型,如静脉血栓栓塞模型(VTE)或动脉血栓栓塞模型(ATE)。
-评估血栓溶解的时间和程度,包括血栓重量或血流恢复。
-确定血栓溶解活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最大溶解率。
5.抗纤维蛋白生成:
-评估纤维蛋白生成的变化,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或纤维蛋白聚合。
-使用凝血分析仪或比色法等方法测量纤维蛋白生成。
-确定抗纤维蛋白生成活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最大抑制率。
6.抗血小板活化:
-评估血小板激活标记物,如P-选择蛋白或糖蛋白IIb/IIIa表达。
-使用流式细胞术或免疫酶法等方法测量血小板活化。
-确定抗血小板活化活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最大抑制率。抗血栓形成作用评价
一、动物实验
1.尾静脉血栓形成模型
*将药物或溶剂对照物注入实验动物尾静脉,诱导血栓形成。
*测量血栓长度或重量,评估药物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2.离体循环血液凝固模型
*将动物血液取出体外进行循环,加入药物或对照物。
*测量血液凝固时间或凝块形成率,评估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3.激酶抑制试验
*利用免疫印迹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评估药物对凝血因子激活酶(如凝血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抑制作用。
二、临床试验
1.血管内皮功能评估
*使用超声心动图或血管扩张试验,评估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测量血管舒张功能、血流和血管反应性,评估药物的血管保护作用。
2.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
*采集志愿者血样,加入药物或对照物。
*诱导血小板聚集,测量血小板聚集率、聚集速度和聚集时间,评估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凝血酶生成试验
*采集志愿者血样,加入药物或对照物。
*激活凝血级联反应,测量凝血酶生成时间和峰值浓度,评估药物的抗凝血作用。
4.临床血栓形成预防研究
*在高栓塞风险人群中(如冠心病、静脉血栓栓塞症)进行大规模前瞻性试验。
*比较药物与对照组的血栓发生率、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药物的临床抗血栓形成作用。
三、评价指标
1.血栓长度或重量
*实验动物尾静脉血栓形成模型中的血栓长度(mm)或重量(mg)。
2.凝血时间或凝块形成率
*离体循环血液凝固模型中的凝血时间(秒)或凝块形成率(%)。
3.激酶抑制率
*药物对凝血因子激活酶抑制率(%)。
4.血管舒张功能
*超声心动图或血管扩张试验中血管舒张功能的指标,如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V)或血管舒张反应曲线。
5.血小板聚集率
*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中血小板聚集率(%)。
6.凝血酶生成时间和峰值浓度
*凝血酶生成试验中凝血酶生成时间(秒)和峰值浓度(nM)。
7.血栓发生率
*临床血栓形成预防研究中血栓发生率(%)。
8.血栓严重程度
*临床血栓形成预防研究中血栓严重程度的评分或分级。
9.血栓预后
*临床血栓形成预防研究中血栓相关并发症或死亡率的变化。第二部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评价
1.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是评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
2.常用方法包括光学聚集法、流式细胞术和血小板粘附率测定等。
3.抑制率越大,表明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越强。
血栓形成模型评价
1.血栓形成模型评价是模拟体内血栓形成过程,评估药物抑制血栓形成的能力。
2.常用模型包括动脉血栓形成模型、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和微血管血栓形成模型等。
3.评价指标包括血栓长度、重量和血流灌注情况。
血管舒张作用评价
1.部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血管舒张作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2.评价方法包括血管环张力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测定等。
3.血管舒张作用有助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改善微循环。
出血风险评价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要评估其出血倾向。
2.评价方法包括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查等。
3.出血风险与剂量、用药时间和患者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
1.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评价方法包括血药浓度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等。
3.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安全性评价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包括不良反应监测、致畸性和生殖毒性评价等。
2.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试验数据分析、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等。
3.安全性评价有助于确保药物对患者的益大于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评价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评价是评估血栓通胶囊抗血栓形成作用的重要药效学指标。其原理在于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测量血小板聚集率或血栓形成时间,从而反映药物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能力。
体外实验
光学聚集法:
*利用光学显微镜或光电血小板聚集仪,检测不同浓度血栓通胶囊对诱发剂(如ADP、胶原)诱导的人或动物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测量聚集率或聚集时间,并计算IC50值(抑制血小板聚集50%时的药物浓度)。
流式细胞术法:
*采集抗凝血小板,加入血栓通胶囊和诱发剂,孵育一定时间。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激活标记物的表达(如P-selectin、CD62P),从而评估药物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
体内实验
尾静脉血栓形成模型:
*给动物注射血栓通胶囊,然后注射胶原或FeCl3等促凝剂诱导尾静脉血栓形成。
*测量血栓长度或栓塞时间,并计算抑制血栓形成的百分比。
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在动物的动脉(如颈动脉)中置入金属线或导管,并注射血栓通胶囊。
*定期监测血栓形成情况,并计算药物抑制血栓形成的面积百分比或时间百分比。
其他评价方法
血小板功能分析:
*测量血小板凝集素受体(如GPIIb/IIIa)的结合能力或血栓烷A2的生成,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抑制程度。
血栓弹力图分析:
*通过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动力学过程,评估药物对血栓形成过程的整体影响。
评价标准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评价的标准因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模型而异,一般以IC50值、抑制率百分比或时间百分比等指标来表示。
临床上意义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评价有助于评估血栓通胶囊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疗效。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与其临床抗血栓效果密切相关,但具体疗效还需要考虑药物的吸收、代谢、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等方面。第三部分溶栓作用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溶栓时间评价】
1.评估血栓通胶囊溶解血栓所需的时间,通常以血栓溶解50%所需时间(LT50)或完全溶解所需时间(CLT)表示。
2.LT50和CLT越短,表明血栓通胶囊的溶栓作用越强。
3.溶栓时间评价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或体外实验进行,以模拟实际的血栓形成和溶解过程。
【血栓溶解率评价】
溶栓作用评价
定义
溶栓作用评价是评估药物溶解血栓的能力。
方法学
溶栓作用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
*纤维蛋白凝块溶栓法:使用动物血液或人血浆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并暴露在药物中。测量凝块溶解的时间或溶解程度。
*血小板富血浆溶栓法:使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形成血栓,并暴露在药物中。测量血栓溶解的时间或溶解程度。
*体内血栓栓塞模型:在动物体内形成血栓,并通过静脉注射或动脉注射将药物递送至血栓部位。测量血栓溶解的时间或溶解程度。
评价指标
溶栓作用的评价指标包括:
*溶栓时间:血栓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溶栓百分率:药物处理后血栓溶解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
*再通率:药物治疗后血管再通的百分比。
影响因素
溶栓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药物浓度:药物浓度越高,溶栓作用越强。
*作用时间:药物的作用时间越长,溶栓作用越强。
*血栓类型:血栓的类型和成分会影响溶栓作用。
*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流速度和血压会影响药物向血栓的递送。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溶栓作用。
临床意义
溶栓作用的评价对于以下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评估药物的溶栓功效:通过溶栓作用评价,可以确定药物的溶栓能力,并与其他药物进行比较。
*指导药物剂量的选择:溶栓作用评价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以实现最佳的溶栓效果。
*预测临床疗效:溶栓作用评价可以作为一种预测性指标,用于预测药物在临床上的溶栓效果。
参考文献
*[血栓通胶囊药理学研究进展](/Article/CJFDTotal-ZYYZ202205006.htm)
*[溶栓剂药效学实验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综述](/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19&filename=ZYYZ201902002&uniplatform=NZKPT&v=MzA0NjAzXzJBNjgxOTA0XzAxME1FQ0FFQ0lWMV8wX0FMM0YzRkMwMzdCQjFBOEM1RUU2ODAxMjBBNjIyQkEw)
*[溶栓作用评价方法](/yixueyuanli/20211011/128349.html)第四部分改善血液流变学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改善血液粘度
1.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
3.促进血纤溶,溶解血栓,改善血液流动。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
1.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流动。
2.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
3.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供氧。
改善血浆粘度
1.降低血浆粘度,改善血液流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减少血浆蛋白聚集,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
3.抑制血纤维蛋白原沉淀,防止血栓形成。
降低血液凝固性
1.抑制凝血级联反应,降低血液凝固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延长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块形成的时间,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
3.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聚集
1.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2.防止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粘附,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
3.抑制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促进血纤溶
1.促进血纤溶过程,溶解血栓,改善血液流动。
2.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
3.抑制纤溶酶抑制剂,增强纤溶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评价
概述
血液流变学评价旨在评估血栓通胶囊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包括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和血浆黏度等指标。
方法
1.全血黏度測定:
*使用旋转粘度计或微通道流变仪测量全血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黏度。
*评价指标:低剪切速率(1-10s<sup>-1</sup>)和高剪切速率(100-1000s<sup>-1</sup>)下的全血黏度。
2.红细胞聚集測定:
*使用光学方法(如流式细胞术或散射法)测量红细胞在静止或流动状态下的聚集程度。
*评价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或红细胞电阻。
3.血浆黏度測定:
*使用旋转粘度计或微通道流变仪测量血浆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黏度。
*评价指标:低剪切速率和高剪切速率下的血浆黏度。
4.红细胞变形性測定:
*使用显微镜或流式细胞术观察红细胞在剪切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
*评价指标:红细胞变形指数或椭圆度。
评价标准
1.全血黏度:
*血栓通胶囊治疗组的低剪切速率全血黏度较基线或对照组显著降低。
*血栓通胶囊治疗组的高剪切速率全血黏度无明显改变或略有升高。
2.红细胞聚集:
*血栓通胶囊治疗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或电阻较基线或对照组显著降低。
3.血浆黏度:
*血栓通胶囊治疗组的低剪切速率血浆黏度较基线或对照组无明显改变或略有降低。
4.红细胞变形性:
*血栓通胶囊治疗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或椭圆度较基线或对照组显著升高。
临床意义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是血栓通胶囊发挥抗血栓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的重要机制。通过降低全血黏度、改善红细胞聚集和血浆黏度,以及增强红细胞变形性,血栓通胶囊可以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第五部分抗炎作用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抗血栓作用评价】:
1.采用动物血栓模型,评价药物抑制血栓形成的能力和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2.测定血栓形成时间、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激活标志物水平等参数,评估抗血栓作用。
3.探讨药物对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包括凝血酶、凝血因子Xa等,以了解抗凝机制。
【抗炎作用评价】:
抗炎作用评价
动物模型
*大鼠足水肿模型:将卡拉胶或甲壳素淋巴液注射到实验动物足部,引起局部炎症,评估血栓通胶囊对水肿抑制作用。
*离体炎性介质释放模型:收集动物巨噬细胞或肺组织,刺激产生炎症介质(如TNF-α、IL-1β、IL-6),评估血栓通胶囊对介质释放的抑制作用。
评价指标:
*水肿抑制率:水肿区域面积或重量与对照组的比较。
*炎症介质抑制率:炎症介质释放量与对照组的比较。
临床研究
*疼痛测量:评价血栓通胶囊对炎症性疼痛的缓解作用。
*炎症标志物检测:收集患者血清或关节液,检测C反应蛋白(CRP)、沉降率(ESR)等炎症标志物,评价血栓通胶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成像技术: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或超声检查,观察血栓通胶囊对关节或软组织炎症的影像学改善情况。
评价指标:
*疼痛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问卷等。
*炎症标志物水平:CRP、ESR、TNF-α等。
*成像评分:关节肿胀、关节间隙、积液等影像学指标。
机制研究
*抑制炎性通路:评估血栓通胶囊对NF-κB、MAPK等炎性通路的抑制作用。
*调节炎症细胞活性:研究血栓通胶囊对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影响,包括趋化、吞噬、释放炎症介质等方面。
*抑制炎症基因表达:检测血栓通胶囊对炎性基因(如TNF-α、IL-1β、COX-2)表达的影响。
评价指标:
*炎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Western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
*炎症细胞功能检测:吞噬作用、化学发光等。
*炎症基因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芯片杂交等。
安全性评价
在抗炎作用评价过程中,同时评估血栓通胶囊的安全性,包括以下方面:
*毒性研究: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胃肠道反应:胃粘膜出血、溃疡等。
*血液学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肝肾功能:转氨酶、胆红素、肌酐、尿素氮等。第六部分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评价】
1.血栓通胶囊能够抑制内皮细胞损伤,减轻血管内皮炎症反应。
2.血栓通胶囊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修复受损血管内皮。
3.血栓通胶囊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屏障功能评价】
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评价标准
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评价
*细胞增殖评价:
*体外实验:MTT、CCK-8、流式细胞术
*体内实验:BrdU、EdU染色
*细胞迁移评价:
*体外实验:划痕愈合试验、跨膜迁移试验
*体内实验:血管成生模型
二、血管内皮屏障功能评价
*细胞膜通透性评价:
*体外实验:透细胞电阻测量、荧光示踪剂法
*体内实验:血管外渗模型
*细胞连接评价:
*体外实验:VE-cadherin、ZO-1免疫荧光染色
*体内实验:血管通透性模型
三、血管内皮炎症反应评价
*细胞因子分泌评价:
*体外实验:ELISA、qPCR
*体内实验:组织匀浆或血清ELISA
*粘附因子表达评价:
*体外实验: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
*体内实验: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
四、血管内皮氧化应激评价
*ROS生成评价:
*体外实验:DCFH-DA荧光探针法、流式细胞术
*体内实验:组织勻浆DCFH-DA法、免疫荧光染色
*抗氧化酶活性评价:
*体外实验:SOD、CAT、GPx活性測定
*体内实验:组织勻浆或血清SOD、CAT、GPx活性測定
五、血管内皮凋亡评价
*凋亡率评价:
*体外实验: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染色
*体内实验:TUNEL染色或免疫荧光染色
*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评价:
*体外实验:Westernblot、qPCR
*体内实验: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
六、血管内皮功能综合评价
*血管舒张功能评价:
*体外实验:血管环舒张试验
*体内实验:血管功能谱成像
*血小板聚集评价:
*体外实验:血小板聚集率測定
*体内实验: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模型
*抗凝功能评价:
*体外实验:凝血时间测定、纤维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体内实验:动物血栓模型第七部分肝肾毒性和全身不良反应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肝脏毒性评价】
1.评估血栓通胶囊对肝功能的影响,包括血清肝酶(ALT、AST)和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2.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如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
3.检测肝细胞凋亡和坏死标志物,如caspase-3和TUNEL阳性率。
【肾脏毒性评价】
肝肾毒性和全身不良反应评价
1.肝肾功能检查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和肌酐水平的监测。
2.尿液检查
*检测尿蛋白和尿糖,以评估肾功能和肝功能。
3.全身不良反应监测
*记录并评估受试者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包括:
*过敏反应
*心血管事件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皮肤反应(皮疹、瘙痒)
*神经系统反应(眩晕、头痛)
4.严重不良反应(SAE)
*任何可能危及生命、导致残疾或导致住院的不良反应都应视为严重不良反应(SAE)。
*应立即向监管机构报告所有SAE。
5.肝毒性评价标准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肝毒性评级量表:
*轻度:ALT或AST水平升高至正常上限(ULN)的2-3倍。
*中度:ALT或AST水平升高至ULN的3-10倍。
*重度:ALT或AST水平升高至ULN的10倍以上,或患者出现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或肝性脑病。
6.肾毒性评价标准
根据美国肾脏基金会(NKF)肾毒性评级量表:
*轻度:肌酐水平升高至基线水平的2倍以上,或尿蛋白增加至2克/天以上。
*中度:肌酐水平升高至基线水平的3倍以上,或尿蛋白增加至5克/天以上。
*重度:肌酐水平升高至基线水平的5倍以上,或患者出现少尿、无尿、电解质失衡或急性肾衰竭。
7.全身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根据国际医疗毒物学协会(IAAMT)全身不良反应评级量表:
*轻度:轻微的不良反应,不需要停药或改变治疗方案。
*中度:中等的反应,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短期停药。
*重度: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立即停药和/或住院治疗。
8.安全性监控计划
*建立安全监控计划,以定期收集、审查和评估受试者的安全数据。
*计划应包含定期报告和数据分析,以识别任何潜在的安全问题。第八部分剂量-疗效关系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剂量-疗效关系评价
1.血栓通胶囊的剂量和疗效呈现线性或非线性相关性,不同剂量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2.确定最佳剂量范围,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通过剂量递增或递减的方式,探索血栓通胶囊在不同剂量下的疗效变化,从而确定其有效剂量范围。
有效性评价
1.评估血栓通胶囊对靶症状或疾病的治疗效果,包括改善率、缓解率和治愈率等指标。
2.使用安慰剂或阳性对照药物进行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排除安慰剂效应和偏倚的影响。
3.统计分析不同剂量组的有效性数据,比较血栓通胶囊与安慰剂或对照药物的差异,确定其有效性水平。
安全性评价
1.评估血栓通胶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的不良反应,包括其发生率、严重程度和可逆性。
2.监测患者在服药期间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3.建立安全用药指南,包括禁忌症、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应对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药动学评价
1.研究血栓通胶囊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枣树种植及果实质量检测与认证合同(04版)
- 公司个人股份转让协议书
- 旅游景区文创产品设计与销售合同2024
- 《商务战略》课件
- 美术课件导入
- 简单零星工程合同范本2024年度版
- 病案整改报告范文大全
- 联合体施工合同范本
- 货运线路承包合同模板范本
- 圣诞节幼儿教育课件
- 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共3篇
- 巨量合集全球simotion通讯ethernet
- 2023年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总结十三篇
- GB/T 20880-2018食用葡萄糖
- GB/T 10505.2-19893A分子筛磨耗率测定方法
-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 锤击桩旁站监理记录表
- 公司级新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第14课《背影》课件(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知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联系方式汇总
- 材料数据系统(IMDS) 用户手册 版本13.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