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苏省南通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托管质量监测地理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地理-江苏省南通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托管质量监测地理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地理-江苏省南通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托管质量监测地理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地理-江苏省南通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托管质量监测地理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地理-江苏省南通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托管质量监测地理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暑期托管质量监测1地理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包括共23小题,每题2分,共46分。)某摄影师在湖边三天早晨同一时间拍摄太阳,并画出示意图,第一次拍摄日期为11月1日,第二次拍摄日期为11月11日,第三次为11月21日,太阳均距离湖面较近。秋分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摄影师面朝()A.西北 B.东南 C.东北 D.西南2.第三次,太阳可能朝哪个方向运行()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读图联系材料可知,“某摄影师在湖边三天早晨同一时间拍摄太阳”,太阳在湖面附近,图示为日出时分的场景,拍摄时期为11月份,太阳此时东南升,摄影师面朝东南方,B正确,排除ACD。故选B。【2题详解】读图,同一时间,太阳一次比一次更高,说明当地昼长在变长,结合三次日期(从11月1日到21日),判断当地在南半球,又由于“秋分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说明当地纬度为40°S,第三次为11月21日,该地位于南半球,太阳应东南升,西南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此时太阳升起往东北方向运动(东的左侧为北),④为东北方向,D正确。②为东南方向(东的右侧为南),B错误;升起后至正午前,太阳高度角应升高,①③太阳高度在减小,AC错误。故选D。【点睛】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除极点)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有学者将海南岛划分为五大气候区(如图1所示)。某游客到三亚旅游,拍摄了亚龙湾中心广场的花岗岩图腾柱。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五大气候区划分的指标最可能是依据()A.降水量 B.积温 C.地形 D.水文4.亚龙湾图腾主要材质属于图2中的()A.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 C.丁类岩石 D.戊类岩石5.图2中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喷出作用 B.②固结成岩 C.⑤变质作用 D.⑥冷却凝固【答案】3.A4.B5.C【解析】【分析】【3题详解】图中五大气候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干湿的差异上,原因是受海南地形地貌的影响,海南岛各地降水量不一,东北部及中部降水较多,西部及南部降水较少,判断其主要划分指标为降水量,A正确。积温主要是划分热量带的指标,B错误。海南岛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图中气候区划分不是此特征,C错误。水文受气候、地形影响,水系应该是自中间向四周流,D错误。故选A。【4题详解】亚龙湾中心广场是花岗岩图腾柱,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中沉积物形成沉积岩---丁,丁形成变质岩--戊,变质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浆----甲,甲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乙、喷出型岩浆岩--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图中沉积物形成沉积岩---丁,丁形成变质岩--戊,变质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浆----甲,甲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乙、喷出型岩浆岩--丙,据此判断,①是冷却凝固,②是固结成岩,⑤是变质作用,⑥是重熔再生。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海南岛地形中高周低,主要受地形影响,海南岛东南侧是迎风坡,降水多;西北侧是背风坡,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和水是干旱地区的两种主要作用力。和田河是塔里木河的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域地处极端干旱区,以流动沙丘为主。西辽河为辽河南支主流,自西向东穿过科尔沁沙地,流域地处半干旱地区,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景观丰富度反映风沙地貌景观的多样性。下图示意和田河和西辽河流域沙丘景观丰富度随距河道距离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6.距河道近的地方沙丘景观丰富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沙丘发育经历了()A.冬季的流水侵蚀和夏季的流水沉积交替作用 B.冬季的风力沉积和夏季的流水沉积交替作用C.冬季的风力侵蚀和夏季的风力沉积交替作用 D.冬季的风力沉积和夏季的流水侵蚀交替作用7.和田河流域沙丘景观丰富度始终大于西辽河流域的主要原因是和田河流域()A.风力较小 B.降水更少 C.河网更密 D.蒸发量较小8.两条河流对沙丘类型也具有影响,具体表现在随距河道距离的增加()①西辽河流域固定沙丘比例增加,流动沙丘比例减小②西辽河流域固定沙丘比例减小,流动沙丘比例增加③和田河流域固定沙丘比例增加,流动沙丘比例减小④和田河流域固定沙丘比例减小,流动沙丘比例增加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6.D7.B8.C【解析】【6题详解】当地位于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河道附近需考虑流量大小,即补给。冬季,河流水位低,冬季的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河流水位高,河水的侵蚀使沙丘消失,使靠近河道的沙丘景观丰富度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解】由材料“和田河是塔里木河的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域地处极端干旱区,以流动沙丘为主”可知,该流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土湿度低,加上风力大,容易被搬运和堆积,沙丘景观丰富度高,B正确,A错误;沙漠地区,河网少,C错误;降水少,蒸发量大,D错误,故选B。【8题详解】和田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距离河道越远水分越少,植被覆盖明显减少,固定沙丘减少,流动沙丘增多,④正确,③错误;西辽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地区,靠近河道的地区,由于河水季节性的涨落,两侧的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随着距离河道距离增加,植被以草地为主,固定沙丘比例增多,流动沙丘减少,①正确,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移动性和植被覆盖情况。流动沙丘是指位置容易变化的沙丘,而固定沙丘则是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流动沙丘的特征包括: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流动沙丘分布广泛,常见于沙漠、海岸等地区,如新疆、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固定沙丘的特征是植物覆盖度大于3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固定沙丘的沙粒不再搬运,因此没有明显的迎风坡和背风坡之分。1961~199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其中Ⅰ区—青海、甘肃省,Ⅱ区—四川、贵州省,Ⅲ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下降趋势最明显。甲图示意30年间三个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平均日变化,乙图示意三个地区地面能见度年变化趋势(每日14时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乙图中a、b、c三条曲线最可能分别对应()A.I区、Ⅱ区、Ⅲ区 B.Ⅱ区、I区、Ⅲ区 C.Ⅲ区、I区、Ⅱ区 D.I区、Ⅲ区、Ⅱ区10.影响I区、Ⅲ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拔高低 C.地表植被 D.积雪状况11.一天中,在14时统计地面能见度的原因是()A.大气层结稳定,能见度最低 B.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度最高C.大气悬浮物大量扩散,能见度最高 D.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度最低【答案】9.A10.B11.C【解析】【9题详解】从I、II、III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状况可以大致判断其地面能见度的情况:青海、甘肃位于我国内陆地区且地势较高,多晴天且空气较稀薄;当地经济欠发达,工业污染小,空气洁净。因此,I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总辐射量大,地面能见度高且变化不大,应为a。三个地区比较,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工业最发达,大气污染较大,地面能见度最低,应为c,四川、贵州省地面能见度居中,对应b,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I区太阳总辐射较III区高,主要与海拔和天气有关。青海、甘肃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各大洋水汽很难到达,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青海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甘肃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而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与Ⅲ区相比,I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如果受纬度位置影响,Ⅲ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应该大于I区太阳总辐射量,A错误;地表植被、积雪状况不是造成两区域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一天中14时前后气温最高,大气垂直运动显著,有利于大气中悬浮物的扩散,地面能见度最高,C正确;14时大气层结并不稳定,A错误;太阳辐射最强是处在当地正午时刻,B错误;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度较高,D错误。故选C。【点睛】纬度低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读我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B从整体上看,地表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C.温度低的年份,寒潮频次高D.一般情况下,冷空气活动频繁,则寒潮频次高13.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大B.秋末和初春寒潮发生的频次低,强度小,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减产一定比较严重D.北方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小【答案】12.B13.D【解析】【12题详解】根据图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地表温度距平低,寒潮频次高,A正确;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即从整体上看,地表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这说明温度越低、冷空气活动越频繁,寒潮频次越高,B项错误,符合题意。温度低,亚洲高压增强,寒潮频次高,C正确;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D正确。依据题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13题详解】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北方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地区,冬季北方地区农作物生长缓慢,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小,南方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低,但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大,D项正确;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秋末到初春季节,此时发生的寒潮对农业影响最大,A、B两项错误;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不一定减产严重,主要看寒潮发生的季节,C项错误。故选D。【点睛】寒潮是指冬半年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使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的天气,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陆地上伴有5-7级大风,海洋上伴有6--8级大风,就可认为寒潮发生。寒潮会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科学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图)的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海冰的多少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与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尔海()A.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B.温度较低、盐度升高C.温度、盐度均较低 D.温度、盐度均较高15.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A.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干旱加剧 B.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减小C.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降水偏多 D.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增强【答案】14.B15.B【解析】【14题详解】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威德尔海位于南半球,与2~3月夏秋季节相比,每年8~9月冬春威德尔海水温更低,海水结冰,海冰盐度低接近于淡水,剩余海水盐度升高,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15题详解】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太平洋西部水温异常降低,因此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降水多,A错;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变小,B正确;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偏少,C错;由于秘鲁寒流和东澳大利亚亚暖流减弱(东南信风减弱所致),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也随之减弱,D错。故选B。【点睛】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福建省东北部主要为丘陵地形,植被覆盖率高。沿海地带构造下沉,形成了众多的海湾和岛屿,海岸线曲折。该海岸带是福建省淤泥质滩涂的主要分布区域。下图为福建省东北部沿海略图。据此完成以下小题。16.图示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 B.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17.福建省地带性土壤及其性质特点是()A.黄土疏松的砂土 B.红壤酸性的黏土C.黑土肥沃的壤土 D.红壤碱性的砂土18.图中洋流势力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16.A17.B18.D【解析】【16题详解】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季雨林是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植被,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植被,而常绿硬叶林则是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植被,B、C、D错误。故选A。【17题详解】据所学可知,福建省地带性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红壤,因为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富含铁﹑铝氧化物﹐土质黏重呈酸性红色,ACD错误,B正确。故选B。【18题详解】该洋流为自北向南流动的寒流,冬季,在冬季偏北的气流吹拂下增强了该寒流的势力,D正确。夏季多吹偏南风,风向与洋流流向相反,会削弱洋流势力,B错误;春秋季节风向转换,风力不强且不定,A、C错误。故选D。【点睛】红壤主要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有粘、酸、瘦、缺磷的特点,适合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在保证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探究合理的人口容量对该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不同时期不同情景下三江源地区可承载人口与现实人口数量(情景1:当前居民收入水平;情景2:小康收入水平;情景3:富裕收入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若按照富裕收入水平标准,三江源地区人口超载开始出现在()A.“十五”期间 B.“十一五”期间 C.“十二五”期间 D.“十三五”期间20.提高三江源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A.改善生态环境 B.抑制对外开放 C.鼓励人口外迁 D.降低消费水平21.依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三江源地区属于()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答案】19.B20.A21.C【解析】【19题详解】读图可知,若按照富裕收入水平标准,看情境3的变化,“十五”期间承载人口较大,“十一五”期间出现明显下降,且低于现实数值,故三江源地区人口超载开始出现在“十一五”期间,故选B。【20题详解】提高三江源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承载人口数,A正确;抑制对外开放,不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B错误;鼓励人口外迁,对提高环境承载力影响不大,C错误;降低消费水平不利于区域发展,D错误;故选A。【2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该区域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适度的开发,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故选C。【点睛】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并使水文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图1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前湖泊特征及重组后形成的a河道(箭头代表河流流向)。图2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和丙湖的水位变化(与2000年的水位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图2中③线代表的湖泊最可能是()A甲湖 B.乙湖 C.丙湖 D.无法判断23.从湖泊水位变化的角度判断a河段流速最快的年份是()A.2000年 B.2006年 C.2012年 D.2018年【答案】22.B23.D【解析】【22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可知,湖泊水位上升,但是水位增加不同,形成水系重组,结合图中湖泊之间水流流向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湖,甲湖湖泊水位增加较多,形成外溢,因此甲湖对应为①,乙湖湖水又流向丙湖,因此丙湖湖水水位上涨且与甲湖变化趋势类似,因此丙湖对应为②;乙湖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湖泊变化较小,因此乙湖对应为③。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3题详解】由上题可知,①为甲湖,②为丙湖,③为乙湖。读图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湖,2018年两湖湖泊水位相差最大,流速最快,D正确;2000年、2006年、2012年两湖的水位差小于2018年,ABC错误。故选D。【点睛】陆地湖泊与河流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相对水位的高低。二、综合题(本题包括共3小题,共54分。)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下图为2023年4月23日东亚局部区域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甲、乙两条虚线代表从等压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未来三个月后该区域海洋气温逐渐升高并且达到最高值。(1)指出甲、乙两虚线区域哪一区域易出现降水,并说明理由。(2)推测未来三个月内甲虚线区域移动方向,并说明影响其移动方向的因素。(3)说出三个月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灾害天气现象,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乙容易出现降水。乙虚线区域为低压槽,冷气团和暖气团交汇,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形成锋面,暖气团抬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2)向北移动。太阳辐射因素。(3)伏旱天气。7、8月时,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移,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出现伏旱天气。

【解析】【分析】本题以东亚局部区域等压线分布为材料,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小问1详解】据材料可知,乙虚线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乙虚线区域为低压槽。在低压槽附近,北部的冷气团和南部的暖气团交汇,气温和气压等都不相同的气团相遇,容易形成锋面,暖气团温度高密度小,被迫抬升,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容易出现阴雨天气。【小问2详解】据材料可知,甲虚线区域为高压脊,高压中心来自太平洋。未来几个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北移,甲虚线区域为高压脊也将北移。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北移,高压脊随之北移;高压中心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有关,故影响其移动方向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因素。【小问3详解】据材料可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移动;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大概到每年的7、8月份,副高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出现伏旱天气。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墨西哥被誉为“玉米的故乡”、“仙人掌的国度”。当地居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经常带“大草帽”,这种大草帽最突出的特征是帽檐特别宽,用水草、麦秸、竹篾或棕绳等物编织而成,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折射出墨西哥人的性格特征。下图示意墨西哥地形及大草帽。(1)描述墨西哥的地形特点。(2)说出墨西哥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析大草帽成为墨西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必备用品的原因。【答案】(1)以山地高原为主,沿海平原面积小;中部高,东西两侧低/四周低;地形有起伏,有火山分布。(2)分布特点:沿海少,内陆多;集中分布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地区);原因:纬度低,沿海低地气候湿热;高原地区气候凉爽。(3)海拔高,晴天多、光照强,戴大草帽可以防晒;雨季降水丰富,便于挡雨;纬度低、气温高,草帽通风散热性好;草类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制作成本低,价格便宜。【解析】【分析】本题以墨西哥自然和人文环境为材料,涉及地形特点、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地域文化与地域差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小问1详解】结合图中等高线可知,该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沿海平原面积小;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由于处在板块边界,故多火山。【小问2详解】从海陆位置来看,墨西哥城市在沿海地区相对较少,其中部内陆城市相对较多;从地形角度来看,在山地高原之上,城市分布相对较多,沿海平原地区数量较少。主要原因:墨西哥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烈,气候相对较为炎热,而沿海地区受海洋水汽影响显著,气候更加湿热,不适宜大规模建城;而高原山地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候更偏向于凉爽,适宜大规模建城。【小问3详解】从材料当中可以看到大草帽其帽盖面积较大,而墨西哥其主要人口多分布在高原山地之上,海拔高的地区,大气较为稀薄,晴天多,光照较为强烈,大草帽可以起到防晒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其帽檐较宽,其编织物产生的孔隙较小,而墨西哥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雨季降水较为丰富,其较小的孔隙和较宽的帽檐便于避雨。大草帽其中部向上突出,有较高的空间,墨西哥纬度相对较低,全年气温较为炎热,草帽的孔隙和向上突出的空间可以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从材料可知,大草帽主要是由水草、麦秆等编织而成,受赤道低压及信风带的影响,草原气候面积较大,该地草类资源较为丰富,其大草帽的取材来源较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