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执行指南_第1页
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执行指南_第2页
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执行指南_第3页
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执行指南_第4页
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执行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执行指南TOC\o"1-2"\h\u7503第1章供应链管理概述 361401.1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373061.2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 316771.3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48496第2章生产计划制定 4184852.1生产计划的概念与类型 4111492.1.1按计划周期分类 51892.1.2按计划内容分类 5108012.2生产计划的制定流程与方法 5324472.2.1确定生产计划目标 5272722.2.2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 556962.2.3制定初步生产计划 59112.2.4生产计划的评估与审批 5289782.3生产计划的优化与调整 6129972.3.1生产计划的优化 633342.3.2生产计划的调整 69734第3章生产能力规划 655473.1生产能力的基本概念 6166383.2生产能力规划的方法与策略 645293.3生产能力扩展与调整 79029第4章物料需求计划 7123994.1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原理 772814.1.1物料需求计划的组成 7210774.1.2物料需求计划的计算方法 8260154.2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8258104.2.1制定物料需求计划 8297504.2.2执行物料需求计划 8139484.3物料需求计划的优化与控制 861474.3.1优化物料需求计划 8198004.3.2控制物料需求计划 826321第5章库存管理 9226385.1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9189905.1.1基本概念 9243455.1.2库存管理的目标 9266285.1.3库存管理方法 991355.2库存控制策略与应用 995035.2.1库存控制策略 1072745.2.2应用案例 10145675.3安全库存与订货点设置 10155605.3.1安全库存 10173555.3.2订货点设置 1023225第6章生产调度与控制 1097866.1生产调度的基本任务与方法 1057066.1.1基本任务 1010436.1.2方法 1181216.2生产进度控制策略 112496.2.1滚动计划法 11222896.2.2逐级控制法 11255876.2.3阶段性控制法 11229766.2.4紧急调整法 1113296.3生产异常处理与改善 11301506.3.1生产异常处理 12161246.3.2生产改善措施 1230573第7章供应链协同管理 1289797.1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性 12116877.1.1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 1247.1.2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 1288457.1.3缩短产品生产与交付周期 12241347.1.4提升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12124277.1.5增强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 1369407.2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1387677.2.1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13142107.2.2优化供应链结构与流程 13148807.2.3信息共享与数据协同 13255387.2.4协同库存管理 13103277.2.5建立激励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 13215957.3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实施与评估 13267447.3.1制定实施计划 1349527.3.2人员培训与团队建设 1335857.3.3监控与改进 13228747.3.4绩效考核与激励 1432196第8章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化 1450778.1信息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14173198.2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系统 14108348.3信息化实施策略与案例分析 1528511第9章生产计划与执行绩效评价 15252759.1生产计划与执行绩效评价指标 15307409.1.1产量完成率:衡量实际完成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比率,反映生产计划的执行程度。 1512659.1.2交货期准时率:衡量实际交货日期与客户要求交货日期的符合程度,体现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 15261269.1.3生产效率:衡量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反映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1682659.1.4库存周转率:衡量企业库存管理的效率,反映库存资金的利用情况。 16150659.1.5质量合格率:衡量生产过程中合格产品与总产出的比率,反映产品质量水平。 16106469.1.6生产成本控制:评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成本等。 1649989.2绩效评价方法与工具 1679219.2.1指标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各项绩效指标,找出生产计划与执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1676639.2.2鱼骨图:又称因果图,用于分析影响生产计划与执行绩效的各种因素,找出根本原因。 1616349.2.3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用于持续改进生产计划与执行过程。 163029.2.4柏拉图:用于分析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主要矛盾,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618049.2.5数据挖掘与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生产计划与执行过程中的潜在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 1668159.3绩效改进策略与应用 1662909.3.1优化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资源,调整生产计划,提高产量完成率和交货期准时率。 16153999.3.2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培训员工、改进工艺、引进先进设备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 16252939.3.3加强库存管理:优化库存结构,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 16157759.3.4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合格率,减少返工和退货现象。 16307329.3.5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采购成本控制、生产过程优化、能源管理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176509.3.6强化绩效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计划与执行的绩效。 179843第10章生产计划与执行的未来趋势 172419010.1智能制造与供应链管理 171669510.2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172200010.3创新驱动与供应链变革 17第1章供应链管理概述1.1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是一种涵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储存、物流配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企业管理活动。它强调企业内部及与企业外部供应商、分销商等合作伙伴之间的紧密协作,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化、效率最高化和客户满意度最大化。1.2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采购管理:负责原材料、零部件及其他资源的采购,保证供应链的源头稳定、高效。(2)生产管理:通过合理的生产计划与执行,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3)库存管理:控制库存水平,保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物料供应,降低库存成本。(4)物流管理:优化物流运输、仓储等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5)销售管理:通过市场分析、销售预测等手段,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6)售后服务: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3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1)数字化与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协同。(2)绿色供应链: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3)协同创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协同创新,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4)全球化:企业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5)风险管理:企业更加关注供应链风险,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6)客户导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客户满意度。第2章生产计划制定2.1生产计划的概念与类型生产计划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组织和合理安排的过程。它涵盖了产品生产的时间、数量、质量及成本等方面内容。生产计划的主要类型如下:2.1.1按计划周期分类(1)长期生产计划:通常指年度生产计划,其主要任务是确定企业的生产目标、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及生产布局等。(2)中期生产计划:一般指季度或月度生产计划,其主要任务是明确生产任务、生产进度、资源需求等。(3)短期生产计划:一般指周或日生产计划,其主要任务是安排具体的生产活动,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2.1.2按计划内容分类(1)综合生产计划:涵盖企业所有生产活动的计划,主要包括产品结构、生产规模、生产进度、资源配置等。(2)专项生产计划:针对某一特定生产任务或环节的计划,如新产品试制计划、设备维修计划等。2.2生产计划的制定流程与方法生产计划的制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2.1确定生产计划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预测,明确生产计划的目标,包括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成本等方面。2.2.2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收集企业内外部相关数据,如产品需求、生产能力、原材料供应、库存状况等,并进行整理和分析。2.2.3制定初步生产计划根据基础数据和计划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制定初步生产计划。常用方法如下:(1)预测法: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需求,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产品需求,进而制定生产计划。(2)比例法:根据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各产品的生产量。(3)线性规划法:在满足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求解生产计划的最优解。2.2.4生产计划的评估与审批对初步生产计划进行评估,包括生产成本、资源利用、生产进度等方面,以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经过审批后,形成正式生产计划。2.3生产计划的优化与调整生产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计划与实际生产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对生产计划进行优化与调整,以保证生产目标的实现。2.3.1生产计划的优化(1)资源优化:合理安排生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2)生产过程优化: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3)库存优化:合理控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2.3.2生产计划的调整(1)定期调整:根据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计划调整。(2)实时调整: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3)紧急调整:应对突发事件,如设备故障、原材料供应中断等,迅速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秩序的稳定。第3章生产能力规划3.1生产能力的基本概念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现有生产资源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它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计划的实施与执行。生产能力主要包括设计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设计能力是指企业在设计生产线时所规定的理论产出能力;实际能力是指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制于多种因素,实际可达到的产出能力;潜在能力是指企业在现有生产资源条件下,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提升等手段可挖掘的产出能力。3.2生产能力规划的方法与策略生产能力规划的目标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以下为几种常用的生产能力规划方法与策略:(1)预测法: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结合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制定生产能力规划。预测法主要包括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两种。(2)线性规划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建立生产能力的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最优的生产能力配置方案。(3)网络计划法:利用网络图表示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分析各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计算生产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等,从而确定生产能力的配置。(4)滚动计划法:将生产计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实现生产能力的动态平衡。(5)生产能力储备策略:在规划生产能力时,预留一定的富余能力,以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3.3生产能力扩展与调整生产能力的扩展与调整是企业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下为生产能力扩展与调整的几种方式:(1)内部扩展: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生产流程优化等手段,提高现有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产能力的提升。(2)外部扩展:通过兼并、收购、联盟等方式,整合外部资源,实现生产能力的扩张。(3)人力资源调整:通过招聘、培训、激励等手段,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生产效率。(4)设备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5)供应链协同: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合作伙伴协同,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整体生产能力。(6)柔性生产能力:建立柔性生产线,提高生产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第4章物料需求计划4.1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原理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MRP)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生产计划、库存情况和物料需求,对企业生产所需物料进行有效预测、规划和控制。物料需求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保证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及时供应,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4.1.1物料需求计划的组成物料需求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主生产计划: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任务,包括产品种类、数量和交货时间。(2)物料清单:列出生产某产品所需的所有物料及其结构层次。(3)库存状态:包括现有库存、在途库存、订单库存等,为物料需求计划提供实时数据。4.1.2物料需求计划的计算方法物料需求计划采用以下计算方法:(1)净需求计算:根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和库存状态,计算物料在特定时期的净需求。(2)时间窗计算:确定物料的采购、生产和入库时间,保证物料需求计划的有效执行。4.2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与执行4.2.1制定物料需求计划(1)收集数据:收集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状态等相关数据。(2)计算净需求: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运用计算方法,得到物料的净需求。(3)物料需求计划:根据净需求,确定物料的采购、生产和入库时间,物料需求计划。4.2.2执行物料需求计划(1)采购执行:根据物料需求计划,进行物料的采购工作。(2)生产执行:按照物料需求计划,组织生产,保证生产进度。(3)库存控制: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对库存进行动态管理,保证库存水平合理。4.3物料需求计划的优化与控制4.3.1优化物料需求计划(1)调整主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状况,适时调整主生产计划。(2)完善物料清单:定期检查和更新物料清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3)提高预测准确性:采用先进的预测方法,提高物料需求预测的准确性。4.3.2控制物料需求计划(1)监控执行情况:对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库存分析与调整:定期分析库存状况,调整物料需求计划,降低库存成本。(3)持续改进:通过不断优化物料需求计划,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水平。第5章库存管理5.1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与成本。本节将阐述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及常用方法。5.1.1基本概念库存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及供应过程中,为满足需求而储备的物品。库存管理则是指对企业库存进行有效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保证库存资源的合理利用。5.1.2库存管理的目标(1)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保证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市场需求,避免因缺货导致的生产中断或销售损失。(2)降低库存成本:通过合理控制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持有成本、运输成本及仓储成本。(3)提高库存周转率:加快库存的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5.1.3库存管理方法(1)定量订货法:根据固定的订货点进行库存补充,适用于需求稳定、易于预测的物品。(2)定期订货法:按照固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库存补充,适用于需求不稳定、难以预测的物品。(3)ABC分类法:根据物品的重要性、价值、需求等因素,将库存分为A、B、C三类,实施不同管理策略。(4)经济订货量(EOQ)模型:通过计算使总库存成本最小的订货量,实现库存优化。5.2库存控制策略与应用库存控制策略旨在保证库存水平处于合理范围内,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降低库存成本。5.2.1库存控制策略(1)零库存管理:通过精确预测、及时补货等手段,实现库存最小化。(2)联合库存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合作伙伴共享库存信息,协同管理库存。(3)精益库存管理:消除浪费,优化库存结构,提高库存周转率。5.2.2应用案例某制造企业采用ABC分类法对库存进行管理,将关键原材料、高价值零配件等划分为A类,实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和定期盘点;将通用型零部件、低价值物品划分为C类,实施宽松的库存控制;B类物品介于A类和C类之间,采取适度控制策略。5.3安全库存与订货点设置5.3.1安全库存安全库存是指为应对不确定因素(如需求波动、供应延迟等)而设置的额外库存。合理设置安全库存可以降低缺货风险,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5.3.2订货点设置订货点是指当库存水平降至某一特定值时,触发订货的库存量。订货点的设置应考虑以下因素:(1)需求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需求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需求量。(2)供应周期:考虑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保证库存水平在下一批货物到达前保持安全。(3)安全库存: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设置适当的安全库存。(4)订货量:根据经济订货量(EOQ)模型,确定每次订货的最佳数量。通过以上分析,企业可以合理设置安全库存与订货点,实现库存管理的优化。第6章生产调度与控制6.1生产调度的基本任务与方法生产调度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合理安排生产作业流程,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本节将阐述生产调度的基本任务及其方法。6.1.1基本任务(1)保证生产计划的实施:分析生产计划,制定合理的生产作业顺序,以保证生产计划的有效执行。(2)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合理的生产调度,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产品合格率。(4)提高设备利用率: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减少设备闲置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5)降低在制品库存:通过有效的生产调度,减少在制品的积压,降低库存成本。6.1.2方法(1)手工调度:根据生产计划,人工进行生产任务的分配和调整。(2)计算机辅助调度:利用计算机软件,如ERP、MES等系统,实现生产调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3)作业排序:根据生产任务的特点,采用合适的作业排序方法(如最短作业时间优先、最早交货期优先等),提高生产效率。6.2生产进度控制策略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任务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以下为几种常用的生产进度控制策略。6.2.1滚动计划法根据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调整生产计划,使计划始终保持适应性。6.2.2逐级控制法将生产计划分解为不同层次的任务,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级进行控制。6.2.3阶段性控制法将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生产进度进行控制。6.2.4紧急调整法当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生产任务,以保证生产进度不受影响。6.3生产异常处理与改善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影响生产进度的顺利进行。本节将探讨生产异常的处理方法及改善措施。6.3.1生产异常处理(1)设备故障:及时组织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设备故障对生产进度的影响。(2)物料短缺: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催促物料及时到货,或调整生产计划,优先生产对物料需求不高的产品。(3)人员不足: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对关键岗位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或通过加班、招聘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4)质量问题: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追溯、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保证产品质量。6.3.2生产改善措施(1)加强生产计划管理: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减少生产调度的困难。(2)优化生产流程:对生产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3)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4)强化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5)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生产异常,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第7章供应链协同管理7.1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协同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发挥着的作用。通过加强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与协作,企业能够实现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以及提升整体竞争力。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性:7.1.1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7.1.2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7.1.3缩短产品生产与交付周期7.1.4提升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7.1.5增强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7.2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策略与措施为了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企业需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2.1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设立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合作伙伴的绩效7.2.2优化供应链结构与流程分析供应链瓶颈,优化生产计划与物流配送推行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提高供应链灵活性7.2.3信息共享与数据协同建立供应链信息平台,实现实时信息共享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供应链潜在价值7.2.4协同库存管理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降低库存成本采用联合库存管理,提高供应链整体库存水平7.2.5建立激励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设立供应链协同管理激励机制,鼓励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实施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供应链整体风险7.3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实施与评估企业在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措施进行有效执行与评估,以保证协同管理目标的实现。7.3.1制定实施计划明确供应链协同管理目标、任务与责任分工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与时间表7.3.2人员培训与团队建设加强供应链协同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建立跨部门协同团队,提高协同执行力7.3.3监控与改进建立供应链协同管理监控体系,实时跟踪实施进度定期进行评估与总结,发觉问题并及时改进7.3.4绩效考核与激励设立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考核指标,评估实施效果结合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合作伙伴与员工,提升协同管理水平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提升整体竞争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企业应不断调整策略与措施,以适应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第8章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化8.1信息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与准确性:信息化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处理和传递生产计划与执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降低信息传递的时延和误差,保证供应链各环节协同运作。(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需求、预测市场,从而合理配置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3)提升决策效率:信息化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使得企业决策者能够更加迅速、科学地制定和调整生产计划。(4)增强供应链协同效应:信息化有助于加强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提高整体运作效率。8.2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生产计划管理模块:负责制定、发布和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任务有序进行。(2)生产执行管理模块:实时监控生产进度,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度和解决。(3)库存管理模块: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库存进行实时监控,优化库存结构。(4)质量管理模块: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5)设备管理模块: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提高设备利用率。(6)供应链协同模块:实现与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8.3信息化实施策略与案例分析企业在实施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化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明确信息化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明确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2)选择合适的软件和硬件平台:结合企业规模、业务特点和预算,选择合适的软件和硬件平台。(3)分阶段推进: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原则,分阶段推进信息化建设。(4)强化培训与考核: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案例分析:某制造企业为了提升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化水平,采用以下措施:(1)引入先进的生产计划与执行信息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度。(2)建立供应链协同平台,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的信息共享与协同。(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信息化系统的操作熟练度。通过以上措施,该企业成功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第9章生产计划与执行绩效评价9.1生产计划与执行绩效评价指标在生产计划与执行过程中,绩效评价起着的作用。以下为生产计划与执行绩效评价的几个关键指标:9.1.1产量完成率:衡量实际完成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比率,反映生产计划的执行程度。9.1.2交货期准时率:衡量实际交货日期与客户要求交货日期的符合程度,体现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9.1.3生产效率:衡量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反映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9.1.4库存周转率:衡量企业库存管理的效率,反映库存资金的利用情况。9.1.5质量合格率:衡量生产过程中合格产品与总产出的比率,反映产品质量水平。9.1.6生产成本控制:评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成本等。9.2绩效评价方法与工具为了准确、全面地评价生产计划与执行的绩效,企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与工具:9.2.1指标分析法:通过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