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涵;通过细节描写,深入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字斟句酌,揣摩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体会语言恰当、贴切的运用;精读细读,让学生深切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二、单元教材分析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都是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所做的贡献,崇高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对中学生是非常有益的。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可以细读、积累。此单元教学,可以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设计理念来组织教学,通过多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深度感知人物思想感情,揣摩关键语句和段落的含义。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对于他们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此单元的四篇名人故事涵盖古今,可以让学生从不同侧面感受伟大人物的崇高品格,更好地引领自己的成长。学习此单元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必要时联系其他相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四、单元学习目标1.抓住关键语句和段落,厘清作者的思路、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内涵。2.字斟句酌,揣摩关键语句、段落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3.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运用此单元所学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人,力求做到形神兼备。1邓稼先设计说明此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之情为基调,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教学此课,应该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感受邓稼先的崇高品格及文章的语言特色上;体会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来表达中心。学习目标1.通过精读,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2.关注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3.感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长句、短句交替使用的特点,以及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2.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揣摩品味其中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3.引导学生感受杰出人物非凡的气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教学方法默读、精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许鹿希等《邓稼先传》。2.影视作品:《让历史告诉未来》。(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展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图片,并介绍“两弹一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导入此课《邓稼先》。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元勋(xūn) 奠(diàn)基 选聘(pìn) 谣(yáo)言背诵(sòng) 昼(zhòu)夜 昆仑(lún) 殷(yān)红挚(zhì)友 可歌可泣(qì) 鲜(xiǎn)为人知 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 当之无愧(kuì) 家喻(yù)户晓 锋芒毕露(lù)妇孺(rú)皆知 燕(yān)然勒功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很少有人知道:鲜为人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表示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妇孺皆知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不必感到惭愧:当之无愧每家每户都知道:家喻户晓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歌可泣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马革裹尸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锋芒毕露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出不穷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尽瘁3.文学常识。此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这种文体最大的特点是“实录”,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默读、精读课文。【精读指导】①通览全篇,了解大意;②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③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通过分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思考:此文六个部分分别写了关于邓稼先的什么内容?请用简要的话概括。3.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这些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发言,教师及时归纳。1.自读课文,思考此文的六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并尝试用简要的话概括。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总结。第一部分: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和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部分: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作对比,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第四部分:作者为邓稼先领导科研人员自主制造出原子弹感到骄傲。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第六部分: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3.思考问题,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说一说邓稼先具有怎样的品质。示例一:“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句话体现了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付出之巨大,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之卓越,表现了邓稼先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示例二:“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段话体现了邓稼先通过初读感知,引导学生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结合关键语句深入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把握文章大意。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病情非常严重期间仍坚持工作,突出了他的责任意识和为了祖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示例三:“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这是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性语句。“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纯”等字词体现了邓稼先身上无私、真诚、忠厚、纯正的高贵品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邓稼先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美之情。示例四:“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是作者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崇高人格魅力的直接颂扬和赞美。中华传统文化讲求人要有敦厚、温和、儒雅的品性,邓稼先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性格,而且他没有私心。作者不仅赞美了邓稼先无私奉献的品格,也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赞美和自豪之情。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第一部分好像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去掉?2.文章为什么要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描写。3.当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作者一时热泪满眶,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此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话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第一部分不可以删去。第一部分是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这样写,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历史性人物,突出了邓稼先的伟大成就。2.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1.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感知邓稼先身上独特的性格和气质,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敦厚”“温和”“儒雅”的文化基因,在其身上的烙印。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3.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对老朋友的自豪与骄傲。4.此文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作者用了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1898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在《“两弹”元勋》部分,用两个独立成段的短句,介绍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时间。语言简洁、明快,形成一股气势,表现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运用较长语句叙述事情经过的情况,意在展现较为真实的人物性格。3.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反复品读,体会长句、短句交替使用的特点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课文由六个部分构成,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通过梳理关键语句中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可以看出,邓稼先身上有着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无私奉献等珍贵品质,而这些珍贵品质恰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濡染之下所形成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以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一。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基础通关”“阅读突破—课内建构”的习题。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邓稼先》的主要内容,了解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所做的卓越贡献和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无私奉献的珍贵品质。这节课我们将从文章语言、行文表达等方面,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和邓稼先精神的伟大、可贵。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赏细节,感受作者的深情。在第五部分中,作者猜测了邓稼先的心理和动作,写得意味深长。“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里的“不知道”“不知”是作者真的不知道吗?作者想表达什么?2.品引用,知邓稼先的艰难和担当。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表达效果?3.思写法,明巧妙的表达。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这里的“不知道”“不知”其实是“知道”,表现出一个科学家对另外一个承担重任的科学家的理解、怜惜。同为科学家,作者有一份其他人难以理解的,对邓稼先身负的责任、担当的感同身受。2.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突出表现了他为国家不辞辛苦的品质。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明了正是因为邓稼先不惧艰险,勇攀科学高峰,才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两弹”,使中华儿女步入“站起来”的新时代,实现了老一辈人的心愿。3.作者之所以没有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进行详细介绍的原因:第一,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很长一段时间分隔大洋两岸,他对邓稼先工作(特别是“两弹”工作有保密性质)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是“亲如兄弟”的好友、同学,写这篇回忆性文章,应当集中回忆两人相处的经历,并就自己所知事实,对邓稼先的人生选择进行评价;第三,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科学家,往往会更看重人物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课文现在的写法,是作者身份、写作意图、材料情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引导学生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关键语句和段落的含义,思考其表达效果。2.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引用等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感知邓稼先的形象和品格。三、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思考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学完《邓稼先》后,你感受到了他哪些非凡的品质呢?请结合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带给你的启示。(100字左右)1.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超凡的创造才能,突出了邓稼先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2.课堂练笔,写作片段。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并全班交流。示例:邓稼先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他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意志,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要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用他们的高尚品质激励自己,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六部分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文章的行文特征。2.了解杰出人物非凡的品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四、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选取了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赏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深情,感知邓稼先的担当有为;明晰了课文中两处引用的表达效果,以及六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总体上把握了行文特征。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是否也唤起了同学们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愿大家也能形成不畏艰险、敢于承担、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不懈奋斗!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二、三。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七彩作业》中“阅读突破—课外提升”“写作达标”的习题。②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介绍。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设计说明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此文的作者臧克家,既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与闻一多先生有过密切交往,同时又是一位诗人。教学此课时,在理解闻一多先生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到文章中富有诗意的语言,能够揣摩精彩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并能够仿照课文语言,在今后的作文中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和精读,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征,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3.关注文中的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崇高的品格和革命精神。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教学方法默读、精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闻一多《太阳吟》《死水》《静夜》。2.影视作品:《最后一次演讲》。(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1946年,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虽然深知自己在国民党的黑名单上,但依然慷慨陈词,大骂特务。在随后的游行中,只听到一声枪响,闻一多先生倒在了血泊中,为民族正义牺牲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来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梳(shū)头 抱歉(qiàn) 秩(zhì)序 伴侣(lǚ)卓(zhuó)越 赫(hè)然 大无畏(wèi) 锲(qiè)而不舍目不窥(kuī)园 兀(wù)兀穷年 沥(lì)尽心血 心不在焉(yān)群蚁排衙(yá) 慷慨(kǎi)淋漓 气冲斗(dǒu)牛 热情澎湃(pài)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而不舍形容埋头读书:目不窥园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穷年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心不在焉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慷慨淋漓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气冲斗牛3.文学常识。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臧克家,诗人,又名瑷望,山东诸城人。解放战争时期曾主编《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等。所作诗讲究炼字、炼意,音调自然和谐,富有社会意义。代表作有《烙印》《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4.完成练习。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一。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①长句停顿要得当;②节奏要依据感情抒发缓急有序;③读准字音,明确词义;④注意语气、语调;⑤注意文章中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关键句。2.引导学生思考:此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别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具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点拨】此文分别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一、二部分之间用过渡的句子连接起来,衔接紧密。在进行阅读思考的时候,可重点关注文中直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语句,以此明晰文章的内容,厘清文章的结构。1.自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总结。(1)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两方面的说和做。(2)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它们共同反映出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质——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第二部分(8—20):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第一、二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句),第7段承接上文小结,第8、9段开启下文,使上下部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通过初读感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明确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说”和“做”方面的不同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文章又突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取得的成就:写作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1.引导学生感知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及所取得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出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学者形象?(结合文本分析)2.作者在塑造学者闻一多的形象时,在选材的角度和详略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点拨】此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同时非常注意选材的精当、典型,详略安排得当,巧妙地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不同的形象特征,突出了其崇高的品格。应结合文本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并学习精巧的选材和剪裁艺术。(2)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钻探”一词的本义是用机械向地下钻孔并取样分析,为研究地质、探矿等提供资料。这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术的务实和执着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钻研”一词将叙述由静态变为动态,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刻苦钻研的精神。②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执着追求的精神。“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救国,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爱国之情。③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此处运用四个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深刻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用心血一滴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专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④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凸显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严谨和勤勉。“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等是对所用本子的细节描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群蚁排衙”对“密密麻麻”进行了补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本子上的小楷不仅密集,而且整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一丝不苟。总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勤奋严谨,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具有爱国情怀。的成就,感悟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2.引导学生感知此文选材的典型性和详略安排的巧妙性。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1)选材的特点: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根据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关于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以及闻一多先生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2)详略安排的特点:从详略上说,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得详细,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的特点。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的事情,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了闻一多先生“做”了也没有“说”。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课文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刻苦治学、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不说。在对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塑造上,注重细节描写,选材典型,详略得当。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也需要着意在选材和事件安排上用心,使文章丰富又不显冗杂。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二。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基础通关”“阅读突破—课内建构”的习题。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重点梳理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知道了文章是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了解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刻苦治学、严谨勤勉、废寝忘食的品格与形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聚焦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形象,并继续体会此文语言、选材的特点。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哪些事情?文章又突出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革命家形象?(结合文本分析)2.作者在塑造革命家闻一多的形象时,选材又有怎样的特点?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1)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为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做了以下事情: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示威游行。(2)分析闻一多先生的革命家形象。①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直接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无私无畏的精神,与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②说的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富有气势,起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同时作者使用对句的形式,词语结构整齐,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运用细节描写,写闻一多先生游行示威时的外貌,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形象,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者的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总结: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英勇无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2.选材特点:在塑造闻一多先生的革命家形象时,作者十分注意选材的精当和剪裁的精巧。首先,作者精选闻一多先生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示威游行这三件事来突出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具有的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其次,从详略上说,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在此文中便不再对事实经过进行过多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展现了作者在材料选择上的深厚功力。1.引导学生继续锻炼通过具体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2.使学生深入感知作者在选材上的深厚功力。三、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综合学者、革命家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此文的语言极富特点,有些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举一例,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学习这篇课文后,谈谈感悟,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1.不矛盾。前者指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投身革命事业,当然要说。二者统一于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品格中。2.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示例一: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对偶、化用典故的手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钻研精神的赞美,使文章饱含文化意蕴。示例二: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的方法。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表现了他深切的爱国情怀。示例三: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运用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陪伴,本来应该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这句话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废寝忘食的精神。示例四: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有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的意思。引用别人对他的称呼“‘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更说明他治学用心之专。4.与小组成员分享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说”的不同含义,感知作者精练的语言表达,感受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言的诗意美。四、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五、课堂小结课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坚守正义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三。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七彩作业》中“阅读突破—课外提升”“写作达标”的习题。②阅读闻一多《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设计说明《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别具一格的经典回忆性文章。萧红用她敏锐的感知力、细腻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可敬可亲的鲁迅形象。教学此课,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感知鲁迅形象,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细腻、亲切的语言风格上,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恰当地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教材旁批中提出的问题。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知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3.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作者运用的以小见大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不是有严肃的面庞,冷峻的目光,以及那颇具代表性的浓黑的一字须?提起鲁迅先生,我们会想到坚毅、果敢、倔强、深邃、严厉等词语。然而先生在世时,周围的很多文学青年都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萧红笔下平凡、亲和的鲁迅先生。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舀(yǎo) 揩(kāi) 碟(dié) 捆(kǔn) 咳嗽(sou)调羹(tiáogēng) 绞(jiǎo)肉 薪(xīn)金 校(jiào)对 草率(shuài)洗澡(zǎo) 悠(yōu)然 吩咐(fù) 抹(mǒ)杀 疙(gē)瘩深恶(wù)痛绝 不以为(wéi)然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轻快敏捷:轻捷(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草率厌恶、痛恨到极点:深恶痛绝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然3.文学常识。萧红(1911—1942),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这些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完成练习。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一。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阅读指导】①阅读时可以借助课文旁的批注切入文章本身;②重点阅读字里行间对鲁迅形象特点的塑造;③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语句去体会;④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批注的形式简洁地记录下来。2.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萧红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刻画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点拨】此文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这些片段的组合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感人至深。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语句仔细体会。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点评学生小组展示发言,及时归纳。1.自读课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文章内容,并将对问题的思考记录下来。2.①明朗的笑。②走路轻捷。③热情待客。④饮食习惯。⑤爱开玩笑。⑥厌恶青年人写字草率,但仍认真阅读每封青年来信。⑦不在意自己的原稿和校样。⑧看电影,谦让有礼。⑨把翻书作为休息方式。⑩陪伴客人到深夜。深夜坚持工作。检查鱼丸是否新鲜。亲自包书。病中仍忘我工作。3.思考:作者刻画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1)乐观爽朗、平易近人(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2)干脆利落、果敢(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3)对妻子充满尊重与爱意(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4)关心、爱护青年(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5)淡泊名利(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6)关爱他人、谦逊有礼(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汽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7)珍惜时间、勤劳工作(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8)严谨、细致、认真(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通过初读感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关键语句,体会、总结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萧红在文章中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可以删去吗?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可以。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鲁迅先生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烘托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段,令人信服。引导学生感知侧面描写的意义,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真实的、令人信服的记录。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在课文中,作者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涉及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乐观爽朗、果敢坚毅、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此外,文章运用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十分令人信服。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写一写对鲁迅新的认识。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基础通关”“阅读突破—课内建构”的习题。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重点梳理了作者描写的鲁迅的日常小事。在细节中感受到了鲁迅乐观爽朗、果敢坚毅、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的形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作者细腻明丽、平实自然的语言特点,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独特之处。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萧红的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请根据有相关表达效果的语句,品析句子背后的深意。(1)鲁迅先生“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2)“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这句话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3)“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如果将这句话中的“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删掉,效果有何不同?(4)文中对鲁迅先生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2.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1.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示例一:同意。“喜欢吃硬的东西”正反映了鲁迅先生坚毅、倔强、刚硬的“硬骨头”性格。示例二:不同意。“喜欢吃硬的东西”只是作者在描述鲁迅先生的实际喜好,不应该过分解读。(2)有。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上说天放晴了,实际上指当时时局的明朗,隐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如果删掉,就不能突出强调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这几个字让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的体贴、周到有了直观的认识,表现了鲁迅先生待人热情、真诚和有耐心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客人们对鲁迅先生的信任、依赖和不舍。(4)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工作的情景。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既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健康的忧心,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怀念。2.(1)从萧红“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可见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2)萧红在鲁迅家里和许先生一起包饺子,做韭菜盒子,可见她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3)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到鲁迅家里,可见她对鲁迅有依赖和亲近之意。(4)萧红写鲁迅尝鱼丸、包书、读信、深夜工作等事,体现出她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颂。(5)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萧红细腻明丽、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赞颂。三、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此文却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成为别具一格的文章。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2.小组交流分享感悟。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鲁迅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如何评价萧红的这篇回忆性文章?将感悟批注到课本上,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小组代表在班内分享。1.探究与思考问题,做出回答。(1)人物形象更真实。作者选取鲁迅的日常生活点滴进行记录,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真实也更加生活化。(2)人物形象更鲜明。作者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自身行为,塑造人物形象,而不直接进行评价,使人物的特点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3)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但在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热的情感。作者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鲁迅的形象不仅可敬也更加可亲,在细微之处展现了鲁迅伟大的品格。2.自行探讨,小组交流,并选出小组代表在班内进行分享。示例:萧红以细腻的文笔,片段式的叙述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多方面特点。鲁迅先生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极富生活情趣。从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这篇文章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堪称经典之作,是敬献在鲁迅墓前永不凋零的花环。1.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2.分享读后感悟。四、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五、课堂小结在这篇回忆性文章中,萧红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以小见大,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阅读突破—课外提升”“写作达标”的习题。2.发展型作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个生活中熟悉的人。写成不少于100字的小片段,要求能够形神兼备,客观真实。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4孙权劝学设计说明此文是根据史书改写的,仅百余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教学此课时,应在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并引导学生在识记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熟记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2.分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学习规劝的艺术,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自身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王安石《伤仲永》、司马光《资治通鉴》。(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刮目相看”这个成语,那么,你知道这个成语故事最初和谁相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卿(qīnɡ)岂(qǐ)遂(suì)邪(yé)孰(shú)涉(shè)猎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泛指学识浅薄的人:吴下阿蒙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拭目相待3.文学常识。《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①朗读时读准字音,明确字义;②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③注意语气、语调。2.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划分朗读节奏,疏通文意。3.组织学生积累和理解此文文言词汇。【点拨】这篇文言文相对较容易翻译。除识记文言实词外,还有一些语气词和称谓语也影响着文章的表达,如邪、耳、乎、卿、孤、大兄等。4.概括此文的故事情节,厘清课文思路。1.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熟悉文意。2.小组合作,划分朗读节奏,疏通文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积累文言词汇。(1)一词多义。当卿今当涂掌事(掌管,担当)见见往事耳(了解)以(2)古今异义。治古义:研究。[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但古义:只,只是。[例]但当涉猎。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例]孤常读书。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例]孤(3)特殊句式。①省略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应为“肃遂拜蒙母,(与蒙)结友而别”]②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4)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语气词: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1.积累课文中体现的文言知识。2.通过初读感知,划分朗读节奏,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并厘清课文思路。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而已”)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称谓语: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孤:古代王侯的自称)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3.概括情节,厘清思路:此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读书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2.吕蒙读书有没有取得成效?文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探究孙权劝说吕蒙的过程。(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的严格要求,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既用降低学习标准的方式打消吕蒙的顾虑,又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出他的要求不可改变。同时,孙权指出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以“耳”,表示限止语气,话语变得委婉。缓和了之前对话中的矛盾,体现了孙权作为统治者有着宽广的心胸、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劝说技巧。(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反驳吕蒙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指出学习1.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孙权的劝说艺术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孙权、鲁肃、吕蒙三人的性格形象。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的可能性,循循善诱,言辞恳切。2.吕蒙读书取得了成效。(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吕蒙通过学习,才略有了长进。“大惊”和感叹的语气,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以近似调侃的话应答,强调了学习的巨大作用,表现出他的进步之大,言语中充满自信。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积累了文言知识,通过阅读课下注释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情节,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同时,明晰了孙权的劝说过程及其语言艺术。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一。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基础通关”“阅读突破—课内建构”的习题。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归纳了文中的文言知识,了解了故事情节,基本明确了孙权的劝说过程及其劝说艺术。这节课,让我们细读课文,提炼概括孙权、吕蒙、鲁肃三人的形象,深入研讨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3.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孙权:平易近人,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他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和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吕蒙:胸怀坦荡,机敏自信,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且颇有幽默感。鲁肃:真诚有礼,爱才、敬才,极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2.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3.通过思考,得出启示。(1)开卷有益。(2)说话做事要讲究策略。(3)遇到问题不要找借口,不要轻言放弃。(4)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5)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6)不能因事情的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7)待人应诚恳,有耐心。1.引导学生分析、感知、理解孙权、吕蒙、鲁肃三人的形象。2.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从文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人生启示,完成素养提升。三、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要求学生拓展阅读王安石的《伤仲永》,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回顾文言文《伤仲永》,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形成结论。内容:《孙权劝学》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另一个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写法:①《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言简义丰。②《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明确《孙权劝学》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四、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孙权、吕蒙、鲁肃三人的形象,收获了对自己有益的人生启示。吕蒙因勤奋好学而长进惊人,年轻的仲永因未曾继续求学而“泯然众人”,由此可见,“学”是我们一生都不可放弃的行为和追求。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二、三。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阅读突破—课外提升”“写作达标”的习题。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设计说明人物的精神包括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写人物如果只有外貌、语言等外在表现,而没有思想、气质等内在精神,笔下的人物就会泛化,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们此单元所学文章,塑造的人物都形神兼备,令人过目不忘。教学本课,应结合课内所学,引导学生关注塑造人物的多种写法,引导学生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目标1.明确人物的精神包括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外在特点,也要注意写出内在精神。2.精心选择素材,筛选出能够反映人物精神的材料。3.融入作者的切身感受,让人物真实可信,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外在特点,也要注意写出内在精神。2.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叙议结合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教学方法作品分析法体验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我们知道写人物不仅要其外在特点,还要写出内在的精神,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栩栩如生、真实可信。我们此单元课文中的人物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吕蒙、鲁肃无一不是这样。那么要写出人物的精神,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写作课程。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