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一单元 进阶一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解析版_第1页
03 第一单元 进阶一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解析版_第2页
03 第一单元 进阶一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解析版_第3页
03 第一单元 进阶一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解析版_第4页
03 第一单元 进阶一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掌握新闻各个结构部分的基本特征。2.掌握在新闻中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与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相融合以及细节描写的写法。分析文章“以言见人”的特点,把握语言的特色。3.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归纳概括主要事件及人物的具体事迹,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1.核心素养落实[文本联读]请结合以下新闻的知识,从多个角度简单分析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和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不同之处,填写下表。[读写联动]请以“最好的模样”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150字。2.吟诵国学经典[国学经典]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②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3.必会学考对接分析标题意蕴及作用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1.港督() 2.紫荆()3.冉冉() 4.停泊()5.________(zhǔ)目 6.旗________(zhì)7.旗________(ɡān)[答案]1.dū2.jīnɡ3.rǎn4.bó5.瞩6.帜7.杆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掩映·掩盖[辨词]两者都有“遮掩”的意思。“掩映”指彼此遮掩而又互相衬托。含有相互映照衬托使景物更美之意,一般形容具体的景物。“掩盖”指隐藏;隐瞒;从上面盖住。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运用](1)一座座古塔,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2)你无需再为他掩盖错误,仅仅专注做对组织最有利的工作。2.邻近·临近[辨词]两者都指靠得近,距离不远。“邻近”只表示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这时“邻近”连接的词语之间多为并列关系。“临近”多表示时间的靠近,还可以表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时“临近”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具有主从关系。[运用](1)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春晚进行了第四次联排,38个入选节目的上台顺序和时长仍在动态调整中。(2)养殖场不宜建在邻近公路的地方,因为噪声会影响畜禽的发育和生长。3.管治·管制[辨词]两者都有“管理”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①语义侧重点不同。“管治”侧重统治管辖,“管制”侧重强制管理。②使用对象不同。“管治”一般用于对某一地域的管辖,“管制”一般用于具体的人或事。③管理方式不同。“管治”是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综合统治方式;“管制”指强制管理,也指对犯罪分子不进行关押但施行强制管束、限制其一定行动自由的刑罚,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主刑。[运用]要解决线上娱乐消费乱象,监管机构有出手治理乱象的管治义务,采取一定的管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三、识记下列成语,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成语积累]1.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某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2.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3.侧目而视:指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4.扬眉吐气: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5.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6.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成语填空]1.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受到(世人瞩目),众多北欧国家媒体和人士对中共二十大持续关注和热议。2.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壮丽场景和高科技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数字人跨过钱塘江,携手运动员点燃了亚运会火炬。3.他在警察面前惊恐万状,不时(侧目而视),像是等待着对他的最后处理。4.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5.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6.将涉嫌在公共场所寻衅滋事者全部逮捕,无疑(大快人心)。唐山警方这次表现雷厉风行,以事实证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家国情怀”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主线。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不仅仅是中华儿女关心,世界各国的媒体也都齐聚香港,见证这一伟大时刻。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通过《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适用角度]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尊严1.名句识记(1)“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邓小平)[适用角度]一国两制局部与整体(2)国家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最大底气,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适用角度]健全法制人民的利益国家是后盾(3)回归祖国后,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习近平)[适用角度]香港的重要作用香港的贡献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关系2.主题阅读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家国情怀镌刻进了国人的心灵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并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紧密相连。新时代,要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家国情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1)从古到今,无数的中华儿女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让中华之魂生生不息:曾记否,晨鸡初鸣,祖逖怀着报国之志刻苦习武,终成一代名将;曾记否,炮火阵阵,抗日英雄怀着雄心斗志与日寇拼死搏杀;曾记否,烈日炎炎,他内心激励自己不要放弃,从此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在世界响亮……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无非需要我们拥有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砥砺前行。(2)“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青年周恩来注视着中华大地上的疮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凝视民众的麻木不仁弃医从文,寻求救亡“心药”。今日的我们,亦当蹈前人足迹,不做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生了傲慢失了悲悯的无用书生。我们的目光要越过眼前有字的书本,投向名为“社会”的无字之书,在芸芸众生中读出人性纯真的美好,也在纷繁世事中读出发展背后的阴影。直面过大千世界的赤橙黄绿,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追求光明与美满,用自身所学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3)置身新时代的前进洪流,我们要永远保持奋斗精神、永远保持爱国情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于激荡和共鸣中汇聚智慧、凝聚力量,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在中华民族史上、人类发展史上写下新的篇章!(教师备选)“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抛下家庭,在远离大陆的孤岛上守护32年,有人对此不解。是的,在缺少家国情怀的人看来,这不是一种常人的行为。但是,在王继才夫妇眼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他们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远离大陆的孤岛上,日复一日地做着那些平凡的事情。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树立家国情怀,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联系起来,就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1.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明理知义]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成长启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与家紧密联系、休戚与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要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2.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明理知义]对国家有利的事情,知道了没有不做的,这就是忠。[成长启示]做人不仅是对自己和家庭成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都要尽己之本分,负起该负的一份责任。时刻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周婷、杨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爆发,英国船坚炮利,清政府战败。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境活动]2024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7周年纪念日,请你以香港一位普通市民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感想,对香港未来提出畅想,要求不少于20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回顾过去,风风雨雨,我们这27年之旅,是制度的探索,是香港人精神面貌的探索,也是我们价值与理想的探索。在1997年出生的孩子,与香港度过了喜怒哀乐的27年。他们下一个27年怎样度过,你和我都有责任去塑造。我希望未来的香港,不会是上一个27年的简单重复。“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政府的期望。我希望1997年出生的孩子,到了30岁生日那天,会更加以香港为荣。香港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毫不显眼的地方,但却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地方。在香港,“人”的价值是最宝贵的。无数的个体在努力奋斗,集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推动香港的进步繁荣,使之成为一个生机勃发、包容开放、进步文明的行政区。我相信未来10年,香港可以做得更好,因为香港始终有你![背景拓展](教师备选)香港回归小故事1997年4月的一天,解放军军乐团接到一项任务,要组成一支35人的乐队,参加香港回归仪式,由于建芳担任指挥。到香港后,解放军军乐团和准备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英国皇家乐团进行了几次合练。这时候,中英双方在关于政权交接仪式上的“一秒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英方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6月30日最后一秒才结束,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即在7月1日0时0分1秒才开始升中国国旗和演奏中国国歌。“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于建芳回忆说,“军乐团当时接到的是死命令,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一秒。如果英方故意拖延时间,我们也要准时奏响国歌,即使是我们和他们的国歌音乐叠在一起也在所不惜。”激动人心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在23点59分58秒半的时候,于建芳果断地举起指挥棒。0时0分0秒,指挥棒准时起拍,《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维多利亚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1.新闻要义类别广义包括消息、通讯、访谈、报告文学、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特点①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②报道迅速及时;③语言简明扼要要素5“W”+1“H”: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结构标题引题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往往是重要事实或结果的提要导语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凝练简明地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主题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是新闻的主干2.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本文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要的情景,报道借景寓情,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中华儿女的自信、自豪、振奋的感情。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答案]①英国告别仪式②中英交接仪式(易帜)③“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活动一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1.《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课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事例有哪些?在记述事实的同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见教材P28“学习提示”第2段)段落现实场景背景材料2~4段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5~7段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①8~9段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10~11段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②③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②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③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既形成对比,又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活动二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作者情感2.请从文中找出几处富有意味的细节,反复品味,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见教材P28“学习提示”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在细节处理上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比如作为末任港督的彭定康,当他即将告别港督庭院时,是“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几个细节连缀在一起,把英国对香港管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不列颠尼亚”号游轮与大厦上巨幅紫荆花图案所构成的“日落仪式”的背景,这是作者的独特发现,一经妙笔点染,便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再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这样细致的描述,更让读者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百年前的耻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终于得以洗雪。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7时45分,广场上()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①;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②,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③。与此同时,英军在添马舰营区升起了五星红旗,两分钟前,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灯光注目终了消逝B.灯火瞩目终结消失C.灯火注目终结消逝D.灯光瞩目终了消失B[第一空,灯光:灯的亮光;指舞台上或摄影棚内的照明。灯火:指燃烧着的灯烛等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语境与“渐暗”搭配,应选用“灯火”。第二空,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瞩目:注视。语境中与“为世人”搭配,应选用“瞩目”。第三空,终了:指时间结束;完了。终结:最后结束。语境指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应选用“终结”。第四空,消失:指(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消逝: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语境指“不列颠尼亚”号在南海的夜幕中渐渐不见,应选用“消失”。]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英军”“升起了五星红旗”不合逻辑,应改为“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二是语序不当,“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与“‘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时序不当,应是先“移交”再“接管”。[答案]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①处,根据句后的标点“分号”以及前后的内容可知,前后构成对照的关系,后文有“降下了米字旗”,前文应是“升起了米字旗”,故可填写“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后文“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可知,“米字旗”在香港的升起应是最后一次,故可填写“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前文“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可知,中国国旗在香港的升起,意味着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故可填写“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类的句子。[答案]①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②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③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一共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句意相同,你觉得哪句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找出二者表述的不同之处。文中“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和题干中“一共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不同点在数据的表述上,文中是具体的数据“156年5个月零4天”,而题干是“一个半世纪”。然后分析文中这种表述的效果。从文中来看,这“156年5个月零4天”是“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时间,是香港被英国管治的时间,列举具体的天数可以突出人们对这一时间的记忆之深,对此时此刻结束管治的骄傲和自豪。如果使用“一个半世纪”这一概数,无法达到这种效果,不能体现人们的心情。[答案]两种写法,一繁一简,繁笔写法将香港被英国管治时间细化到天,强调人们记住这一刻骨铭心的时间,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为这一时间的结束感到骄傲与自豪;简笔写法只是一般陈述,没有这种意味。(一)语言运用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血浓于水、同气连枝,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①。26年前,香港回归,步入同国家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朝气蓬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26年间,世界形势②,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抗击非典型性肺炎,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更多了。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祖国一直为香港③。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①空,根据上文“血浓于水、同气连枝”和下文“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可知,此处是形容香港与祖国关系密切,故可填“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等。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第②空,根据下文“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千变万化、变化多、变化快的成语,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故可填“瞬息万变、云谲波诡、风云变幻”等。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第③空,根据第二段“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和第三段“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可知,此处是在总结祖国对香港的帮助,故可填“保驾护航”。保驾护航:保护某事物能让其正常发展。[答案]①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②瞬息万变(云谲波诡、风云变幻)③保驾护航6.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原句可知,内容上分类,“抗击非典型性肺炎”与“新冠疫情的防控”一致,“抵御亚洲金融风暴”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一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一致;结构上,宜采用“动宾式”,如“防控新冠疫情”“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通港珠澳大桥”,最后用“从……到……”的句式连接同类短语,从而组成排比句式。[答案]从抗击非典型性肺炎到防控新冠疫情,从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到开通港珠澳大桥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一国”,喻体为“根”“本”,比喻词为“是”,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枝”,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再者,本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国’是本”对“‘一国’是根”,“本固才能枝荣”对“根深才能叶茂”,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强调了香港对祖国的依附关系,祖国强大了,香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答案]①比喻,将“一国”比作“根”“本”,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枝”,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②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语言凝练,形成互文,强调了“香港”和“祖国”的关系。(二)阅读鉴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继续保持繁荣,就会影响中国的四化建设。我认为,影响不能说没有,但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建设,这个估计不正确。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么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所以,我们在宣布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同时,还要宣布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所实行的制度和政策。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担心这一点。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不仅在这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不要发生大的波动,一九九七年中国接管以后还要管理得更好。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注】这是邓小平1982年9月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讲话。(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有改动)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小平认为,中国和英国能得以坐下来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是基于香港主权属中国这一基本事实和法理依据。B.中国在1997年必须也必然要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否则中国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会受到冲击。C.邓小平认为,现在(即1982年)是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成熟期,虽然可以腾出一两年周转,但不可能无限拖延下去。D.邓小平认为,站在英国角度考虑问题,英方若主动将香港交还给中国,会以“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而获得世界公论的好评。D[D项,“站在英国角度考虑问题”错。原文是“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这只是邓小平为促使双方谈判的说辞。实际情况是英国无意归还香港,更遑论所谓“好评”。]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小平希望英方全新、全面地看待中国:当今的中国政府决不搞屈辱外交,且收回香港的意志坚如磐石,能力足够强大。B.“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说明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C.关于“香港可能发生波动”,邓小平认为,严重波动时一定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中国政府面对任何情况都不会束手无策。D.“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表明英国人并不甘心让中国轻松收回香港,一定会人为地制造矛盾,在各个层面设置障碍。D[D项,“在各个层面设置障碍”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10.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邓小平担心的一项是()A.邓小平曾说,可以批出1997年后50年内的土地契约,而且同意港英政府可以动用这种卖地收入,但希望用于香港的基本建设和土地开发,而不是用作行政开支。B.末任港督彭定康对港英政府的运作架构进行改革,推行政府部门的公司化、独立化,使其自废武功,脱离政府的架构。C.彭定康的前任卫奕信,1990年自作主张要投资1270亿港币兴建新机场,企图掏空香港财政储备。D.卫奕信的前任尤德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香港回归谈判。他一开始发言,就都在论证只有英国采取的措施才能维持香港繁荣稳定。B[第六段邓小平担心的内容是: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里的“人为的”混乱主要是政府改革方面。A项,是中国政府为了避免混乱出现做出的让步,不能作论据;C项,是个人行为,而且是“自作主张”,不代表政府行为,不是很适合作论据;D项,只是言论,没有具体行动,不能作论据。故选B。]11.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如果英国管理香港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大批资金外流,金融中心崩溃,多年积累将毁于一旦。”请根据文中材料指出其潜藏的逻辑谬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强加因果。“如果英国管理香港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英国管理香港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关键看管理香港的方式怎么改;以偏概全。“大批资金外流,金融中心崩溃”,金融只是香港建设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足以推出“多年积累将毁于一旦”。[答案]①强加因果。“如果英国管理香港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②以偏概全。“大批资金外流,金融中心崩溃,多年积累将毁于一旦。”12.在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方面,邓小平做了哪些构想和限定?请根据文本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得出构想一“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限定一“不一定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由“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得出构想二“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限定二“大部分保留,但有些要加以改革”。由“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继续保持繁荣,就会影响中国的四化建设。我认为,影响不能说没有,但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建设,这个估计不正确”得出构想三“决策被英国等其他投资者接受”;限定三“中国的四化建设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答案]①构想一: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限定一:不一定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②构想二: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限定二:大部分保留,但有些要加以改革。③构想三:决策被英国等其他投资者接受;限定三:中国的四化建设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1.脱坯人() 2.堌阳()3.渍死() 4.噙着泪()5.内疚() 6.嚼()7.饲养() 8.淤塞()9.半________(shǎnɡ) 10.________(bá)涉[答案]1.pī2.ɡù3.zì4.qín5.jiù6.jiáo7.sì8.yūsè9.晌10.跋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暴发·爆发[辨词]两者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析。①适用对象。“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②语意侧重。“暴发”强调事物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爆发”强调因爆炸(或像爆炸)而迅猛发生,既然是爆炸,就有一个能量积聚的过程,当能量积聚超出一定的限度(可以是体积、压力、数量),就会猛然破裂或迸出,如火山、革命力量、情绪等。[运用](1)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2)某地举行仪式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2.制服·制伏[辨词]两者都有“使服从”的意思。“制服”是“使之受管制而服从”的意思,强调的是动作。“制伏”指用强力压制使驯服,重在用强制手段降伏。“制服”有名词的意义,而“制伏”只有动词的意义。[运用](1)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2)一外籍男子在武汉醉酒闹事被警察制服。网友高呼:这里是中国!3.毫不犹豫·不假思索[辨词]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两者都有行动迅速之意。“毫不犹豫”强调不迟疑。“不假思索”强调不思考。[运用](1)土耳其总统表示,如果船只在勘探过程中遇到任何骚扰,土耳其将毫不犹豫地进行回击。(2)一生致力于变法的王安石,是个性情中人,说话往往不假思索,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4.铺天盖地·漫山遍野[辨词]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两者都有范围广的意思。“铺天盖地”既可以形容具体事物,也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如谣言等);“漫山遍野”只能形容具体事物。[运用](1)在这些战机铺天盖地的围攻下,大和号很快就遭到重创。(2)在河南省济源市有这么一座山,走进山里你就会感觉到像是进入了花果山一般,因为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猕猴。三、识记下列成语,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成语积累]1.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2.发扬光大:发展提倡,使日益盛大。3.滔滔不绝: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4.欺软怕硬: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5.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6.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7.不治之症: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去除不掉的祸患或弊端。8.旱涝保收:①不管发生旱灾还是涝灾,都能保证收成;②比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有保障。[成语填空]1.写记事的文章,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2.勤劳、勇敢、智慧,这些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永远(发扬光大)。3.健谈的叔叔说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我们在一旁根本插不进话去。4.这些奴才,从来都是仗势欺人,(欺软怕硬)。5.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就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6.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时光中,涌现了一大批建设者,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千千万万平凡人的身躯使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实现了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7.天花、霍乱、黑死病、20世纪大流感,这些让人闻名色变的(不治之症)虽曾疯狂肆虐,但人类都通过不懈地抗争最终战而胜之。8.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要加大资金投入,严格保护利用,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焦裕禄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豫东平原黄河故道,在被内涝、风沙、盐碱困扰的兰考县,他没有退缩,忍着剧痛,风里雨里,不曾停歇。他以“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气概,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适用角度]责任使命担当1.名句识记(1)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焦裕禄)[适用角度]榜样作用表率的力量(2)干革命工作嘛总会有困难的。越是有困难,越要有雄心斗志;越是有困难,越要学习毛主席著作。(焦裕禄)[适用角度]如何面对困难理论的指导作用(3)焦裕禄同志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一生……在今天,认真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呼唤,是加强党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胡锦涛)[适用角度]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时代发展与公仆精神(4)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适用角度]焦裕禄精神精神财富亲民爱民不怕困难2.主题阅读责任担当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家长,对企业乃至对社会履行的义务的认知态度,是对事情敢于负责的态度,知道哪些事该做、能做和必须做。担当就是指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青年是一个人的“拔节孕穗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应发奋学习,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应担的责任。(1)敢于担当是一种胆识,需要有勇气。面对任务勇挑大梁,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面对邪气坚决斗争。有勇气,才能肩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才能应对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善于担当是一种能力,需要有底气。“打铁必须自身硬”,肩膀硬、腰杆直,不仅要一身正气,还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才有新招。有底气,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更好地带领人民共同努力奋斗。(2)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需要自己去担当,去完成。只有当我们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时,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就像我们学生的责任主要是抓好学习,教师的责任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警察的责任主要是维护社会治安,而清洁工人的责任主要是打扫卫生……我们的社会需要负责任的人,只有人人都勇于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把各项工作做好,社会才会进步。(3)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这是魏征的责任与担当;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这是王安石的责任与担当;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这是杜牧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古人的责任与担当。百年前,神州失色,日月无光,幸有无数“新青年”,于惊雷处觉醒,振剑以血,亮万古长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剑指沉疴,一扫百年之耻,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这是前辈们的责任与担当。(教师备选)(1)扛起责任担当,以不懈奋斗,闪耀起充盈“实干底色”的“青春之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尚虚谈、多务实功,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为广大青年指明了实干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就应该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去奋斗、去拼搏,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之光”,时刻谨记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书写自己无悔的人生。(2)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曾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曾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现如今,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中国仍不乏勇担国家大任,充当科技尖兵的青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还有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探测器送上月球;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勇担责任,发展科技,振兴国家。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明理知义]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成长启示]这句话是孔子讲仁的反面,即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的态度和质朴的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明理知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成长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拥有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安徽蚌埠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后被分配到八路军120师,从事宣传、敌工等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他写过一些歌词、剧本和反映当时战争生活的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深入人民群众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穆青著有《穆青散文集》《彩色的世界》及《穆青摄影集》等。冯健(1925-2022),原名樊煦义,河南新野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调新华社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去“改造”。后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周原(1928-2011),本名乔元庆,河南偃师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自1948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作为新闻岗位上的老战士、领导者,穆青埋头苦干,不尚空谈,着意培养年轻记者。他提出新闻报道要学习散文不拘一格写法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写出了《抢财神》《谁有远见谁养牛》等短小精悍、活泼生动的系列报道。1965年春,穆青考察调研期间途经河南,当听到焦裕禄的事迹时,顿感主题重大。当即拍板决定,把焦裕禄的事迹作为重大报道推出。之后,穆青、冯健、周原深入兰考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采访了解情况,掌握了焦裕禄大量的感人事迹。通讯写成后,数易其稿,最后由穆青审定并请示中央领导后由新华社播发。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讯介绍了焦裕禄同志如何对待群众、对待贫困、对待严酷的自然条件,“忘我”“完全”“彻底”地为兰考人民服务的事迹。通讯发表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情境活动]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的事迹和崇高的品格感动了一代人。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搜集并展示两首赞美焦裕禄的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一剪梅·向焦裕禄致敬郝开萌报国终生难尽酬,活得风流,干得风流。忠于百姓岂贪求?甘做黄牛,永做黄牛。公仆为民忙未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战天斗地夺丰收,群众无忧,社会无忧!焦裕禄精神梁金玉鞠躬尽瘁领头人,沥胆披肝主义真。一片冰心交百姓,满腔热血铸阳春。沧桑拐点查风口,祸海深渊斗赤贫。石破天惊君去也,丰碑闪闪是精神。[相关链接](教师备选)走近中心人物——焦裕禄焦裕禄于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1岁时因家乡遭灾被迫辍学,跟随乡亲推独轮小车运煤、卖煤。先后被日本人抓做苦工,给地主打长工。1946年1月,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7月,任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淮河大队一中队班长。1948年2月,任河南省尉氏县彭店区区队指导员、县宣传部干事,11月,率千人担架队投入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中。1949年至1950年,先后任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共青团尉氏县委副书记。1951年任陈留团地委宣传部部长、团地委副书记。1953年任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同年6月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1954年8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5年初被分配到大连起重机厂任机械加工车间实习主任。1956年年底回洛阳矿山机器厂任一金工车间主任,制造出我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后任调度科科长。1962年春任尉氏县委副书记。1962年12月,党组织派任焦裕禄为兰考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县的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改变灾区面貌。1964年5月14日,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鞠躬尽瘁,病逝于郑州。通讯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描写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按照内容分类,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特征解读报道详细深入通讯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环境、背景作具体描写。注重思想意义通讯一般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讲求时效性而言,通讯的时间性较弱。强调形象塑造通讯不仅用事实说话,还注重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议论色彩较浓通讯突出议论性,使思想观点一目了然。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通过讲述焦裕禄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以来,不顾身体健康,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与百姓同甘共苦、舍身忘我投身工作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迎难而上以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答案]①注重调查研究②雪天送粮暖人心③别人生病,他无微不至地关怀④病倒在工作岗位活动一理解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1.《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请对照小标题,概述作者使用的具体事例,并分析这些事例彰显的人物精神。(见教材P28“学习提示”第3段)结构标题内容概述彰显的人物精神引子交代焦裕禄在兰考县上任的时间和兰考县当时的状况(或“焦裕禄将要面对的困难”)①第一部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②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第二部分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面对重大灾害时焦裕禄的思考和行动③第三部分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④不顾个人安危,无私奉献第四部分“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焦裕禄在医院仍然关心兰考的发展⑤第五部分他没有死,他还活着⑥焦裕禄之于兰考的价值和意义[答案]①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富有勇气和斗志②焦裕禄初到兰考县,面对灾害,以正确的思想引路,经过大规模的调研,制订改造兰考的方案③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关心群众、严于律己的党员干部模范形象④焦裕禄身患重病,但仍坚守在战斗岗位上⑤牢记责任⑥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对他的怀念以及兰考抗灾事业的初步胜利活动二体会文章“以言见人”的特点2.这篇通讯还很重视“以言见人”,焦裕禄的许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请结合下表细加体味。(见教材P28“学习提示”第3段)人物语言表达效果开头引子部分在记叙焦裕禄下乡的情况时,大量记录了他的语言:“见到沙丘,他说……”“见到涝洼窝,他说……”“见到碱地,他说……”“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①“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②“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③“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④[答案]①四次“他说”表现了焦裕禄的勇气和斗志②表现了焦裕禄坚定的信仰、乐观的精神、务实的作风③表现了焦裕禄不顾个人安危,牢记使命和责任的人民公仆形象④表现了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切为了人民请结合以下新闻的知识,从多个角度简单分析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和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不同之处,填写下表。(见教材P28“学习提示”第1段)【补充材料】通讯和消息同属于新闻类别,共同以真实性为基础,注重时效性;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1)从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发稿件较慢,是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且记者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追求细节;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需要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地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的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3)从篇幅上看:消息一般篇幅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消息篇幅比较短,多为百字或数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通讯篇幅稍长一点,发稿时间也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地短、快。(4)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5)从语言上看:消息的写作主体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让“他”“他们”以及被报道主人公的名称、身份运行在字里行间,极少让“我”出现在报道之中;通讯则不然,出于详尽、深入的需要,第一、二、三人称各显所长,“我”“你”“他”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中各取所需。消息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有抒情;通讯常常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通讯通常借助文学手法表现主题,通讯包括报告文学,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具有真实性。《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内容短小简练,是概括性的报道,虽然也有细节描写,但是不如后者的细节描写多①篇幅②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③感情④抒情性则比较明显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中华儿女的自信、自豪、振奋的感情⑤[答案]①对材料的搜集,对典型事例的报道,更全面深入,内容更详细②篇幅较短③虽也以叙述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④在冷静的文字之下,蕴含着火山一般的情感⑤感受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面貌,感知榜样的力量分析标题意蕴及作用[从教材中学]《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的标题独特、新颖:主谓倒装,突出重点;运用借代(双关),形象生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运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有的小标题选取的是焦裕禄自己所说的具有影响力的话语,对于彰显其伟大品格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小标题,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标示出来,使行文条理清晰,吸引读者;使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内容有概括性了解,同时也能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到高考中去]1.常见的标题类型类型作用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为题概括内容,突出情节,紧扣中心,深化主题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故事情境(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突出文章主题;起到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以物件(物象)为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寄托作者的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以人物为题交代写作对象,强化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以形象特征或背景为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生动形象,深化主旨2.理解标题意蕴“三步骤”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所要表达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第三步,挖掘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文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注意,标题没有使用表达技巧的,分析标题意蕴时可以忽略第一步。3.分析标题作用“七角度”(1)贯穿全文。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2)表明写作对象。以人或物作为标题时,标题里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3)体现主要内容。很多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4)揭示(透露、点明)主旨。有些文章标题关联主旨,透过标题就能大概猜到本篇文章的主旨。(5)表明人物的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写人的文章,在标题中就已经表明人物的性格、形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人物的情感。(6)运用修辞手法(或其他手法),一语双关。有些标题比较有特色,会运用比喻、双关等手法。(7)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有些标题故意设置悬念或矛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迁移应用](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到橘子林去李广田①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拿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②“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③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④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⑤我说:“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我想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⑥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⑦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⑧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⑨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⑩我认识他们,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轻快呀,这真是轻快呀,我有那一匹马用新修的蹄子跑在平坦的马路上的感觉,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⑪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⑫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⑬“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⑭“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⑮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⑯“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看一看自己的小手。⑰“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⑱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有删改)“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意蕴和梳理叙事情节的能力。从情节上来看,先写女儿要求我领她去看橘子林,再写沿途的风景,以及“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最后写“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文章叙事波澜起伏,结果出人意料。从结构上来看,“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