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授课提要课时10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马诗》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竹石》一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211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李大钊的回忆,表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212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通过赞扬张思德同志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阐述了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213*董存瑞炸暗堡这篇课文叙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故事,体现了董存瑞主动请命、舍身为国的崇高品质。1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接着根据心愿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最后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2语文园地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向着自己美好的理想2教法与学法本单元有四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点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授课方法探究10古诗三首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自主交流,弄清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意,一边读古诗,一边想象画面。11十六年前的回忆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12为人民服务围绕课后的问题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理解句与句之间递进的关系。教学过程典案10古诗三首第一课时马诗【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马诗》,读准“燕”的读音,认识并会写“络”等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4.体会诗人怀才不遇,想要施展自己才华的心情;感悟托物言志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怀才不遇,想要施展自己才华的心情。【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怀才不遇,想要施展自己才华的心情。【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啊,不只是同学们喜欢马,古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设计意图:由学生常见的马自然引入对《马诗》的学习。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教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课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朗读节奏。(学生自由读)教师板书全诗。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2.指名读,教师正音。注意多音字。3.教师:这是一首五言诗,朗读节奏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随机抽生读)4.想听听老师读吗?师范读。5.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获得愉悦,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语感。通过朗读,为学习古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1.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什么时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了马具的华贵。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2.前两句诗。(1)教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前两句,(出示课件)谁愿意来读一读?(2)(出示课件)教师:同学们知道感悟古诗有哪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查找资料、反复诵读)(3)理解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4)“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出示图片)教师:这两句诗展现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两句写景,给人一种清冷悲凉的感觉,为后面的抒情蓄势作铺垫。(指导朗读)3.后两句诗。(1)教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是多么威武豪迈。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来读一读古诗的后两句。(2)理解诗意: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套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3)教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能够看出来?“金络脑”“快走”暗示出骏马的轻捷矫健。教师: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并初步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四、升华情感。1.学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诗人在借马自喻(托物言志),诗人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2.教师:李贺在唐代是非常著名的诗人,年少时便极富才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3.教师:诗人在这茫茫旷野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师指黑板上的古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4.是啊,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但不能肆意纵横,驰骋疆场;一个人虽有一腔抱负,但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其中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人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人,人即马,马和人早已浑然一体!好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对诗人的生平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五、朗读背诵,体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的情怀,并能背诵。六、小结。李贺的这首诗,表面写马,实则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设计意图:总结,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板书设计】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写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抒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施展才华,为国立功)第二课时石灰吟竹石【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4.分析两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和竹子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重点)2.分析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谁能背诵一下?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从自然中得到的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两首咏物诗《石灰吟》《竹石》。设计意图:由这两首诗的写法引入古诗,一开始就渗透了这种写法。二、学习《石灰吟》。1.出示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教师简单介绍: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理解自己之前不懂的词语,实在不会的做上记号,注意诗的朗读节奏。(1)书写指导。“锤”左窄右宽,“垂”首笔是撇,共有四横。“凿”上下结构,“业”下横宜长,注意:“”不要写成“羊”。“焚”的两个“木”要对齐,下部撇、捺要舒展。(2)明确诗歌的节奏。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学生自学,自主探究。4.自学交流,理解诗意。(出示课件)(1)释题,理解“吟”。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确:“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的意思是当作平常的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事。(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确:“粉骨碎身”是指石灰石被碎散成粉末;“浑不怕”指一点儿也不怕;“清白”是指石灰的颜色纯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设计意图:只有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学生才能更好地感悟诗情。5.感悟诗歌情感。(1)引导: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联系诗人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看看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提示: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提问:这个“清白”有几层意思?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①学生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清白”的含义。②教师适时点拨。③同桌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师归纳:“清白”有两层意思,既指石灰洁白的颜色,又指人高尚的情操。现在人们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来描述仁人志士不畏艰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和美好名声。(2)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凿(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骨碎身(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3)教师总结:诗人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诗人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表达了诗人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品格。于谦就是这样,誓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践行了他的誓言。教师强调:这就叫“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6.引导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赛读。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诗,将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使学生理解诗人高尚的情操和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三、学习《竹石》。1.诗人简介。(多媒体课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自称板桥居士,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竹,其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2.板书课题,齐读。提问:本诗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3.初读诗文,自主感知。(1)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朗读节奏。①多音字。②明确诗歌节奏。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4.读懂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理解字义。(多媒体课件)咬: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2)理解诗句: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经历千万次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5.品读赏析,领悟情感。(1)品读前两句。①“咬”字极为有力,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一个“咬”字使竹子人格化,写出了翠竹紧紧地附着青山的情景,“咬定青山不放松”写出了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②“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③前两句写竹子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喻什么?(暗喻诗人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④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2)品读后两句。①竹子不屈服于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经历什么磨难?(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③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这暗喻什么?(暗喻诗人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后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④指导朗读。6.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7.表现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即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设计意图:抓住几个关键词,体会竹子的坚韧不拔,并进一步体会作者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四、拓展延伸。1.质疑: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呢?我们应该怎样体会古诗的情感呢?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托物言志,即都是借助一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设计意图:本课两首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分别通过咏石灰、咏竹子来表达诗人的志向,从而表明了自己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人生的追求。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灰吟》《竹石》两首诗的意思,并被两位诗人高洁正直的品质深深地感动,同时我们要学习两位诗人的品格和精神。【板书设计】古诗三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稚、避、峻”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含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交代的几件事。3.从李大钊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魄,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交代的几件事。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交代的几件事。(重点)2.从李大钊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魄,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峻”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含糊”等词语。2.学习李大钊被捕前的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同志为革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出示李大钊简介。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现在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生看课本58页李大钊的照片。)(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3)“被难日”在课文中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2.时代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3.李大钊简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设计意图:由现在的幸福生活自然引入对李大钊的介绍,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看图,并及时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稚、瞅、执”和后鼻音“刑、哼、绑”。2.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些生字词。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1)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稚”左窄右宽,“禾”最后一笔为点,“亻”的竖起笔竖中线。“避”半包围结构,“辶”舒展托上,稍长,写时注意避让。“峻”左小右大,右部的两个撇画不同。“瞅”“目”竖长,“秋”紧凑,“禾”的捺变点。“魔”半包围结构,“广”的撇长而舒展,里面要写紧凑。“刑”左宽右窄,右部的“刂”的竖钩要长。“哼”左窄右宽,左“口”小而靠上,右边的“口”稍扁。“啃”左窄右宽,左部的“口”较小且位置偏上。要求:书写工整,坐姿端正。(2)多音字。(3)重点词语释义。军阀:指旧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宪兵:某些国家的军事政治警察。尖锐:(声音)高而刺耳。本文指枪声高而刺耳。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本文指“我”的眼光里充满了恐惧。严峻:严厉;严肃。本文指李大钊的态度很严肃。怒气冲冲:愤怒的样子。本文指法官因为“我”多嘴而生气的样子。4.标注自然段。(共33个自然段)默读第2~33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小组讨论。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课文除开头外,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建议将第2~33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1)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情况;(被捕前)(2)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过程;(被捕时)(3)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通过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三、深入理解李大钊的高尚品质。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2.学生自学、讨论。3.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李大钊在被捕前:不顾局势的严峻,坚决留在北京。(1)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2)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峻的局势的?(坚决不离开北京)抓住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我哪能离开呢?”①这段话中,哪些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②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这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关键句子,体会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设计】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抓住对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李大钊对亲人深深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精神。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学生对照课本改错或同桌之间互相改错。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写了哪些事?3.你知道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引导学生抓住对李大钊的言行描写体会。)4.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体会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设计意图:听写有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为学习下文作准备。二、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一)被捕时。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8~18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2.找出形成鲜明对比的语句。3.学生自学,然后讨论。4.学生汇报。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1)第8自然段写道:“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在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那些宪兵、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宪兵侦探“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和第17自然段里中“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思考:“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1)联系上下文,学生边读边思考。(2)读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3)教师巡回指导、点拨。(4)指名回答,反馈:从阎振三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工友阎振三经历了严刑拷打。但是他依然没有供出父亲,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也从侧面突出了敌人的凶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8~18自然段。设计意图: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并用对比的方法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二)被审时。1.出示自学提示:自读课文第19~29自然段,用“”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外貌的语句;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神态的语句。说说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3.学生汇报。4.(1)外貌:“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他是什么样子的?说明了什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2)神态: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李大钊早已预料亲人被捕,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了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指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5.思考:为什么“我”要说“我”是父亲最大的孩子?“我”是为了保护哥哥,所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机智斗争的态度的影响下,由恐惧到机智勇敢地配合父亲同敌人作斗争。6.“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象一下,父亲在心里会想些什么?示例:我的好女儿,你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可惜呀,我不能再和你们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了,让我再看你最后一眼吧,我的孩子。希望你们长大以后,继续完成我未完成的事业。7.补充资料。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敌人惨无人道地把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被捕的十多天里,他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共产主义信念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8.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特点或精神品质?(1)对亲人充满慈爱。(2)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3)与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设计意图:抓住李大钊的外貌、神态,体会他面对敌人镇定自若、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三、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四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3.找找还有哪些句子是相对应的。(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将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四、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而进行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切缅怀他们,我们的祖国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板书设计】11十六年前的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为人民服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彻、迁”等9个字,正确读写“革命、解放、彻底”等17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理清课文层次,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3.结合“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和体会。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结合“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理清课文层次,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彻、迁”等9个字,正确读写“革命、解放、彻底”等17个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2.学习第2自然段,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进行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3.结合“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和体会。【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人物简介、背景。1.揭题,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2.出示课件,张思德的简介。3.出示课件,介绍背景。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正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阶段,困难很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同时,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团结起来,争取抗战的胜利。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迁”和后鼻音“葬”。2.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1)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2)多音字。(3)重点词语释义。精兵简政:缩小结构,精简人员。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本文可以理解为革命队伍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本文指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追悼会:为悼念死者而召开的会议。4.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探究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思考:毛泽东同志认为,革命队伍的宗旨是什么?讨论小结:为人民服务(2)怎样理解“完全”和“彻底”这两个词语?(“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得才有意义。)5.分自然段指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三、学习第2自然段。1.探究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画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2.教师引导: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句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3.结合“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和体会。这句话中用“泰山”比喻人死得有价值,用“鸿毛”比喻人死得没有价值。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意义,就比泰山还重,如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总理——周恩来,在他去世的时候,人们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在天安门前的十里长街站着、等着、盼着、追着灵车,想再送周总理一程;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如出卖岳飞的秦桧;迫害梁山好汉的蔡京等。4.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张思德同志的死重于泰山。(因为他为人民利益而死。)5.谈一谈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或实际生活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如李大钊、郝副营长、孔繁森……)6.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着背诵。7.归纳学法:先找中心句,再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论述的。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3~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为人民服务”写的。2.通过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本节课。1.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围绕这个观点主要写了几层意思?2.毛泽东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把三个方面的意思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其实,毛泽东在讲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同样把意思讲得非常清楚、准确和全面,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3.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生死观的?设计意图:既回顾了课文,又为下文作了铺垫,接下来要使学生体会毛泽东论述的严密性。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1.探究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1)默读,思考:这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我们怎样对待批评。)(2)指名读:标出本段的关联词,读一读,毛泽东是怎样把这个中心意思说清楚的?(体会这段话论述的严密性。)①关联词:(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②讨论交流:抓住以下要点交流体会。a.每句话讲的是什么?(这段话共有六句话。第一句话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第五句话举了“精兵简政”的例子再次说明我们愿意采纳任何人的意见;第六句话总结提出了我们的队伍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b.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举李鼎铭提的“精兵简政”这个例子,为什么说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队伍就会兴旺起来?(交流:因为李鼎铭作为一个党外人士,不是共产党员,他提出党内要“精兵简政”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合理的,共产党就接受他的批评建议,进行改革,这充分说明了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提的批评、建议合理,就一定会被采纳。)(社会背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陕北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共产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精干,更有力量。)(3)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联系前文可知作者所说的“好的”的真正含义:只要符合人民利益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错的”。为什么要“坚持好的”而“改正错的”呢?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这样我们得到人民的拥护,队伍才能兴旺起来。(4)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关联词。(5)背诵第3自然段。2.探究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1)自由读,用心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严密性。同桌间说一说。交流:本段后半部分句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第五句讲我们要努力奋斗;第六句讲要奋斗就会有死人的事情发生;第七句讲只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第八句讲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一句讲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文中用“但是”“不过”等词语将句意表达得既清晰又严谨。(2)抓住第七、八两句话,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怕牺牲”。(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为人民利益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为解救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牺牲在所难免,这样的死是死得其所,但在和平时期,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与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矛盾。)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自读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为做过有益的工作的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是为了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三、总结全文,回顾拓展。1.朗读课文,边读边回忆毛泽东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一层一层地将意思表达清楚的。(先总说“我们”这个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怕别人批评;再进一步阐述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或缺点;最后说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去做。)2.读读课本第65页“阅读链接”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说说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3.我们现在怎样为人民服务呢?(学生自由发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言。)【板书设计】12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13*董存瑞炸暗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迸”“郅”“壕”“匍匐”“凹”等字词的读音;理解“迸射”“匍匐”“凹地”“昂首挺胸”“坚毅”等词语的意思。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感激、崇敬之情。3.抓住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结合相关资料,感受董存瑞舍身为国的英雄品质。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查阅资料,了解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抓住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董存瑞“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董存瑞主动请命、舍身为国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感激、崇敬之情。【教学重点】抓住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他是怎样炸暗堡的以及他是一个怎样的战士。【教学难点】了解董存瑞合身炸暗堡的英雄事迹,在读中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感激、崇敬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结合资料,情境导入。情境:播放剪辑的电影片段——《董存瑞》。这个电影片段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英雄人物。(出示照片,介绍董存瑞生平)这是董存瑞在仅有19年的生命中留下的唯一的一张戎装照,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任某部6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因部队受阻于对方军队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在左腿负伤的情况下匍匐冲至桥下,但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紧急时刻,他用手托起了炸药包……牺牲时,未满19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感激、崇敬之情走近这位年轻的革命英雄。设计意图:结合影视资料和人物的生平简介,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精神品质作铺垫。二、初读课文,自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同时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迸射、战壕、匍匐、凹地、坚毅、昂首挺胸)2.重点词语释义。迸射:一般指由内而外地强烈放射出,四处喷溅。战壕:作战时用作掩体的壕沟。如堑壕、交通壕等。匍匐:爬着向前行进。凹地:凹陷的土地。坚毅:坚定而有毅力。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3.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结合资料说一说董存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完成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单写作顺序请求炸堡人物形象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理解重点字词,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三、抓住细节,品读人物。出示自学提示一。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董存瑞请求炸暗堡的原因?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敌人在桥上构筑了一座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教师点拨:如果不炸掉暗堡,想象一下后果会怎样。请求炸暗堡的过程中,哪句话是对董存瑞的神态描写?你从中读出了什么?①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理解“迸射”的含义,体会董存瑞对敌人的仇恨。②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迸射”和“迸发”的区别。教师总结:敌军易守,我军难攻。情况紧急,董存瑞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主动请缨。出示自学提示二。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董存瑞逼近暗堡的过程?他是怎样逼近暗堡的?学生汇报:第5、6自然段,战友郅顺义仍一阵手榴弹,借着手榴弹腾起的烟雾的掩护,董存瑞向前跃几步。教师点拨:“四周冒起了白烟”“匍匐前进”“一齐……扫射”“交织成一道火网”“左腿中了一枪”“猛冲”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敌人的疯狂、董存瑞处境的危险、董存瑞的勇敢无畏。教师总结: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战友的掩护下,在中枪的情况下,董存瑞终于来到了桥下,此时他还不知道,困难才刚刚开始……出示自学提示三。(1)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董存瑞舍身暗堡的过程?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为什么不把炸药包放到地上?学生汇报:第7、8自然段,“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无处安放炸药包,地面距离桥面的距离有一人多高,放到地上不能炸毁桥面。(2)找出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时的一些列动作描写,并说一说你从这些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昂首挺胸、站、托、顶、拉”,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董存瑞非常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3)找出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时的神态描写,从这些神态描写中你读出了董存瑞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汇报:“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董存瑞当时可能在想:为了战斗的胜利,我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新中国,有多少战士像我一样献出自己的生命……(4)“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有几层含义?各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远方”一语双关,既指远方的部队,也指新中国。教师总结: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整个战斗的胜利,换来了隆化的解放,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19岁。出示自学提示四。拓展: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有许多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你还知道哪些其他战斗英雄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品味重点句,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鲜活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不但要倍加珍惜,还要把你们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板书设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请求炸堡——逼近暗堡——舍身炸堡为大我、舍小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集体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光荣传统,学习革命家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让学生在阅读革命家们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后能够思考,有所感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心愿。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向着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教学重点】学生运用学过的多种阅读方法,阅读革命故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搜集、整理红色诗词,感受其蕴含的深厚的革命情怀。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表达出自己的美好心愿。【教学准备】提前布置“查找资料,搜集红色诗词”的作业【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学习革命家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曾说过:“红领巾的一角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翻开我国百年来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无数先烈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挥洒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今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英雄,去聆听他们的故事。二、开展读书分享会。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都学习了哪些阅读方法?学生汇报:抓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等。(教师相机板书)自主学习单阅读材料阅读方法阅读收获一二三四五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过的阅读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来读一读“阅读材料”中的第一至五个故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来阅读这些革命故事的,再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填写自主学习单。3.教师总结。(1)阅读《毛主席在花山》时,我们可以重点关注毛主席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但却平易近人,能够为老百姓着想的品质,我们体会到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2)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老人、青年、小孩的动作描写,去感受人们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这篇文章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3)阅读《飞夺泸定桥》时我们可以重点关注文章中的场面描写去感受战斗的激烈,敌人的狡猾以及战士们勇往无畏的精神。(4)《狱中联欢》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我们从革命者在狱中表演歌舞的场景中感受革命者乐观的精神以及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5)阅读《伟大的友谊》,我们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去感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中建立起的伟大的友谊。4.《囚歌》是一首小诗,《春天的故事》是歌词,我们通过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来帮助我们理解和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情感。5.(出示资料)《囚歌》的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非人的苦刑,仍坚贞不屈。在国民党的种种利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这首诗,后人广为传诵。6.通过对《囚歌》的创作背景的了解,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你能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总结:我们可以感受到叶挺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也被他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这样的人才是英雄,是我们应该追的“星”。7.(出示资料)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描绘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春天,三位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歌词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这就是《春天的故事》。8.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了解了《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结合前面的几篇材料说一说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教师总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革命烈士们奉献的青春和热血,就没有新时代下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为国为民、爱党爱国、坚定理想,接过建设祖国的大旗,扛起富强祖国的责任。三、制作小诗集。1.请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和搜集的红色诗词,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整理,每人选择一首感触最深的红色诗词放到班级的诗集册中。2.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为我们班的这本诗集册写一首小诗作为序言。教师总结:一首首红色诗词,记录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四、课堂总结。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词,阅读的是经典,留下的是感动,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板书设计】故事记于心诗词诵于口精神永流传未来共创造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心愿,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2.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向着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愿望,一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的心愿是什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心愿?设计意图:以聊天的方式打开话题,既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能加深学生对心愿的理解、认识,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入本次习作的训练。二、明确目标。1.交流习作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这些心愿有大有小,有些心愿随时都能实现,也有些心愿可能永远实现不了。并且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心愿也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可以选择自己迫切想要实现的心愿或者最想和别人分享的心愿写一写。教师总结:(1)可以写关于个人的愿望。比如:努力学习,长大后当一名好老师;有机会去看看高山、草原、大海等。(2)可以写关于社会的愿望。比如: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残疾人能得到更多的关爱等。(3)可以写关于家庭的愿望。比如: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爸爸妈妈明年工作不要那么辛苦等。2.明确习作要求。写之前想一想,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愿望。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愿,使学生愿意说,有话可说,为下一个环节——习作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三、习作指导。1.掌握写好自己心愿的方法。(1)“大题小作”。所谓的“大题”是指题旨范围广泛,心愿可以很伟大、很崇高,可以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读书,也可以是为人类谋幸福,但这样的心愿往往会流于形式,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对于这类习作,我们不妨在立意时,寻找一个较小的切入口,或者就一个点、一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地表现主旨。(2)“虚实转化”,比如心愿相对来说是比较“虚”的,但我们可以转化为“实”的来写。不空谈理论,将立意落实到某个具体的人物、景物、事件等载体上,这样才能使内容厚重、立意新颖。2.这次习作可以从三方面来写,也可以任意选择一方面来写。(1)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心愿背后的故事写具体,写清楚,可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愿意为自己的愿望努力、奋斗。(2)举例:①写自己的心愿是长大后当一名好老师。(老师关爱我,所以触发我长大后想当老师的这个心愿。)②写关于社会的心愿。(由平常遇到的一件事情引出心愿。由周围的空气、水源的污染,对人们造成的伤害触发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的心愿。)③写关于家庭的心愿。(爸爸妈妈为了我能有更好的生活,工作很辛苦,回家后很累,我想发自内心地对爸爸妈妈说:“你们辛苦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方面来表达心愿,拓展学生的思维。四、习作构思。1.写作提纲。(1)想一想自己的心愿是什么。(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3)如果心愿可以实现,写一写如何去实现。(4)总结全文。2.开头。(1)心愿,像一粒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那么渺小,它却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而且这个愿望应该是美好的,与人为善的。(2)在我的心中,有一个埋藏很深的愿望,那就是将来当一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说起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愿望,还有段小故事呢!(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小小的我也有许多的心愿,你想知道吗?我慢慢说给你听。3.结尾。(1)这就是我心中美好的心愿。我要为实现它努力奋斗。(2)我希望用我的执着、我的努力、我的拼搏来实现我的心愿。(3)这就是我的愿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如愿以偿。设计意图:通过写作方法的引导,提纲的列举,使学生的习作思路更加清晰,为写好习作夯实了基础。五、习作例文。1.出示例文。我的愿望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却有愿望。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我当然也不会例外。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医生,探索人类健康的奥秘,为人类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我从电视上看见艾滋病威胁着人类健康的报道,又听老师和妈妈讲,目前人类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办法。我首先想到的是破解艾滋病之谜,研制出一种对艾滋病非常有效的药品,用它帮那些受艾滋病折磨的人恢复健康。有一次,妈妈牙疼,晚上睡不着觉。我就立志长大要当一名好医生,告诉来看病的人,怎样预防疾病,怎样注意平时的保健。现在,我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门功课,长大当一名医生,一名医术过硬、医德高尚的好医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贡献!教师点评:本篇习作交代了“我”的心愿是长大当一名医术过硬、德高望重的医生,围绕自己的心愿,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希望根治艾滋病,另一件事是希望为病人减轻病痛,整篇文章语句通顺,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2.说说这篇例文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的。设计意图:通过例文给学生指导,让学生了解这次习作的写法。【板书设计】习作:心愿

我的心愿是……

心愿背后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园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2.读古诗,体会古诗把事物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写法,感受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3.回忆所学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文章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4.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俗语,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自学、交流、汇报、点拨、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回忆所学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文章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2.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俗语,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2.读古诗,体会古诗把事物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写法,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回忆文章的开头,看看有什么新发现。(1)《十六年前的回忆》首尾照应式,采用倒叙的方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2)《藏戏》开头运用问句和排比句式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这种方式新颖独特,强调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下文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以及作用埋下伏笔。(3)《草原》开门见山式,开头直抒胸臆,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就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美丽草原的奇景而感到自豪。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明朗宽广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回忆文章的结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1)《十六年前的回忆》前后照应式,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