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期末模拟卷【七上全册】_第1页
【苏科】期末模拟卷【七上全册】_第2页
【苏科】期末模拟卷【七上全册】_第3页
【苏科】期末模拟卷【七上全册】_第4页
【苏科】期末模拟卷【七上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七年级生物(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全部内容。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地里钻出的竹笋 B.恐龙蛋化石C.不断长大的钟乳石 D.珊瑚2.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A.袁隆平 B.施莱登 C.施旺 D.屠呦呦3.用显微镜观察“上”字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是()A. B. C. D.4.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沃土壤中的植株生长健壮,在贫瘠土壤中的植株生长瘦弱,说明小麦生长需要()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无机盐5.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 B.水 C.温度 D.空气6.据统计,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7.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公园里的所有生物 B.汾河里的鱼类和水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 D.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8.生物圈的范围为(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B.大气圈和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层C.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D.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9.下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①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B.②中叶片用黑纸片部分遮光的目的是形成对照C.③中大烧杯内盛有酒精,作用是脱色D.④滴加碘液后叶片变蓝的部分是未遮光部分10.植物的根毛细胞能够从土壤中吸水,主要原因是()A.根毛细胞数量多 B.液泡大,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C.根毛细胞吸收面积大 D.液泡小,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11.如图表示四类食品中四种不同含量的营养成分,若某同学长期以其中的一类食品为主食,则最容易患佝偻病的是()A.A B.B C.C D.D12.洗面口袋时,在口袋布上会留下一些淡黄色的小颗粒,不容易清洗,这些小颗粒是(

)A.蛋白质 B.淀粉 C.脂肪 D.无机盐13.大山每天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下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是()A.汉堡包 B.白菜和番茄 C.瘦肉和鱼 D.苹果14.下列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维生素 B.糖类 C.水 D.无机盐15.每年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学生营养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据央视报道,2016-2020年,全国近1/4的学生属于超重、肥胖。下列对于饮食与健康的认识或做法,正确的是(

)A.食物多样化,并注意合理搭配B.每天大鱼、大肉就是营养丰富C.为了减肥不吃主食D.早餐马虎,中餐对付,晚餐重视16.如图为人体部分器官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③能分泌消化液,可将脂肪进一步消化 B.在②中开始消化蛋白质C.①分泌的胆汁中含消化脂肪的酶 D.④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17.医生从某病人的消化道内取出一些内容物,经化验有:水、氨基酸、葡萄糖、麦芽糖、无机盐、脂肪等。请分析这些物质最有可能是从哪里取出来的(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18.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B.草→蚱蜢→食虫鸟→蛇→鹰C.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1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⑤是细菌和真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B.②是生产者,③、④是消费者C.②→③→④→⑤构成一条食物链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20.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农作物→蝗虫→蜘蛛→食虫鸟”这条食物链。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这四种生物体内杀虫剂残留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丙对应的生物是A.农作物 B.蝗虫 C.蜘蛛 D.食虫鸟21.某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A.乙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通过捕食,乙的能量全部进入丙体内C.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D.甲、乙、丙、丁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22.现将一密闭透明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23.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模拟了课本中的三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Ⅰ组可以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Ⅱ组甲装置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Ⅲ组中乙的温度比甲高D.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可以不同24.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新疆地区瓜果特别甜,原因是()A.白天阳光充足,蒸腾作用旺盛B.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也强C.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D.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25.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A.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B.给农作物的土壤松土C.将粮食晒干后再贮存 D.温室栽培植物时夜间适当降温26.“小草依依,踏之何忍”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不但会踩折小草,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分,影响光合作用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27.如图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呼吸道能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B.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③C.痰形成的主要部位是④、⑤ D.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⑥28.吃饭时不宜谈笑的原因是(

)A.食物会误入气管 B.影响消化 C.影响吸收 D.进食过量29.流感病毒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引起肺部感染,该病毒在呼吸道内的“旅程”为()A.鼻→喉→咽→气管→支气管B.鼻→咽→喉→支气管→气管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D.鼻→喉→咽→支气管→气管30.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气体a、b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 B.外界的a进入血液至少穿过两层细胞C.①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D.②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31.(10分)如图一表示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图二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如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一中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填写相应的字母)。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2)图一的实验变量是,图一中步骤D滴加的染色试剂是;该实验可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3)图一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4)图二中表示乙表示;丙表示。(5)请你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32.(12分)牛奶主要成分有水、脂肪、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喝牛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图甲是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牛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变化过程。请回答:(1)乳糖是牛奶中的一种糖类,据图推测,消化乳糖的主要器官是[

],请写出该器官适合消化的结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牛奶中蛋白质在[

]开始消化,进入小肠后会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最终分解成为物质d,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有(需写全)。(3)小肠中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它是由[

]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牛奶中的脂肪最终被分解为。(4)小分子物质b、c、d、e、f等通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33.(10分)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食物网中食物链有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是。(2)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是。(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4)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5)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盐污染,那么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6)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是和。34.(8分)“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人体气管的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动作图解如图一。图二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1)当异物经过喉后堵住患者的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一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异物冲出。此过程相当于正常人体呼吸运动中的(选填“吸气”或“呼气”)状态。(2)呼吸道通畅后,空气进入肺,重新进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图二所示a和b代表的物质分别是和。物质a从肺泡进入到血液内,至少需要穿越层细胞。(3)图二中表示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实现的。(4)由图三可知,每一次呼吸用时秒。在ab、bc、cd三段曲线中,表示吸气的是。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七年级生物(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全部内容。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地里钻出的竹笋 B.恐龙蛋化石C.不断长大的钟乳石 D.珊瑚【答案】A【解析】结合分析可知:“地里钻出的竹笋”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属于生物;而“恐龙蛋化石”、“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都没有生命,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故A正确,BCD错误。2.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A.袁隆平 B.施莱登 C.施旺 D.屠呦呦【答案】A【解析】A.袁隆平,北京人,汉族,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是著名的杂技水稻之父,A正确。BC.施旺、施莱登都是19世纪德国的动、植物学家,他们的性格、经历迥然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和真诚的情感促成了他们的多年合作,共同创立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细胞学说,BC错误。D.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错误。3.用显微镜观察“上”字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所以,用显微镜观察“上”字玻片标本,旋转180度后,视野中看到的是B选项所示的图像,故B正确,ACD错误。4.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沃土壤中的植株生长健壮,在贫瘠土壤中的植株生长瘦弱,说明小麦生长需要()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无机盐【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肥沃的土壤中无机盐含量高于贫瘠的土壤中,因此,题干信息说明了小麦生长需要无机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5.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 B.水 C.温度 D.空气【答案】C【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C符合题意。6.据统计,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答案】B【解析】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生物(森林)能影响环境;故B正确,ACD错误。7.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公园里的所有生物 B.汾河里的鱼类和水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 D.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答案】D【解析】A.公园里的所有生物,缺少非生物部分,A错误。B.汾河里的鱼类和水,缺少生产者、分解者,B错误。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缺少生物部分,C错误。D.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包含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D正确。8.生物圈的范围为(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B.大气圈和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层C.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D.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答案】D【解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9.下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①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B.②中叶片用黑纸片部分遮光的目的是形成对照C.③中大烧杯内盛有酒精,作用是脱色D.④滴加碘液后叶片变蓝的部分是未遮光部分【答案】C【解析】A.实验前,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B.②中叶片用黑纸片部分遮光,这样做的目的是遮光做对照实验,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看叶片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B正确。C.③小烧杯内盛的是酒精,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C错误。D.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D正确。10.植物的根毛细胞能够从土壤中吸水,主要原因是()A.根毛细胞数量多 B.液泡大,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C.根毛细胞吸收面积大 D.液泡小,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答案】B【解析】AC.根毛能否吸水不取决于根毛细胞的数量和根毛吸收的面积,而取决于植物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液的浓度,AC不符合题意。B.根毛细胞与土壤溶液相接触后根毛细胞能否吸水主要是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是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液泡大,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B符合题意。D.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根毛细胞失水,D不符合题意。11.如图表示四类食品中四种不同含量的营养成分,若某同学长期以其中的一类食品为主食,则最容易患佝偻病的是()A.A B.B C.C D.D【答案】D【分析】这是一道识图题,图中用坐标的方式给出了四种食物所含有的部分营养成分。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解析】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佝偻病患者可能缺乏含钙的无机盐或维生素D。从图中看出选项D中的钙含量和维生素D含量少,不能长期作为幼儿主要食物。12.洗面口袋时,在口袋布上会留下一些淡黄色的小颗粒,不容易清洗,这些小颗粒是(

)A.蛋白质 B.淀粉C.脂肪 D.无机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洗面口袋时,在口袋内壁上残留的淡黄色的小颗粒是面筋,面筋是小麦粉中所特有的一种胶体混合蛋白质。13.大山每天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下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是()A.汉堡包 B.白菜和番茄 C.瘦肉和鱼 D.苹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发育中的儿童需要每天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他们应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是瘦肉和蛋、奶、鱼等。14.下列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维生素 B.糖类 C.水 D.无机盐【答案】B【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解析】在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都不能提供能量。故B正确,ACD错误。15.每年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学生营养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据央视报道,2016-2020年,全国近1/4的学生属于超重、肥胖。下列对于饮食与健康的认识或做法,正确的是(

)A.食物多样化,并注意合理搭配B.每天大鱼、大肉就是营养丰富C.为了减肥不吃主食D.早餐马虎,中餐对付,晚餐重视【答案】A【分析】合理膳食:每日均衡地吃膳食宝塔中的五类食物,一日三餐,按时进餐,每日早中晚能量比例为:30%、40%、30%,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解析】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营养物质比例适中、搭配合理,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每天大鱼、大肉;为了减肥不吃主食;早餐马虎,中餐对付,晚餐重视,这些都不是健康饮食,因此BCD错误,A正确。16.如图为人体部分器官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③能分泌消化液,可将脂肪进一步消化 B.在②中开始消化蛋白质C.①分泌的胆汁中含消化脂肪的酶 D.④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答案】C【分析】图示为消化系统模式图,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解析】A.③是胰腺,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A正确。B.②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B正确。C.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C错误。D.小肠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因此,④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D正确。17.医生从某病人的消化道内取出一些内容物,经化验有:水、氨基酸、葡萄糖、麦芽糖、无机盐、脂肪等。请分析这些物质最有可能是从哪里取出来的(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答案】C【解析】三大有机营养指的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其中淀粉最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它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口腔中被分解成麦芽糖,再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其次是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再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最后被消化的是脂肪,脂肪的消化在小肠内进行,先是胆汁茎脂肪颗粒乳化成脂肪微粒,再被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提取的液体内有氨基酸,说明一定不是在口腔和胃内,因为口腔内不会消化蛋白质,胃内虽然能消化蛋白质,但也是对其进行初步消化,不会将其彻底分解成氨基酸。只要有氨基酸出现就说明已经在小肠中了,所以水,氨基酸,葡萄糖、麦芽糖,无机盐,脂肪等。这种液体最可能是从病人的小肠中取出的,因此ABD错误,C正确。18.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B.草→蚱蜢→食虫鸟→蛇→鹰C.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食物链的定义可以知道: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A、C不是绿色植物开始的,D的箭头指向错误,选B。1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⑤是细菌和真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B.②是生产者,③、④是消费者C.②→③→④→⑤构成一条食物链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答案】C【解析】AC.食物链反映的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可见,图中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即②植物→③虫→④鸟,⑤细菌、真菌不能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正确、C错误。B.图中②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③虫、④鸟都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B正确。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D正确。20.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农作物→蝗虫→蜘蛛→食虫鸟”这条食物链。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这四种生物体内杀虫剂残留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丙对应的生物是A.农作物 B.蝗虫 C.蜘蛛 D.食虫鸟【答案】D【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析】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可知,甲体内蓄毒最少,营养级最低,属于生产者,丙体内蓄毒最多,营养级最高,属于消费者,可知形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丁→丙,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农作物→蝗虫→蜘蛛→食虫鸟这条食物链。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这四种生物体内杀虫剂残留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丙对应的生物是食虫鸟。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21.某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A.乙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B.通过捕食,乙的能量全部进入丙体内C.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D.甲、乙、丙、丁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答案】D【解析】A.分析图示,生物部分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双向箭头,结合生物的生理作用,可知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故乙表示生产者。再结合分析,消费者(主要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生产者为食,因此,丙、丁属于消费者,A错误。B.乙中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因此,B错误。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题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乙→丙→丁,C错误。D.题图中的甲可将生物遗体和排泄物转变为二氧化碳等,故甲表示分解者,再结合选项A的详解,可知甲、乙、丙、丁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D正确。22.现将一密闭透明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答案】A【解析】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24小时后测定气体分析。0点深夜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随着早晨太阳出来以后,光照逐渐增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光合作用弱于呼吸作用。植物不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0~6时,氧气含量减少。但当6点以后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约18时,氧气含量最高。随着太阳西沉,光照减弱,呼吸作用又超过光合作用,植物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根据曲线的趋势得知该气体是氧气。故A正确,BCD错误。23.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模拟了课本中的三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Ⅰ组可以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Ⅱ组甲装置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Ⅲ组中乙的温度比甲高D.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可以不同【答案】B【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解析】A.Ⅰ组中甲瓶是萌发的种子、乙瓶是煮熟的种子,将燃烧的蜡烛各放入甲、乙瓶中,发现甲熄灭,乙继续燃烧,氧气有助燃作用,可以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A错误。B.Ⅱ组中甲装置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是煮熟的种子,甲装置中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Ⅱ组中甲装置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正确。C.Ⅲ中甲装置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是煮熟的种子,甲装置中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因此甲的温度比乙高,C错误。D.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要相同,D错误。24.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新疆地区瓜果特别甜,原因是()A.白天阳光充足,蒸腾作用旺盛B.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也强C.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D.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答案】D【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解析】新疆地区瓜果特别甜,是因为新疆地区的光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能促进光合作用,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同时,新疆地区的夜间温度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使更多的有机物得以剩余,提高了瓜果的甜度。所以,新疆蜜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故D正确,ABC错误。25.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A.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B.给农作物的土壤松土C.将粮食晒干后再贮存D.温室栽培植物时夜间适当降温【答案】B【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影响。【解析】A.结合分析,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会抑制呼吸作用,A不符合题意。B.给农作物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B符合题意。C.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呼吸作用较弱。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C不符合题意。D.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夜间降低大棚室温,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D不符合题意。26.“小草依依,踏之何忍”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不但会踩折小草,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分,影响光合作用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答案】C【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解析】小草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氧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所以不能在草坪上行走,要保护小草,因此ABD错误,C正确。27.如图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呼吸道能清洁、温暖、湿润空气B.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③C.痰形成的主要部位是④、⑤D.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⑥【答案】B【分析】图中:①是鼻、②是咽、③是喉、④是气管、⑤是支气管,⑥是肺。【解析】A.人体的①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具有清洁作用;①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A正确。B.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②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既是消化器官,又是呼吸器官,B错误。C.④气管和⑤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C正确。D.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⑥肺由许多肺泡组成,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8.吃饭时不宜谈笑的原因是(

)A.食物会误入气管 B.影响消化 C.影响吸收 D.进食过量【答案】A【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解答即可。【解析】在吞咽时,会厌软骨盖住气管,呼吸暂停。吞咽完毕,会厌软骨迅速恢复原位,呼吸照常。当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故A正确,BCD错误。29.流感病毒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引起肺部感染,该病毒在呼吸道内的“旅程”为()A.鼻→喉→咽→气管→支气管B.鼻→咽→喉→支气管→气管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D.鼻→喉→咽→支气管→气管【答案】C【分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解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引起肺部感染,该病毒在呼吸道内的“旅程”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因此ABD错误,C正确。30.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气体a、b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B.外界的a进入血液至少穿过两层细胞C.①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D.②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答案】C【分析】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间气体交换;结合图示中箭头的指向,不难判断图示b表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a表示从外界吸入的氧气,图示①表示的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②表示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据此解答。【解析】A.由图示可以判断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外界的气体a氧气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气体b二氧化碳进入体外,说明a、b气体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A正确。B.外界的a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内,该过程不穿过细胞,肺泡中的氧气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因此外界的a氧气进入血液至少穿过两层细胞,B正确。CD.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①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②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扩散作用完成的,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故二氧化碳由组织排入血液,再排入肺泡,C错误,D正确。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31.(10分)如图一表示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图二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如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一中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填写相应的字母)。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2)图一的实验变量是,图一中步骤D滴加的染色试剂是;该实验可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3)图一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4)图二中表示乙表示;丙表示。(5)请你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答案】(1)BGCFEDA将叶片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光照稀碘液光淀粉(3)溶解叶绿素(4)水分氧气(5)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解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图二中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BGCFEDA。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植物进行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2)G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放在光下照射,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图二中步骤D滴加的染色试剂是碘液,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该实验中:遮光部分,滴加碘液不变蓝色,没有淀粉生成,说明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变蓝色,有淀粉生成,说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可得,光是合作用的必要条件。(3)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隔水对酒精进行加热的方式,既能起到控温作用,又能避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4)由分析可知,图二中表示乙表示水;丙表示氧气。(5)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32.(12分)牛奶主要成分有水、脂肪、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喝牛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图甲是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牛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变化过程。请回答:(1)乳糖是牛奶中的一种糖类,据图推测,消化乳糖的主要器官是[

],请写出该器官适合消化的结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牛奶中蛋白质在[

]开始消化,进入小肠后会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最终分解成为物质d,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有(需写全)。(3)小肠中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它是由[

]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牛奶中的脂肪最终被分解为。(4)小分子物质b、c、d、e、f等通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答案】(1)⑦小肠小肠很长、皱襞绒毛多、有多种消化液(写出两点即可)(2)④胃氨基酸胃液、胰液、肠液(3)胆汁③肝脏甘油和脂肪酸(4)营养物质的吸收【分析】图甲中,①是口腔,②是食道,③是肝脏,④是胃,⑤是胰腺,⑥是大肠,⑦是小肠,⑧是肛门。图乙中,a是蛋白质初步分解生成的多肽,b、c是乳糖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和半乳糖,d是蛋白质的最终分解产物氨基酸,e和f是脂肪最终分解的产物甘油和脂肪酸。【解析】(1)乳糖是牛奶中的一种糖类,消化乳糖的主要场所是⑦小肠,理由是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多种酶,小肠很长,小肠里有环形皱襞,增大了消化的表面积。(2)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牛奶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有胃液、胰液、肠液。(3)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③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4)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所以小分子物质b、c、d、e、f等通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营养物质的吸收。33.(10分)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食物网中食物链有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是。(2)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是。(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4)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5)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盐污染,那么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6)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是和。【答案】(1)5/五草→鼠→蛇→鹰(2)草鹰(3)光能/太阳能草(4)捕食和竞争(5)鹰(6)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分解者【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方面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