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页,共页PAGE2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以苏轼《浣溪沙》为例摘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选择有效的策略教授古诗词,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刻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前人身上优秀的道德品质,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最新版的统编教材中,一共选入苏轼的4篇作品,分别是《赠刘景文》、《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浣溪沙》。其中,《浣溪沙》出现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诵读板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笔者先论述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且指出了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浣溪沙》目录引言 5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5(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5(二)文化传承的需要 5二、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一)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1.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主性不强 62.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表面化 73.教师古诗词教学能力相对不足 7(二)古诗词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81.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82.教学内容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9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在《浣溪沙》中的应用 10(一)了解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10(二)对照注释,理解难懂的词句 101.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11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11(三)把握创作手法,实现情感共鸣 11(四)诵读作品,感受作品主题 12结语 12参考文献 14引言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多方面的智慧。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编纂的现实主义诗集《诗经》,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百年后气势恢宏的汉代,又有司马相如、扬雄一群人洋洋洒洒的汉大赋横空出世,令人惊叹称绝。且不说巅峰时期的唐宋,创作的古诗词浩瀚如烟海,就连一晃而过的魏晋南北朝,也涌现出了不可一世的王谢家族,谢安、谢灵运的匠心独运,远非一般人所能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先秦到明清,古诗词的创作从未停止,文人墨客们将犹然而生的情感记录成诗,流传千古,带给我们无尽的美的感受。我们常会感叹易安的颠沛流离、遇人不淑;也会痛恨南宋君王的昏聩无能、任人摆布;也由衷希望纳兰容若能与相爱之人长相厮守……当我们多遍诵读古诗词后,其中的思想往往会对我们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其中的语言文字魅力,还是内容方面的价值导向,古诗词蕴含的审美观念等,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品读汉字的能力,扩充学生的文学知识、史学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筑牢基础。且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易受外界的影响,为求古诗词带来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探讨古诗词的教学的有效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简而言之,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传统文化当中,古诗词又是其中最为精妙、最引人关注的一部分。凭借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凝练的语言文字,古诗词几乎影响过每一个学生的成长[1]。有许多表达真实情感的优秀古诗词,例如对王维对自然美景、悠然生活的热爱与享受、苏轼对挫折的坦然乐观、杜甫陆游对国家危亡、民族命运的忧心……这些珍贵的情感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教育者需要注意这一点,只要它能帮助学生学习,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关注。(二)文化传承的需要从春秋的《诗三百》,到气势恢宏的《上林赋》;从李太白的浪漫不羁、杜子美的忧国忧民,到苏东坡的豪迈潇洒、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从“雨雪霏霏”到“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成千上万首古诗词,不仅以其华丽的词藻摄人心魄,更蕴藏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这对于处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一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日渐浮躁的社会,很多优秀的文化已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现在很少能看到有人聚在一处品酒论诗、弹琴作画,每逢元宵节,也很难再现如“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般璀璨耀眼的场面。这些古人留下的能让我们获得慰藉、丰厚底蕴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继续传递给下一代,让它永远有热度,永远有活力,永远流光溢彩。所以无论是出于保护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出于促进个人发展,提高个人审美品位的角度,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古诗词文化,都应该用实际行动呵护传统文化的植株[2]。在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中,教育是传承古诗词文化的最有效手段。因为课程内容很广泛,听众很多。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研究古诗词的教育策略是很有必要的。二、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当前,国民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古诗词的学习。同时,学校教育在所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可见,各方的合作,大大提高了当前古诗词教学的水平。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聆听一线教师的课堂,笔者发现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主性不强当前小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自主性不强。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自幼儿园起就已经开始识字写字,更有甚者在一年级就能背诵出长篇大段的古诗词,远远超出该年龄段学生的能力范围。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古诗词其中的内涵具有很大的难度,他们背诵古诗词往往是因为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在不理解甚至是读不通的情况下背诵古诗词,长此以往,无疑是给他们增添了许多负担,也消磨了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这些深奥难懂又不得不背的古诗词渐渐失去了兴趣。而学生通常是在家校合力的影响下学习、背诵古诗词,在家长老师的监督下才能有效学习,长此以往,学生通常做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基本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3]。所谓自主性强则表现在:没有他人的监督,也能自觉独立主动地去学习。通过对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还远远达不到这一程度。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教师布置了任务和作业之后才想要去学习,去完成作业,如果教师不布置任务,他们几乎想不到去研究古诗词。可见,造成学生古诗词学习自主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古诗词缺少直接的兴趣。2.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表面化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尚且停留在会认、会写生字词以及会背诵、会默写古诗词的阶段,并没有学会古诗词鉴赏的方法[4]。例如:在学习苏东坡的《赠刘景文》时,教师通常会指导学生对诗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对于一些难懂的词句,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教师还会逐字逐句讲解,力求学生能够掌握整首诗的意思。但是学习这些生字词是很无聊很枯燥的,迫于教师、考试的压力,学生也只能硬着头皮被动接受。许多教师把一节课的重点放在了生字词的教学上,导致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没有时间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于是在课堂的最后,大部分教师会直接总结出这首诗的特点:将菊花与荷花进行对比,突出菊花的不畏严寒和坚贞不屈。同时还会提及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虽然青春难在,但此时也是人生中的大好时光,也会有一番作为,从而劝诫友人珍惜这段时光,拼搏努力。但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在课堂的最后难免稍有放松,有的学生并不会重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当然也会忽略鉴赏诗词的过程和方法。笔者认为古诗词学习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体会情感的升华以及深刻感知其中的思想内涵,但就目前来看,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并没有把它当作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在课堂中连教师都不重视这一环节,对此十分敷衍,学生又怎么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呢?这就导致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偏重生字词和诗意的理解,认为只要能够理解字面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对于诗中的情感内涵只是听从于教师直接的总结,进行机械地记录,也就没有了自己体悟和赏析的过程,也学不到更多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对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尚未触及。3.教师古诗词教学能力相对不足要想顺利完成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任务,那么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甚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养成。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容忽视,良好的业务能力对古诗词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反应,作为生活在数千年后的现代人,或许很大程度上,我们难以实现对古诗词中意境的全面理解,因此古诗词教学与其他的教学内容相比,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与知识素养[5]。在小学中,仍有教师存在古诗词教学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其一表现在教师的文化常识储备不足。很多教师都认为现在的学生非常善于提问,常常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学生会问到西林寺在哪里,庐山又在哪里,苏轼是在什么样到情况境遇下写下这首诗的,一旦教师答不上来,就会有损其在学生心中的专业形象,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专业性产生质疑。可见,充分的备课尤为重要,教师对诗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要一一了解。当然,文化知识的储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一日之功,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以便解答学生的各类疑惑,拓展更多的知识。其二表现在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当下教师是一份非常热门的职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很大部分人是看重教师工作的稳定性,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地讲授知识,仿照老教师的教学思路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创新[6]。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有所懈怠。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原封不动照抄老教师的备课稿,将许多年前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用到现在的课堂上,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背道而驰,也忽视了现在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学生较之以往有更多学习知识的途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简单的书本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融入更多的现代社会的元素,力求上好有思想、有创意的新型课。(二)古诗词教学问题成因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在短片软件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与子女共同完成家庭作业的视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能够尽到他们的责任,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形式的教育反映了一些教育问题,其他人的监督似乎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必要要求。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会教给学生这个阶段课标中不必掌握的知识。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扩展他们的知识,但是鉴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上教师对这些知识没有进行细致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是记住知识[7]。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显然是不恰当的。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高,在学习难懂的知识时常常会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即使到了中高年级,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好习惯,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出塞》、《凉州词》这两首的诗的时候,教师通常会向学生介绍一些边塞诗和边塞诗人,如岑参、高适等,在学生能背诵这两首诗的基础上,给他们拓展其他的边塞诗,稍简单的有五年级的《从军行》,也有难度较大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等,这些诗通常都出现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学生理解这些诗词有难度,极少数学生会去认真了解诗词的意思,大部分人只能囫囵吞枣式地背诵,越背越没有了兴趣,也就不愿意再去主动学习,这会对他们今后的古诗词学习产生一些阻碍[8]。所以,在教师灌输新知识时,学生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力求掌握90%以上。在课后的时间,学生也不需要继续追求知识的量,应适当减少课外补习的时间,将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多轮的巩固与复习。研究发现,学生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内容是先多后少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复习,更要及时复习,尽可能做到当天复习,将新知识尽可能多的转化为内在知识,将古诗词中的思想哲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教学内容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古诗词中的情感一向丰富多彩,有徜徉山水间的热爱自然之情,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悲愤不满,也有面对苦难苦中作乐,从而得以安慰与释怀[9]……笔者认为,想要深入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与作者有共同的经历,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但古代生活距离现在的我们已经十分遥远,古代许多的文化活动也已失传。而那些流传下来的,却被许多人所忽视,加上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并不多,学生课余时间基本上都在补习,大部分学生几乎无法进行充分的娱乐活动。比如我们在学习高鼎的《村居》时,“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一句的字面意思学生都能理解,但也仅仅限于字面的理解。现在的学生放学时间越来越晚,回家之后也是忙于完成作业,周末也是奔走在各个培训班、补习班之间,上课补习的时间尚且不够,哪有时间去玩耍去放风筝呢?教育部在语文教科书的编订过程中指出,语文课文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与学习的方法,更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的情感体验多半是来源于和亲人同学的相处。欣赏自然景观也是以日常生活为中心展开的。因此,古诗词中所描写的对象,如亲情、友情、自然风景等,可以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感受。应当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古诗词中的情感,而非让教材中的古诗词去适应小学生。3.教师古典文学知识缺失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平时接触的古诗词也不多,所以在学习新的古诗词时往往会有许多困惑不解之处,此时教师就成了他们在课堂上唯一的求助对象[10]。但现在有一部分小学教师的语文专业水平不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也是来源于教师参考用书。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教师古典文学知识的缺乏。事实研究表明,许多小学教师的文学基础比较薄弱,对先秦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等的研究都不够透彻。在进行教育工作之前,教师必须适当地学习和练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中国的教师来说,了解经典文学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对古典文学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给学生适当拓展课外知识,也能够从容应对学生的问题。比如在讲授《寒食》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一般会带领学生了解寒食节的由来以及寒食节的习俗,也可以拓展有关寒食节的其他诗词。《寒食》的作者又处于中唐时期,再结合后面的诗句,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处境,了解作者借寒食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只有明确了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古诗词。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讲授诗中的生字词、解释句意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教师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无法讲诗词讲解透彻。所以,拥有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条件。当语文教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将处于偏低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诗词教学能力不足。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在《浣溪沙》中的应用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开发的最佳阶段。通过学习优秀的古诗词,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值得每一名教师认真研究。下面笔者结合苏轼《浣溪沙》这首词的教学,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应对策略进行具体分析。(一)了解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学习的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11]。在此过程中首先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形成对作者创作心境的初步感受。在《浣溪沙》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李定、舒亶等人的陷害,被判有杀头之罪。但最终通过多方营救,苏轼终于保下性命,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件事就是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而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被贬的第三年,在前两年里,苏轼并没有虚度光阴。他没有端着文人的架子,而是开垦荒地、播种大麦,在黄州恶劣的环境下解决了“吃不饱”的难题。不仅于此,他还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东坡羹”,品尝美食之余再来一杯自酿的蜜酒,与家人和三五好友郊游散心,这样的生活虽不及在京城的泼天富贵,却也是苦中作乐,自给自足了。(二)对照注释,理解难懂的词句整体上看,小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认知非常有限,时常难以理解古诗词中的个别词句,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创作背景及上下文含义,做好引导解释工作。教师需要使用注释和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表达他们对生字词和文本的理解:1.交流对字词的理解蕲水:县名,在今湖北浠水一带。浸:浸润。潇潇:形容雨声。子规:杜鹃鸟。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唱黄鸡:运用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的典故,比喻时间的流逝、一去不返。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在湖北浠水一带的清泉寺游玩,清泉寺靠近兰溪,溪水是朝着西面流去。山脚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树林间的沙路十分干净,没有一点泥土。夜幕降临的时候,雨声伴着杜鹃鸟的啼叫悄悄落下。谁说人没有再年轻的时候?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不必伤感于岁月易逝、年华老去。(三)把握创作手法,实现情感共鸣任何一个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对作品中涉及的意象进行讲解。通常而言,诗词中的“意象”既包含了“意”的因素,又包含的“象”的内容。“意”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事物。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出现严重的偏差,意味着作者要对物做出客观的表述。然而,古诗词中的物,被作者诗化之后,就会无形之中染上作者的主观感受[12]。因此,对于古诗词来说,其中的意象融合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诗人通过对意象的加工创作,能够极大丰富意象的内涵,使得意象更加深刻。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加强对意象的分析,适当加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尝试让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作出多义性的解读,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揣摩诗人的情感。在《浣溪沙》教学中,针对上阙和下阙中的意象,可以尝试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解释题目,“浣溪沙”是词牌名,原来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其次,教师提问:上阕主要写景,向我们展示了哪些景象?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结合学生答案,教师补充并总结:《浣溪沙》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浸润在溪水中的兰芽、松林间洁净的沙路、杜鹃鸟在细雨中啼叫这三幅画面。兰花发出短芽,浸入充满水的小溪,松树林间洁净的沙路上,杜鹃在黄昏时蒙蒙细雨的中鸣叫,这样的景象清爽、清新、美丽而干净。作者又将自己的寂寞伤感融入了景色之中[13]。针对《浣溪沙》上阕中描写的暮春三月,苏轼在清泉寺游览过程中遇到的风景,作者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词感叹时光的流逝。对此,在讲解时,教师要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词,其艺术手法包含了反问与借喻,用反问来问,用借喻来回答,表达了作者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同时也暗指仅有一次的青春十分宝贵。(四)诵读作品,感受作品主题在作品诵读阶段,师生共同完成以下任务:1.教师对学生诵读做出要求并示范指导。2.引导学生理解小序。明确《浣溪沙》的小序,旨在点名溪水的流向,同时引出下文的“门前流水尚能西”。3.针对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词在指出作者游览清泉寺的季节之际,也透露出了兰溪之名的来源。那么《浣溪沙》上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渲染出了一派怎样的春景?最后,针对《浣溪沙》全文,在学生熟练诵读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因此,我国的黄河、长江等几乎都是从西向东流的,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也曾经创作了一首诗《将进酒》,其中有著名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这里表面作者是在写水,实际上其暗指的也是时间[14]。在《浣溪沙》中,作者提到的清泉寺的流水就是今天河北的浠河,在清泉寺的东面,该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向西,最后流入了长江。这是对地理环境的客观描述。由于在古时人们的创作中,时常感叹人生易老就像东流之水一般[15],但是现在清泉寺的流水方向正好相反,水向西流,象征着人生可以“再少”,寓意着作者突发奇想,觉得时光可以重来,自己可以重新回到少年时代。结语小学语文涉及了诸多生字、生词、简单的语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古诗词的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教师明确在古诗词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也能促进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变革与创新老旧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将“教”与“学”更好地融为一体。要想让古诗词强大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那么在今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相关教育者就要重视与时俱进,持续完善古诗词教学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16]此外,重新探索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也能够让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总之,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件易事,古人千年来的智慧都蕴含其中,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下很大的工夫,也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充分共同关注这一问题。本研究中,笔者首先阐述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列举了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参考文献[1]钟艳萍.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0(36):90-91.[2]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广场道路铺设简易合同
- 地下科研设施引孔施工协议
- 雇佣合同模板
- 公积金缴纳比例调整影响
- 健身中心泳池翻新协议
- 城市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施工合同
- 2025版机械运输租赁及安装指导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物流运输车辆维修保养合同模板3篇
- 2025版客车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与推广承包协议3篇
- 2025版航空航天设备设计与制造合同范本3篇
- 伤口造口护理质量标准
-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
- 《桥梁轻量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
-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方案(2篇)
- 物流配送中心租赁合同
- 幼儿园幼小衔接方案及反思
- 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苏州大学
- 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神话故事绘本仓颉造字
- 消化道出血护理新进展
- MOOC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