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技术规范湖泊与水库_第1页
DB32T-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技术规范湖泊与水库_第2页
DB32T-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技术规范湖泊与水库_第3页
DB32T-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技术规范湖泊与水库_第4页
DB32T-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技术规范湖泊与水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FORMTEXT65.150FORMTEXTB52FORMTEXT     DBFORMTEXT32DBFORMTEXT32/FORMTEXTTXXX—FORMTEXT2023FORMTEXT     FORMTEXT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技术规范湖泊与水库FORMTEXT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monitoringandassessmentoffisheryresourcesinlargewaterbodies:LakesandReservoirsFORMTEXTFORMDROPDOWNFORMTEXT     FORMTEXT2024-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2024-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2/TXXX—XXXX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本文件由江苏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谷先坤、刘燕山、殷稼雯、任泷、唐晟凯、凡迎春、李大命、刘小维、朱凛、蒋琦辰。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技术规范湖泊与水库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的监测内容、监测指标与调查方法、点位布设、监测频次,以及评估内容与方法等的具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泊、水库等内陆大水面水体生态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8588渔业资源基本术语GB/T14581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SL196-2015水文调查规范SC/T1149-2020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计算方法SC/T9402-2020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HJ710.12-201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SC/T9102.4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4部分:资料处理与报告编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大水面largewaterbodies湖泊、水库等内陆水体的统称(SC/T1149-2020)。3.2饵料生物foodorganism水域中生活的各种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蚯蚓、摇蚊幼虫及螺贝等)、着生生物及水生植物等。3.3生态承载力Carringcapacity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大水面依靠自然资源的生产力所能产出的单位最大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生物量,包括自然增殖和人工放流增殖的水生经济动物的生物量。3.4营养生态类型nutritionalecologicaltype在自然水生态系统中,依据摄食方式和食性将水生动物区分的分类方式。3.5渔业资源fisheryresources天然水域中具有渔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GB/T8588)。3.6年轮annualring鱼类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脊椎骨等硬组织上形成的规律排列的年周期轮纹(GB/T8588)。3.7拐点年龄ageatinflectionpoint绝对生长速度达到最大时的年龄(GB/T8588)。3.8渔业资源评估fisheryresourcesassessment对捕捞和环境因素给予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和质量影响程度的考察和评定(GB/T8588)。4大水面生态渔业监测4.1监测内容及指标围绕渔业资源管理目标,对监测水体范围内能够反映渔业资源及渔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的水环境因子,水文,饵料生物物种组成、密度及生物量,监测水体中鱼类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及资源量、渔业对象生长特征等各项特征指标定期进行动态跟踪。具体指标见表1。表1主要监测指标序号调查项目指标1水质水温、透明度、浊度、pH、溶解氧、叶绿素a、CODMn、BOD5、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可溶性磷酸盐2水文水面形态、面积、水深、水量、水交换率3有机碎屑有机碎屑有机碳含量4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5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6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7着生生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8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盖度9鱼类种类组成、鱼类种群结构、渔获量、资源量、体长(全长)、体重、数量、年龄结构、捕捞量10其他水生动物虾、蟹、螺、贝等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4.1.1水文及水质指标水面形态、面积、水量、水交换率等资料、数据,通常可从湖泊主要管理部门和当地水利、农业、水文等部门取得。如有必要,亦可通过实地调研和野外观测等方式取得(按照SL196-2015中规定进行)。水深(WH)可采用便携式水深仪进行测定。测定水质参数时,可采用多参数水质分析测量仪、浊度仪、透明度盘等仪器设备现场测定溶解氧(DO)、酸碱度(pH)、水温(WT)、浊度(Tur)、透明度(SD)等6项指标。叶绿素a、CODMn、BOD5、氨氮(NH3-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DTN)、总磷(TP)、可溶性磷酸盐(PO4-P)等9项指标,在实验室按照GB3838-2002的相关规定执行。每个采样点用采水器采集水样2.5L;水样采集需按表2要求操作。分层采样时,需将各层水样等量混合后取2.5L。具体采样方法按照GB/T14581规定执行。表2水样采集操作方法序号水深(m)取样位置1≤3距离水表面0.5m左右的表层23~6①距离水表面0.5m左右的表层;②距水底0.5m处的水深层36~10①距离水表面0.5m左右的表层;②中层;③距水底0.5m处的水深层5≥10①距离水表面0.5m左右的表层;②水深5m处;③水深10m处;④距水底0.5m处的水深层4.1.2有机碎屑4.1.2.1样品采集水样与浮游生物样品同时采集,采样方法按照SC/T9402-2020的规定进行。4.1.2.2样品处理保存采集得到的水样中加入浓盐酸,充分搅拌均匀,使其pH至1~2。4.1.2.3样品检测及计算样品检测及计算方法主要按照SC/T1149-2020的规定进行。4.1.3浮游植物4.1.3.1样品采集1)定量样品采集: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取水样1000mL,分层采样时,可将各层水样等量混合后取1000mL;2)定性样品采集:用25#浮游生物网在水下0.5m处绕“∞”缓慢拖曳采集。4.1.3.2样品处理保存1)样品固定:采得的样品应立即加入水样体积1.0%~1.5%的鲁哥氏液固定。如需较长时间保存,则应再加入水样体积4%的40%的甲醛溶液(体积分数);2)样品沉淀及浓缩:已固定的样品在实验室避光静置24~36小时。充分沉淀后对样品进行浓缩,利用虹吸管吸除上清液,管口始终低于水面,流速和流量不易过大,避免扰动下层沉淀。吸至澄清液1/3时,减缓流速,直至留下含沉淀物的水样20~25mL,移入50mL定量样品瓶中。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水样瓶2~3次,一并移入样品瓶中,定容至50mL。沉淀、虹吸的过程中应避免扰动水样,如水样扰动,应重新沉淀。4.1.3.3样品鉴定计数1)样品鉴定:优势种类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鉴定到属;2)样品计数:充分摇匀定量样品,随即吸取0.1mL样品滴入浮游生物计数框中。小心地将样品填满计数室,盖上盖玻片,计数框内无气泡,无水样溢出。观察视野数目100~300个,保证计数到的浮游植物总数达到100个以上;每个样品计数两片,取其平均值做最终结果。若两片计数结果相差15%以上,则进行第三片计数,取其中个数相近的两片的平均值。对部分纳入视野个体,出现在视野上半圈者计数,出现在下半圈者不计数。计数单位用细胞个数表示,对于不容易用细胞个数表示的群体或丝状体,求出平均细胞数;3)生物密度计算:浮游植物生物密度按式=1\*GB3①进行计算。N=CbFsFn式中:N:1L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单位为cells/L;Cb:计数框面积,单位为mm2;Fs:视野面积,单位为mm2;Fn:视野数;单位为个V:1L水样经过浓缩后体积,单位为mL;v:计数框容积,单位为mL;Pn:在Fn个视野中,所计数到的浮游植物个数,单位为ind.。4)生物量计算浮游植物生物量一般按体积来换算,细胞体积毫升数相当于细胞重量的克数。每种藻类至少随机测量20个以上,求出这种藻类个体种的平均值,一般都制成附表供查找。此平均值乘上一升水种该种藻类的数量,即得到一升水中这种藻类的生物量(mg/L)。为减少工作量,对微型种类只要鉴别到门,再按大、中、小三级的平均质量计算即可(mg/104细胞)。极小的(<5µm,如蓝藻门的一些单细胞个体)为0.0001;中等的(5~10µm,如绿藻目的一些种类)为0.002:较大的(10~20µm,如许多单细胞硅藻)为0.005。4.1.4浮游动物4.1.4.1样品采集1)定量样品采集:采取水样20L,分层采样时,可将各层水样等量混合后取20L。用25#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过滤网润洗3次,浓缩后的过滤物及润洗所得过滤物合并置于标本瓶内;2)定性样品采集:枝角类和桡足类用13#浮游生物网在水下0.5m处绕“∞”缓慢拖曳采集;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性样品用25#浮游生物网在水下0.5m处绕“∞”缓慢拖曳采集。3)定量与定性样品采集所使用过滤网尽可能区分,在不得已情况下,应先采集定量样品,再采集定性样品。再次过滤样品时,应反复洗尽后方可使用。4.1.4.2样品处理保存1)样品固定:枝角动物、桡足动物定量样品为采得的浓缩水样加入体积4%的40%的甲醛溶液(体积分数)固定,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量可以用浓缩后的浮游植物定量样品,实验室内镜检分析。;2)样品浓缩、定容至50mL。4.1.4.3样品鉴定计数1)样品鉴定:优势种类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鉴定到属;2)样品计数:充分摇匀定量样品,随即吸取一定量样品滴入浮游生物计数框中。小心地将样品填满计数室,盖上盖玻片,计数框内无气泡,无水样溢出。每个样品计数两片,取其平均值做最终结果。若两片计数结果相差15%以上,则进行第三片计数,取其中个数相近的两片的平均值。对部分纳入视野个体,出现在视野上半圈者计数,出现在下半圈者不计数。计数单位用个数表示;不同类群具体计数方法如下:——原生动物:吸取0.1mL浮游植物定量样品注入0.1mL的计数框中;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两片;——轮虫:吸取1mL浮游植物定量样品注入1mL计数框中;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两片;——枝角类、桡足类:吸取5mL定量样品注入5mL计数框中,将样品分若干次全部计数;若样品中个体数量太多,可吸取5mL定量样品稀释至30mL,充分混匀后,取5mL稀释样品注入5mL计数框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两片;3)生物密度计算:浮游动物生物密度按式=2\*GB3②进行计算。N=vnVC···················································=2\*GB3②式中:N:水样中浮游动物的数量,单位为ind./L;V:采样体积,单位为L;v:水样经过浓缩后体积,单位为mLC:计数框容积,单位为mL;n:所计数到的浮游动物个数(两片平均数),单位为ind.。4)生物量计算浮游动物大小相差悬殊,生物量测定方法主要有体积法、沉淀体积法和直接称重法。原生动物及轮虫:可使用体积法或直接称重法。体积法:测量个体长宽厚,按求积公式获得生物体积,假定比重为1,得到体重。直接称重法:某种原生动物或轮虫在种群中出现高峰时,可在解剖镜下用滴管将个体逐个吸出,放在滤膜上吸除水分,将载有虫体的滤膜70℃恒温干燥烘干24小时,用解剖针将个体逐个挑取,转移到已称重的铂片上,用电子天平迅速称重,可获得每个虫体的重量。枝角、桡足类:可使用排水容积法或直接称重法。沉淀体积法:将捞取的浮游动物样品置于有刻度的滴定管中,沉淀24小时,读取沉淀体积,假定比重为1,得到体重。直接称重法:用不同孔径的铜筛对样品做初筛,根据体型大小分组,体型相近的归为一组。挑取个体,用滤纸吸干至没有水痕,迅速用电子天平称取湿重,70℃恒温干燥烘干24小时后称取干重,应用统计方法推算出相应的体长体重回归方程。对怀卵个体,可量出卵的平均直径,用球体公式计算卵的体积,按比重1.05求出卵的重量。4.1.5底栖动物4.1.5.1样品采集1)定量样品采集:每个采样点用改良彼得生采泥器采集2个平行样,每个样品采样面积0.1m2;2)定性样品采集:除使用采泥器以外,还可用D型网、手抄网、三角拖网等在浅水区及岸边采集,在水草茂密区域可刮取水草根部附着动物,并挑取躲避在腐木中的底栖动物。4.1.5.2样品处理保存1)用改良彼得生采泥器采集泥样后,将泥样装入60目尼龙筛袋或者金属筛网筛洗后,置白瓷盘活体挑出底栖动物;2)以5%(体积分数)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或以70%酒精溶液固定保存留待后续分子实验。4.1.5.3样品鉴定计数1)在显微镜和解剖镜下分类并计数,用电子天平称重。2)按照不同种类准确统计每个样点所采得的底栖动物个体数;损坏的标本一般只统计头部;3)按照不同种类准确称重每个采样点所得的底栖动物。称重的样品需固定10天以上,且没有附着淤泥杂质。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后称重;4)生物密度计算:底栖动物生物密度按式=3\*GB3③进行计算。D=T/0.1·············································=3\*GB3③式中:D:个体密度,单位为ind./m2;T:重复采样的个体平均数,单位为ind.;5)生物量计算:总生物量按式=4\*GB3④进行计算。Bb=wiDi···········································式中:Bb:底栖动物总生物量,单位为g/m2;wi:第i个物种的平均体重,单位为g;Di:第i个物种的平均密度,单位为ind./m2。4.1.7着生生物4.1.7.1样品采集样品采集主要分为人工基质采样和天然基质采样:1)人工基质采样:人工基质有聚氨酯泡沫塑料(polyuzcthanefoam,孔径为100~150μm,简称PFU)法、硅藻计-载玻片法和聚酯薄膜等。PFU块为50mm×75mm×65mm的泡沫塑料,用来采集微型生物群落。硅藻计采样器可用有机玻璃或木材制作,包括一个用以固定载玻片26mm×76mm的固定架,漂浮装置(可用泡沫塑料或渔网用的浮子、木块等),固定装置(可用绳索绑在其他物体上或用重物固定,或用棍棒插入水底),在湖库进出水口处中使用,前端设挡水板,以分开或疏导水流和阻挡杂物。聚酯薄膜采样器用0.25mm厚的透明、无毒的聚酯薄膜作基质,规格为4cm×40cm,一端打孔,固定在钓鱼用的浮子上,浮子下端缚上重物作重锤。此采样器轻便,且不易丢失。PFU、载玻片和聚酯薄膜放置于采样点时.必须固定好,须避开急流处。采样器的深度一般为水面下5~10cm,便于得到合适的光照,利于着生藻类生长。放置的时间为14d,或根据测定目的确定;2)天然基质采样:水中的动物、植物、石块、木块都可作为天然基质,从表面可采到大量的着生生物。采样时可用窄纸条覆盖基质,通过纸条面积换算出采样面积,作好记录。4.1.7.2样品处理与保存1)样品固定定量样品:将基质上着生的肉眼明显可区分个体的生物,如小型甲壳类、线虫、水蚯蚓、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甚至螺、鱼卵、小虾、幼鱼等取下,蒸馏水冲洗后,装入标本瓶,用70%酒精固定保存。用毛刷或硬胶皮将基质上所着生的其他生物(人工基质取玻片三片或聚酯薄膜4cm✕15cm),如着生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等,全部刮到盛有蒸馏水的标本瓶中,并用少量蒸馏水多次冲洗基质,将冲洗液与刮取的样品合并,用鲁哥氏液固定,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取样时,如时间不允许,可在野外将天然基质、玻片或聚酯薄膜放入带水的标本瓶中,带回实验室内刮取,并固定和保存。定性样品:仍按定量样品处理方法,将获得的基质上的全部着生生物装入标本瓶固定,带回实验室作种类鉴定。观察鉴定后如需较长时间保存,则应再加入水样体积4%的40%的甲醛溶液(体积分数)。2)样品沉淀及浓缩:刮取的含有着生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等样品的混合液经24h沉淀,吸除上清液,将剩余沉淀物定容至30mL备用。4.1.7.3样品鉴定与计数1)对于基质上着生的肉眼明显可见的生物,如小型甲壳类、线虫、水蚯蚓、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甚至螺、鱼卵、小虾、幼鱼等,鉴定计数方法可按照4.1.5.3底栖动物样品鉴定与计数进行。2)对于着生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等生物,可将定量样品充分摇匀,吸取0.1mL放入0.1mL计数框内,置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面积的确定,应使优势种类个体数达100以上。3)着生藻类计数可按式=5\*GB3⑤进行计算。N=C1LbRnC2HS式中:N——单位面积某种藻类的个体数,单位为ind./cm2;C1——样品定容体积,单位为mL;C2——实际计数的样品体积,单位为mL;Lb——计数框的边长,单位为μm;H——视野中平行线的间距,单位为μm;R——计数的行数,单位为行;n——实际计得某种藻类的个体数,单位为ind.;S——刮取基质的总面积,单位为cm2。4.1.8水生维管束植物4.1.8.1样品采集根据生活型的不同,水生维管束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主要采集方法分为踏查法、样线法和样方法:——踏查法主要针对中小型湖泊,为顺着湖泊近岸,尽可能调查全部物种组成,最终汇总成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名录。如因水位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陆生植物大量分布,并且已经对区域生态过程造成影响,则该陆生植物也应记录;——样线法主要针对大型、特大型湖泊。样线设置方法按照HJ710.12-2016中5.2规定执行。——样方法主要为在沿岸挺水区典型生境设置样方,进行挺水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1m2,统计样方内所有物种组成和群落组成,并收割称重,测量生物量组成。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通过断面设置进行调查,沿断面调查,在典型水生维管植物分布区调查群落组成,一般用水草定量夹采集,当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密度过大,定量夹已盛不下水草时,用0.25m2采样方框采集。每个采样点至少采集三个平行样品。4.1.8.2样品处理与保存采集的样品洗净后装入已编号的样品袋内,带回实验室。4.1.8.3样品鉴定与计数1)在室内取出袋内植物,去除根、枯枝、败叶和其它杂质,去除植物体多余的水分,鉴定种类,分种称取湿重。2)每种植物的鲜重样品取10~15%个体,烘干24小时至恒重,称取干重。3)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干重)可按式=6\*GB3⑥计算。Bp=WiBi0Wi0A··············································式中:Bp——每平方米内各种大型水生植物的干重,单位为g/m2;Wi——第i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鲜重,单位为g;Wi0—第i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中10~15%个体的鲜重,单位为g;Bi0——第i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中10~15%个体的干重,单位为g;A——采样面积,单位为m2;4.1.9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4.1.9.1样品采集针对调查对象分别采用圆锥网、三层复合刺网、定置串联笼壶、飞机网、拖刺网、划耙等采集渔获物,使用方法见表3。表3调查网具信息网具名称网具规格网目尺寸调查对象使用方法圆锥网网长1.2m,网口直径50cm0.45mm鱼卵、仔鱼在鱼类繁殖期(3-8月)调查鱼卵和仔鱼时,每个监测点安排工作人员驾驶科研调查船走航拖捕鱼卵和仔鱼。三层复合刺网每种网目网长各50m,总长200m,网高2m2、6、10和14cm成鱼、蟹每个季度采样1次;均于当日下午18:00前将网具下至指定监测点位,次日06:00前收网,每个采样点各布设3张网具。定置串联笼壶长10m,宽45cm,高33cm0.8cm底层小型鱼类和虾、蟹类飞机网网宽3.5m,网高为1.5m1.8cm银鱼等游泳速度缓慢的小型鱼类每个季度监测1次;监测日安排工作人员驾驶科研调查船至监测位置,按照计划的拖捕线路进行拖捕。划耙在底质中前行20m。拖刺网网高2-2.2m,长7-8m,网兜长度6-7m网口网目8-10cm,网兜网目5-7cm大型中上层且游泳能力较强的鱼类划耙耙刺宽0.7m齿间距0.6cm河蚬、蚌、螺等淡水贝类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方法如下:——定量调查:对渔获物进行分类、并统计渔获重量和尾数,记录单网产量,并对每个品种进行生物学测定(体长、体重、成幼体等);——定性调查:根据水域特点,选择合适捕捞网具进行捕捞,对渔获物进行种类鉴定,同时进行市场调查,向当地渔民了解一些物种的地方名、分布、数量及在当地被利用情况。4.1.9.2样品鉴定与计数1)鱼类将采集到的样品鉴定到种,测定鱼类基本生物学指标,全长、体长、体重等。图1鱼类测量示意图2)虾类测定采集到的虾类基本生物学指标,头胸甲长、体长、体重等。图2虾类测量示意图3)蟹类测定采集到的蟹类基本生物学指标,头胸甲宽,头胸甲高,体重等。图3蟹类测量示意图4)螺、贝类测定采集到的螺类的壳高、壳宽、体重,贝类的壳高、壳宽、体重等基本生物学指标。图4螺类、贝类测量示意图4.1.9.3样品处理与保存采集到的渔获物样品应尽快测量,渔获物活体在鉴定、测量完生物学指标后尽快放归;需进行分子实验的组织样品用无水乙醇保存;需保存为标本的样本放入标本瓶(箱),立即用10%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如渔获物规格较大,应往腹腔内均匀注射10%甲醛溶液后固定、保存。容易掉鳞的鱼、稀有种类和小规格种类要用纱布包起来再放入固定液中。标本瓶(箱)上应注明水体名称、采集日期。4.1.9.4鱼类样品年龄鉴定1)鱼龄鉴定材料常用于鱼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鳍条、耳石、脊椎骨、鳃盖骨等。有鳞鱼类以鳞片为主,其它鱼龄材料作对照,无鳞或鳞片细小鱼类以鳍条为鱼龄材料。2)鱼鳞获取及鉴定方法鱼龄从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部位取,鱼体左右两侧各取5片~10片。取下的鳞片装入鳞片袋内,在鳞片袋上记录被取鳞鱼的体长、体重、性别、取样日期、地点。待鉴定的鱼鳞在温水中浸泡后,刷洗干净,去除表面的粘液、皮肤、色素后洗净,吸干水分,夹于两载玻片之间于显微镜下观察。3)骨质鱼龄材料鉴定方法鳍条等骨质鱼龄材料经水煮10分钟后,洗净晾干。制作成0.3mm厚的骨磨片,经过脱水,透明,固定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形态特征。4)样品年龄划分数出完整的年轮数,再加上1,即为该鱼体的年龄组。年轮正在形成中,未形成完整的年轮不计数。未形成年轮的归入1龄鱼组。4.2监测点位布设对于湖泊、水库等水体,参考《湖泊调查技术规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15),根据水体面积、形态、生境特征、工作条件等因素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设置方法见表4。表4湖泊、水库监测点位设置方法序号面积范围采样点位数量(个)点位设置区域110~100km22进水口、出水口2100~500km23~5水域的中心区、进水口、出水口3500~1000km2≥5(每100km2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位)按照生境代表性,将水域分为不同的小区域,在水域的中心区、进水口、出水口附近分散选设。在形态、生境特征较为复杂的水域,需在大的湖湾中心区、沿岸浅水区(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等每个小区域内增设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4≥1000km2≥5(每100~200km2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位)4.3监测频次原则上,表1中调查项目每年监测不少于3个频次。一般按季度进行,对于水位波动较大的大水面水体,可分别选择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进行。(注: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以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翌年2月为冬季。)5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评估5.1生态承载力评估根据监测调查水域内有机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其他水生经济动物(虾、蟹、螺、贝等)以及水质状况的数据结果,依据生态能量学模型计算各营养生态类型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主要参照SC/T1149-2020执行(详见附录A-1)。5.2渔业资源现存量估算及评估利用拖网、围网、水声学资源评估以及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等方法调查估算及评估本水域内渔业资源现存量。估算方法主要有拖网试捕估算、网围试捕估算、剩余产量模型估算、水声学资源评估等。5.2.1拖网试捕估算设置渔业资源采样点,利用单船拖网或双船拖网进行渔业资源试捕。囊网网眼≥1cm,每采样点拖曳时间0.5~1h。拖网试捕估算资源量主要参照海洋渔业资源量估算中的扫海面积法进行。详细计算方法见附录A-2.1。5.2.2围网试捕估算设置渔业资源采样点,利用围网进行渔业资源试捕。在水深较浅的湖泊中,围网可以捕获整个水层,在计算资源量时不需要考虑垂直方向的逃逸,只考虑水平方向的逃逸,可以用可捕系数q进行修正。总资源量计算公式详见附录A-2.2。5.2.3剩余产量模型估算通过某种类的资源密度或资源量,结合渔获物调查中获得的鱼类组成相对比例估算全湖渔业资源现存量、特定种类或类群的现存量。而某种类资源密度或资源量的确定可以采用通过剩余产量模型进行估算。剩余产量模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便是Schaefer模型。根据渔业统计资料数据(包括船舶马力、船舶功率、总吨位和禁渔天数等),结合渔业资源监测的鱼类体长、体重、渔获数量、渔获重量、年龄结构和繁殖特性等指标。然后利用Schaefer模型与贝叶斯统计方法,对某水域中某种群(如湖鲚)资源量进行评估,计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Schaefer生物模型详见附录A-2.3。5.2.4水声学资源评估用声呐探测系统进行走航式探测。平均水深≤3米的较浅水域,水声学调查方法采用探头水平走航调查。水域面积≥500km2的水域:划分样方,样方点位与资源监测点位相结合,样方面积10~100km2。在选定样方内走航调查,定线方式选择为平行定线方式,当不能进行平行定线时可以把锯齿形定线作为替代方案。面积小于500km2的水域:全水域覆盖走航;平行定线,航线间距500m。采用回波积分法可以对鱼类资源进行声学评估,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和时空差异。根据鱼类单体检测结果,获得积分单元中鱼类的目标强度TS均值,将Sv回波映像数据以积分单元方式导出,获得积分单元中的声学积分值(areabackscatteringcoefficient,ABC,m2/m2),根据公式即可计算出鱼类总体的资源密度(尾/m2);上述分析方法由声呐探测系统自带分析软件得出鱼类资源密度,鱼类总资源量即可根据资源密度和水域面积计算得出。目标强度理论定义公式、鱼类资源密度及总资源量计算方法详见附录A-2.4。5.2.5资源量评估方法选择与验证因准确地测定种群数量尚有许多困难,在目前难以直接计数的情况下,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渔业资源量,因此每种方法估算的资源量都有一定的误差。为减少误差,可以综合上述2~3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5.3可捕量评估根据增殖容量、渔业资源现存量、鱼类组成比例,结合鱼类生长特点,评估特定种类的可捕量。5.3.1起捕规格确定鱼类生长拐点年龄,一般是鱼类生长率由快速增长变为缓慢增长甚至趋于停滞的转折点,在渔业上常用于确定起捕规格时的参考。因此,可以通过评估特定鱼类的生长拐点年龄时体重确定起捕规格。可以利用Keys公式确定体长与体重间的关系,详见附录A-3.1。根据拐点年龄和生长公式,得出拐点年龄时体重,即起捕规格。5.3.2可捕量确定根据《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计算方法》(SC/T1149-2020),人工放流增殖的鱼类(如鲢鳙)等水生经济动物的捕捞强度不超过总生物量的40%。根据前述鱼类资源监测中获得的达拐点年龄以上的群体重量在渔获物中的比例,结合评估所得的特定鱼类群体资源量、全湖渔业资源现存量以及增殖容量确定捕捞上限。6报告编写和资料归档6.1报告编写资源监测与资源量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来源及目标、水域状况、监测目的、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资源量评估结果等。具体内容及编写格式见附录B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1)规范性:报告需按照任务书或合同书、调查计划和SC/T9102.4的相关规定编写;2)专业性:应结合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及调查水域及周边地区已有资料和文献资料,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字精练,配有相应佐证材料,如照片、附图、附表等;3)及时性:按照规定时限按时完成。6.2资料归档监测完成后应根据档案法及有关规定进行资料的汇交归档。归档资料包括但不限于项目任务书、合同书、实施方案、监测原始纸质记录、电子数据、影像资料、实验室分析测试报告、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有保存价值的样品及标本、监测报告最终原稿及印刷稿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资料。资料归档应符合相关文件要求。1)质量检查:归档前按照SC/T9102.4的相关规定对资料的正确性、代表性和完整性进行系统检查,纠正错误,删除可疑,填补空缺,完善手续,以保证档案质量;2)及时归档:可在项目实施主要阶段进行阶段性归档,项目结束后将全部资料进行总结性归档,以保证档案及时、完整;3)注意保密:按照相关部门要求执行保密规定,严禁泄密。附录A大水面生态渔业资源评估计算方法1生态承载力评估根据水生动物的食性可将其分为6个营养生态类型,见附表1。附表1水生动物的营养生态类型营养生态类型主要摄食类群滤食性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的水生动物类群草食性主要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的水生动物类群底栖动物食性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的水生动物类群着生生物食性主要以着生藻类和着生原生动物为食的水生动物类群碎屑食性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水生动物类群鱼食性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的水生动物类群滤食性、草食性、底栖动物食性、着生生物食性、碎屑食性和鱼食性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增殖容量分别按式=1\*GB3①~式=6\*GB3⑥计算。FL=100·ak[BP·(P/B)+BZ1·(P/B)]·V·········································=1\*GB3①FC=akPC····························································=2\*GB3②FD=akBD·(P/B)·S························································=3\*GB3③FZ=akBZ2·(P/B)·S························································=4\*GB3④FS=CS·V·(19.56%Q1+22.60%Q2)×3900000/(3560Q1+3350Q2)······················=5\*GB3⑤FY=akBY·(P/B)·S························································=6\*GB3⑥式中:FL——滤食性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增殖容量,单位为吨(t);FC——草食性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增殖容量,单位为吨(t);FD——底栖动物食性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增殖容量,单位为吨(t);FZ——着生生物食性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增殖容量.单位为吨(t);FS——碎屑食性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增殖容量,单位为吨(t);FY——鱼食性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增殖容量,单位为吨(t);BP——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BZ1——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PC——水生维管束植物年净生产量,单位为吨(t);BD——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BZ2——着生生物年平均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Cs——有机碎屑有机碳年平均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BY——小型鱼类和虾类年平均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P/B——饵料生物年生产量与年平均生物量之比,不同区域湖泊和水库不同饵料生物的P/B系数可按表3确定;a——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对该类饵料生物允许的最大利用率;不同营养生态类型鱼类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最大利用率参考附表3;k——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对该类饵料生物的饵料系数,不同营养生态类型鱼类对不同饵料生物的饵料系数可按表4确定;S——湖泊或水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V——表层20m以内的大水面容积,不足20m的按实际容积计算,单位为亿立方米(108m2);Q1——水体中鲢占鲢、鳙的数量比例,单位为百分号(%);Q2——水体中鳙占鲢、鳙的数量比例,单位为百分号(%)。附表2湖泊和水库不同饵料生物的P/B系数P/B系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小型鱼类和虾类12532.54.51002.3附表3不同营养生态类型鱼类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最大利用率和饵料系数饵料类型允许的最大利用率,%饵料系数碎屑50200浮游植物4080浮游动物3010水生维管束植物25100底栖动物256着生生物20100小型饵料鱼类204各营养生态类型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增殖总容量按式=7\*GB3⑦计算。FT=FL+FC+FD+FZ+FS+FY···················································=7\*GB3⑦式中:FT——各营养生态类型增殖总容量,单位为吨(t)。2渔业资源现存量估算2.1拖网试捕估算总资源量计算公式为:B=CAi⋅q式中:B——渔业资源总资源量,单位为kg;——平均每小时拖网渔获量,单位为kg/(网·h);Ai——每小时拖网取样面积,单位为m2/(网·h);q——可捕系数,通常取0~1,综合考虑鱼类种类的多样性,q可捕系数通常取0.5;A——湖泊水域面积,单位为m2。2.2围网试捕估算总资源量计算公式为:B=CAi⋅qA式中:B——渔业资源总资源量,单位为kg;——平均每网次围网渔获量,单位为kg/网Ai——每网次围网取样面积,单位为m2/网;q——可捕系数,通常取0~1,综合考虑鱼类种类的多样性,q可捕系数通常取0.5;A——水域面积,单位为m2。2.3剩余产量模型估算Schaefer生物模型如下:Y=qfK(1-qf/r),其中a=qK,b=q2K/r·····················eq\o\ac(○,10)Y/f=a-bf····························································eq\o\ac(○,11)MSY=a2/4b·······················································eq\o\ac(○,12)fMSY=a/2b··························································eq\o\ac(○,13)式中:Y为渔获产量,f为捕捞努力量,q为可捕系数,r为种群内禀自然增长率,K为环境负载容量。利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对生长参数进行计算,最终得出L∞、W∞、kc和tWt=W∞[1-Lt=L∞[1-式中:Lt为t龄鱼体长;Wt为t龄鱼体重;L∞是t无穷大时,鱼的渐近体长;W∞是t无穷大时,鱼的渐近体重;kc为生长曲线的曲率参数总死亡系数Z,包括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即Z=M+F。依据Beverton-Holt法计算出总死亡系数Z:Z=(L∞-L)式中,L∞为渐进体长;L为渔获物平均体长;Kg为生长系数;Lc自然死亡系数(M)采用经典的\o"Pauly,1980#748"ADDINEN.CITE<EndNote><CiteAuthorYear="1"><Author>Pauly</Author><Year>1980</Year><RecNum>748</RecNum><DisplayText>Pauly<stylefont="System">(</style>1980<stylefont="System">)</style></DisplayText><record><rec-number>748</rec-number><foreign-keys><keyapp="EN"db-id="pddw9arpfas2raees5ype2dbtxd5e9d2d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