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方案_第1页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方案_第2页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方案_第3页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方案_第4页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方案TOC\o"1-2"\h\u11195第1章绿色农业生产概述 3156821.1绿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319641.1.1生态性:绿色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生态平衡。 337431.1.2环保性:绿色农业倡导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239671.1.3安全性:绿色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保证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4168401.1.4可持续性:绿色农业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275851.2绿色农业生产的意义与目标 4196291.2.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优化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499381.2.2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454631.2.3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4143001.2.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459561.3国内外绿色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4124341.3.1国外绿色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4227251.3.2国内绿色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429642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225422.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5314112.1.1土地资源退化 556672.1.2水资源污染 593872.1.3生物多样性降低 5219522.1.4气候变化影响 5283912.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58712.2.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567362.2.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5235352.2.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6146522.2.4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6272752.3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 6112402.3.1生态农业建设 654122.3.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625342.3.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6125262.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10204第3章土壤管理与保护 6192503.1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 692793.1.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6321543.1.2土壤质量监测方法 6314793.1.3土壤质量监测网络构建 64553.2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 7243323.2.1有机物料施用技术 7263173.2.2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 7211943.2.3深耕深松技术 780023.2.4轮作与间作技术 7312343.3土壤侵蚀防治技术 753723.3.1生物措施 7162073.3.2工程措施 760843.3.3农业耕作措施 7277853.3.4智能监测与管理技术 726237第4章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760924.1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7201064.2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 745434.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831620第5章农药与化肥使用技术 899785.1农药与化肥施用现状及问题 885705.2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9159525.2.1农药精准施用技术 9251915.2.2生物农药替代技术 9212435.2.3农药抗性治理技术 9184695.3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9152705.3.1科学施肥技术 9125695.3.2肥料增效技术 9179305.3.3优化施肥方法 1014282第6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0244476.1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的影响 1013966.1.1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 10165236.1.2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产力 10153176.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0271346.2.1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10200626.2.2保护农业遗传资源 10199556.2.3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物种 10124526.3生物多样性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9286.3.1发展多样化农业种植模式 11275686.3.2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 11230136.3.3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1327116.3.4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 1120879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48917.1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 1126172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1123527.3农业废弃物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10221第8章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创新 1281698.1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12149448.2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12177658.2.1精准农业模式 12122988.2.2循环农业模式 13154128.2.3生态农业观光模式 1396878.2.4智慧农业模式 13100398.3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13282068.3.1农业生物技术 13261668.3.2农业信息技术 13196528.3.3农业环境工程技术 13196768.3.4农业节能减排技术 1346678.3.5农业机械化技术 133675第9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 1475989.1农业信息化技术概述 14274719.2农业智能化技术与设备 14152479.3农业大数据在绿色生产中的应用 1423450第10章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与推广 152163510.1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体系 153183010.1.1政策目标与原则 151335210.1.2政策措施 15256610.1.3政策实施与评估 151199710.2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与培训 161272410.2.1技术推广体系 162637910.2.2技术推广内容 16604810.2.3技术培训 161369910.3农业绿色生产实践案例与启示 161040010.3.1案例一:某地区绿色蔬菜生产实践 16560610.3.2案例二:某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实践 161316810.3.3案例三:某地区节水灌溉技术实践 16第1章绿色农业生产概述1.1绿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绿色农业是一种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1.1.1生态性:绿色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生态平衡。1.1.2环保性:绿色农业倡导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1.1.3安全性:绿色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保证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1.1.4可持续性:绿色农业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2绿色农业生产的意义与目标绿色农业生产具有以下意义与目标:1.2.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优化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1.2.2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1.2.3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1.2.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1.3国内外绿色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3.1国外绿色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绿色农业生产起步较早,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农业体系。目前国外绿色农业生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广泛采用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生产方式,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2)发展精准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4)支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1.3.2国内绿色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绿色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国内绿色农业生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绿色农业成为国家战略。(2)绿色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突破,生产技术逐渐成熟。(3)绿色农产品市场逐步扩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5)绿色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2.1.1土地资源退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导致土地资源退化,表现为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盐碱化、酸化等问题。2.1.2水资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污染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等因素,导致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1.3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生态系统单一化、生物入侵、农药化肥滥用等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2.1.4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病虫害发生加剧、农作物产量波动增大等。2.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上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本节提出以下保护措施。2.2.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2.2.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2.2.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法治化、规范化管理。2.2.4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农民环保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3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以下列举一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案例,以供参考。2.3.1生态农业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如稻渔共生、林下经济等,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3.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水资源污染。2.3.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2.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生物质能源利用等,减少环境污染。通过以上措施和实践,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第3章土壤管理与保护3.1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3.1.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为农业绿色生产提供基础数据支持。3.1.2土壤质量监测方法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遥感、地面监测等方法,对土壤质量进行定期监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3.1.3土壤质量监测网络构建建立健全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提高土壤质量监测的覆盖范围和精度。3.2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3.2.1有机物料施用技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等有机物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2.2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选用适宜的土壤调理剂,调整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优化土壤环境。3.2.3深耕深松技术推广深耕深松技术,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3.2.4轮作与间作技术实施轮作与间作制度,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3.3土壤侵蚀防治技术3.3.1生物措施采取植树造林、种植护坡植物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3.3.2工程措施建设梯田、水土保持设施等,改变地形,降低水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3.3.3农业耕作措施推广等高耕作、覆盖耕作等技术,减少土壤裸露,降低侵蚀风险。3.3.4智能监测与管理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土壤侵蚀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精准防治。第4章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4.1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农业用水效率总体偏低,灌溉水利用率不高,存在较大的浪费现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水资源质量造成威胁。4.2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研发并推广了一系列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滴灌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具有节水、节能、减少病虫害等优点。(2)喷灌技术: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具有节水、提高土壤透气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特点。(3)微灌技术: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作物局部进行灌溉,节水效果显著。(4)智能化灌溉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5)节水灌溉设备:包括灌溉泵、管道、阀门、喷头、滴灌带等,选用高质量、低能耗的设备,以提高灌溉效率。4.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水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以下为几种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1)合理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氮磷污染。(2)病虫害绿色防控:采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天敌防治等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污染。(3)农田水分调控:通过调整灌溉制度、改进排水技术等,降低农田氮磷流失。(4)农田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覆盖等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5)生态拦截技术:在农田周边建设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拦截和降解农田面源污染物。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资源。第5章农药与化肥使用技术5.1农药与化肥施用现状及问题我国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农药与化肥的使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当前,农药与化肥施用现状表现为过量、不合理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加以及生态平衡破坏。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抗药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5.2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为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5.2.1农药精准施用技术(1)病虫害监测技术:采用病虫害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精准施药提供依据。(2)精准施药设备:推广使用高效、低量、精准的施药设备,如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3)施药技术改进:采用低容量喷雾、雾滴沉积增强等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5.2.2生物农药替代技术(1)筛选高效生物农药:针对主要病虫害,筛选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且安全的生物农药。(2)优化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结合生物农药特性,合理调整使用时期、剂量和方式。5.2.3农药抗性治理技术(1)抗性监测:定期开展抗性监测,掌握抗药性动态。(2)交替轮换用药:合理规划农药使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3)改进施药方法:采用混用、交替使用等方式,降低抗药性风险。5.3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3.1科学施肥技术(1)土壤测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2)作物需肥规律:研究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实现精准施肥。(3)有机无机肥结合:合理配比有机肥与无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5.3.2肥料增效技术(1)新型肥料研发:开发具有缓释、控释功能的肥料,减少化肥用量。(2)肥料添加剂:研究与应用肥料添加剂,提高肥料利用率。5.3.3优化施肥方法(1)深施:适当增加施肥深度,减少化肥挥发损失。(2)分次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分次施肥,减少一次施肥量。(3)施肥技术指导:加强农民施肥技术培训,提高施肥科学性。通过以上农药与化肥使用技术的改进,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第6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6.1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的影响6.1.1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促进土壤肥力、调节气候和水资源,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6.1.2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生物多样性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6.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6.2.1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的保护,包括:农田生物多样性、山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等。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等措施,保障农业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的生态功能。6.2.2保护农业遗传资源加强农业遗传资源的保护,包括:地方品种、野生亲缘种、栽培种等。建立农业遗传资源库,开展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6.2.3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物种针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重要物种,采取保护措施,如: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恢复与重建等。同时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物种的保护法规制定和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买卖等行为。6.3生物多样性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3.1发展多样化农业种植模式推广多样化农业种植模式,如间作、套作、轮作等,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比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6.3.2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利用生物多样性开展病虫害防治,如:引入天敌、采用生物农药、实施生物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农业环境污染。6.3.3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6.3.4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利用生物多样性发展特色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的综合效益。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1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膜、畜禽粪便、病死动物、屠宰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具有以下特点:(1)来源广泛:农业废弃物来源于农业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2)数量巨大: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逐年增加。(3)利用价值高:农业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养分和能量,具有较高的资源化利用价值。(4)环境污染: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导致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影响农业生态环境。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针对农业废弃物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系列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物质能源转化等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燃料等。(2)物理技术:采用机械加工、热处理等方法,将农业废弃物加工成新型材料、生物质颗粒等。(3)化学技术:利用化学方法,将农业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4)食用菌栽培技术: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食用菌培养基,生产食用菌产品。7.3农业废弃物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2)畜禽粪便处理:采用发酵、堆肥等技术处理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用,减少化肥污染。(3)农膜回收:开展农膜回收利用,降低农田“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4)病死动物及屠宰废弃物处理:采用高温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将病死动物及屠宰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5)农业废弃物基质栽培: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基质,发展设施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以上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绿色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8章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创新8.1生态农业模式概述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它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益,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本章将从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入手,对其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概述。8.2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8.2.1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实施精确种植、精确管理、精确收获等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该模式主要包括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化设备等技术的应用。8.2.2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通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闭合回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该模式主要包括沼气工程、生物质能利用、有机肥生产等技术。8.2.3生态农业观光模式生态农业观光模式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农业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该模式以农业景观、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等为核心,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8.2.4智慧农业模式智慧农业模式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该模式主要包括智能监测、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环节。8.3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发展8.3.1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为基础,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8.3.2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精确监测、评估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8.3.3农业环境工程技术农业环境工程技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研究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等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8.3.4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农业节能减排技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3.5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为目标,研发新型农业机械及设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创新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的研究与推广力度,为农业绿色生产提供有力支撑。第9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9.1农业信息化技术概述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分析和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具有重要作用。9.2农业智能化技术与设备农业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通过对农业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农业智能化技术与设备:(1)智能感知技术:利用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病虫害状况、土壤质量等信息。(2)智能决策技术:通过构建农业专家系统、模型预测等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3)智能执行技术:运用自动化设备,如智能灌溉、精准施肥、农业等,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精准化。(4)智能管理技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远程管理。9.3农业大数据在绿色生产中的应用农业大数据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绿色生产中,农业大数据具有以下应用价值:(1)精准农业:通过分析土壤、气候、作物长势等数据,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喷洒农药等,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2)病虫害预测与防治: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对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3)农产品质量追溯: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4)农业资源管理:对农业资源进行数据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5)农业政策制定与评估:基于大数据分析,为制定农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10章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与推广10.1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体系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体系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1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