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安全生产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TOC\o"1-2"\h\u1784第一章总则 3247181.1编制目的与依据 3272051.1.1编制目的 3324231.1.2编制依据 336131.1.3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企业及生产经营单位。 357201.1.4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在生产、经营、建设、维修、安装、调试等过程中发生的安全生产的报告、调查和处理。 3175411.1.5本制度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在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中的职责、程序和责任追究。 3259361.1.6以人为本,保证人员安全。企业应将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保障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3166811.1.7报告及时、准确、完整。企业应建立健全报告制度,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上报有关部门。 3292821.1.8调查客观、公正、科学。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制度规定,客观、公正、科学地开展调查,查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4210171.1.9责任追究明确、严肃。企业应对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保证责任追究到位,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4214391.1.10整改措施有效、可行。企业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保证整改效果,防止再次发生。 4152631.1.11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与宣传教育。企业应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生产文化氛围。 44089第二章分类与分级 4142511.1.12类型 4144041.1.13分类依据 4239671.1.14分级标准 534651.1.15分级依据 575601.1.16报告时限 5202961.1.17报告内容 546081.1.18报告程序 626561.1.19报告要求 618004第三章报告程序 6120801.1.20报告的基本时限 6150081.1.21特殊情况下的报告时限 6127241.1.22报告的基本内容 6322531.1.23报告的详细内容 7193331.1.24口头报告 7140721.1.25书面报告 7304401.1.26网络报告 7299331.1.27其他报告方式 713138第四章调查组织 7145801.1.28调查组的组建原则 7263791.1.29调查组成员构成 8234281.1.30调查组工作分工 837901.1.31调查 8235531.1.32处理建议 8132181.1.33报告编写 8209331.1.34调查权 882511.1.35询问权 8129031.1.36现场勘查权 8232071.1.37建议权 9325911.1.38报告权 919470第五章调查程序 9155771.1.39现场保护的原则 940491.1.40现场保护的具体措施 9265111.1.41调查的组织 9277281.1.42调查的主要内容 9741.1.43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10192221.1.44原因分析的原则 10200211.1.45原因分析的内容 10295081.1.46原因分析的步骤 10117791.1.47责任认定的原则 1083031.1.48责任认定的内容 10163561.1.49责任认定的步骤 108522第六章处理与整改 1145951.1.50报告 11176271.1.51调查 1149101.1.52处理 11209951.1.53制定整改计划 12151741.1.54整改措施实施 12257661.1.55评估内容 12301431.1.56评估方法 1293981.1.57评估结果应用 124921第七章统计分析 12120111.1.58统计指标的定义与意义 13230001.1.59统计指标体系 1310111.1.60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 13220601.1.61统计分析的目的 13149361.1.62统计分析方法 13225281.1.63统计分析的步骤 13205981.1.64预警的定义与意义 1489521.1.65预警体系 14100331.1.66预警的实施 1422774第八章责任追究 1413133第九章应急预案与演练 1552521.1.67编制原则 1688551.1.68编制内容 1671451.1.69演练目的 16233581.1.70演练内容 1665471.1.71修订原则 17120431.1.72修订内容 1727883第十章附则 17,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为保证企业生产安全,规范安全生产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降低损失,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1.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企业职工伤亡报告和处理规定》;(4)《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5)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6)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第二节适用范围1.1.3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企业及生产经营单位。1.1.4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在生产、经营、建设、维修、安装、调试等过程中发生的安全生产的报告、调查和处理。1.1.5本制度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在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中的职责、程序和责任追究。第三节基本原则1.1.6以人为本,保证人员安全。企业应将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保障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1.1.7报告及时、准确、完整。企业应建立健全报告制度,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上报有关部门。1.1.8调查客观、公正、科学。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制度规定,客观、公正、科学地开展调查,查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1.1.9责任追究明确、严肃。企业应对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保证责任追究到位,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1.1.10整改措施有效、可行。企业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保证整改效果,防止再次发生。1.1.11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与宣传教育。企业应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生产文化氛围。第二章分类与分级第一节分类1.1.12类型企业安全生产按照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火灾:包括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火灾。(2)爆炸: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的爆炸。(3)中毒: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引起的中毒。(4)高处坠落:包括高处作业人员坠落造成的人身伤害。(5)机械伤害:包括机械设备、工具、零部件等造成的伤害。(6)电气:包括电气设备、线路等造成的电击、火灾等。(7)车辆:包括企业内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的。(8)环境污染:包括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对环境造成污染的。(9)其他:包括不属于上述类型的。1.1.13分类依据分类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的性质和特点。(3)的严重程度。(4)的波及范围。第二节分级1.1.14分级标准根据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企业安全生产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特别重大: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2)重大: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3)较大: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4)一般: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1.1.15分级依据分级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对环境的影响程度。(4)对社会的影响范围。第三节报告1.1.16报告时限发生后,企业应当立即启动报告程序,按照以下时限要求向有关部门报告:(1)特别重大:2小时内报告。(2)重大:4小时内报告。(3)较大:6小时内报告。(4)一般:12小时内报告。1.1.17报告内容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发生的时间、地点。(2)的性质、类型。(3)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4)发生的原因、经过。(5)现场采取的紧急措施。(6)报告单位、报告人及联系方式。1.1.18报告程序(1)发生后,现场负责人或者当事人应当立即向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报告。(2)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3)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向同级人民报告。(4)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向上级人民报告。(5)各级人民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报告。1.1.19报告要求(1)企业应当保证报告真实、准确、完整。(2)企业应当及时向涉及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通报情况。(3)企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处理工作。(4)企业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故意延迟报告。第三章报告程序第一节报告时限1.1.20报告的基本时限企业发生安全生产后,应严格按照以下时限要求报告:(1)发生安全生产后,现场负责人应当在发生后1小时内向企业负责人报告。(2)企业负责人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应急管理部门报告。1.1.21特殊情况下的报告时限在以下特殊情况下,报告时限可适当调整:(1)发生后,如涉及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火灾等紧急情况,应立即报告。(2)遇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按时报告的,应在恢复正常通讯后立即报告。第二节报告内容1.1.22报告的基本内容企业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2)类别、级别。(3)涉及的企业、部门、人员。(4)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情况。(5)发生的原因初步分析。(6)已经采取的救援措施及效果。(7)企业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1.1.23报告的详细内容在调查过程中,企业应提供以下详细内容:(1)发生的详细经过、原因分析。(2)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3)涉及的设备、设施、工艺等情况。(4)调查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第三节报告方式1.1.24口头报告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企业负责人报告基本情况。1.1.25书面报告企业负责人应在接到口头报告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撰写书面报告,并在规定时限内提交给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应急管理部门。1.1.26网络报告企业可通过应急管理部门指定的网络报告系统,在线提交报告。1.1.27其他报告方式根据发生的具体情况,企业可采取现场报告、传真、邮件等多种方式报告。同时企业应保证报告途径畅通,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上报。第四章调查组织第一节调查组的组成1.1.28调查组的组建原则调查组应按照的性质、级别和影响范围,由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织成立。调查组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调查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1.1.29调查组成员构成(1)调查组组长:由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担任,负责组织、协调和领导调查工作。(2)调查组专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调查,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3)调查组工作人员:负责具体调查任务的执行和资料收集。1.1.30调查组工作分工调查组应根据调查的需要,合理分工,明确各成员职责。调查组组长负责总体协调,调查组专家负责提供专业指导,调查组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实施。第二节调查组的职责1.1.31调查(1)调查发生的经过、原因和损失情况。(2)分析的性质、类别和级别。(3)查明责任人及责任程度。1.1.32处理建议(1)提出处理意见,包括对责任人的处罚建议。(2)提出防范措施,避免类似的再次发生。1.1.33报告编写(1)编写调查报告,包括调查过程、结果和处理建议。(2)报告应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第三节调查组的权限1.1.34调查权调查组有权查阅与有关的各种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现场资料、技术资料、管理资料等。1.1.35询问权调查组有权询问与有关的单位、个人,了解情况。1.1.36现场勘查权调查组有权对现场进行勘查,提取相关证据。1.1.37建议权调查组有权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1.1.38报告权调查组有权向有关部门报告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第五章调查程序第一节现场保护1.1.39现场保护的原则企业发生安全生产后,现场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现场安全、及时救援、保护证据、防止扩大。1.1.40现场保护的具体措施(1)封锁现场: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封锁现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2)设立警戒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立警戒线,保证现场安全。(3)保护现场:对现场进行保护,避免破坏现场的原貌,保证调查的准确性。(4)采集证据: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采集相关物证、书证等证据。(5)指导救援:在保证现场安全的前提下,指导救援人员进行救援工作。第二节调查1.1.41调查的组织(1)成立调查组:企业应成立调查组,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参加。(2)调查组成员的要求:调查组成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保证调查的客观、公正、准确。1.1.42调查的主要内容(1)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2)原因;(3)造成的损失和影响;(4)的性质;(5)责任。1.1.43调查的方法和步骤(1)调查取证:通过现场勘查、询问当事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收集发生的证据。(2)分析原因:对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查找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3)查明性质:根据原因,判断的性质,如责任、非责任等。(4)认定责任:根据调查结果,认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第三节原因分析1.1.44原因分析的原则原因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严谨。1.1.45原因分析的内容(1)直接原因:导致发生的直接原因,如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2)间接原因:导致发生的间接原因,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培训不到位等。(3)深层次原因:导致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如企业安全生产观念落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等。1.1.46原因分析的步骤(1)查明经过:了解发生的经过,梳理发生的各个环节。(2)分析原因:对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3)提出整改措施:针对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防止类似的再次发生。第四节责任认定1.1.47责任认定的原则责任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依法依规。1.1.48责任认定的内容(1)责任单位:认定发生的责任单位,包括企业、部门、班组等。(2)责任人:认定发生的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及领导责任。(3)责任的划分:根据原因和责任人的职责,划分责任等级。1.1.49责任认定的步骤(1)查明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查明原因。(2)认定责任:根据原因,认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3)提出处理建议:针对责任,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如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4)送达处理决定:将处理决定送达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并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第六章处理与整改第一节处理1.1.50报告(1)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生时间、地点、性质、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基本情况。(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企业主要负责人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1.1.51调查(1)企业应成立调查组,对进行调查。调查组应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人员组成。(2)调查组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调查:(1)现场勘查:调查组应在发生后24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现场勘查,收集相关证据。(2)询问笔录:调查组应对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员进行询问,制作询问笔录。(3)技术鉴定:调查组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分析原因。(4)分析原因:调查组应根据现场勘查、询问笔录、技术鉴定等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处理建议。1.1.52处理(1)企业应根据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包括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措施。(2)企业应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3)企业应按照调查组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第二节整改措施1.1.53制定整改计划(1)企业应在处理后15日内,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责任单位、整改期限等。(2)整改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2)责任人处理结果。(3)整改具体措施。1.1.54整改措施实施(1)企业应按照整改计划,组织相关部门实施整改措施。(2)整改措施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整改措施落实到位。(3)整改完成后,企业应组织验收,保证整改效果。第三节整改效果评估1.1.55评估内容(1)整改效果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1)整改措施实施情况。(2)再次发生概率。(3)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情况。(4)员工安全意识提高情况。1.1.56评估方法(1)企业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整改效果评估:(1)现场检查:检查整改措施实施情况。(2)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整改效果的认可度。(3)数据分析:分析整改期间发生情况,评估整改效果。1.1.57评估结果应用(1)企业应根据评估结果,对整改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整改效果。(2)企业应将评估结果报告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评价依据。第七章统计分析第一节统计指标1.1.58统计指标的定义与意义统计指标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安全生产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趋势。统计指标对于指导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1.59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1)发生频率指标: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次数,如年发生率、月发生率等。(2)严重程度指标:反映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如损失金额、伤亡人数等。(3)类型指标:反映发生的类型,如火灾、机械伤害等。(4)责任指标:反映发生的原因,如人为因素、设备故障等。1.1.60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发生情况。(2)科学、合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统计计算。(3)简洁、明了: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应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应用。第二节统计分析1.1.61统计分析的目的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找出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1.62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如发生次数、类型等。(2)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生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与设备老化、人员操作不当等因素的关系。(3)趋势分析:分析发生趋势,预测未来发生的可能性。(4)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影响发生的各种因素,找出发生的根本原因。1.1.63统计分析的步骤统计分析的步骤如下:(1)数据收集:收集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数据。(2)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3)数据分析: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的规律和原因。(4)结果报告:撰写统计分析报告,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参考。第三节预警1.1.64预警的定义与意义预警是在发生前,通过监测和预测,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降低发生的风险。1.1.65预警体系预警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1)预警指标:根据发生的规律和原因,确定预警指标,如设备运行状态、人员操作水平等。(2)预警阈值:根据预警指标设定预警阈值,当指标值达到或超过阈值时,发出预警信号。(3)预警信号传递:将预警信号传递给相关责任人,保证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响应。1.1.66预警的实施预警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时监测:对预警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2)及时响应:对预警信号进行及时响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3)持续改进:根据预警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预警体系,提高预警效果。第八章责任追究第一节追究责任第一条为保障企业生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节追究责任的相关规定。第二条责任追究应遵循实事求是、公正公平、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第三条责任追究范围包括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有关岗位人员。第四条责任的认定应依据调查结果,综合考虑发生的原因、性质、后果及责任人职责等因素。第五条责任追究应依法依规进行,保证责任到人、处理到位。第二节处理责任人第六条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应根据性质、情节严重程度、责任人职责等因素,依法依规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第七条对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应根据损失、责任人责任大小等因素,依法依规确定罚款金额。第八条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时,应充分考虑其悔改表现,对积极采取措施减轻损失、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员,可适当减轻处罚。第九条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应严格按照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程序进行,保证处理决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第三节责任追究程序第十条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责任追究程序,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第十一条调查组应按照调查相关规定,全面、客观、公正地开展调查,查明原因、性质、后果及责任人。第十二条调查组应在调查结束后,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提交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责任人认定及处理建议。第十三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根据调查报告,依法依规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告企业主要负责人。第十四条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审核责任人处理决定,并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部门报告处理结果。第十五条企业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档案,对责任人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和备案。第十六条企业应加强对责任追究工作的监督,保证责任追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第九章应急预案与演练第一节应急预案编制1.1.67编制原则企业应按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总结经验试题及答案交流
-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试题及答案中小学资格笔试
- 医学知识考试考察形式的细致分析与复习建议试题及答案
- 突破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难关试题及答案
- 华医网检验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采购管理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一中、隆回一中、武冈二中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入学测试(四)物理试题试卷
- 湖南省常德市淮阳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物理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六年级品社下册《可怕的物种入侵》教学设计1 苏教版
- 2025-2030中国电子冰箱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融资研究报告
- 丰田的品质管理及案例分析(56页)ppt课件
- 旅游投资简要概述PPT通用课件
- 空气轴承技术培训教程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前招生综合测评试卷及答案
- 新标日初级上考试试卷试题(1-7-10课)
-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知识讲解
- 新生儿听力筛查PPT幻灯片课件
- 雷诺护坡专项施工方案
- 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 商业发票模板(INVOICE)
- 美国EPA通用土壤筛选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