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S107连接道路)项目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1页
开发(S107连接道路)项目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2页
开发(S107连接道路)项目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3页
开发(S107连接道路)项目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4页
开发(S107连接道路)项目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发(S107连接道路)项目SⅢ-0第1页共12页路基路面设计说明1施工图标段划分情况说明本项目全长约848.117m(其中省道S107连接线长约750.756m,省道S107连接线支路1长约97.361m),暂定为一个合同段。2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说明2.1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基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3)路基设计宜尽力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应结合既有道路纵断面。(4)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地震及已建、改建公路的基础资料,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2.2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省道S107连接线全线按双向两车道,路基宽度8.5m进行设计;路基横断面形式如下:0.75m(左侧硬路肩)+2×3.5m(行车道)+0.75m(右侧硬路肩)。省道S107连接线支路1全线单车道,路基宽度4.5m进行设计。2.3加宽、超高方案说明(1)加宽:平曲线半径≤250m时,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进行加宽设置,加宽过渡方式采用三次抛物线过渡;加宽的宽度按照第2类加宽值进行加宽,在半径R=78m时,加宽1.2m;在半径半径R=60m时,加宽1.5m;在半径R=80m时,加宽1.2m;在半径R=60m时,加宽1.5m。(2)超高:平曲线最大超高为2%。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7.5.2条二级公路接近城镇且混合交通量较大路段,车速受到限制时,设计速度40km/h,按最大超高值2%进行超高设置。(3)用地界:填方路段,用地界一般为路堤边沟外1.0米,未设排水沟的路段坡脚外或坡脚墙外1.0米,挖方路段,用地界一般为边坡顶或截水沟坡顶外1.0米。3路基设计3.1设计依据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3420-202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17J008《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3.2路基设计标高设计标高为路基中心线处的标高3.3填方路基设计①.路基范围内的原地基应在路基施工前进行处理:1)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或清理;2)原地面坑、洞、穴,应在清除沉积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层回填分层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0%;3)原地基为耕地或松土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局部软弹的部分也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压实度不低于90%;全线清表厚度按0.3m计;4)当地面纵坡大于12%或横坡陡与1:5时,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台阶,设置成坡度向内大于2%,宽度不应小于2m(并应满足设计要求)。5)填料要求:泥炭、淤泥、膨胀性岩土、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有机质土、有机垃圾、不满足强度和粒径要求的建筑垃圾不能用作路基填料。填筑土及填筑材料选择细粒土作为填料时,填料需满足CBR值要求,土的压实含水率宜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且强膨胀土、淤泥、有机质土不得用于填筑路基,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用作填料,填料内摩擦交不应小于34°。本次工程路基填料应优先选用本项目山体开挖的泥岩进行利用。填方边坡高度≤8米时,边坡坡率采用1:1.5;8米<填方边坡高度≤16米时,其上部8.0m高度范围内边坡坡度采用1∶1.5,在8m高变坡处设2.0m宽平台,平台设2%横坡,8m以下部分边坡坡度采用1∶1.75。对于较大粒径的填料必须采用较为大型的压实机具,通过碾压试验证明可行,并确定施工工艺和检测办法后,方可采用,否则较大的石料必须改小才可作填料。对于桥台,涵台,挡土墙等构造物的台背(墙背)填料应优先选用内摩擦角值较大的片碎石、砾(角砾)类土,砂类土,粉碎后的砂岩,横向构造物(涵洞、通道)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6%。②.路基施工技术1)压实机械宜用慢速效果最好,碾压一段终了时,采取纵向退行方式第二遍碾压,不宜采用掉头方式。2)必须根据设计断面,水平分层填筑,分层压实,不同性质的土应分层填筑,不得混填,每种填料累计厚度不宜小于0.5m。3.4挖方路基设计1)全线挖方地段根据地质情况,本着尽量平衡填挖的原则设置挖方边坡坡率。2)深挖方边坡设计根据地质情况,对坚石路段本着尽量减少临空面防止后期风化破碎的原则设置折线边坡,并已对高挖方边坡作边坡稳定性验算。3)当挖方边坡外汇水面较大时,应在距坡顶5.0m处设置截水沟。4)挖方边坡坡度根据岩层的风化程度和开挖深度决定,结合地勘报告,本次设计道路挖方边坡坡率一级坡采用1:1.5;两级及以上最后一级1:1.5,其他为1:1。5)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路基开挖必须逆作法施工,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4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调料强度要求说明4.1路基填筑(1)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施工时路堤两侧可超宽填筑30cm,路基填筑完成并稳定后再对边坡进行清理。(2)采用填料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其分层的最大填筑厚度:土方路堤不应超过30cm、填石路堤不应超过50cm。(3)墙背填料应有良好的透水性和压实性,以片碎石、砂砾、砾石土和碎石土为宜。(4)对于沿线弱~微风化的砂岩比较丰富路段,采用土石混填路基,土石路堤不得采用倾填方法,只能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路基压实应采用大功率的推土机(大于200马力)与重型压实机具(14T以上)。对下路堤,一般最大粒径40cm,且不宜大于摊铺层厚的2/3,压实层最大厚宜为50~60cm。4.2路基压实度标准与压实度(1)路基压实技术要求路基填筑前平均清除0.3cm厚的表层土,清表后对基底碾压密实,使基底的压实度不应小于90%。表层种植土集中堆放,并将其用于边坡绿化以及弃土场复耕等,严禁用于填筑路基和胡乱丢弃。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路基填料应均匀、密实,经过现场试验确认后方能填筑。路基的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分别满足相关要求。土石可用于路堤的填筑,但路床范围应使用硬质岩石渣填筑。路床范围内填料粒径不得大于10cm,路堤容许最大粒径为15cm,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用作路堤填料,挡土墙墙背填料必须选用碎石、石屑、石渣等粗粒土填筑。在填筑过程中应严格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3610-2017)要求进行,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筑工艺。设计最大松铺厚度土质路基施工应不大于30cm,土石混填路基不宜超过40cm,冬季施工松铺厚度应比正常施工减少20%~30%,具体施工时每层铺填厚度可根据试验路结果、压实机械类型和规格确定。松铺应避免硬质石块(特别是尺寸大的硬质石块)集中;当石料含量超过70%时,分层摊铺时先铺填大块石料,且大面向下,放置平稳,再铺小块石料、石渣或石屑嵌缝找平,然后碾压。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二级公路)压实度(%)(四级公路)填方路基路床0~80≥95≥94上路堤80~150≥94≥93下路堤150以下≥92≥90零填及挖方路基0~80≥96≥96路基填料最小承载比和最大粒径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承载比(CBR)(%)(二级公路)填料最小承载比(CBR)(%)(四级公路)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510下路床30~804310上路堤80~1503315下路堤150以下221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651030~804310在施工前对各类填方路基应修筑试验工程,以确定路基的施工工艺和控制指标。详细内容见施工注意事项部分。(2)路床顶面验收标准:除满足正常路床填筑粒径、压实度、CBR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路床土基回弹模量和弯沉值要求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40Mpa≤288≤255石质路基≥40Mpa≤245土路基允许偏差需符合以下规定:路床平整度:≤20mm路床纵断高程:+10mm、-20mm路床横坡:±0.5%且不反坡路床中线偏位:≤100mm边坡坡度:不陡于设计值5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5.1路基防护设计1、挡墙设计本次设计在省道S107连接线4段挡墙,分别为:K0+226~K0+290右侧设置衡重式挡墙,长度约68.45m,K0+210~K0+305左侧设置仰斜式挡墙,长度约87.52m,K0+420-K0+468左侧设置仰斜式挡墙,长度约51.4m,K0+610-K0+737右侧设置衡重式挡墙,长度约131.83m。2、护肩护脚墙设计本次设计在省道S107连接线3段护肩墙,K0+285~K0+295段右幅,K0+425~K0+435段右幅,K0+735~K0+745段右幅,长度均为10m,墙高2m;1段护脚墙,桩号为K0+075-K0+226段右幅护脚墙,长度163米,墙高2.5m。3、坡面防护本次设计在省道S107连接线填方边坡护坡方式为植草护坡,具体设置段落为K0+340~K0+360段右幅,K0+015~K0+200段左幅,K0+365~K0+408段左幅,K0+620~K0+700段左幅,K0+015~K0+200右幅,K0+360~K0+430右幅。省道S107连接线挖方边坡主要采用网格护坡,具体设置段落为K0+435~K0+585段右幅,K0+200~K0+210段左幅,K0+260~K0+340段左幅,K0+410~K0+600段左幅。本次S107连接线支路1填方护坡采用植草护坡,挖方采用网格护坡。植草护坡具体设置段落为K0+010~K0+045左右两侧,网格护坡具体设置段落为K0+45~K0+097左右两侧。6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其防护设计说明根据沿线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结合沿线桥涵、排洪沟渠、天然沟谷分布和设置情况,依据本地区水文特点、暴雨强度、地表滞留系数,经水文计算,分析比较,合理确定排水构造物断面形式和尺寸,采用排水形式及尺寸如下:1、排水沟除部分路段填方边坡及自然坡面水对坡脚没有冲刷不设排水沟外,原则上填方路基两侧均设置排水沟,具体做法详见大样图。2、边沟挖方路段及填方高度小于80cm的路段设置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小于3‰的边沟,边沟形式采用50×50cm的矩形断面。3、截水沟根据地形水文条件,在挖方路段较高一侧山坡距坡口不小于5m处设置截水沟,以减轻路堑边沟的排水压力,降低水流对路堑边坡或路基坡脚的冲刷。对于石质挖方路段原则上不设截水沟。7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路线全长约848.117m(其中省道S107连接线长约750.756m,支路1长约97.361m),路基挖方40784.9m³,填方54649.5m³,取土点为同步实施的站西二路。◆弃土方式在弃土过程中,尽量遵循“集中堆放、分段分区”的原则,堆放时先上游后下游。同一地段堆放遵循“中间高、两边低”的原则。经建设方确定,弃土点位于距本项目5公里处的潼南大道周边,用于潼南大道周边地块场平。◆水土保持措施弃土采用集中堆放的方式,在某一段区的土料堆放达到设计高程时,可以对该段区进行水保治理,而在下一段区继续堆放,这样可以避免土场的长时间裸露。取、弃土完成后要对场地进行绿化,绿化树种尽量采用当地适生树种,取弃土场的截、排水沟要及时疏导防止堵塞。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弃土场原地表清表并对较陡地面开挖台阶,耕植土集中放置以便弃土结束后做为复耕回填的种植土利用。沟口设置拦渣圬工砌体,弃土要求分层推平,每填1m用压路机压实,压实度应不小于90%。弃土完成后,对占用农田的弃土场,表层加盖原其中放置的种植土,厚度不小于50cm,进行复垦,荒山坡地段进行绿化固土。8路面结构设计8.1路面设计原则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设计年限10年。按交通量、道路等级、交通组成等使用要求,根据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施工方便、利于养护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原则进行路面技术和经济比较。(1)路面结构类型和厚度与公路等级、交通量和组成相适应。(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保证路面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各结构层的刚度和强度与应力应变分布特性相适应。(3)路面设计应考虑潮湿气候,路面材料设计应对材料的高低温特性、光老化耐久性等提出要求。8.2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车行道:双车道(省道S107连接线)面层类型:沥青混凝土自然区划:本路段经过地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划V2区设计标准轴载:BZZ-100交通等级:轻交通等级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2年;车行道:支路1面层类型:混凝土自然区划:本路段经过地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划V2区设计标准轴载:BZZ-100交通等级:轻交通等级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0年8.3交通设计参数交通量来源于《工可报告》,以2021年交通量为初年交通量,全路段2036年加权平均混合交通量为455辆/日。车道系数为0.5~0.75,经综合考虑取0.65;路面竣工后第一年日平均当量轴次:455;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9547692,即9.5*106重等交通;路面设计弯沉值:49(0.01mm)8.4路面材料设计参数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mm)模量(MPa)泊松比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弯拉强度(MPa)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上面层4011000.25202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6012000.252035.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012000.251.54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5011000.251.35新建路基400.48.5路面结构组合综上所述,根据沿线路面材料的分布情况和材料性能,结合国内已建公路路面的经验教训和国内路面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考虑到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的需要,S107连接线路面结构为:沥青路面上面层:4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沥青路面中面层:6cm厚沥青混凝土AC-20;基层:20cm厚5.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25cm厚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沥青面层之间设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3~0.6kg/m²,稀浆封层+透层油0.7~1.5L/m2厚0.7cm。支路1路面采用小型机具满铺方式,其路面宽度为4.5m,基层每侧比路面宽度多30cm,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小于4.0MPa。路面表面必须采用拉毛、拉槽或刻槽等方法筑做表面粗糙,水泥混凝土路面构造设计横向接缝(板长)宜按4~6m,面层板长宽比不宜超过1.35,平面面积不宜大于25㎡。纵横锯缝的切割必须待其强度达到50%-60%后方可进行。计算设计路面结构的验收弯沉值: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9.8(0.01mm)第2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33.1(0.01mm)第3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40(0.01mm)第4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96.9(0.01mm)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32.9(0.01mm)(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支路1路面结构层为:水泥混凝土C30面层厚20cm(弯拉强度不小于4.0MPa,宽度4.5m);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15cm(小型机具施工,每侧宽度比路面宽0.3m)。8.6路面材料要求8.6.1底基层、基层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0%。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分层摊铺压实。摊铺前应根据试验或有关经验确定松铺厚度,当基层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时,要根据有关规范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修补。质量标准压实度:≥96%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5,-20)mm横坡度:±0.5%且不反坡宽度:不小于设计值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5Mpa~3.0Mpa弯沉值:≤8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0%,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0~1001967~839.545~644.7530~502.3619~360.68~190.0750~7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3)施工要求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③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C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5.0%。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12mm中线高程:(+5,-15)mm横坡度:±0.5%且不反坡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4.0Mpa弯沉值:≤4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4.0%,水泥材料要求同下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1.5100小于28小于926.590~1001973~879.547~664.7530~502.3619~360.68~19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8.6.2透层、粘层透层油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PC-2,粘层油采用PC-3,,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透层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粘度标准粘度C25,3S8~20T0621恩格粘度E25-1~6T0622蒸发残留物性质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25℃)针入度0.1mm50-300T0604(15℃)延度%≥40T0605溶解度%≥97.5T0607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裹覆面积≥2/3T0654常温贮存稳定性1d%≤1T06555d%≤5T0655粘层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粘度标准粘度C25,3S8~20T0621恩格粘度E25-1~6T0622蒸发残留物性质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25℃)针入度0.1mm45-150T0604(15℃)延度%≥40T0605溶解度%≥97.5T0607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裹覆面积≥2/3T0654常温贮存稳定性1d%≤1T06555d%≤5T06558.6.3稀浆封层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采用PCR(喷洒型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项目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贮存稳定性(CH5)%1d≤1T06555d≤5T0655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秒)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延度5℃cm≥20T0605软化点℃≥50T0606溶解度(三氯乙烯)%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3)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组成要求矿料级配要求稀浆封层类型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一层适宜厚度(mm)9.54.752.361.180.60.30.150.075ES-2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4~72、性能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g/m2)浸水6h(g/m2)—<800—粘聚力实验30min(初凝时间)(N.m)60min(开放交通时间)(N.m)(快开放交通)≥1.2≥2.0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粘附砂量(g/m2)轮迹宽度变化率(%)(重交通表面层)<450—稠度2~3cm可拌合时间>120s3、施工技术要求①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②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③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④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⑤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⑥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⑦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8.6.4沥青混凝土面层面层设计为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质量标准压实度:≥96%平整度:σ≤2mm,Δh≤5mm、纵断高程:±20mm中线平面偏位:30mm横坡度:±0.5%,且无反坡宽度:±30mm弯沉值:≤28(0.01mm)材料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采用A-70#沥青,如技术指标下表所示:A-70#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AH-70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Pa.s不小于180T062010℃延度cm不小于15T060515℃延度cm不小于不小于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05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表面层沥青混合料采用PE类改性沥青,改性剂掺量为3%。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PE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30~40T0604针入度指数PI≥-0.4T0604软化点(R&B)℃≥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3.0T0625/T0619闪点℃≥230T0611离析软化点差℃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溶解度%-T0607旋转薄膜试验(163℃×5h)质量损失%≤±1.0T0610/T0609针入度比25℃%≥60T0604②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粗集料应满足下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面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吸水率不大于%3.0坚固性不大于%-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5磨光值PSV不小于%42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级)4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60粗集料的级配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分级要求。其中磨光值对于下层可不作要求。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注:具体施工事宜,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执行。细集料需满足下表所列的质量技术要求:细集料技术质量技术要求指标要求砂当量,不小于%5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在路面AC-13C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0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S12、S14和S16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③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t/m3)不小于2.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颗粒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观察亲水系数<1JTJ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④纤维在AC-13C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纤维宜选用木质素纤维。木质素纤维质量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表指标要求试验方法纤维长度≤6mm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C°~600C°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PH试纸或者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重含水率≤5%105C°烘箱烘2h后称重纤维应250℃的干拌温度不变质,不发脆,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纤维必须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能充分分散均匀。木质素纤维不宜低于0.3%。=5\*GB3⑤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级配类型通过下列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26.519.016.0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20C10090-10078-9262-8050-7226-5616-4412-338-244-174-133-7AC-13C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②混合料性能要求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AC-13CAC-20C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5.0≥5.0T0709流值,mm2~4.52~4.5T0709空隙率(VV),%3~63~6T0705矿料间隙率(VMA),%≥17≥17T0705沥青饱和度(VFA),%75~8570~85T0705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5≥80T0709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75T072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25002000T0715动稳定度,次/mm28001000T0719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50T070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1)沥青粘层、透层均采用乳化沥青。(2)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3)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4)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2)下面层及上面层(1)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2)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3)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4)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5)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6)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7)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8)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9)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的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10)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8.6.5抗车辙剂的性能要求1、技术要求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在本项目下面层加入抗车辙剂,其在高温下熔化,分解出的高粘附性的微结晶物颗粒与沥青形成胶结作用,提高沥青软化点,降低温度变化对沥青的影响,增加沥青与矿料的粘附能力,路面的抗水损坏能力大大提高。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粒径≤4mm密度1.0±0.1g/cm3软化点≤130℃熔融指数≥8g/10min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6000次/mm2、施工要求1、为了提高添加抗车辙剂的精确度以及避免因人工添加产生的安全事故,添加抗车辙时应使用带电子称重功能和随机打印功能的添加设备添加。2、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0~15秒。3、掺加抗车辙剂后,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摊铺温度和初压温度比同等气温下普通沥青料提高10~20℃。9施工措施9.1夏季施工措施1、高温季节施工应注意操作环境、安全通道,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并在施工场地分设茶水棚,确保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及安全;2、混凝土浇捣应避开高温,如下午十二点到三点,以防止水份蒸发过快,给混凝土浇捣质量带来影响;也可在混凝土中掺缓凝剂以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采用泵送混凝土则输送泵管应覆盖草包并浇水。混凝土浇好后应及时派专人进行浇水养护,避免出现收水裂缝,确保混凝土强度;3、配备足够蓬布,薄膜等遮雨材料,做好防雷阵雨措施;4、对初凝较快水泥应通过试验测定水泥的硬化过程,用加入外掺剂调节混凝土初凝时间,以适宜的施工参数满足施工操作质量要求。9.2雨期施工措施1、雨季施工时,现场周围做好排水沟,边坡上做截水沟,现场排水系统应贯通,并派专人进行疏通,保证排水沟畅通;2、道路出入口做泛水,防止地面水流入,保证施工道路不积水,潮汛季节随时收听气象预报,配备足够的抽水设备及防台防汛的应急材料;3、做好防雷、防电、防漏工作,保证施工正常进行;4、若雨季必须连续施工的混凝土工程,应有可靠的防雨措施,备足防雨物资,加强计量测试工作,及时正确地测定砂石含水量,从而调整施工配合比,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9.3冬季施工措施1、当室外日平均温度连续5天稳定低于5℃时即需按冬季施工措施进行施工。进入冬季后,应与气象台、站保持联系,及时收听天气预报,防止寒流突然袭击;2、冬季施工时,现场应备好防冻保暖物品,防冻剂、草包等,临时自来水管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采用稻草泥纸筋包裹。现场严禁烤火,宿舍内严禁使用电炉。9.4施工安全措施(1)施工便道应根据拟通过施工机械类型、运输机械类型、载重量等进行专门设计,并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牌。施工便道应根据路况和交通流量情况,设专人维护和指挥交通,以防止扬尘和道路坑凹不平而引发环境污染、运输机械损坏和发生交通安全事故。(2)路堤边缘一般比较松散,因此机械靠近路堤边缘作业时易发生倾覆事故,要特别加以小心,应根据路堤高度留有必要的安全距离并采取设专人指挥、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必要的安全措施。推土机多机在同一作业面作业时,前后两机相距不应小于8m,左右相距应大于1.5m;多台拖式铲运机作业,前后净距不得小于10m,左右净距不得小于2米;两台以上压路机同时作业,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3m。(3)开挖前,应对相邻的结构物进行调查,并制定相应的临时加固方案进行加固,防止因路基开挖引发相邻结构物下沉和变形。开挖工作完成后,应按设计及时修建永久加固防护设施。路基施工宜在路基范围内的公用设施拆迁完成后进行。对于在路基范围内暂时不能迁移的结构物,应根据结构物的类型、特点、重要程度等在结构物周围通过计算确定预留土台大小,确保结构物在开挖施工期间的安全。(4)支撑防护是路基排水和防护结构基础开挖时关系到施工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包括支撑的设计、施工、维护和拆除。对这些内容必须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免坑壁失稳,出现塌方,造成人身安全事故。采用人工开挖时,如沟槽(基坑)较深,不能直接将土扔到沟槽(基坑)外,就应采取分层开挖,层间留台的措施,分层高度一般不宜超过1.5m,层间留台宽度不宜小于0.8m。沟槽(基坑)上边缘暂时堆放的土方距沟槽(基坑)边不得小于0.8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m。开挖至基底标高后,应尽快安排结构物施工,以尽量避免沟槽(基坑)因长时间暴露而可能引发的坑壁坍塌事故。在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边壁土质稳固情况,发现有裂缝、疏松或支撑走动,要随时采取加固措施。(5)围堰结构设计应防水严密,安全可靠,能够承受水、土及施工附加荷载的产生压力,满足其强度和稳定性(抗滑动、抗倾覆)要求,满足抗冲刷要求,围堰顶面应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包括涨潮、浪高)0.5~0.7m。(6)在进行脚手架设计时,脚手架上料斜道的铺设宽度不得小于1.5m,坡度不得大于1:3,防滑条的间距不得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