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九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期末质量检测联考+历史试卷答案_第1页
四川省九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期末质量检测联考+历史试卷答案_第2页
四川省九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期末质量检测联考+历史试卷答案_第3页
四川省九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期末质量检测联考+历史试卷答案_第4页
四川省九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期末质量检测联考+历史试卷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答案第1页(共7页)历史试题命题立意说明及答案详解1.A【解析】本题以商周时期统治思想的变迁创设情境,考查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宗天尚鬼,到西周时期,统治者敬天而保民,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时期出现早期民本思想,治国理念中的理性色彩增强,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出现早期民本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价值,排除C项;据材料“西周统治者则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既要‘敬天》又要‘保民》”可知,西周统治者并未摈弃对鬼神的崇拜,排除D项。2.B【解析】本题以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创设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动。据材料可知,原有公社聚族而居被打破,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形成了“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局面,农业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集体协作到家庭个体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战国时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土地制度的变化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3.C【解析】本题以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创设情境,考查史学方法和史料价值。据材料,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秦律内容比《法经》广泛,与《史记》关于秦律内容的记载不同,多种史料的使用扩展了对秦律内容的认知,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徭律》有关征发徭役的内容与《史记》记载的内容不同,不能印证《史记》记载的内容,排除A项;轻罪重刑是秦律的刑罚原则,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秦朝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是指在专制集权统治下,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军事活动,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4.D【解析】本题以汉武帝前期面临的经济问题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均输平准政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题干中的问题,汉武帝采取均输平准政策,加强了物资运输和市场物价的调控,打击富商大贾,故选D项;新的监察制度指的是刺史制度,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地方“强宗豪右”和诸侯王国,而非针对题干中的问题,排除A项;任用酷吏治理地方,针对的是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与题干陈述的问题无关,排除B项;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针对的是当时币制混乱,郡国铸币使地方豪强实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与题干陈述的问题无关,排除C项。5.C【解析】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经济、政治交往创设试题情境,考查该时期国家的统一趋势。据材料北魏“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无远不至”可看出南北之间经济往来频高二历史答案第2页(共7页)繁联系密切,由南北朝之间国书往来中措辞的修改“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可看出南北政权间认同感增强,反映出当时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显示的是南北之间经济往来频繁、政权之间认同感增强,而“民族隔阂已经消除”的表达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6.A【解析】本题以唐朝安史之乱后税收制度的变化创设情境,主要考查两税法。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租庸调制存在严重弊端,所以唐德宗时期实施了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转而舍人税地,这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税源,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均田制的瓦解是实施两税法的原因而非后果,B项因果倒置,故排除;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实际上已不再限制土地兼并,因此两税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由于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转而舍人税地,因此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7.B【解析】本题以唐中后期至宋初福建税场的图文材料创设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及该地区的社会治理。唐中后期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将很多税场升为县,朝廷派遣官吏到此治理,据图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由场升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宋代主要分布在西部,说明该地区社会治理渐趋深入,故选B项。由图可知,税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说明该地区东部经济比西部发达,而非协调发展,故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五代,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移民聚集导致新县增置,而非新县增置招徕移民聚集,故排除8.D【解析】本题以《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用词统计设计试题情境,考查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所有者”的用词较多,反映了此时对物品所有权的重视,这是古巴比伦奴隶制私有经济发展的结果,故本题选D;材料虽提到“自由人”的使用频率最高,但主要是为了区分自由人和奴隶,而非强调公民的自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当时古巴比伦王国王权与神权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和框架,不能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备,故排除C项。9.D【解析】本题以《掷铁饼者》图文材料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古希腊艺术。据图可知,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故选D;“神人同形同性”是古希腊神话中神的特点,而该雕塑作品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与神无关,故排除A;该作品展现的是掷铁饼的运动感和人体的健美、力量,而不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故排除B;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每个公民可以通过抽签方式,担任一定的官职,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四(五)百人议事会等机构,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故排除C。10.A【解析】本题以近代科学的两大基因创设情境,考查中世纪基督教对西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随着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其所蕴涵的理性精神亦随之式微,经院哲学(一种基督教神学)是在基督教信仰吸收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基督教学说,西方近代哲学、自然科学亦是直接从其中孕育而生的,故选A项;中世纪,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形式逻辑)仅是为论证基督教教义服务的,而并非基督教的精神内核,18世纪的启蒙运动才以“理性”作为精神内核,故排除B项;是古希腊哲学传统长期依附于基督教,而非基督教长期依附于古希腊哲学传统,故排除C项;中世纪,自然哲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前身)曾长期依附于宗教神学,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独立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故排除D项。11.B【解析】本题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创设情境,考查华工为该铁路的修剪所作的贡献。从华工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和华工牺牲人数,可看出华工在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修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美国后续西部开发创造了有利的交通条件,故选B项;1861年,南北矛盾激化美国内战爆发,这主要是由于奴隶制存废和关税等问题,而非美国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故排除A项;1865年,内战结束,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排除C项;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而非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排除D项。12.C【解析】本题以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及其分配占比设置情境,考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动。1975年—1994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累计额呈增长趋势,且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逐渐上升,可知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推动了东道国产业升级,促使第三产业的就业增加,改变了世界劳动力市场结构,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其他经济力量的崛起和发展情况,不能看出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增强,故排除A项;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80年代,先后走出了“滞胀”危机,排除B项;世贸组织成立于199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13.C【解析】本题以学者对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行迹考证创设情境。考查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该作者在考证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行迹时,将《马可●波罗行纪》和多个其他史料进行研究和比较,进一步去伪存真,接近历史真实,这体现了史料互证原则,故选C;相较于民间文书,官方史书文献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权威性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政治性,不能一概而论,故排除A;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排除B;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排除D项。14.B【解析】本题以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的观点创设情境,考查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签订“五月花号公约”的清教徒正是奉加尔文教义,并用加尔文主义塑造了清教徒的精神气质,其核心理念,如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巅之城等,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政治文化,奠定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因此加尔文被认为是“美国真正的创始人”,故选B项;在美国,宗教与政治制度虽然具有密切关系,但宗教作为公民私人信仰事务不能侵入国家所代表的政治领高二历史答案第3页(共7页)高二历史答案第4页(共7页)域和公共事务领域,不能与政治权力形成竞争或结盟关系,只能在自身范围内依法开展活动,只有在这个领域内才有宗教自由可言,故排除A项;美国宪法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故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史学家们普遍认同的只是“美国文化深受加尔文教影响”这一观点,而非对独立战争评价一致,故排除D项。15.D【解析】本题以五四前后社会思潮的变化创设情境,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使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认识加深,使得国人开始由向西方学习到转而“以俄为师”,关注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故选D项;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知识界爆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主张点滴的改造,赞成资本主义道路,陈独秀主张整体革新肯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道路并未被完全否定,排除B项;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且与本题无关,故排除C项。16.A【解析】本题以“数字图书馆”设置创设情境,考查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据材料“法国开始将其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00万册图书数字化”“成立G7全球数字图书馆集团”“目标是组织一个大型人类知识的虚拟馆藏,通过网络为公众服务”并结合所学可知,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载体,使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故选择A项;结合所学可知,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图书为可移动文物,不属于文化遗产范畴,且材料只涉及7国而不是各国,故排除B项;材料中七国集团为文化范畴的数字图书馆集团,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C项;世界文化在交流和融合中仍保持其多样性而非同质化,排除D项。17.(25分)(1)特点:丝绸之路成为重要通道;以民间商贸为主,也有官方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以奢侈品贸易为主;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相结合;以和平交往为主,也有战争攻伐;主要局限在亚欧大陆之间;中国居于主导地位。(10分)(2)发展:商路转移(新航路取代传统商路);贸易规模、范围扩大(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或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品结构变化,数量和种类增多(奢侈品贸易逐渐发展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西欧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西欧重商主义盛行;早期殖民扩张兴起;出现了大规模的国际分工;西欧居于主导地位。(10分)(3)认识;商路的开辟和畅通保障了贸易活动的进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丰富了商路和贸易的文化内涵;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分)【命题说明】本题以古代和近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高二历史答案第5页(共7页)第(1)问“特点”:据材料“丝绸之路……长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可得出丝绸之路成为重要通道;据材料“中国的使团带往西方的多为丝绸、黄金、铜币,而西方各国使臣带来的则是良马、珠玑、各类珍宝和各种珍禽异兽”“他们亦组成团队,贩运奇珍异宝以牟利”可得出以奢侈品贸易为主;据材料“中国的丝绸、缯彩,以赏赐之名,源源流向西方”可得出朝贡贸易是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据材料“这些使团不但进行政治磋商、外交活动,而且更是商业流通的主要担当者”“除了这种官方的商业使团外……当然更多的是私家商人”可得出以民间商贸为主,也有官方贸易;据材料“不仅只是东西方的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也广泛进行……传进中原”可得出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据材料“丝绸之路在古代也不是完全的和平之路,不同国家的军队时常沿此路行进,相互杀伐攻略”可得出以和平交往为主,也有战争攻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局限在亚欧大陆之间,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第(2)问“发展”: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可得出商路转移;据材料“此前东西方之间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贸易逐渐发展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这个时期新兴的大宗全球贸易……西欧进口的是原材料,特别是粮食,东欧则进口纺织品、武器、金属产品及殖民地商品”可得出贸易规模、范围扩大,商品结构变化,数量和种类增多;据材料“西欧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担心因此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可得出西欧重商主义盛行;据材料“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用金银支付它想要的亚洲产品”可得出西欧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早期殖民扩张兴起,出现了大规模的国际分工,西欧居于主导地位。第(3)问“认识”:围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行说明。18.(15分)(1)变化:译书内容由以应用科学为主到以社会科学为主;译介对象由以欧美为主到以日本为主;译书主体由官方机构到民间知识分子(留学生)群体;译书总数及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8分)(2)简评: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的重要路径;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启迪了民智;反映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不断走向深入;推动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转型。(7分)【命题说明】本题以晚清(洋务运动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时期)西学译介为切入点,考查晚清西学东渐、救亡图存及近代化历程,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进行历史分析与阐释的能力,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1)问“变化”: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自然科学和兵工技术的译介为主,对社会科学的译介只占总译书数的五分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译介的对象转向日本,从日文转译了大量的以西方治国、强国之法为重点的社会科学知识书籍”高二历史答案第6页(共7页)可得出译书内容由以应用科学为主到以社会科学为主;据材料“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其课程表规定‘馆中肄习洋文四种,即英、法、德、俄四国文字也,”“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译介的对象转向日本,从日文转译……”“1902-1904年共译书533种,译自日语的书目有321种,比译自英、德、法文的总和还要多”可得出译介对象由以欧美为主到以日本为主;据材料“洋务运动时期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渐为译介主体”可知译书主体由官方机构到民间知识分子(留学生)群体;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据《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记载,共出书160种”“1902-1904年共译书533种,译自日语的书目有321种,比译自英、德、法文的总和还要多”可得出译书总数及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第(2)问“简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晚清译书活动的背景、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及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19.(12分)示例一(就中国古代史某一阶段)论题: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2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中华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定;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建构;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树立;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集结;“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形成。(8分)综上,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分)示例二(就中国古代史某一阶段)论题:秦汉时期,思想文化趋向统一(2分)阐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强化专制集权政治,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建立统一文化,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8分)综上,秦汉时期,政治的统一为文化的一统创造了必须的外部条件,而文化的一统又反过来大大促进、巩固了政治的统一。(2分)示例三(就中国古代史整体)论题:儒学为适应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2分)高二历史答案第7页(共7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