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教程(第八版) 知识点、关键概念、课后习题 第13章 理资料_第1页
社会调查教程(第八版) 知识点、关键概念、课后习题 第13章 理资料_第2页
社会调查教程(第八版) 知识点、关键概念、课后习题 第13章 理资料_第3页
社会调查教程(第八版) 知识点、关键概念、课后习题 第13章 理资料_第4页
社会调查教程(第八版) 知识点、关键概念、课后习题 第13章 理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整理资料一、知识框架就地审查问卷审查集中审查预分类和预编码“对号入座”和“不断加座”后编码选择、归并、确定后编码的类别和编码。完成编码工作问卷资料整理登录表法数据录入直接录入光学扫描条形码有效范围清理数据清理逻辑一致性清理数据质量抽查经验判断检验逻辑检验计算审核质量标志选择分组标志数量标志分组空间标志时间标志组数确定分组界限组距组限资料整理组中值资料整理汇总手工汇总电子计算机汇总形式上:表号、标题、标目统计资料整理结构表注和资料来源内容上:主词和宾词统计表的制作简单表分类分组表复合表统计图的制作:几何图、美术图、统计地图和复合图审查真实性审查可靠性审查前分类文字资料整理分类后分类开放式编码汇总和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式编码勾画概念图二、知识点与关键词解释序号知识点教材章节页码1整理资料13.1P2682审查13.2P2713汇总13.3P2774统计表13.3P2775统计图13.3P2796分类13.4P2817编码13.4P2838概念图13.4P2851.整理资料所谓整理资料,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目的,运用科学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核、检验、分类、汇编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工作过程。审查审查,是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审阅,矫正错填、误填答项,剔除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其目的是使进入后续程序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汇总统计汇总,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把分组后的数据汇集到有关表格中,并计算、加总,以集中、系统形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数量情况。统计表统计表以表格形式反映变量的数值分布,是表述统计资料数量特征及其关系的主要形式。它具有系统、完整、简明、集中的特点,而且便于计算、查找和对比研究。广义地讲,统计表包括调查表、汇总表、整理表、分析表和公布统计资料的表式等。狭义地讲,则是指记载汇总结果和公布统计资料的表式。统计图统计图是指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的图形,用以反映统计对象的数量特征,如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等。作为统计资料整理等一种形式,它具有比统计表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概括和醒目等特点,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说服力。统计图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分类文字资料的分类,就是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的过程。通过分类,可以使文字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文字资料分类有两种方法,即前分类和后分类。编码文字资料的编码是指对初始的定性研究资料根据其内容和意义用类别标签、概念术语、解释性短语加以标识、说明和区分的过程。文字资料的编码与问卷资料的编码具有不同的含义。概念图“概念图”是用来\o"组织"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或命题连接起来,连线上标明不同概念或命题之间的意义或关系,从而实现理论的直观展示。概念图由概念、命题、交叉连接线和层级结构四种图标组成。三、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整理资料?整理资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答案:所谓整理资料,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目的,运用科学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核、检验、分类、汇编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工作过程。整理资料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是:1.真实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完整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5.简明性原则6.新颖性原则总之,整理资料应力求真实、准确、完整、统一和简明,并尽可能新颖。只有在这样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后续研究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在回答原则时需注意不要遗漏,回答完整即可。知识点:整理资料的概念、原则。2.整理问卷资料一般有哪些阶段问卷资料的整理过程,通常分为审查问卷、资料编码、数据录入和数据清理四个阶段。问卷审查,是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审阅,矫正错填、误填答项,剔除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其目的是使进入后续程序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资料编码即资料数码化,要求根据计算机统计程序的规定把汉字等信息数字化,以便计算机统计程序识别。数据录入就是把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原始资料转换为计算机可读取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文件。数据清理是借助计算机仔细地进行数据清理,不让错误数据进入运算过程。3.后编码有哪些步骤?答案:后编码的一般步骤是:(1)预分类和预编码。就是在问卷总数中任意选择10%左右的问卷,把对有关问题的回答分类罗列出来并编码,从而形成预分类和预编码。(2)“对号入座”和“不断加座”。就是按照预分类类别和预编码代码,对另90%左右问卷中有关问题的回答“对号入座”进行分类和编码。如果在这些问卷的有关回答中,发现预分类中没有的新回答类别,就在预分类中“加座”,增加一个新类别;同时在预编码中“加座”,增加一个新代码。(3)选择、归并、确定后编码的类别和编码。按照研究需要,对预分类的类别清单进行选择和归并,即归并相近类别,保留有用类别,删除无用类别。最后,对选择归并后定型的回答类别正式编码,从而确定后编码的类别和编码。(4)完成编码工作。按照确定的后编码类别和编码,对全部问卷中的开放型答项进行编码,从而完成后编码工作。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后编码的理解。注意搞清楚“前编码”与“后编码”的区别再作答即可。知识点:后编码。4.统计资料的正确性检验有哪些方法?统计资料的正确性检查,就是看资料中的数字是否符合实际,计算是否正确。统计资料的正确性检查,一般采用三种方法。(1)经验判断。根据已有经验来判断统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2)逻辑检验。从逻辑关系来检验统计资料是否正确、符合实际。(3)计算审核。通过各种数学运算来审核统计资料有无差错。比如,各分组数字之和是否等于总数,各部分占总体比例相加是否等于百分之百,各种平均数、发展速度、增长速度、指数的计算是否正确,等等,都可以通过数学运算来审核。此外,对于调查指标的计量单位是否一致、不同调查单位的计算方法是否统一等等,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审核。5.统计资料分组的目的是什么?分组有哪些基本标志?答案:统计分组,是指根据调查对象的某些特征或标志把有关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组成部分。统计分组包含两层含义: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按其差异性划分出来;对个体而言是“合”,即将性质相同的个体组合成类。常用的分组标志有4种,即质量标志、数量标志、空间标志和时间标志。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数据资料分组的理解。仍然是注意区分数据资料与文字资料。知识点:数据资料、分组。6.如何确定组数、组距、组限和组中值?分组界限,是指划分组与组之间的间隔限度。确定分组界限,包括组数、组距、组限、组中值的确定和计算等内容。(1)组数,就是组的数量。对组数的确定,应从实际出发。当数量标志变动范围很小、标志值项数不多时,可直接将每个标志值确定为一组。这时,组数等于数量标志值项数。(2)组距,就是各组中最大数值与最小数值之间的距离。确定组距后,应编制组距数列。编制的组距数列,各组组距相等的,叫等组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叫不等组距数列。确定组距数列时,究竟采用等组距数列还是不等组距数列,应从实际情况出发。(3)组限,就是组距两端数值的限度。一般将每组的起点数值(最小数值)称为下限,终点数值(最大数值)称为上限。组限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封闭式组限,即在变量数列中最小组的下限值和最大组的上限值都是确定的;一种是开口式组限,即在变量数列中最小组的下限值或最大组的上限值是不确定的。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原始资料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组的理解。知识点:组数、组距、组限、组中值。7.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何联系和区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统计表以表格形式反映变量的数值分布,是表述统计资料数量特征及关系的主要形式。统计图是指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的图形,用以反映统计对象的数量特征。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统计描述的重要方法,可以代替冗长的文字叙述,使表达清楚,对比鲜明。统计表具有系统、完整、简明、集中的特点,而且便于计算、查找和对比研究。统计图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概括和醒目等特点,在数据整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区别在于:从形式上看,统计表一般由表号、标题、标目(横标目、纵标目)、数字、表注和资料来源等要素构成。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组成。主词,就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或总体各组、各单位的名称,通常排在表的左侧。宾词,就是统计表用来说明主词的各种指标,通常排在表的右侧上方。统计图,包括图示的标题、数字和文字说明等。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几何图、美术图、统计地图和复合图4种类型。从内容看,统计表是用数据代替文字描述,便于统计结果的精确、简洁的表达和对比分析。统计图是用图形代替数据,获得直观、形象的效果。如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统计图用扇形的面积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折线统计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理解。注意澄清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知识点:统计表、统计图。8.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审查有哪些方法?答案:文字资料本身的真实性审查,是指通过细究和考察以判明调查所得的文献资料、观察和访问记录等资料本身的真伪。它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外观审查,即从文字资料的作者、编者、出版者、版本、印刷技术、纸张等外在情况来判断文献的真伪。二是内涵审查,即从文字资料的内容,使用的词汇、概念,写作的技巧和风格等内在情况来判断文献的真伪。观察和访问记录等资料的真实性审查,还可从记录时间、地点、内容、语言和字迹等情况来判断其真伪。文字资料内容的可靠性审查,是指通过细究和考察以判明文字资料内容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客观情况。它一般采用4种方法:①根据以往实践经验和常识来判断文献内容的可靠性,如果发现资料中有明显违反实践经验和常识的内容,那么就应重新调查或核实。②根据文献内在逻辑来检验资料的可靠性,如果发现文献内容有逻辑矛盾,或者违背事物发展的逻辑,那么就应对这些资料重新核实,剔除不符合事实的部分。③根据文献来源来判断资料的可靠性。一般地说,当事人反映的情况比局外人反映的情况可靠性大一些,多数人反映的情况比少数人反映的情况可靠性大一些,有文字记录的情况比口耳相传的情况可靠性大一些,引用率高的文献比引用率低的文献可靠性大一些,等等。④根据多种来源的文献进行对比审核。例如,对访谈资料与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审核,对不同调查人员的访谈、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审核,对访谈、观察记录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审核,等等。一般地说,多种来源互相印证的资料比单一来源的资料可靠性要大一些。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文字资料的理解。在回答时需注意把真实性、可靠性审查的要点答清楚和完整。9.什么是分类?确定分类标准应该掌握哪些原则?文字资料的分类,就是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的过程。通过分类,可以使文字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文字资料分类有两种方法,即前分类和后分类。前分类,就是在设计调查提纲、表格或问卷时,按照事物或现象类别设计调查指标,然后按分类指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这样,分类工作在调查前就安排好了。如有结构观察卡片、标准化访问记录等,大都采取前分类方法。后分类,是指在调查资料搜集起来后,再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它们分别集合成类。如文献调查资料、无结构观察和非标准化访问记录等,一般是在搜集资料后再去分类。分类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选择,一般应基于某种研究假设或理论。正确确定分类标准,必须掌握三条原则:(1)科学性原则,即分类标准必须符合科学原理。(2)客观性原则,即分类标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3)有效性原则,即分类能有效地服务于研究目的,能有效说明研究所要说明的问题。此外,分类还必须符合科学分类的逻辑规则。四、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量化资料和质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的主要区别在哪里?量化资料和质性资料(定性资料、文字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问卷资料的整理过程,通常分为问卷审查、后编码、数据录入和数据清理4个阶段。量化资料的整理一般经过检验、分组、汇总、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等步骤,它是统计分析的基础。质性资料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质性资料的整理没有固定的适用于所有情景的规则和程序,意义的阐释不能机械的,按照一套固定的程序来进行。一般要经过审查、分类、编码、勾画概念等程序。质性资料的编码与问卷的编码具有的含义和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质性资料的编码一般采用后编码方法,它具有分类学的意义,其作用是将零散、繁杂的原始资料分为不同的概念类别,使资料蕴含的意义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创造出不同的主题或概念,然后再用这些主题或概念来分析资料。由于资料形式的不同,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分析或统计分析大不一样。其差别在于:分析程序与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定量资料分析使用专门的、标准化的资料分析程度和技术。定性资料分析却很少有标准化的分析程序或技术。在实践中,与各种不同范式,不同视角的定性研究相伴随的,是同样各不相同的资料分析类型。资料分析的开始点不同。定量资料分析通常是研究者收集了全部的资料并将它们变成数字和输入计算机后才开始的。而且,他们的分析工作也主要是操纵这些数字以便从中发现各种模式和关系。定量资料分析往往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划分十分分明的一个特定阶段。而质性资料的分析工作并不是实地研究过程的一个具体阶段,而通常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伴随整个研究过程的一个方面。与社会理论间的关系不同。定量资料分析更多的是通过操纵代表经验事实的数字来检验某种带有变量结构的抽象假设。在质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是在没有变量、没有概念的背景下进行资料分析的,他们往往是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和归纳,通过将经验证据与抽象概念相结合,来提出或创造新的概念或理论。分析的方式和所使用的工具不同。定量资料分析中,研究者主要和数字打交道,他们主要借助统计的法则,寻找大量数字中所存在的各种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此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性质;质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所依赖的则是零散的、片段式的文字记录材料。运用的是类别法或事件分析法,把经验资料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用以诠释、说明或建构某种理论。类别分析,也称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可以区分事物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类别比较可以建立在资料同一性基础上的同类资料的比较,也可以根据资料差异性进行异类比较;还可以对不同资料进行横向比较或对同一资料的各个部分前后顺序进行纵向比较。事件分析又称情境分析,即按照事件或故事发生的过程对情节和人物进行描述和分析。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文字资料、数据资料的理解。在回答时仍然需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抓住要点、回答完整。知识点:量化资料(数据资料)、质性资料(文字资料)。2.资料初步整理包括哪些环节?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时首先做的就是将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分开,对这两种资料的整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定量资料的初步整理第一,资料的审核。资料的审核是定量资料整理的第一步,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资料的完整性审核,即整体的完整性和调查资料每一份的完整性审核。其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格性的审核。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格性。第二,资料的分类。根据研究者的目的要求确定有效的分类标准把资料进行详细的分类,使资料成为较系统的,能很好的为研究者进行研究带来方便的资料。第三,资料的转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资料编码。编码就是将每个问题及答案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统计的数字作为它的代码。整个编码的格式要规范统一,指示要明确,且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第三,资料的录入。为了保证资料的质量,当数据录入完成后要将资料进行有效的检查和清理,尽可能的排除所有的错误信息。定性资料的初步整理定性资料由于它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它在整理过程中要比定量资料的整理工作量更大,难度更大。定性资料的初步整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整理笔记建立档案。通常的方式是将实地记录或现场笔记不做任何修改的全部输入计算机,使形成的文本与原始记录在内容、文字、时间、前后顺序、各种记号等等方面都完全一致。第二,审查。审查是指通过仔细推究和详尽考察,来判断、确定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和适用性。第三,分类。分类是指对资料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和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质性资料的分类,就是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的过程。通过分类,可使文字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第四,编码。研究者通过对原始资料的阅读将原始资料组织成概念类别,创造出主题或概念,然后用这些主题和概念来分析资料。首先确定编码单位,可以根据资料内容所具有的意义进行编码,也可以用资料的语言单位如短语、词汇、句子、段落作为编码单位。其次,就是初步编码即创建初始号码用以表达意义。再次,再编码即把相关的初步编码归到一定的主题之下,并建立主题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主题又与一些更大的主题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抽象程度不同的伞型编码体系。最后,编制编码薄。第四,撰写分析型备忘录。根据研究者个人的特点和习惯在资料整理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建立研究过程记录和实地调查反思。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虽然是对资料整理环节的掌握,但仍然需注意区分定量资料的整理同质性资料的整理是有区别的,需要分别回答。知识点:量化资料(数据资料)、质性资料(文字资料)的整理。3.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方法主要是什么?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大量原始资料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和汇总,使之成为具有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并以此来反映所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统计整理的意义:(1)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继续,统计分析的前提,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统计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2)统计整理将统计调查得来的大量原始资料系统化、规范化和条理化,提高调查资料质量及其使用价值。(3)为深入进行统计分析提供客观依据和前提,是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4)统计调查的原始资料,不仅是当时得出调查结论的客观依据,而且对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每次统计调查的资料都因认真整理,以便于长期保存和研究。统计整理的方法:(1)根据统计研究的要求与任务,对统计整理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安排。(2)对调查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筛选,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正确性。(3)按照最基本的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相应的统计指标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整理。(4)选择适当的汇总形式和具体方法,按分组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加工和计算。(5)编制统计表,将整理出得资料简捷明了、系统有序的表现出来,并妥善保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统计整理资料的意义和方法。基础问题,回答时注意条理清楚、内容完整即可。知识点:统计整理资料的意义、方法。4.选择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时主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在选择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时一般首先应该明确资料收集的目的。不分主次、漫无目的永远是收集资料的人最易犯的毛病。在我们开始收集资料前,首先要明确:(1)想得到哪些具体资料?(2)哪种资料一定要有?(3)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可能藏有目标资料?其次,要考虑是采用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的方法收集资料。结构式资料收集是按提前设计的特定结构进行的资料收集,一般来说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研究工作,所获得的资料有可能不深入和不准确。但是可以对资料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非结构式资料收集是已提出开放性问题为主,在一个或几个提纲或主题下进行自由的交谈,或让研究对象自由阐述。一般来说这种方式所获得的资料比较深入,无需设计或寻找合适的研究工具。但同时,也可能受到研究对象表达能力的限制,所获资料不那么充分,而且获得的资料一般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第三,要考虑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还是定性方法收集。定量研究法必须用数字将资料量化,使之可以进行统计测量和分析。而定性研究方法则采用非结构式和半结构式方法收集资料,以文字表达为主,无需将资料进行数字量化。主要以研究者的分析为主。此外,选择资料收集方法前还应该根据研究课题所具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妥善的安排。一般来说,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研究经费不允许,那么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应当适当舍弃。而当可选择的人力,如调查员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允许时,则可以考虑访谈法等。总之,在调查资料的收集时,要根据研究课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资料收集的方法。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调查资料收集时的影响因素。答案很完整,详情参考答案即可。知识点: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五、扩展阅读(一)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研究者从事一项研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原因,因自己的背景、从属的团体以及研究的现象不同而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研究者的目的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个人的、实用的和研究的。“个人的”目的包括个人从事研究的动机、利益以及所关切的事情;“实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改变现有状况;“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现实,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委、过程和效果。假设一位美国的女研究者身材高大肥胖,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感到不方便,而且经常在找工作和社交活动中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她计划对美国社会里其他肥胖妇女进行调查,看她们是如何处理自我形象和自信心方面所受到的伤害,以便为自己所借鉴,那么她的研究便主要是出于“个人的”目的。如果她从事这项研究主要不是为了个人方面的关切,而是受一个肥胖人俱乐部的委托设计一个培训计划,帮助肥胖人学会对付社会上对肥胖人的歧视,那么她的研究就主要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又假设她进行这项调查纯粹是为了了解肥胖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为科学知识增添财富,那么她的研究目的便主要是为了了解和理解。如果一项研究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目的,研究的质量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由于研究的主要动因是个人,研究的设计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都很容易带有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如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用”,那么研究者受政治方面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实用的项目一般受到政府机构或财团的支持,在很多方面都受到这些利益集团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很难保持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中立”和“公正”。而如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那么研究者可能受前人在这方面所做研究的影响,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情有独钟。与此同时,研究者可能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个人偏好意识不够,认为自己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教育研究》,1998(01)(二)技术运用的争论:定性还是定量?对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的争论旷日持久,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对于比较方法而言,其究竟属于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是搭建起定性、定量研究的桥梁还是“超越”了定性、定量研究的范畴,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其实人们往往认为比较研究方法属于定性研究中的一种,这确实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常见的比较研究的作品往往是通过文献和历史资料的堆砌和大量文字叙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其实是对定性研究的误读。有学者辛辣地指出,定性研究所指的“似乎比较宽泛,几乎所有非定量的东西均可纳入‘定性’的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见解、政策宣传和解释,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之前对问题的界定以及之后对数据的分析”。而“定性研究”这一称谓的滥用在中国学者中更为严重。因此其用一种新的称谓来代替定性研究,即“与量的研究不同的是,质的研究中的因果关系不是在脱离具体情境的条件下进行逻辑推理而获得的,而是在探究特定时间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如何”,而不是“是否”。其实随着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到定性方法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并且与质性方法之间存在着差异。“定性”这一术语指的是离散的、二分的、定类的或者定序的测量层级,并不同于质性方法,如民族志等。将定性研究引入变量话语,可以使其科学性得到极大提升。有学者通过变量话语搭建起了连接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桥梁。众多学者都认为存在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径:案例取向的路径和变量取向的路径。前者“主要是针对对某一宽泛的分类类型框架内的特定国家或特定主题即研究个案所展开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理论思考”;后者“主要是指在多个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个案展开综合性的分析和测度,意图辨析出其间的变量及其相互间关联的研究”。如果变量数X过多,而案例数N过少,往往采用的是案例取向的方法,如比较方法;而如果变量数X少,但案例数N很多,往往采用的是变量取向的方法,如统计方法。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根植于变量,并对变量分析感兴趣”。刘浩然:《社会科学比较研究方法:发展、类型与争论》,《国外社会科学》,2018(01)六、教学案例案例1:如何从资料整理中形成研究主题?如何将日常生活兴趣转化成研究课题呢?实现这一转变要经过三个转化过程。第一,具体化。大多数刚从事研究的人在被问及选择什么研究方向时,回答都过于宏观。比如,“我对学生为什么不能达到学习目标感兴趣”。这个回答是不具体、不清晰的。仅以这样的方式去陈述,能否让研究者审视和考量所关注的问题呢?当然不能。如此表达的研究兴趣太宽泛,缺乏研究的具体化信息。为了明确研究兴趣,必须提供对研究对象更细节的描述。研究兴趣必须具体、准确。只有具体的问题才能作为研究对象。第二,问题聚焦。限定的研究兴趣是否太复杂或包含了过多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应通过简化和选择,集中关注一个研究兴趣。必须设定一个可以明确解析的对象进行研究,必须设定一个清晰的界限进行研究。你是否选择了一个可以描述清楚并能明确定义的研究对象?研究兴趣要专注于一个研究对象。试着把“我对学生为什么不能达到学习目标感兴趣”这一问题换成这样的问法:“社团活动是否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这两个问题的区别显而易见。第三,选择视角。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想法一般是从个人的角度或立场出发的,这出于你对某个主题想有更多了解的个人需求。然而,一个可供研究的问题要从学科的角度或立场出发,应根据学术领域的研究需求而产生。一个研究课题应该是从相关学术讨论和辩论中产生或从学术作品中衍生出来的。我们必须从一个具体的学术角度或立场来着手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踏上具体研究某一课题的直接通道。案例二:定性分析辅助软件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定性分析方法有了很大发展,定性分析过程数字化和计算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已有20多种定性分析软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