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管理_第1页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管理_第2页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管理_第3页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管理_第4页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两个体系建设的目的

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事故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也是“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事故“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的有效手段。

以事故为重点向以风险为重点的转变!要改进考核方式,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从事后问责向事前问责转变!二、基本原则——树立风险意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固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全面彻底排查、科学严谨管控各类风险,精准治理事故隐患,构筑起“管控源头风险、治理事故隐患”双重安全防线,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落实主体责任。企业是建立和实施双重预防体系的主体。通过教育、培训、督导、检查、奖励、执法等措施,督促和引导企业实现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建立起全员负责、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提升的双重预防体系工作机制。——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程。坚持源头治理,强化工程治理,降低安全风险和职业危害风险。坚持传承发展,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推广运用典型标杆企业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行之有效办法。——确保有效运行。把双重预防体系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做到同部署、同运行、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坚持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双重预防体系同步建设和运行,把是否全员参与、是否有效运行、是否持续改进提升、是否有效减少事故隐患遏制事故发生,作为评判和考核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对具有爆炸、火灾、坍塌、中毒等危险场所、施工现场和生产装置,矿山采掘现场和提升运输设备,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等可能造成重特大事故的风险点,以及职业病危害严重、可能造成职业病的作业岗位,都应定为1级风险点进行重点管控,精准施策。三、基本概念1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危险源,有时称风险源。即危险的源头、源点。如:部位、场所、设施、行为等等。2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1)危险源的构成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两部分。(2)危险源的分类——按照标准分

第一种分类: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人的因素;

②物的因素;

③管理的因素;

④环境的因素。第二种分类法:

参照GB64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第三种分类法:

可按照事故发生致因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客体-能量或危险物质)和“第二类危险源”(非客体-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或泄漏的因素)两类。

第一类危险源:是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往往是一些物理实体。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比如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一些异常现象。第一类危险源的类别(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和设备。

如变电所、锅炉、电炉、转炉等。(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提升机械,登高作业等。(3)能量载体。

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吊起的重物、带电的导体等(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

如液氧储罐、LNG储罐等。(5)一旦失控可能产生能量蓄积的装置、设备、场所。

如压力容器设备、易产生静电积聚的场所等。

(6)危险物质。

如可燃气体、液体、忌水性物质(高温物料)、混合性危险物质。

(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场所、装置或设备。

如燃料罐区、制氧车间等。

(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释放的物体。

如锐利的毛刺、棱角等,人体行动中与之碰擦人体的动能意外释放,将使人体受到伤害。第二类危险源的类别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3)管理的缺陷

(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作业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其中,涉及人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23项;涉及物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87项;涉及作业环境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45项;涉及管理因素具体表现共计10项3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R)=可能性(L)×

后果(S)●可能性: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发生后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其中任何一个不存在,则认为这种风险不存在。风险的特点:1、客观性——有危险源就会伴随风险。2、偶然性——风险具有动态性,事故发生需要条件,即不安全行为和隐患的存在不一定在预期时间内产生后果。3、损害性——风险的变现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发生。4、不确定性——事故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会因管理变量而随机变化。尤其是可能性会因管理水平的差异性发生较大的变化。5、相对性(或可变性)——承受风险损失的能力不同,对风险的认知就会不同。6、可控性——可以从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减弱事故后果两个方面来削减风险损失。

(一)、风险点确定

1、风险点划分原则(1)、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的风险点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2)、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系统或大型机组开、停机,检维修、动火、有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2、风险点排查

(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①、设备设施类。包括设备设施的自身参数、运行标准、防护措施以及日常管理。

②、作业活动类。包括每个区域、工艺流程要求的所有正常作业、异常处置、检修作业。三、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和内容

(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一般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地理区域)、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但是对于复杂的系统应按照所包含的设备、设施、装置等进行细分。相关单元风险点排查方法可参照以下划分细则:

可按照日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理、开停车、作业活动等方面进行风险点的排查。如: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作业活动:动火、有限空间、高处作业、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成型包装、炉窑点火、带式传输机检查、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在进行风险点的排查时,不要遗留管理活动,如:变更管理、应急管理等等。(二)危险源辨识1、辨识方法(1)对生产过程中操作、检维修作业等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或作业任务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及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详见附录。(2)由于冶金企业点多、面广,工艺复杂,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仅运用JHA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辨识危险源,针对设备设施、区域、场所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和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详见附录。2、危险源辨识的范围(1)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以及其它因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3)建(构)筑物:结构、防火、防爆、防尘、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通道、开门、职业卫生设施。

(4)生产工艺过程: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5)生产设备、装置:机械、液压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6)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7)特殊单体设备、装置:变配电室、锅炉房、煤气柜、氧气罐、苯槽、空压机房、危险品库等。(8)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9)管理工作设施、事故应急救援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安全防护用品。(10)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11)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12)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13)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3、危险源辨识(1)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2)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应将场所、设备或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辨识时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

(3)辨识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在这四种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是“核心”,首先要分析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违章操作、违章、不遵守有关规定等);其次是物的因素,再分析环境因素(主要是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定置定位等),最后再分析管理因素。(4)危险源描述时宜将根源类和行为类的危险源有机的结合。如危险源“维修水泵时,未挂牌、未上锁及无监视,发生意外送电的误操作,导致维修工触电”这个危险源,应包含的内容:设备、装置或活动——“维修水泵”(根源类),“未挂牌、未上锁及无监视、意外送电”(行为类)(5)危险源辨识时应包含工贸行业在辨识的危险源应覆盖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中《冶金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确保不遗漏。(6)在辨识过程中,既要考虑作业活动或设备设施的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又要考虑作业活动或设备设施的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三)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方法本指南选择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2、风险评价与分级本指南采用的R=MES,其中风险程度R的取值,通过科学计算,将三级的取值扩大,即三级的取值由原来的50—80,计算后为40—80,五级与四级合并为四级。即:将识别的风险按照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进行分级,识别出的风险分为一、二、三、四风险。——D级\4级\蓝色:属于低风险,车间、班组、岗位管控。——C级\3级\黄色:属于一般风险,分厂、车间、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B级\2级\橙色:属于较大风险,公司(部室)、分厂、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A级\1级\红色:属于重大风险,公司(部室)、分厂、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3、风险点级别确定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4、确定重大风险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高炉区域、转炉区域、加热炉、化产区域、发电区域、制氧区域、煤气区域等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四)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1、工程技术措施包括:——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替代是能过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2、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警报和警示信号;——安全互助体系;——风险转移(共担)。

3、培训教育措施包括:——员工入厂三级培训;——每年再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其他方面的培训。

4、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5、应急措施包括:——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五)风险分级管控根据风险评价等级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管控层级为五级,分别为公司(部)级、分厂、车间、班组和岗位级。

(六)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公司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七)风险告知风险的告知可以采取风险公告和风险培训等形式对全员进行告知。

(八)分级管控的效果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公司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经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部分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较大以上风险点均新增了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重大风险场所、部位均设置了告知牌,专人负责维护;——危险区域动火、有限空间作业、登高作业等危险作业以及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均建立了作业票管理制度,并按要求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各岗位员工熟知本岗位存在的危险源及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了解紧急情况下如何应急处置等;——建立了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体系,保证该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程序和内容

(一)编制排查项目清单1、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点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2、基础管理类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安全生产投入、应急管理、特种设备基础管理、职业卫生基础管理、相关方安全管理、基础管理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因素方面。3、生产现场类隐患是指生产设备设施、特种设备现场管理、作业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及应急设施、供配电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辅助动力系统、相关方现场作业、现场其他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现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因素方面。

4、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以各类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要求编制,包括:风险点、所属单位、风险等级、危险源、排查内容或标准、排查类型及排查周期等信息。

5、排查内容或标准对应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五类管控措施以及基础安全管理要求。6、排查方法由各组织级别根据排查类型和排查周期确定。

(二)制定排查计划根据企业生产运行特点,制定隐患排查计划,见表1,明确各类型隐患排查的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表1:企业隐患排查计划序号排查类型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排查人员备注1日常隐患排查每天及时发现和消除日常的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按照隐患排查清单进行检查和巡查。对所分管或负责的区域、设备、安全设施、等进行全面排查。岗位班组车间

2综合性隐患排查

二月份五月份………通过全面排查,发现和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按照隐患排查清单进行检查。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进行全面排查车间分厂公司

3煤气专业隐患检查三月份………及时发现和消除煤气系统存在的各类问题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按照隐患排查清单进行检查。对所属区域内的煤气设备、管道及附属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车间分厂公司

4夏季四防隐患检查六月份………防范和消除夏季可能造成的各类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按照隐患排查清单进行检查。对所属区域内的设备、设施、人员等进行全面检查。车间分厂公司

(三)隐患排查

1、排查类型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节假日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事故类比隐患排查和事故类比隐患排查等。

(1)日常隐患排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设备点检、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领导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性检查。

(2)综合性隐患排查是指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各有关专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排查;

(3)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主要是指:——对工艺、设备、电气、自控仪表、建筑结构、消防与公辅等分别进行的专业排查;——根据行业特点对危险化学品、冶金行业高温熔融金属吊运作业、煤气作业等所涉及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所有作业及管理活动进行的专项隐患排查;——在连续运行装置开停车前、新装置竣工及试运行等时期进行的专项隐患排查;

(4)各季节特点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主要包括:——春季以防雷、防风、防火、防静电、防解冻泄漏、防解冻坍塌为重点;——夏季以防雷暴、防设备容器高温超压、防洪、防暑降温为重点;——秋季以防雷暴、防火、防静电、防凝保温为重点;——冬季以防火、防煤气中毒、防雪、防冻防凝、防滑、防静电为重点。

(5)节假日隐患排查主要是指节前对安全、保卫、消防、生产准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进行检查,特别对节日各级管理人员、检修队伍的值班安排和安全措施、原辅料、备品备件、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等进行重点检查;

(6)专家诊断性检查是指技术力量不足或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欠缺的企业委托安全生产专家排查隐患;

(7)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对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

2、排查要求

(1)以排查项目清单为排查主要内容,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排查,且上级负责排查的内容,下级同时负责排查。

(2)隐患排查要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确保横到边、纵到底、及时发现、不留死角。

(3)排查要做到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4)如无能力开展排查,或法规规定由专门机构利用检验检测手段实施隐患排查的,可委托外部专业机构或专家实施,如避雷系统检测、特种设备检测、各类报警仪校准等。

(5)隐患排查的结果要与安全目标责任考核挂钩。

3、组织级别

(1)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组织级别进行调整。

(2)示例1:如企业组织架构为公司、车间、班组,其排查组织级别可为公司级、车间(科)级和班组(岗位)级。

(3)示例2:如企业组织架构为公司(厂)、车间、班组,其排查组织级别可为公司(厂)级、部门级、车间(科)级、班组(岗位)级。

(4)各排查类型的组织级别:

a)日常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班组级、岗位级、车间级。

b)综合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

c)专业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部门级或专业科室,按照专业类别划分。如:设备部门负责设备、电气,技术部门负责工艺,保卫部门负责消防,安全部门负责安全设施等。

d)装置开、停车、危险化学品、冶金行业高温熔融金属吊运作业、煤气作业等专项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按照类别划分,如:加热炉停炉、开炉前专项检查由设备部门、安全部门和车间负责。

e)新装置施工期间或竣工时及试运行等时期专项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按照职责分工。如:设备部门负责设备部分,安全部门负责安全设施等。

f)液态金属冶炼及吊运、煤气、危险化学品、构建筑物、机电、供配电、发电、特种设备、消防等专项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部门级

g)季节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

h)节假日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

i)事故类比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为部门级、分厂级。

4、排查周期

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确定综合、专业、专项、季节、日常等隐患排查类型的周期。具体包括:——操作人员现场巡检间隔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确定,针对风险较大的设备设施、关键装置、要害部位、关键环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操作人员现场巡检间隔不得大于2小时,宜采用不间断巡检方式进行现场巡检;——基层车间(装置,下同)直接管理人员(主任、工艺设备技术人员)、电气、仪表等专业人员每天至少一次对装置现场进行相关专业检查;——班组应结合岗位责任制检查,至少每周组织一次隐患排查,并和日常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中发现的隐患一起进行汇总;基层单位(车间)应结合岗位责任制检查,至少每周组织一次综合性隐患排查;分厂厂长或分管厂领导带队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等职能部门应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专业隐患排查;——应根据季节性特征及本单位的生产实际,每季度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季节性隐患排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应进行一次隐患排查;——工艺、设备、电气、仪表等专业技术人员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专业性隐患排查,公司级综合性隐患排查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

——当获知同类企业发生伤亡及煤气中毒、高温熔体灼烫、转炉爆炸、火灾爆炸、窒息中毒等事故时,企业应举一反三,及时进行事故类比隐患专项排查。——对于区域位置、工艺技术等不经常发生变化的,可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排查周期,如果发生变化,应及时进行隐患排查。

5、确定排查项目

(1)、实施隐患排查前,应根据排查类型、人员数量、时间安排和季节特点,在排查项目清单中确定具体排查项目,据此形成各种排查类型的隐患排查清单,由各组织级别按照排查计划定期进行隐患排查。

(2)隐患排查可分为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两类隐患排查可同时进行。

(四)隐患治理

1、隐患治理要求

(1)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厂部治理、公司治理等。

(2)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责任到人、限期完成、措施有效。

(3)、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2、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治理验收等环节。

(1)通报隐患信息。隐患排查结束后,隐患排查组织单位应将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责任单位进行通报。

(2)下发隐患整改通知。隐患排查组织单位负责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将治理建议传达给治理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隐患整改通知单的格式应包括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的“五落实”和闭环管理的要求。

(3)实施隐患治理。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