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5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阅读)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3.考点精讲2.考点梳理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1.考点分布20212024北京卷文言文命题规律年份题型结构考点关键词选材情况2024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段落论证思路议论性散文2023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议论性散文2022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纪传体2021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议论性散文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命题规律】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常见文言虚词”,即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北京卷单独命制选择题,再则虚词往往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备考策略】1..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2.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3.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考点概述】“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为虚词的词性及义项比较复杂,所以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虚词跟实词一样,实际考查的也是一种推断能力。部分虚词也有实词用法。【答题方法】一、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例如
“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①蚓无爪牙之利。②夫晋,何厌之有。③侵之愈急。二、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三、“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四、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五、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六、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范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①,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语出《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该词的意思是使老人获得安逸,使少年得到关怀。文中指在位者所施的德政。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②”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节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注】①夭札:因病而早死。②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孰大于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B.一瓢先生其理学乎其道通于神圣C.虽子之仇,无异词也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D.医之为艺,尤非易言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用用删除观察法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采用已知代入法。“学孰大于是”的“于”比较简单,是介词,“比”的意思,将其代入“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翻译不通。故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后一句中的“于”应是介词,“在”的意思。B项,采用句式推断法。前一句,“其……乎”为固定句式,表推测、疑问或反问;后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它的”。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采用位置推断法。两句中的“也”均用于陈述句末尾,为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采用删除观察法。将“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的“之”删除后,句意不变,同时“之”位于主谓之间,故应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将“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的“之”删除后,句子缺少“宾语”,故“之”为代词“他”,指“先人”。故答案为C项。参考译文: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莫过于仁学,先生能用医术施仁于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使老年人安定,使青年人怀归”的学问。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这个而追求别的东西呢?文恭是位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平民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平民倚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你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先人立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事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啊。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是从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绝迹了,唯独讲学一流仍然没有绝迹,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果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人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考点精讲01:18个常见虚词【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1虚词——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⑩燕王欲结于君。(和)2虚词——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释义举例】动、连、介、语气助词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3虚词——焉【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释义举例】助、代、兼、副词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4虚词——何【速记口诀】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谐音: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释义举例】代词、副词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句首,为什么)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5虚词——其【速记口诀】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谐音: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释义举例】代词、连词、副词1、用作人称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选择,是……还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③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6虚词——若【速记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谐音: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释义举例】代词、连词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例如: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3、动词译为“像,好像”“及,比得上”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7虚词——因【速记口诀】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谐音: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释义举例】介词、连词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例如: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8虚词——为【速记口诀】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谐音: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释义举例】动词、介词、语气助词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9虚词——所【速记口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谐音: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释义举例】助词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被)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③所以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目的)10虚词——以【速记口诀】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谐音: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释义举例】介词、连词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11虚词——则【速记口诀】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谐音: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释义举例】连词、副词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就”“却”“倒是”等。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承接关系,便)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12而【速记口诀】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谐音: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而”字用法有两种: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假设关系)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13且【速记口诀】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谐音: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例如: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列,并且)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14乃【速记口诀】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谐音: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乃”字用法有三种: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逆转相背)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15之【速记口诀】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谐音: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如: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③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16乎【速记口诀】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谐音:居中不移劫持鱼语气助词探测仪“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1、介词相当“于”。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例如: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感叹语气,啊)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测度语气,吧)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问语气,吗)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17者【速记口诀】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谐音:折纸雨停顿硕士后判断“者”字有五种用法:1、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的,穷的)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来的人)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过江的人)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例如: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例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8虚词——也【速记口诀】感判肯停疑谐音:敢判啃庭姨【释义举例】“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感叹语气)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判断语气)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肯定语气)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语气)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停顿)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答案]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答案]介词,被。(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答案]“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哉”,语气词,表示感叹。(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答案]副词,表示祈使语气。(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答案]兼词,相当于“于此”。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世未有非之者。李斯之论与子房何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彭、英、卢,岂独高帝,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选自《东坡志林·秦废封建》,有删改)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始皇既并天下 既:副词,已经。[解析]运用句意分析法和语法分析法判断“既”的含义,“并”是动词,吞并,作“始皇”的谓语,“既”在“并”前作它的时间状语,可译作“已经”。(2)理固当然 固:副词,本来。[解析]调动联想,可联想《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作“本来”讲。(3)非人之私智独见也 也: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和肯定。[解析]运用标志识别法,“非……也”表否定的判断。(4)所谓不失时者 所: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事物,合起来翻译为所说的。[解析]“所”用在动词“谓”前,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接受动作的事物。(5)然卒王韩、彭、英、卢 卒:副词,最终。[解析]运用语法分析法,“卒”在“王”前,作其的状语,可译为“最终”。[参考译文]秦始皇已经吞并天下,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按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势要求必须做到合宜,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失时势,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这不对。汉高帝想立六国的后人为诸侯,张良认为不行,世人没有认为他不对的。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的制度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确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等人为王,(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辱先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积钱累月乃能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贫穷至而廉耻不顾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才;C项,连词,表递进,并且/副词,表递进,尚且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故选B。参考译文:(一)我家在唐朝作过宰相的一共有六人,都廉洁正直、忠诚孝顺,世代流传下美好的名声。想到后世子孙不能够侍奉伪朝,苟且地贪图富贵,因而羞辱先生名声,便弃官不入仕。向东迁徙度过长江,沦为一般老百姓。孝顺友爱的品行在家中推行,忠诚守信的名声在乡里显扬,家法令人敬畏,很久都没有改变。宋朝兴起后,天下一统,陆家于是与时代一道兴盛,此后百余年间,文豪名儒相继出现,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孙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潜心于治学,代代相承,从此,又成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说是昌盛无比了。然而我对于这种情况私下里仍有惧意,天下之事,常常在困顿贫乏中成功,而在奢侈享受中失败。我在童子时,先父曾谆谆教导说,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终身未曾积累更多的财产;家人有稍微改变旧俗的,就很不高兴;晚年时回到鲁墟老家,旧房子连一根椽子也没有增加(就继续居住)。祖父楚公少年时尤其贫苦,衣带破旧,就用绳子接续断裂处。祖母秦国夫人曾经作了一件新襦裙,攒了好几个月的钱才能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粥饭弄脏了它,竟至于哭泣着不肯进食。小姑嫁给石家人,回娘家探亲,食物中有笼饼,她立即起来道歉说:“我浑浑噩噩的,都不知道是谁过生日。”旁边的人有的偷偷发笑。楚公叹息说:“我家从前,好几天都喝粥,每年过节或生日时才吃笼饼,你们这些人又怎么知道呢?”当时楚公已经显贵了,却还是以喝粥吃饼作为泰然之事,像这样愀然叹息。我出生得太晚,所听说的事情已经很简略了;然而比我更年轻的陆家子弟,又将要不再听闻这些事了。而旧时的家风此时已经毁坏严重。子弟们厌恶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向往肥肉精粮的富贵生活,常常还把以前的事当做忌讳不让孩子们听闻。这样家中风气放任而不能再恢复,并且有把子孙陷入危险受辱之地,沦落为市井小民,降低身份至奴仆中的危险。回想从前祖先们父子兄弟致力于耕织种桑,安居乐业而终身不必愧疚后悔,这是可以重新恢复的吗?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如果屈节用来求得显贵,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来谋取利益,这是我们家的人所深深感到耻辱的啊。子孙们一定要以之为戒,这样就还没有毁坏亡费的端倪。(二)出外劳作,归家休息,是农家赖以生存的办法;在作坊里打造作品,这是手工业者用来谋生的办法;把某地所有的事物迁徙到没有的地方去买卖,这是商家谋生的办法;焚膏继晷日夜苦读,这是读书人谋生的办法。然而读书人作为四种百姓之首,尤其应该勉励自己成为表率,效仿古人体察天地万物的志向,如今连一种生计也不能从事,还说什么大丈夫呢!经营家业不一定要忙忙碌碌竞相追逐,胡乱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对自己有利却对他人有害,不但明里有他人非议,暗中有鬼神降罪,对于自己来说也心中不安,何况这灾祸是不能说得尽的,这难道是善于谋生吗?节俭,是守家的第一法则。因此凡是日常用度,奉养父母,一概以节省为本,不能过多。宁可使家中多有盈余,也不要使粮仓有匮乏的时候。况且奢侈之人,他的精神气度一定有所消耗,欲望过于强烈而意气骄傲,贫穷到极点而不顾廉耻。节俭的不可忽视就有这么重要!考点精讲02: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战?《曹刿论战》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答案:1.复音虚词“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2.复音虚词“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3.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答案:4.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答案:5.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6.复音虚词,表示凭借的方式,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7.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8.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9.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答案:7.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8.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9.复音虚词,译为“把……做成”“把……做成”“把……作为”。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毛将安附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①举世昏迷,莫能觉悟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C.①虽未能尽愈诸病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①下此以往,未之闻也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答案]B[解析]B.没有人。A.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兼词,相当于“于此”。C.众多,各/相当于“之于”。D.这类人,代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有事于西畴/故内惑于郑袖 B.其皆出于此乎/吾其还也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儿之成,则可待乎 D.而卒以祸/农人告余以春及【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到;句意: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第二个“于”,介词,被;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B.第一个“其”,表推测语气,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第二个“其”,表祈使语气,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第二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啊。D.第一个“以”,介词,因为;句意:而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第二个“以”,介词,把;句意: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故选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提刀而立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击沛公于坐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牛何之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表示修饰。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提着刀站着。B.凭借、依靠/趁机。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C.均为动词,到、往。句意: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牛要到哪里去?D.均为介词,替。句意:庖丁替文惠君杀牛。/谁替大王出了这个计策?故选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B.仁以为己任
为长者折技C.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常于几成而败之
其鸣之类倍于昔【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焉:于是,相当于“乃”“则”“就”。句意:(圣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够治理它。焉:怎么、怎能。句意:边塞的儿丢了失马,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儿呢?B.不同。为:动词,作为。句意:把实现仁德当作是自己的任务。为:介词,向。句意:向长辈弯腰作揖。C.相同。以:目的连词,用来、来。句意:所以盗窃别人的家来利于自己的家。以:目的连词,用来、来。句意:(沛公)率军回到霸上,来等待大王过来。D.不同。于:介词,在。句意:往往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于:介词,比。句意:它鸣叫的声音比过去更美了。故选C。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乐何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与越人水战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D.常于几成而败之
治之于未乱【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不译。句意: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B.助词,的;代词,代大葫芦。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我是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打碎了。C.介词,跟;动词,(卖)给。句意: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D.都是介词,在。句意: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故选D。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复众人之所过
人之有是四端也B.请问其目
其恕乎C.敏于事而慎于言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就有道而正焉
人而不仁,如礼何【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句意: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人有这四种开端。B.“其”,代词,指“实行仁”/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句意: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大概就是“恕”吧。C.“于”,都是介词,表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D.“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故选C。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焉用亡郑以陪邻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D.是寡人之过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副词,将要;副词,尚且。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B.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句意: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D.均为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故选D。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A.西取由余于戎 B.客何负于秦哉C.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介词,对。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A.介词,从。句意: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B.介词,对。句意: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C.介词,到。句意: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D.介词,在。句意: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故选B。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B.①而母立于兹。
②余扃牖而居。C.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②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D.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即使。句意: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B.①同“尔”,代词,你;②连词,表修饰。句意: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C.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尚且。句意: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久而且长得快啊。/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都忙不过来。D.①②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用来。句意: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故选D。9.下列选项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盛以锦囊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④见犯乃死,重负国
⑤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⑥子卿尚复谁为乎
⑦燕王吾所立
⑧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A.①⑤/②⑧/③④/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⑧C.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D.①/②⑤/③④/⑥⑧/⑦【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以锦囊”作状语修饰动词“盛”,正常语序为“以锦囊盛”,句意:用锦囊盛起来。②定语后置句,数字“十二”作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金人”,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句意: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③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④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⑤定语后置句,“察察”“汶汶”作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身”和“物”,正常语序为“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句意: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⑥宾语前置句,“谁”作“为”的宾语提前,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⑦判断句,句意: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⑧宾语前置句,“自”作“为”“佐”的宾语提前,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句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综上所述,句式归类为:①/②⑤/③④/⑥⑧/⑦。故选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蒙故业,因遗策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其制稍异于前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D.然余居于此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因”意为沿袭,动词/第二个“因”意为趁机,介词;句意: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B.第一个“以”意为凭借,介词/第二个“以”意为因为,连词;句意:久而久之,能凭借脚步声分辨是谁/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C.两个“其”意思都为它的,代词;句意: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D.第一个“于”意为在,介词/第二个“于”意为比,介词;句意:然而我住在这里/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故选C。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见恕也
百姓之不见保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苟以天下之大C.多于机上之工女
(良曰)长于臣D.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C.“于”都是介词,比。句意: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要多/(张良说)比我年长。A.“见”,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介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B.“之”,代词,指金玉珍宝;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D.“以为”,认为;“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把……当作。句意:邹国人和楚国人之间打仗,大王你认为谁会获胜呢?/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故选C。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B.焉用亡郑以陪邻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比/句末语气词”;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B.“何/语气词”;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C.均为“结构助词,的”;句意:胜败存亡的命运/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D.“替/因为”;句意:庖丁替文惠君杀牛/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故选C。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顺木之天
不知老之将至B.娘以指叩门扉曰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门虽设而常关
旦视而暮抚D.会不相从许
水石相搏【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B.“以”:介词,用。句意: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以”:介词,用。句意: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C.“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园子虽然有门但经常是关着的。/“而”:连词,表并列。句意:在早晨去看了,到晚上又去摸摸。D.“相”:代词,偏指一方,你。句意:决不会答应你。/“相”:副词,互相。句意:水和石头互相拍打。故选B。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议事每不合(常常)
固强之(坚持)刑于寡妻(用刑)
强公室,杜私门(堵塞)B.肆其西封(肆意)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因之以饥谨(接续)
舍瑟而作(起身)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
辟邪说,难壬人(排斥)董之以严刑(督察)
蹑迹披求(追随)D.廊腰缦回(萦绕)
杀人如不能举(完、尽)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
洎牧以谗诛(最终)【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刑: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B.肆:延伸、扩张。句意:又想要扩大西边的边界。D.洎:等到。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故选C。1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寡固不可以敌众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C.故以羊易之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苛政猛于虎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完全相同,固,都是“副词,本来”。句意:人少的国家本来就敌不过人多的国家/我本来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B.为,介词,替/动词,做。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C.以,介词,用/连词,因为。句意:因此用羊去交换它/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D.于,介词,从/介词,比。句意: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严苛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故选A。一、(2023年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杜相公(1)书曾巩再拜致政相公阁下:巩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余。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恺(2),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汉之相曰陈平,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之治莫盛于平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唐之相曰房、杜,主谏诤则魏郑公,振纲维则戴胄,用兵征伐则李靖。夫谏诤其君、与正纲维、用兵征伐,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则房、杜者何为者邪?曰: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卒之称良相者,必先此二人。唐以降,天下未尝无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当是时,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豪杰魁垒者聚之于朝。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课农桑、重名教、变苟且、明赏罚之信,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呜呼!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则未尝不爱其明也。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伏惟幸察。不宣。巩再拜。(取材于曾巩《元丰类稿》)注释:【1】杜相公:杜衍,北宋名臣,曾任宰相,支持欧阳修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不久遭罢免,后致仕闲居。曾巩去拜望他,写此文自荐。【2】八元八恺:传说中的十六位古代贤臣。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房、杜者何为者邪B.不以求备取人以立天下之本C.虽然,邪者恶之故敢道其所以然D.非阁下其谁哉则未尝不爱其明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介词,表被动,被/动词,做。句意:竭尽自己的才能为天下所用。/那么房、杜做了什么呢。B.以:介词,用/连词,来。句意:不用完美齐备的标准选取人材。/来树立天下的根本。C.然:代词,这样。句意:即使这样,邪恶小人诋毁(人材)。/所以才敢(在此时)向您说出这样的话。D.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你们的。句意:除了您还有谁呢。/就爱重你们的贤明。故选C。参考译文:曾巩再拜致仕闲居的杜相公阁下:我听闻做宰相的人,(如果)只竭尽自己的才能为天下所用,那么(即便)为天下事竭尽心力(恐怕)还是不能(治理好);(如果)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那么治理好天下就绰绰有余。舜曾担任宰相,(人们)称颂他的功绩就会说(他)任用了十六位贤臣,称颂他的德行就会说(他)无为而治。后世做宰相的,没有能够和舜相提并论的。汉代的宰相是陈平,考察陈平做宰相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卿大夫各自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汉代没有比陈平为相时更为兴盛的时期了,那么说明他遵守的原则是恰当的。唐代宰相是房(玄龄)、杜(如晦),掌管谏议的是魏征,整顿纲领法度的是戴胄,带兵作战的是李靖。劝谏君主、匡正纲领法度、带兵作战,都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把这些事)都交给(适合的)人,那么房、杜做了什么呢?就是:听闻别人有长处,就像自己也拥有一样,不用完美齐备的标准选取人材,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他人,按照个人才能任用,不因地位卑贱而排斥罢了。后人夸赞起良相时,一定首推房、杜二人。唐代以后,天下并不是没有宰相,但能够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真正懂得为相本质的,(除了房、杜)还有谁呢?数年之前,您担任宰相。那时,皇帝正急于让天下安定繁荣,当时天下才能出众的人汇聚朝堂。即使这样,邪恶小人诋毁(人材)、平庸无能之人忌惮(人材),(这种情况)还是很严重的。唯独您奋然而起,相信自己(对人材的判断),为天下人材能为当世所用而感到高兴,赞扬并帮助他们,和他们共同辅佐皇帝,设立州县学校、督促农桑、重视礼教、改变不认真(做事)的风气、明确赏罚的标准,来树立天下的根本,(这样)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哎!能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真正懂得为相本质的,除了您还有谁呢?像我曾巩这样的人,确实见识浅薄且地位卑微,但是也经常读书,因而能够了解古代圣贤之道,每每看到当今才德出众的人竞相涌现,和三代、汉唐(的盛况)相同,未尝不感叹人材之盛。看到您和这些人材不断讨论、意图改革政务(的样子),就爱重你们的贤明。看到你们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免闲置,就痛惜你们的主张难以推行。因我内心感叹人材之盛、爱重你们的贤明、痛惜你们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怎么会有一刻忘记你们呢!现在我来拜访您,又正值您致仕闲居,并不是谋求名利的人会上门奔走的时候,所以才敢(在此时)向您说出这样的话,(完全)是出于我对您的仰慕罢了。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再多言。曾巩再拜。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之,均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学……科网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1\*GB3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2\*GB3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3\*GB3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冰雪旅游与文化传承的市场营销结合点分析
- 2025年塔城货运上岗证模拟考试
- 2025年福建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全面解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 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公环境建设
- 创意无边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办公环境
- CRM系统在电子商业平台中的应用探讨
- 儿童自我认知提升的心理辅导策略探讨
- 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创意策划策略
- 儿童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 中职生家访记录内容
- Q∕GDW 10250-2021 输变电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规程
- 客运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培训(57页)
- 新概念 二 Lesson 75 SOS
- 铝合金压铸件的标准
- 吹风机成品过程质量控制检查指引
- 固定资产情况表
- 沥青路面施工监理工作细则
- 《彩色的中国》音乐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默写版(直接打印)
- 4.初中物理仪器配备目录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