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耕作管理规范手册_第1页
三农田耕作管理规范手册_第2页
三农田耕作管理规范手册_第3页
三农田耕作管理规范手册_第4页
三农田耕作管理规范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耕作管理规范手册TOC\o"1-2"\h\u30652第1章耕作准备 3266011.1土地选择与规划 39801.1.1土壤类型选择 3116321.1.2地块位置与面积 3124031.1.3土地平整 3191.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160461.2.1灌溉设施 451491.2.2排水设施 4212481.2.3道路建设 4163751.2.4农田防护林 416971.2.5农田水利设施维护 4109141.2.6农田土壤改良 413460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4233132.1土壤类型与特性 4266362.2土壤改良措施 560062.3土壤肥力维护 516155第3章种植规划与布局 5152813.1品种选择与搭配 5275983.1.1品种选择原则 6103753.1.2品种搭配方法 638683.2种植模式与密度 6146713.2.1种植模式 6174893.2.2种植密度 6235973.3轮作制度 6104653.3.1轮作原则 623343.3.2轮作周期 6194003.3.3轮作模式 6303003.3.4轮作作物选择 62265第4章播种与育苗 773954.1播种时间与方法 7142604.1.1确定播种时间 7302394.1.2播种方法 749224.2育苗技术与管理 7256084.2.1育苗土准备 796454.2.2播种 7325774.2.3育苗管理 79962第5章灌溉与排水 889405.1灌溉水源与方式 8259515.1.1水源选择 831495.1.2灌溉方式 8224325.2灌溉制度 8216305.2.1灌溉时期 891715.2.2灌溉定额 8319305.2.3灌溉次数 849355.2.4灌溉水质 8189545.3排水系统 9235365.3.1排水设施 9213435.3.2排水标准 9139875.3.3排水系统维护 9320835.3.4雨水收集与利用 912353第6章农药与化肥使用 9146376.1农药选择与安全使用 9218146.1.1农药种类选择 9186576.1.2农药使用规范 946006.1.3农药安全使用要点 961726.2化肥种类与施用技术 9144376.2.1化肥种类选择 10313886.2.2施用技术要点 10228356.3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10251906.3.1农药减量 10229996.3.2化肥减量 10298506.3.3增效措施 1012927第7章病虫害防治 10230287.1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10238387.1.1监测方法 10205347.1.2预报技术 1014347.1.3预警体系 11276697.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11196097.2.1生物防治 11141787.2.2化学防治 11147187.3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 11300707.3.1物理防治 1175767.3.2农业防治 1126686第8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11311308.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115918.1.1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11163228.1.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258658.2农田水土保持 12246758.2.1农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12242828.2.2农田水土保持措施 12152848.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285988.3.1农业化学品合理使用 12110198.3.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30818.3.3生态农业发展 139451第9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 13191719.1收获时间与方法 13231849.1.1确定收获时间 13277689.1.2收获方法 13253169.2农产品预处理与储藏 13282639.2.1预处理 13261059.2.2储藏 13157779.3农产品运输与销售 1455059.3.1运输 14254829.3.2销售 1425053第10章农田耕作管理与评价 141262310.1耕作制度与农事操作 14631910.1.1耕作制度概述 1466610.1.2主要农事操作 141667610.2农田生产效益评价 151518910.2.1评价指标 152746210.2.2评价方法 152710.3农田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践 15488110.3.1农田保护与改良 152649510.3.2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153204910.3.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5470210.3.4农业科技支撑 16第1章耕作准备1.1土地选择与规划1.1.1土壤类型选择在选择耕作土地时,应充分考虑土壤类型。优先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酸碱度适中的地块。对于不同作物,需根据其对土壤类型的需求进行合理搭配。1.1.2地块位置与面积地块应选择交通便利、光照充足、水源方便的区域。同时根据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作物种植需求,合理规划地块面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1.1.3土地平整对所选地块进行土地平整,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保证地块表面平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田间管理。1.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1.2.1灌溉设施根据地块特点和作物需求,建设灌溉设施。包括水源选择、输水管道布局、喷灌或滴灌设备配置等,保证农田灌溉的便捷、高效。1.2.2排水设施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地下排水管等,保证农田在雨季或灌溉后能够及时排除多余水分,避免作物受涝。1.2.3道路建设规划农田道路,便于农用机械和人员通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道路建设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避免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1.2.4农田防护林在农田周边适当位置种植防护林,以减少风蚀、提高土壤湿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1.2.5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1.2.6农田土壤改良针对土壤存在的问题,如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对于合理管理和改良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田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黑土: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2)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质地疏松,透水性好,但容易发生水土流失。(3)红土:分布在南方地区,酸性较强,质地粘重,养分含量较低。(4)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具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和肥力水平。(5)盐碱土:分布在沿海及内陆盐碱地区,土壤盐分含量高,对作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2.2土壤改良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1)黑土:加强有机肥料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结构。(2)黄土: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3)红土: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客土改土,改善土壤质地。(4)水稻土:推广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含量;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5)盐碱土:采用排水、冲洗等方法降低土壤盐分;选用耐盐碱作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2.3土壤肥力维护土壤肥力是土壤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维护土壤肥力,是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1)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能力,科学施用化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2)有机物料还田:将作物秸秆、绿肥等有机物料翻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轮作与间作:通过轮作、间作,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4)深松与深耕:适时进行深松和深耕,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5)保持土壤水分: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6)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避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土壤质量的损害。第3章种植规划与布局3.1品种选择与搭配3.1.1品种选择原则在选择作物品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市场需求、种植技术水平及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产量稳定、品质优良、适应当地市场的品种。3.1.2品种搭配方法根据作物生长周期、茬口安排、市场需求及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实现周年生产供应。同时注意不同品种间的生育期、植株高矮、根系深浅等因素,避免相互影响。3.2种植模式与密度3.2.1种植模式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栽培技术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如单作、间作、套作等。种植模式应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病虫害发生。3.2.2种植密度合理密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栽培技术水平及预期产量,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生长,应避免盲目追求高密度。3.3轮作制度3.3.1轮作原则轮作制度应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土壤肥力、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轮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实现可持续发展。3.3.2轮作周期根据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和消耗,合理确定轮作周期。一般轮作周期为23年,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调整。3.3.3轮作模式制定合理的轮作模式,避免同科作物连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注意轮作作物之间的生态关系,选择相互促进的作物组合,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3.3.4轮作作物选择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选择适宜的轮作作物。优先选择对土壤肥力有改善作用的作物,如豆科作物、绿肥作物等。同时注意轮作作物的生育期、根系深浅等因素,保证轮作效果。第4章播种与育苗4.1播种时间与方法4.1.1确定播种时间播种时间的确定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及品种特性进行。一般情况下,春季播种应在日均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时进行;秋季播种则应在日均温度降至18℃以下前完成。同时要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寒潮、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播种。4.1.2播种方法(1)条播:适用于大多数作物,如小麦、玉米等。条播有利于作物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2)撒播:适用于种子较小、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如豆类、油菜等。撒播要求种子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缺苗断垄现象。(3)点播:适用于种子较大、种植密度较低的作物,如棉花、花生等。点播有利于节省种子、减少间苗工作量。4.2育苗技术与管理4.2.1育苗土准备育苗土要求肥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无病虫害。可选用园土、腐殖土、农家肥等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4.2.2播种(1)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应根据种子大小、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确定,一般为种子直径的23倍。(2)播种密度:播种密度应根据作物品种、种植方式及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以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适宜的群体结构。4.2.3育苗管理(1)温度管理:保持育苗棚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低温冻害或高温灼伤。(2)水分管理:根据土壤湿度及作物生长需求,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3)光照管理:保证充足的光照,促进作物光合作用,提高秧苗素质。(4)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发觉病虫害及时防治,保证秧苗健康。(5)炼苗:在移栽前1015天,逐渐降低育苗棚内温度和湿度,增强秧苗的抗逆性,提高移栽成活率。第5章灌溉与排水5.1灌溉水源与方式5.1.1水源选择农田灌溉水源主要包括地下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应根据地理位置、水资源条件及农田需水量,合理选择水源,保证灌溉用水的稳定与质量。5.1.2灌溉方式农田灌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面灌溉:包括畦灌、沟灌、淹灌等,适用于大多数作物和地形。(2)喷灌: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及经济作物。(3)滴灌: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节水效果显著,适用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和设施农业。(4)微灌:类似于滴灌,但水流量更小,适用于幼苗和精细作物。5.2灌溉制度5.2.1灌溉时期根据作物生长期、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灌溉时期,保证作物水分需求得到满足。5.2.2灌溉定额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避免水分浪费。5.2.3灌溉次数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灌溉次数,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5.2.4灌溉水质保证灌溉水质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因水质问题影响作物生长。5.3排水系统5.3.1排水设施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合理布局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排水渠、泵站等。5.3.2排水标准根据农田排水需求,制定合理的排水标准,保证农田排水畅通,降低渍害风险。5.3.3排水系统维护定期检查排水设施,发觉问题及时修复,保证排水系统正常运行。5.3.4雨水收集与利用在排水系统中,可设置雨水收集设施,用于非灌溉期农田灌溉或其它用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6章农药与化肥使用6.1农药选择与安全使用6.1.1农药种类选择根据作物病虫害种类、发生时期和抗性情况,合理选择农药种类。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以减缓害虫和病原体的抗药性发展。6.1.2农药使用规范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进行使用,遵守农药使用剂量、使用时期、使用方法及安全间隔期等规定。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批准的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6.1.3农药安全使用要点(1)配制农药时,应穿戴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吸入农药雾滴。(2)农药喷洒应选择在风力较小、气温适宜的时段进行,避免在高温、雨前、雾天和强风天气喷药。(3)喷洒农药时,应遵循先低后高、先内后外的原则,防止农药飘移和污染非靶标生物。6.2化肥种类与施用技术6.2.1化肥种类选择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生育期特点,合理选择氮、磷、钾等化肥种类。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等环保型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6.2.2施用技术要点(1)基肥:在播种前施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基肥应充分腐熟,避免烧根。(2)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分次适量施入化肥,避免一次性过量施用。(3)叶面肥:在作物生长关键期,选用适宜浓度的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补充作物营养。6.3农药化肥减量增效6.3.1农药减量(1)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方法,降低农药依赖程度。(3)提高农药利用率,选用高精度喷头和适宜的喷洒方式,减少农药流失。6.3.2化肥减量(1)优化施肥结构,加大有机肥、生物肥等替代化肥的力度。(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化肥精准施用。(3)增强土壤调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流失。6.3.3增效措施(1)推广农作物抗病抗虫品种,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3)开展农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第7章病虫害防治7.1病虫害监测与预报7.1.1监测方法采取田间调查、诱捕器监测、灯光诱集等手段,对农田病虫害进行系统监测。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病虫害发生趋势。7.1.2预报技术运用病虫害发生规律、气候变化、作物生长状况等因素,进行病虫害发生预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提高预报准确率。7.1.3预警体系建立病虫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7.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7.2.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等生物制剂进行病虫害防治。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7.2.2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合理使用。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范,防止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7.3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7.3.1物理防治采用覆膜、防虫网、诱杀灯等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针对不同病虫害特点,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治方法。7.3.2农业防治优化作物布局,实行轮作、间作,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推广抗病虫害品种,减少病虫害发生。注意:本章内容旨在提供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具体应用时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8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8.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8.1.1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农田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对于抵抗病虫害、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8.1.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合理轮作:通过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提高。(2)间作套种: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两种或以上作物,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保护天敌:合理利用天敌资源,控制农田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4)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农田周边或农田内部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8.2农田水土保持8.2.1农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农田水土保持是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8.2.2农田水土保持措施(1)梯田建设:在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降低坡度,减少水土流失。(2)植被覆盖:种植适宜的草种或作物,增加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3)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4)合理耕作:采用深松耕、少免耕等耕作方式,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8.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8.3.1农业化学品合理使用(1)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化肥,减少过量施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2)农药减量:优先采用生物农药、低毒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等方式,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畜禽粪便处理:采用发酵、堆肥等方法处理畜禽粪便,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8.3.3生态农业发展(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发展有机农业: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第9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9.1收获时间与方法9.1.1确定收获时间农产品的收获时间对其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作物种类、成熟度、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9.1.2收获方法合理的收获方法有助于降低农产品损伤,提高品质。具体收获方法如下:a.人工收获:适用于劳动强度较小、对作物损伤较低的作物,如蔬菜、水果等。b.机械收获:适用于种植面积大、劳动力短缺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等。c.适时收获: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成熟度,选择最佳时期进行收获。9.2农产品预处理与储藏9.2.1预处理收获后的农产品应进行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a.清洁:去除农产品表面的泥土、杂质等,保持清洁。b.分级:根据农产品的大小、形状、色泽等,进行分级,保证产品品质。c.修整:对农产品进行修整,去除病斑、虫蛀等不良部分,提高商品价值。9.2.2储藏合理的储藏条件对保持农产品品质。以下为储藏要点:a.温度:根据不同农产品,控制适宜的储藏温度,延长保质期。b.湿度: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农产品失水或霉变。c.气体成分:控制储藏环境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延缓农产品衰老。d.防虫、防霉:定期检查储藏场所,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防治虫霉。9.3农产品运输与销售9.3.1运输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装卸轻拿轻放,避免农产品损伤。b.保持运输工具清洁,避免交叉污染。c.根据农产品特性,采取适当的包装和保温措施,保证产品品质。9.3.2销售销售环节对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销售建议:a.选择适宜的销售渠道,如农贸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b.加强产品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c.注重农产品售后服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d.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销售策略,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