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作业指导书TOC\o"1-2"\h\u8557第1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础理论 344681.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概念 3102651.2融合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81111.3国内外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330535第2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488662.1工业大数据技术 46632.1.1数据采集技术 449512.1.2数据存储技术 428602.1.3数据处理技术 4127012.1.4数据分析技术 4122672.2工业互联网技术 5199232.2.1工业以太网技术 583442.2.2工业无线通信技术 5322582.2.3工业物联网平台 548732.3数字孪生技术 52102.3.1数字孪生概念 5211942.3.2数字孪生架构 5258862.3.3数字孪生应用 5181362.4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 68222.4.1云计算技术 6262212.4.2边缘计算技术 6320062.4.3云边协同技术 67406第3章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6258003.1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6241833.1.1生产管理需求 6260843.1.2物流管理需求 6311313.1.3销售管理需求 6271783.1.4人力资源管理需求 6226103.1.5财务管理需求 7178083.2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 7125863.2.1信息化建设目标 712943.2.2信息化架构设计 7294983.2.3技术选型与标准 785443.2.4信息化建设阶段划分 7190433.3信息化实施方案与策略 773343.3.1项目管理 7181503.3.2技术研发与培训 726243.3.3系统集成与实施 7190293.3.4数据治理与信息安全 7149393.3.5持续优化与升级 811626第4章生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 8202294.1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8279864.1.1设计原则 8283544.1.2设计流程 8256924.2智能化设备选型与应用 8104944.2.1设备选型原则 8289864.2.2常用智能化设备 87164.2.3设备应用 9187414.3生产线集成与优化 958364.3.1集成策略 9217574.3.2集成技术 9187494.3.3优化方法 913563第5章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9229005.1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9126355.1.1物理安全风险 993115.1.2网络安全风险 9151335.1.3系统安全风险 9183555.1.4管理安全风险 1038225.2安全防护策略与措施 1051115.2.1物理安全防护 10203835.2.2网络安全防护 10275385.2.3系统安全防护 10239155.2.4管理安全防护 10244405.3可靠性设计与评估 1062625.3.1可靠性设计 1077375.3.2可靠性评估 10287095.3.3可靠性验证 1012407第6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构建 10282146.1融合管理体系概述 1056406.2管理体系构建方法与步骤 1191706.2.1方法 11126396.2.2步骤 11204586.3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 1168846.3.1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 1244986.3.2融合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121126第7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应用案例分析 12200357.1智能制造案例 12217117.2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案例 13294857.3数字化工厂案例 139919第8章融合创新发展政策与产业环境 13127908.1政策环境分析 13268128.1.1国家政策支持 1373248.1.2地方政策跟进 1451378.1.3政策发展趋势 14249278.2产业生态构建 14224338.2.1产业链优化升级 14119808.2.2产业技术创新 14159138.2.3产业协同发展 14187948.3融合创新发展战略与规划 14214538.3.1发展战略制定 14265268.3.2发展规划实施 14115008.3.3发展评估与调整 1519891第9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人才培养 151249.1融合人才需求与现状 15131069.2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5231839.3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 151004第10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未来发展展望 162039310.1技术发展趋势 162518910.2产业发展趋势 16820210.3融合创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1600010.4未来发展建议与展望 17第1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础理论1.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概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为“两化融合”),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工业化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1.2融合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已成为各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两化融合具有以下背景与意义:(1)背景:我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但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意义:两化融合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济由大到强转变。1.3国内外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1)国内现状:我国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2)国外现状:发达国家在两化融合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3)发展趋势:未来,两化融合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①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两化融合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③国内外企业加速布局两化融合,市场竞争愈发激烈;④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两化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2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关键技术研究2.1工业大数据技术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通过传感器、物联网、机器视觉等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获取的与制造过程相关的海量数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背景下,工业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探讨工业大数据技术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应用。2.1.1数据采集技术工业大数据的采集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设备、物料、环境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采集。2.1.2数据存储技术工业大数据的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存储、云存储和时间序列数据库等。这些技术为海量工业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2.1.3数据处理技术工业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挖掘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工业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制造过程优化、设备故障预测等提供支持。2.1.4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是工业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发觉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2.2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将人、机、物等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的高效流通和智能处理。本节将从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信、工业物联网平台等方面,探讨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应用。2.2.1工业以太网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是实现工业设备互联互通的基础,具有传输速度快、可靠性高等特点。目前主流的工业以太网技术包括以太网/IP、Profinet、EthernetPowerlink等。2.2.2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工业无线通信技术为工业现场提供了灵活、便捷的通信手段。常见的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2.2.3工业物联网平台工业物联网平台是实现工业设备、系统和人员之间高效协作的关键,它提供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开发等功能,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3数字孪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是指通过虚拟现实、仿真等技术,在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实体一一对应的虚拟模型。本节将从数字孪生的概念、架构和应用等方面,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应用。2.3.1数字孪生概念数字孪生是对现实世界中物理实体的数字化表示,它能够实时反映物理实体的状态、功能和运行情况。2.3.2数字孪生架构数字孪生架构包括物理层、数据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各层之间通过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实现对物理实体的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2.3.3数字孪生应用数字孪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设备维护、故障预测等方面,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2.4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为工业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本节将从云计算、边缘计算的概念、架构和应用等方面,探讨这两种技术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应用。2.4.1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通过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集中在云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按需、弹性、可靠的服务。在工业领域,云计算技术可应用于工业数据分析、设备远程监控等场景。2.4.2边缘计算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拓展到网络边缘,实现对工业现场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边缘计算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4.3云边协同技术云边协同技术通过将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相结合,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这种技术在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第3章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3.1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3.1.1生产管理需求分析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识别生产调度、生产计划、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3.1.2物流管理需求针对企业物流环节,分析物流配送、仓储管理、供应链协调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物流过程的优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库存成本。3.1.3销售管理需求分析企业销售过程中的客户管理、市场预测、订单处理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销售管理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3.1.4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通过信息化系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3.1.5财务管理需求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3.2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3.2.1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优化管理流程、提升企业竞争力等。3.2.2信息化架构设计根据企业业务需求,设计合理的信息化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据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3.2.3技术选型与标准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路线,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3.2.4信息化建设阶段划分将信息化建设划分为若干阶段,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3.3信息化实施方案与策略3.3.1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组织架构,明确项目职责分工,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3.3.2技术研发与培训组织技术研发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3.3.3系统集成与实施根据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模块的集成与实施,保证各系统之间的高效协同。3.3.4数据治理与信息安全建立数据治理体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信息安全防护,防范各类安全风险。3.3.5持续优化与升级根据企业业务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和升级信息化系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4章生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4.1自动化生产线设计4.1.1设计原则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标准化、模块化、柔性化、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充分考虑生产线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4.1.2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分析生产任务、产量、产品种类、生产节拍等要求,明确自动化生产线的功能需求。(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布局、设备配置、工艺流程等。(3)详细设计:对生产线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设备选型、控制方案、电气设计等。(4)仿真验证:利用仿真软件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模拟运行,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5)设计优化:根据仿真验证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4.2智能化设备选型与应用4.2.1设备选型原则智能化设备选型应考虑以下原则:先进性、适应性、稳定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4.2.2常用智能化设备(1)工业:用于完成焊接、装配、搬运、喷涂等工序。(2)智能传感器: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3)智能控制器: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提高生产效率。(4)智能仓储设备:如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输送线等,实现物料的高效存储和运输。4.2.3设备应用根据生产线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4.3生产线集成与优化4.3.1集成策略生产线集成应采用以下策略: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接口、信息共享。4.3.2集成技术(1)工业以太网:实现生产线上各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2)现场总线:实现生产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实时通信。(3)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调度和管理。(4)企业资源规划(ERP):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4.3.3优化方法(1)生产流程优化:通过分析生产数据,优化生产线布局和工艺流程。(2)设备功能优化: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生产调度优化:采用智能算法,实现生产任务的合理分配和调度。(4)能源管理优化:对生产线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和分析,降低能源成本。通过以上方法,实现生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第5章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与可靠性5.1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分析5.1.1物理安全风险物理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设备损坏、环境因素影响等。设备损坏可能导致控制系统失效,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可能影响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5.1.2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主要包括病毒感染、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的加深,工业控制系统逐渐联网,使得网络安全风险日益突出。5.1.3系统安全风险系统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软件漏洞、配置错误、硬件故障等。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控制系统功能下降,甚至引发生产。5.1.4管理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人员操作失误、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降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5.2安全防护策略与措施5.2.1物理安全防护物理安全防护主要包括设备防护、环境监控等。对关键设备进行冗余配置,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加强环境监控,保证控制系统运行环境稳定。5.2.2网络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通过构建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工业控制系统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5.2.3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安全防护主要包括定期更新软件、优化系统配置、检查硬件设备等。加强系统安全防护,降低系统安全风险。5.2.4管理安全防护管理安全防护主要包括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实施安全审计等。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稳定运行。5.3可靠性设计与评估5.3.1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主要包括硬件冗余、软件容错、故障检测与诊断等。通过设计可靠的控制系统,提高系统在故障情况下的生存能力。5.3.2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主要包括对控制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故障树分析等。通过评估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找出潜在故障点,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5.3.3可靠性验证可靠性验证主要通过实验、仿真等方法,验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在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前,进行严格的可靠性验证,保证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稳定可靠。第6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构建6.1融合管理体系概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以下简称“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套全面、系统、高效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旨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融合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管理体系、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涉及企业战略、运营、信息化建设等多个层面。6.2管理体系构建方法与步骤6.2.1方法(1)梳理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信息化水平、资源配置等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制定融合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标、路径和措施。(3)设计融合管理体系:根据融合发展战略,设计包括组织结构、管理体系、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融合管理体系。(4)试点与推广:在部分部门或业务领域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广。6.2.2步骤(1)成立项目组:组建一支跨部门、跨专业的项目团队,负责融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制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时间表、资源需求等,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3)开展现状调研:收集企业相关信息,分析现有管理体系的优势和不足。(4)设计融合管理体系:结合现状调研结果,设计融合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5)体系试运行:在部分部门或业务领域进行体系试运行,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6)体系评估与优化:对试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融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7)体系推广与实施:将优化后的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全面推广,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6.3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6.3.1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1)建立组织保障:明确各部门在融合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2)加强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对融合管理体系的认识和认同,培养员工积极参与体系建设的意识。(3)监控体系运行:建立监控指标体系,定期对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4)风险防范与应对:针对体系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6.3.2融合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1)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员工反馈、外部审计等途径,发觉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2)创新与优化: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建议,不断优化融合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3)跟踪国际标准与先进经验:关注国际先进管理体系的发展动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企业融合管理体系水平。(4)定期回顾与总结:定期对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为下一阶段的改进提供依据。第7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应用案例分析7.1智能制造案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以下为某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案例:案例:某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工业完成焊接、涂装等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一致性。(2)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实时监控生产状态,降低设备故障率。(3)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计划,减少库存,降低生产成本。(4)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协同效率。7.2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案例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以下为某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案例:案例:某家电制造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通过平台收集产品使用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指导产品研发。(2)将生产数据至平台,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3)利用平台上的供应链管理功能,实现供应商的协同管理,降低采购成本。(4)通过平台提供远程诊断和维护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7.3数字化工厂案例数字化工厂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典型应用,以下为某数字化工厂案例:案例:某电子制造企业打造数字化工厂,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2)运用数字化设计软件,实现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协同,缩短研发周期。(3)建立企业级数据平台,整合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的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决策支持。(4)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物料、人员的智能监控,提高工厂管理水平。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第8章融合创新发展政策与产业环境8.1政策环境分析8.1.1国家政策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些政策涉及税收优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为融合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8.1.2地方政策跟进各地区根据国家战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规划、财政支持、土地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企业和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8.1.3政策发展趋势未来,我国政策将继续加大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的扶持力度。政策环境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绿色低碳、开放合作等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8.2产业生态构建8.2.1产业链优化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有助于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生态。8.2.2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的核心。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8.2.3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部门等主体应加强合作,形成创新共同体,共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8.3融合创新发展战略与规划8.3.1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产业趋势、自身优势等因素,制定融合创新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应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8.3.2发展规划实施发展规划是融合创新战略的具体落实。企业应围绕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8.3.3发展评估与调整企业应建立融合发展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发展策略,保证融合创新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第9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人才培养9.1融合人才需求与现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我国对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融合型人才需具备工业化基础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但是当前我国融合型人才现状尚不乐观,人才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此,本章将从融合人才需求与现状入手,分析存在问题,为后续人才培养提供依据。9.2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了培养满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需求的人才,需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下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融合型人才。(2)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特点,设置跨学科、模块化、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丰富产业经验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4)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项目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5)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9.3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针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人才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 《回归分析》课件
- PDA TR86 医药包装完整性测试的行业挑战和当前技术(中英)
- 《局部血循环障碍》课件
- 狗狗接骨手术
-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程(第二版)课件 毛平 第三章 牛刀小试:生产劳动;第四章 大爱无疆:服务性劳动
- 《天馈系统和直放站》课件
- 《科技英语文体特征》课件
-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
- 集中用餐陪餐表册封面和制度及表册模板
- 如何面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常见临床研究分级
- (通用版)水利安全员考试试题(含答案)
- 可编辑修改中国地图模板
- 最新电大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作业1-4参考答案小抄汇总
- 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Module 11 Unit 1 (共12张PPT)
- CJJ-T 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府谷县东鑫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泥烘干项目报告书
- 蜂巢格式生态护坡施工方案
- TSCQA 208-2021 砼肋混凝土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