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手册_第1页
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手册_第2页
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手册_第3页
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手册_第4页
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手册TOC\o"1-2"\h\u8337第1章种植业概述 3152421.1农业种植的重要性 311501.2我国农业种植现状与发展趋势 318167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499152.1土壤类型与特性 4215912.1.1沙土 4239342.1.2粘土 4250902.1.3壤土 4129852.1.4草甸土 5110702.2土壤改良技术 5126462.2.1沙土改良 51842.2.2粘土改良 568062.2.3壤土改良 5281452.3土壤肥力管理 5101562.3.1土壤养分管理 5232972.3.2土壤水分管理 5275552.3.3土壤生态环境管理 65452第3章气候与季节管理 6131393.1气候类型及其对种植的影响 6161703.1.1温带季风气候 612963.1.2亚热带季风气候 6260023.1.3热带季风气候 687313.2季节性种植规划 7133783.3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应对策略 716570第4章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7174024.1品种选择原则 7112534.1.1适应性原则 771084.1.2丰产性原则 777484.1.3抗病性原则 713864.1.4品质优良原则 858174.1.5熟期适宜原则 857514.2种子质量鉴别与处理 893214.2.1种子质量鉴别 867864.2.2种子处理 8169234.3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8124354.3.1传统育种技术 8277924.3.2现代生物技术 8155804.3.3航天育种技术 9122524.3.4信息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96437第5章播种与种植密度 932335.1播种时间与方法 94025.1.1播种时间 9236135.1.2播种方法 9268045.2种植密度与排列方式 9212725.2.1种植密度 9299535.2.2排列方式 9314175.3播种深度与覆盖技术 10151415.3.1播种深度 1023925.3.2覆盖技术 109165第6章灌溉与排水 10273796.1灌溉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1084126.1.1地面灌溉 10123536.1.2喷灌 10136066.1.3微灌 10312146.1.4渗灌 10110446.2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 11273966.2.1灌溉制度 11313056.2.2灌溉技术 11172766.3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160976.3.1排水系统建设 1131266.3.2排水系统管理 115961第7章肥料施用技术 11184257.1肥料种类与作用 11246127.1.1无机肥料 11310127.1.2有机肥料 12105117.1.3微量元素肥料 1226167.2施肥方法与施肥时期 12120147.2.1施肥方法 12223757.2.2施肥时期 1232317.3肥料施用量的确定 1318878第8章病虫害防治 135048.1常见病虫害及其危害 13145208.1.1病害 13111668.1.2虫害 14115668.2防治方法与技术 14313958.2.1农业防治 14145978.2.2物理防治 14292018.2.3生物防治 14289338.2.4化学防治 1486528.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1417092第9章田间管理与作物调控 15208409.1间苗、定苗与中耕 15282959.1.1间苗 1589469.1.2定苗 15280399.1.3中耕 15298839.2植株调整与修剪 1538349.2.1植株调整 15170519.2.2修剪 15109609.3采收与储藏技术 1526439.3.1采收 15325299.3.2储藏 165107第10章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161360710.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61802810.1.1生态农业理念 161399510.1.2农田生态保护 161272710.1.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63005910.2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1682510.2.1水资源高效利用 161043010.2.2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163233710.2.3农药、化肥高效利用 162109410.3农业种植业的政策与法规支持 16874510.3.1政策支持 171217310.3.2法规保障 171210110.3.3技术推广与培训 17第1章种植业概述1.1农业种植的重要性农业种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种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充足的粮食供应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农业种植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种植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1.2我国农业种植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农业种植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种植面积及产量: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和产量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2)种植结构:我国农业种植结构逐渐优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趋于合理。市场需求的变化,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迅速。(3)技术进步:我国农业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4)政策支持:国家在农业种植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业补贴、扶持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为农业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我国农业种植发展趋势如下:(1)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种植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3)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种植效益。(4)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5)产业链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种植的基础,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对于合理管理和改良土壤。我国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1沙土沙土质地较轻,排水功能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其特点是土壤疏松、通气性好,但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较低。2.1.2粘土粘土质地较重,保水保肥能力强,但排水功能较差。其特点是土壤紧实、通透性差,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2.1.3壤土壤土质地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既有较好的排水功能,又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其特点是土壤松紧适中,通透性较好,有机质含量适中,土壤肥力较高。2.1.4草甸土草甸土多分布于河流、湖泊附近,质地较轻,排水功能好,但肥力较低。其特点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需进行改良。2.2土壤改良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取相应的改良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2.2.1沙土改良(1)增施有机肥:提高沙土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合理施肥:以化肥为主,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3)改良剂应用:利用石灰、石膏等改良剂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2.2.2粘土改良(1)深翻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2)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合理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渍化现象。2.2.3壤土改良(1)轮作倒茬: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轻土壤病虫害。(2)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3)土壤调理剂应用: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2.3土壤肥力管理2.3.1土壤养分管理(1)土壤养分监测:定期对土壤进行检测,了解土壤养分状况。(2)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施肥方案。(3)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2.3.2土壤水分管理(1)灌溉:根据作物需水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2)排水:防止土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3)保水剂应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灌溉次数。2.3.3土壤生态环境管理(1)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2)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提高土壤生态环境质量。(3)农业废弃物处理: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第3章气候与季节管理3.1气候类型及其对种植的影响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及其对种植的影响。3.1.1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种植的影响如下:(1)适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2)播种期:春播和秋播。(3)生长周期:春播作物生长周期较短,秋播作物生长周期较长。(4)产量和品质:夏季充足的降雨有利于作物生长,但高温多湿可能导致病虫害发生;冬季低温干燥,有利于小麦等冬作物的越冬。3.1.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对种植的影响如下:(1)适宜作物:水稻、油菜、茶叶、柑橘、甘蔗等。(2)播种期:春播和秋播。(3)生长周期:春播作物生长周期较短,秋播作物生长周期较长。(4)产量和品质:夏季充足的降雨有利于水稻等作物的生长,但高温多湿可能导致病虫害发生;冬季温和少雨,有利于油菜等冬作物的生长。3.1.3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分为旱季和雨季。对种植的影响如下:(1)适宜作物:水稻、玉米、甘蔗、橡胶、热带水果等。(2)播种期:全年均可播种。(3)生长周期:作物生长周期较短。(4)产量和品质:高温多雨有利于作物生长,但雨季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影响产量和品质。3.2季节性种植规划季节性种植规划是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和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管理和收获等农业生产活动。以下为季节性种植规划要点:(1)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2)充分考虑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期。(3)结合气候条件和作物需求,制定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4)关注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种植计划。3.3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应对策略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种植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以下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1)选用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逆能力。(2)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多熟制和间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4)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5)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4章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4.1品种选择原则4.1.1适应性原则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保证所选品种能够适应当地环境,发挥其生长潜力。4.1.2丰产性原则选择具有较高产量潜力、稳定的品种,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4.1.3抗病性原则优先选择抗病性强、耐逆性好的品种,降低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1.4品质优良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质优良、口感好的品种,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4.1.5熟期适宜原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农业种植制度,选择熟期适宜的品种,合理安排茬口,提高土地利用率。4.2种子质量鉴别与处理4.2.1种子质量鉴别(1)观察种子的外观,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判断种子是否饱满、成熟。(2)检测种子发芽率,保证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能力。(3)检测种子纯度,避免品种混杂,影响产量和品质。(4)检测种子含水量,保证种子安全储存。4.2.2种子处理(1)晒种:选择晴好天气,将种子摊在阳光下晾晒,提高种子活力。(2)消毒:用适量的消毒剂处理种子,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降低病虫害发生。(3)浸种:根据需要,将种子浸泡在适量的水中,使其充分吸水,促进发芽。(4)包衣: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提高种子抗逆性,促进萌发。4.3育种技术及其应用4.3.1传统育种技术(1)选择育种: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品种纯度和优良性状。(2)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优势,培育出具有较高产量、抗病性等优良性状的品种。4.3.2现代生物技术(1)分子标记技术:用于辅助选择具有特定性状的个体,提高育种效率。(2)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导入作物中,赋予其新的性状。(3)组织培养技术: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保持品种的遗传稳定性。4.3.3航天育种技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植物产生基因突变,筛选出具有新性状的优良品种。4.3.4信息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构建育种信息数据库,实现育种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提高育种效率。同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表现,辅助育种决策。第5章播种与种植密度5.1播种时间与方法5.1.1播种时间播种时间的确定应考虑作物种类、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肥力等因素。一般而言,春季和秋季是作物播种的两个主要季节。播种前需关注当地气象预报,保证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宜种子发芽。5.1.2播种方法根据作物种类和种植环境,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常见的播种方法包括:(1)撒播: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适用于密植作物。(2)条播:在土壤表面开出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适用于大多数作物。(3)点播:按照一定间距将种子点在土壤中,适用于株距较大的作物。(4)育苗移栽:先将种子播种在育苗盘中,待幼苗长到一定阶段后,再移栽到大田中。5.2种植密度与排列方式5.2.1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作物的株数。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提高产量。种植密度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5.2.2排列方式常见的排列方式包括:(1)正方形排列:株距相等,适用于株型较小、生长较弱的作物。(2)长方形排列:行距大于株距,有利于通风透光,适用于株型较大、生长较强的作物。(3)宽窄行排列:相邻两行的行距不同,有利于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5.3播种深度与覆盖技术5.3.1播种深度播种深度是指种子在土壤中的垂直位置。播种深度应考虑作物种类、种子大小、土壤类型等因素。一般来说,播种深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5.3.2覆盖技术覆盖技术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杂草生长、提高种子发芽率。常见的覆盖方式包括:(1)土壤覆盖:用细土、草木灰等材料覆盖种子,厚度以能遮住种子为宜。(2)地膜覆盖:在播种后,用地膜覆盖土壤表面,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促进种子发芽。(3)秸秆覆盖:用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覆盖土壤,有利于土壤保湿、保温和有机质积累。第6章灌溉与排水6.1灌溉方式及其适用范围6.1.1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利用地表水或地下水通过渠道、沟畦等地面设施将水引入田间的灌溉方式。该方式适用于平坦或微坡耕地,尤其适宜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6.1.2喷灌喷灌是通过喷头将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落到作物上的灌溉方式。适用于地形复杂、土壤透水性较差的地区,尤其适合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6.1.3微灌微灌是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并通过微灌设备(如滴头、微喷头等)进行局部灌溉的方式。适用于水资源紧张、土壤透水性好的地区,尤其适合设施农业、果园等。6.1.4渗灌渗灌是将水通过埋设在地下的管道或设施,使水在土壤中渗透到作物根部的一种灌溉方式。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土壤透水性较差的地区。6.2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6.2.1灌溉制度灌溉制度应根据作物种类、生育期、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灌溉制度应保证作物水分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避免水分浪费和土壤盐渍化。6.2.2灌溉技术(1)灌溉水量控制: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控制灌溉水量。(2)灌溉时间安排:根据作物生育期、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灌溉时间。(3)灌溉方式选择:根据地形、土壤、作物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6.3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6.3.1排水系统建设(1)地下排水:通过埋设排水管道,将土壤中多余的水分排走,降低地下水位。(2)地表排水:利用渠道、沟渠等设施,将地表积水排入河流、湖泊等水源。(3)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或其他用途。6.3.2排水系统管理(1)排水设施维护:定期检查排水设施,保证其畅通无阻。(2)水质监测:对排水水质进行监测,防止污染环境。(3)水资源调配:合理调配排水与灌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注意: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灌溉与排水方式,并加强管理,以提高农业种植效益。第7章肥料施用技术7.1肥料种类与作用肥料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肥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7.1.1无机肥料无机肥料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氮肥:促进作物茎叶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2)磷肥: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抗寒抗旱能力,提高成熟速度和籽粒饱满度。(3)钾肥:增强作物抗病能力,提高果实品质,增加糖分和维生素C含量。(4)复合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具有多种作用,可全面满足作物生长需求。7.1.2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主要包括农家肥、绿肥、生物肥等。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农家肥:来源广泛,成本较低,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绿肥:通过种植绿肥作物,将有机物质翻压入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生物肥:含有大量微生物,能活化土壤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7.1.3微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主要包括硼、锌、铁、锰、铜、钼等元素。它们对作物生长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2)改善作物品质,增强抗病能力。(3)调节作物新陈代谢,提高光合作用效率。7.2施肥方法与施肥时期7.2.1施肥方法施肥方法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条件和肥料特性选择。常见的施肥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肥:在播种前施入土壤,为主要施肥方式,占总施肥量的60%70%。(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以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3)叶面肥:将肥料溶液喷施在作物叶片上,快速补充作物所需营养。(4)种肥:将肥料与种子混合或包衣,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速度。7.2.2施肥时期施肥时期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需肥规律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基肥施用时期:播种前或移栽前。(2)追肥施用时期: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一般分为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等。(3)叶面肥施用时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天气条件,灵活掌握施用时间。7.3肥料施用量的确定肥料施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种类、目标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因素综合考虑。具体方法如下:(1)测定土壤肥力:通过土壤样品检测,了解土壤养分状况,为施肥提供依据。(2)计算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根据作物种类和目标产量,计算所需氮、磷、钾等养分总量。(3)确定肥料类型和比例: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配比。(4)考虑肥料利用率:根据肥料特性和土壤条件,估算肥料利用率,调整施肥量。(5)综合当地施肥经验:参考当地成功施肥案例,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施肥量。通过以上步骤,科学合理地确定肥料施用量,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保障。第8章病虫害防治8.1常见病虫害及其危害8.1.1病害病害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一大因素,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病害及其危害:(1)稻瘟病:主要危害水稻,导致稻叶出现斑点,严重时整株枯死,影响产量。(2)小麦锈病:主要危害小麦,使叶片出现橙黄色斑点,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3)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导致叶片出现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4)棉花黄萎病:主要危害棉花,导致植株枯死,降低产量。8.1.2虫害虫害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一大困扰,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虫害及其危害:(1)棉铃虫:以幼虫取食棉花的蕾、花、铃,导致蕾铃脱落,降低产量。(2)小麦蚜虫:吸食小麦汁液,造成叶片卷曲、植株矮化,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3)水稻螟虫:以幼虫蛀食水稻茎秆,导致植株枯死,影响产量。(4)玉米螟:以幼虫蛀食玉米茎秆,造成植株倒伏,降低产量。8.2防治方法与技术8.2.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抗虫品种。(2)合理轮作,避免连作。(3)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园清洁。(4)适时播种,避免过早或过晚。8.2.2物理防治(1)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2)利用害虫的趋色性,采用色板诱杀。(3)人工捕杀。8.2.3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2)使用生物农药。(3)采用性诱剂诱杀。8.2.4化学防治(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规定,保证安全间隔期。(3)合理配比农药,防止产生抗药性。8.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在实际生产中,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通过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既能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又能提高防治效果,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在使用过程中,还需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保证农产品安全。第9章田间管理与作物调控9.1间苗、定苗与中耕9.1.1间苗间苗是指移栽后对作物进行的一次疏苗作业,目的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合理密度,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作物健康生长。间苗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栽培密度及生长状况进行。间苗时应选择晴天或阴天进行,以减少对作物的伤害。9.1.2定苗定苗是在间苗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作物生长的最终密度。定苗时要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作物品种等因素,保证作物生长的合理密度。定苗后应及时浇水,促进作物根系发育。9.1.3中耕中耕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松土、除草、保墒的作业。中耕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