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三版)下册第三章语法(一)_第1页
古代汉语(第三版)下册第三章语法(一)_第2页
古代汉语(第三版)下册第三章语法(一)_第3页
古代汉语(第三版)下册第三章语法(一)_第4页
古代汉语(第三版)下册第三章语法(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二、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思考与练习(十)

第三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

1、名词等活用为动词2、判断句3、名词用作状语4、宾语前置5、双宾语6、动宾关系7、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示同某事物、方位、性状、数量有关的动作变化时,常直接使用表示那一事物、方位、性状、数量的词去表示。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一、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②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④左右欲兵之。⑤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也有把名词性词组像名词活用为动词那样使用,表示同那个词组所表达的事物相关的动作。如: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4.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②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④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⑤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⑥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上边所谈的名词、名词性词组、形容词和数量词活用为动词的,在其特定的上下文和结构关系中,不仅不再表示原来的名词等固有的词义而表示为特定的行为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反映动词的语法特点。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主要有如下情况,也可以据此识别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现象。1、在名词等后面出现宾语或补语的,一般是活用为动词。①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②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③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2、用在能愿动词或状语后的,一般是活用为动词。如: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②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③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④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3、有“而”字连接的,一般是活用为动词。如: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②

辇而归,君亲推之。③君其耳而未之目邪?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4、用在代词“所”字后边的,一般是活用为动词。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②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这里只是提出几项常见的现象来说明,远不是这类现象的全部,我们应从词义的变化和动词的语法特点来认识或识别词类活用的现象。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一、找出下列例句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就所在句的具体情况,从词义和语法两方面说明是活用为动词的根据。(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晋灵公不君。(5)李祐、李忠义鐝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6)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思考与练习(十)(7)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8)山多石,少土。(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荣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思考与练习(十)

二、把下文中标横线的部分作句法结构分析。

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揜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蓏之下,是从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宗庙之盛也。”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三、语译下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第二节判断句一、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二、判断句语气助词的使用三、“是”字在判断句中的作用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五、判断句的活用思考与练习(十一)

第三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

第二节判断句一、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如: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古代汉语在判断句的谓语前,常常有状语。按一般规则来说,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不应该有状语,但它们是用作谓语的,在谓语前有状语,就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了。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③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一、判断句的基本特点

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字表示提示,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主语是“者”字词组的,“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从表达效果上看,也有提示的作用。1.“者”、“也”同时使用2.只用“也”字3.只用“者”字4.“者”、“也”都不使用5.在平行的两个判断句之后用一个“也”字二、判断句语气助词的使用

如: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③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⑤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⑥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二、判断句语气助词的使用

在文言文中,以“××者,××也”和“××,××也”的形式为多见。有人说这两种形式是判断句的标志,这一提法不准确。因为判断句不只是这两种形式,如上文各例,而这两种形式也并不都是判断句。如:⑨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⑩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11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12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二、判断句语气助词的使用

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不仅可以用语气助词“者”字,在句尾,不仅可以用语气助词“也”字,根据表达上的需要,也有用别的语气助词的。如:①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②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③白起,小竖子耳。二、判断句语气助词的使用三、“是”字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作指示代词,也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如:①王笑曰:“是诚何心哉?”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是”字在上古文献中,有个别用为判断动词的。如:⑤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⑥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⑦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三、“是”字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一直到晚期文言文中,使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式也不是判断句主要形式,而不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式才是主要形式。三、“是”字在判断句中的作用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

判断句的主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③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④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主语和谓语的内容间是同一或类属关系。但有的并不这样简单,而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压缩了的内容,是判断句的活用。如:①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远于身。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五、判断句的活用

思考与练习(十一)一、找出下列例句中的判断句,并对译为现代汉语。(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4)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5)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6)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8)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二、把下边文字中标横线的部分作句法结构分析。

三、语译下文: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秦策二)第三节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思考与练习(十二)

第三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

第三节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谈的是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不包括名词和介词组成的介宾词组作状语的现象。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处所①赵襄王郊迎甘罗。②夫山居而谷汲者,鹽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⑤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

2、表示行为的凭依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⑦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⑧乃厉声曰:“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⑨失期,法皆斩。⑩〔如姬〕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11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3、表示行为者的身份或态度12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1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4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5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4、表示行为的状态1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17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18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19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20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得较多。根据上下文可以理解为: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方向。如: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②惠子曰:“田驰东慢齐侯,南欺荆王。”

③麀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⑤人君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邻国。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乡(向、嚮)”和“面”⑥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⑦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日”、“月”、“岁”单用于动词前,常表示为“每日”、“每月”、“每年”的意思。如: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③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字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有时表示发展变化意义,“日”字表示“一天天”的意思。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日”字单用作状语,还有表示为“往日”或“一日”的意思。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传序相授,于今四王矣。夫良马固车,使臧獲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根据各自特点分成不同类型,并语译其所在的句子或分句。(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2)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思考与练习(十二)

(3)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4)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5)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6)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7)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8)张苍德王陵,王陵者安国侯也,及苍贵,常父事王陵。(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11)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把下文中标横线的部分作结构分析。

三、语译下文: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问者大怒曰:“曩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逐与之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四节宾语前置一、宾语是疑问代词的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三、有“是”、“之”等为标志的思考与练习(十三)

第三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

第四节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指宾语放在动词前的语法现象。有的是特定条件下的常态,是一般的语序;有的是变化的语序,具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宾语是疑问代词的①孟尝君曰:“客何好?”②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③子卿尚复谁为乎?④“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⑤宋何罪之有?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⑦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第四节宾语前置一、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疑问代词和介词组成介宾词组时,同上述宾语前置规则一样,宾语置于介词前。如:⑦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⑧许子奚为△不自织?第四节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②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⑤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第四节宾语前置

个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的。如:⑥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⑦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第四节宾语前置三、有“是”、“之”等为标志的为了突出宾语或强调行为单一性,有“唯××是××”、“唯××之××”、“××是××”、“××之××”等结构,其中“是”、“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如:第四节宾语前置三、有“是”、“之”等为标志的第四节宾语前置上述是三个常见的类型,实际不限于此。如:第四节宾语前置思考与练习(十三)一、找出下列例句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把其所在之句或分句作结构分析。(1)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3)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4)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思考与练习(十三)(5)彼不我恩也。(6)君何患焉?(7)城中皆不之觉。(8)噫!微斯人,吾谁与归!(9)责毕收,以何市而反?(10)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

二、把下文标横线的部分作结构分析。

三、语译下文: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于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于吾所,谓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吕氏春秋·不侵)第五节双宾语一、动词含有授予或问询意义的二、动词不含有授予或问询意义的三、动词是“为”字的思考与练习(十四)

第三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

第五节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有一部分和现代汉语双宾语的基本特点是相同的,即含有授予意义或问询意义的动词,其后常带有双宾语。还有一部分,动词不含有授予意义,其后也可能有双宾语,这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

第五节双宾语一、动词含有授予或问询意义的直接宾语如果是代词“之”字,它的位置就在间接宾语前。如:

第五节双宾语

直接宾语是名词的,也有置于间接宾语之前的。可以作直接宾语的,加上“以”字,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

第五节双宾语

可以作间接宾语的,加上“于”字,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

第五节双宾语

二、动词不含有授予或问询意义的1、动词含有接受或取夺意义的。如:

第五节双宾语

2、动词是一般的动词,动词和间接宾语不同于一般动宾关系。如:

第五节双宾语

三、动词是“为”字的一是“为”字含有授予意义,构成一般的双宾语句;一是“为”字不含有授予意义,构成不同于一般的双宾语句。如:

第五节双宾语

一、把标横线的部分作句法结构分析,并指出属于双宾语句哪一类型或是其他句式。(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2)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3)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4)然足下卜之鬼乎?(5)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6)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思考与练习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8)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9)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1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12)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二、语译下文: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犹取之内皁而著之外皁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吕氏春秋·权勋)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一、使动用法二、意动用法三、处动用法四、为动用法思考与练习(十五)

第三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

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几个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处动用法、为动用法。这几个类型,从结构上看仍然是“动词+宾语”,像一般的动词和宾语一样,大多数用作句子的谓语。但从动词本身看,特别是从动词及其宾语的内容关系看,则别具特点;用现代汉语对译,则各有规则可循。这是它们不同于一般的“动词+宾语”之处,即需要特殊理解之所在。

一、使动用法动词表示对宾语的影响,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如: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有省略宾语的,理解和语译时,一般要添加出来。如: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二、意动用法动词表示对宾语的认识,可以用“以××

为××”的语言形式去理解,用“认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语译。如: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常需辨识。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为使动和意动都是常见的,要看动词与宾语之间内容的配搭,也要在上下文文义之间的制约中辨识。如:

三、处动用法

动词表示对宾语的处置或对待,也可以用“以××为××”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可用“把宾语当做什么”或“把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语译。如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三、处动用法

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意动用法和处动用法有相同点:都可以用“以××为××”的形式理解。但“以××为××”这一语言形式基本上表达两类内容:一是表示对兼语的认识,一是表示对兼语的处置或对待。在这一点上恰好与分别意动用法、处动用法相对应。既应看到相同点,也应看到二者的差异。重视差异,所以就从传统的意动用法中分出了处动用法一个类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是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是处动用法。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四、为动用法动词对宾语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为”还可语译为“给”、“替”、“因”、“对”等。如: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四、为动用法

第六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一、把标横线的部分作结构分析,指出属于哪一类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1)既来之,则安之。(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思考与练习(十五)

(5)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6)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7)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槨大夫礼葬之。(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9)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10)天帝使我长百兽。(11)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1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二、在下文中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和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等现象,并指出后者是什么类型。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

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吕氏春秋·期贤)第七节被动句一、用“于××”作补语的二、用助词“见”字的三、用“为××(所)”作状语的四、用“被”字的思考与练习(十六)

第三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

第七节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谓语不表示主语的行为变化,相反,主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