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考衔接-回归课本熟记常见文化词语的含义_第1页
语文教考衔接-回归课本熟记常见文化词语的含义_第2页
语文教考衔接-回归课本熟记常见文化词语的含义_第3页
语文教考衔接-回归课本熟记常见文化词语的含义_第4页
语文教考衔接-回归课本熟记常见文化词语的含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回归课本熟记常见文化词语的含义教学目标掌握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的技巧与方法教学重点回归课本熟记常见文化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答题方法,熟练运用整理积累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教学过程一课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词语的主要方面方法一回归课本,分类识记古代文化词语,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比如,2021年全国甲卷“庙社”一词,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其关联词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庙”和“社”的义项与高考设题选项相近。这类词语的考查,凸显与教材的衔接之紧密。对这类词语含义的把握,积累是最好的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分类识记。如可利用新教材整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识。(一)名号、称谓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❶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❷称字、号、谥号、书室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1)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3)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称书室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❸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梅花岭记》)(2)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❹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❺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动动口读读背背下面的相关解释,圈画出识记要点。1.“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如: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差事,工作。本句中是对秦伯的敬称。2.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用于尊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古代帝王使用的谦称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等。3.“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其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4.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名。如“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5.是对人的鄙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6.古人用以代指本人名字。7.做官的。如“人牧”,即人君。古代指统治百姓的国君。《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8.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君子”指当时的统治者。后来指有道德的人。动动手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表扬性称号叫谥号。C.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这是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D.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二)官职、官署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权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❶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宰相)。清代有军机处,亲王、大学士、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❷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动动口读读背背下面的相关解释,圈画出识记要点。1.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2.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3.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转调叫转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及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6.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动动手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官吏奖惩任免诸事。D.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清代为知县别称。(三)宗法、礼俗❶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按嫡庶、血统形成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物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❷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❸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要继承始祖的爵位,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❹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❺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以外的嫡子和小妻(妾)所生的庶子。❻亲戚“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❼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按《老子》说,指父母、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❽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称父族、母族、妻族。❾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动动口读读背背下面的相关解释,圈画出识记要点。1.“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牛、羊、猪三牲全备,叫“太牢”。)2.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4.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5.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详,称为“修禊”。6.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天子的宗庙。7.期功:古代服丧的亲族。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动动手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需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B.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C.觐,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D.执手,同“拱手”,和现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见于《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四)天文、历法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2.岁在癸丑。(《兰亭集序》)3.七月既望。(《赤壁赋》)4.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5.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7.仲秋至冬。(《归去来兮辞》)动动口读读背背下面的相关解释,圈画出识记要点。1.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2.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五十年称“癸丑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3.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4.斗宿和牛宿。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5.“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日落以后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间,一般是指19点至21点。“人定”,是亥时,夜深人静的时候,21点至23点。7.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季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动动手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黄昏”在“人定”之前。B.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C.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D.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五)古代地理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3.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5.南取汉中。(《过秦论》)6.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7.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动动口读读背背下面的相关解释,圈画出识记要点。1.“路”,宋元时行政区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2.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关中。3.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此处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4.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5.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兴元,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地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6.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7.“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动动手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B.长江在古代是重要的地理方位词,如“江表”“江左”“江东”,均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C.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六)民俗、节日1.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2.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3.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4.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吾妻归宁。(《项脊轩志》)7.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动动口读读背背下面的相关解释,圈画出识记要点。1.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2.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3.古代坐具。4.黑色单衣。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①古时学子所穿之服;②借指学子、书生;③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后借指失意的官员;④泛指官职卑微。5.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6.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7.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动动手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腊日”,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B.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C.“初七”,农历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D.“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七)文化、科举科举❶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度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例如:(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2)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❷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三级(见下表)。明清科举简表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举人贡士进士日期(农历)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二(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❸学校与教师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例如: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助教等。例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动动口读读背背下面的相关解释,圈画出识记要点。1.通常指封建君主到达某地,也叫巡幸。也可以指皇帝对妻妾的宠爱。此处为后一种意思。2.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还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时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地看,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其说成是杜鹃啼的血。4.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侵扰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等)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故被称为“战国四公子”。5.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6.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文体。因为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7.《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自己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因此擒获杜回。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动动手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B.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及第后考生对考官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C.《促织》中“操童子业”即“童试”、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D.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其他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2.黄泉下相见。(《孔雀东南飞》)3.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4.故不积跬步。(《劝学》)5.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动动口读读背背下面的相关解释,圈画出识记要点。1.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主要体裁有“歌”“行”“吟”。2.在汉文化圈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中原地区墓穴挖掘偶遇出水混合黄土如黄泉,故古人以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又称九泉、九泉之下,九在古代常表示极、多之意,九泉指深不见底的地下,地下极深处即所谓黄泉。3.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4.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5.也作“连横”,战国时张仪的政治主张,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