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语文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语文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语文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语文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扎实开展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准确理解、贯彻这一意见,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大要点。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中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应当有更为自觉、水平更高的教育安排。因此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劳动教育理所当然。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教育使命,另外一个重要内涵是指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与此同时,人们的“优势需要”也已经越来越聚焦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劳动对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比如:脑力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为日常的劳动形态……因此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重复20世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期对劳动及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教育,而对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的重要性熟视无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单否定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的重要性。《意见》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教育实践的针对性。此外,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一定要与劳动精神的坚守相统一。人类历史川流不息,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但是无论形态如何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从未改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劳动教育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事业,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如《意见》规定的中小学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教育课),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劳动教育只有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摘编自檀传宝《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材料二: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热爱劳动是做人、立身、安家、兴邦的根本。正是依靠着劳动和节俭,人们生产和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支撑起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然历经艰难曲折,但是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首先靠的就是热爱劳动这个传家宝。也许有人认为,勤劳是小生产时代人们不得已的无奈之举,现在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实现了生产现代化,用不着再像以往那样热爱劳动了。这话不对。无论什么社会,怎么现代化,人们都不能不进行劳动,热爱劳动永远是人类的美德。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简单的体力劳动会越来越少。但是,第一,人类的体力劳动永远不会完全消失,无论多么高明的电脑、机器,也离不了人的两只手、两只眼、两只脚,离不开人的身体的参与;第二,人类的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有时可能是更加艰巨的劳动。研发精密仪器、宇宙飞船,比起先人锻造石器、青铜器、锄头和铁锤来,只是劳动形式的改变,而所需要的劳动一点也不少,甚至可能更复杂,更艰巨。任何创新,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其他的什么创新,都是劳动的结果,都要有热爱劳动的品德才能实现。就是日常进行的工农业生产,哪一天、哪一步又离得开生产劳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这是一点也不错的。(摘编自陈瑛《爱劳动是第一美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的,但是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来实现。B.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们更需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的引领,才不至于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C.新的时代,人类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型劳动等劳动形态占有重要地位。D.研发精密仪器、宇宙飞船等脑力劳动与锻造石器、青铜器、锄头、铁锤等体力劳动相比,只是劳动形式的改变,其本质都是劳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即使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也不会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B.20世纪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教育,有其时代局限性,在当下已不再适用。其实,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重要。C.专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他学科中也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有着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D.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实现了生产现代化,人们的简单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但是,热爱劳动仍然是人类社会的美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莎士比亚说:“使人愉快的劳动,能医治心灵的创伤。”B.清仁宗曾言:“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C.《墨子・非命下》:“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D.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花开花落四合院陈愉庆我家在西单横二条32号住了十年,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女儿,可进入梦乡的,仍然总是童年时的家。门前长廊下两株高过屋檐的西府海棠,绽放着满树花朵,在我的梦境里轻轻摇曳。来到北京后不久,我们便迁入了西单横二条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它成了都市计划委员会员工的宿舍大院。整座院子的大门坐北朝南,朱红色的大门两旁,蹲着一对龇牙咧嘴的石狮子。可横二条胡同是南北向,胡同两边的宅院大门就不得不朝东或朝西了。不知是否出于风水考虑,这座宅院在朝南的正门外又套了一座很空旷的院子,院子的东面加了两扇可以朝左右滑行一百八十度的大门,这样,空院子就成了一个停车场。院子的西头有一个很大的公厕,厕所后面是一株不知经历过多少代的老榆树,遮天蔽日的树冠里藏了一只只鸦巢。每天傍晚,不管在院子里玩得多么尽兴,只要抬头望见归巢的鸦群,孩子们就知道大人要下班了,该回家吃晚饭了。横二条家中的家具,很多都是梁思成先生亲自陪父亲去琉璃厂等地选购的。梁先生帮父亲挑了张一米八长的明式长方形餐桌、四把明式圈椅、两把官帽靠背椅。他告诉父亲,我的眼力不会错的,这是真正的明代海南黄花梨,而且可能是从皇宫出来的东西。父亲不通文物鉴别,戏言道“皇上也爱吃西餐吗?正好是西餐桌的尺寸。”梁先生说:“那是祭祖或拜天地时放烛台和供品的,也可能是皇上大婚时拜天地用的。”我听父亲说过梁先生对文物古董具有非凡的鉴别能力。一次,梁先生到老同学陈植家里去做客。陈植的叔父陈叔通是有名的文物收藏家。他拿出一尊三面佛对梁思成说:“你如果能说出这座佛像的年代,我就把它送给你。”梁先生看了看,立即说这是北魏时期的作品。陈老先生惊诧万分,想不到侄儿的这位年轻同窗竟有这等眼力。梁先生笑说“还有什么要考我的吗?”陈叔通先生连连摆手,“再猜下去,我的古董都要搬到你家去了!”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老先生非要梁先生把这件贵重的三面佛带走。梁先生坚辞拒绝。第二天,老同学陈植捧着那尊佛像到了梁家说,叔父要梁思成务必收下。君子之交,一诺千金,哪有食言之理?岂不陷叔父于不义?深知梁先生眼力的父亲立即遵命买下这张餐桌。父亲在一堆旧家具中发现了一张黄花梨古筝琴几,长约一米五,高、宽各约一尺,案面两端有小翘头,牙板双端呈卷云头状花纹;不仅造型简洁,而且色泽与餐桌匹配,父亲如获至宝,把这张琴几做了沙发前的茶几。梁先生连呼“妙哉”,还说这就叫创意。梁先生又帮父亲选购了花梨木写字台、花梨木餐边柜、角柜。那天还买了三只大花瓶。一只是黑地彩绘的花卉如意耳瓶,高约两尺,“放在屋角,插几枝常青植物,就是插几束干枝也别具一格。”梁先生建议道。另一只是瓶身硕大粗壮,是元代梅瓶式样的青花瓷。还有一只是长颈球腹圈足的青花赏瓶,约有一尺高。父亲把两只青花瓷瓶改成了灯座,配了两只白色百折绢丝灯罩。后来梁先生来我家做客,指着我家用蓝印花土布做成的窗帘说:“你的民族化更彻底嘛!”母亲指指父亲道:“我说太标新立异了,他非说要和这房子的建筑风格统一,还说这样才更配那两只青花瓷瓶!”梁先生大笑。父亲对有木雕门楣的烟榻做了些许改装。东西两侧的墙上钉了隔板,成了孩子们的书架。烟榻上铺了厚厚的垫子,北窗的窗台下放了一溜儿松软的靠包。这里立即成了我和弟弟的乐园。倚在靠包上看小人书,躺在厚垫子上睡觉,翻筋斗;趴在窗台上看白云在紫丁香间穿行游走……三进三出的四合院里住了大约十来户人家,都是父亲“都委会”里的同事。陈干、项彬南、张汝良、汪国瑜、沈永铭……这些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夫妇来自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也有不远万里刚从英国回到祖国的杨南生、莘耘尊夫妇,印尼归侨梅乾振夫妇……同事们的年龄不比父亲小多少,因为父亲在南京中央大学做过教授,天经地义地就成了“长辈”。父亲很为自己这支年轻的团队自豪。无论严冬酷暑,只要有工作,大家登上自行车就呼啸而去。办公室做不完的事情,下了班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也从无怨言。一旦完成了工作,全院的邻居们又会尽情狂欢。沈永铭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的才子,高大消瘦的沈永铭儒雅而又帅气,刚刚结婚的新娘汤纪敏娇俏玲珑,是丈夫清华大学的同窗。新婚夫妇住在中院过廊旁边一间十几平米的屋子里,每次路过那间挂着淡粉色窗幔的小屋,我眼前就会出现新娘汤纪敏依偎在新郎身边那幸福娇羞的笑容。因为我们全院的男女老幼都参加了他们在市政府办公楼举行的婚礼。机敏活跃的沈永铭是宿舍大院每次联欢活动的组织者。周末夏夜的傍晚,邻居们陆续走进我们后面的大院儿,回廊上坐满了嗑瓜子、吃西瓜、谈笑风生的年轻夫妇。孩子们在回廊中间追逐嬉笑,大呼小叫,女孩子们争着去采花池里能染指甲的凤仙花,男孩子交换起手里的玻璃弹球和“洋画儿”。月亮升起来了。《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也从旧留声机里淌了出来。一对对舞伴走下回廊的台阶,在大院的方砖地上快乐地旋转。沁着莱莉花香的晚风中年轻女人的“布拉吉”裙子,犹如一朵朵月光下盛开的牵牛花。我家卧室西头的卫生间门外是一个可以通回廊的小院子。但整座大院的三个院子,一共只有两个公厕。父亲非叫母亲打开我家卫生间的大门,让等不及如厕的邻居来我家方便。假日里,家家飘出各异的饭菜香气。走进任何一个邻居家里,都会被主人邀上餐桌,吃得心满意足。院子里的人家不必锁门,谁家也没丢过东西。哪家的孩子生病了,大家都会过来探望帮忙。下雨了,不管什么人在家,都会把大家晾在绳上的衣服收回来……后来,除个别的几个人,“都委会”住在横二条四合院的同事们几乎都命途多舛。他们为《梁陈方案》[注]付出了青春岁月。他们的付出,并不是为了什么与梁思成或陈占祥的私交,而是为了实践一种科学的理念和信仰,为了献身于保护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遗产,他们都是千年古都默默无闻的忠实守护者。他们的名字,同样不该被遗忘。[注]《梁陈方案》:梁思成,建筑历史学家;陈占祥,城市规划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梁思成、陈占祥两位建筑专家对新中国的首都古都北京提出行科学规划的建筑方案。作者是陈占祥的女儿。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所居住的四合院的布局、方位,除了表现北京古都民居建筑的特点之外,还隐隐透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B.文章用大量篇幅叙述梁思成先生帮助父亲挑选家具,表现出二人同为建筑师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父亲不如梁先生那么有文物鉴别力的一丝遗憾。C.四合院里住的十来户人家都是父亲的同事,他们大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夫妇,父亲学历最高,所以天经地义地就成了他们尊敬的“长辈”。D.父亲富有巧思,热爱生活,他改造器物,有的颇有创意,有的具有民族化的风格,有的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这些器物都是梁先生选购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合院里花类繁多,有西府海棠、紫丁香、凤仙花、茉莉花等,花开花落既照应了标题,又构成全文线索,使文章形散而神聚。B.本文有饱满的生活细节描写,如梁先生鉴定三面佛年代的奇事,父亲改造家具装饰时梁先生的打趣,既富有情趣,又风雅备至。C.文章叙事怀人,叙写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日常生活,虽然描写的人物众多,但繁笔和简笔各尽其妙,且语言典雅华丽,字字珠玑。D.作为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从细腻温婉的女性视角讲述童年故居里的人事变迁,文章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感伤的氛围。8.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艺术效果。(6分)9.这篇散文以记人为主,四合院里居住的都是建筑专家,他们身上既有科学家的品格,也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縆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于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縆,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洲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肪,建议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铁耙龙爪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转运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按视。诸埽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其法A用铁B数斤C为龙爪形D沈之E水底F系縆G以船H曳之I而行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的以备考核的业绩。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转运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粑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了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官居戏咏(其一)陆游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注]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的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转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1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颈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通过列举分析车毂、器皿、门窗等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选择“自知”,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3)《五石之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达,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打铁花,是一种威武浩大之力量与精神的渲泄和迸发,是烈火融化后的铁水,在夜空中被猛烈击打后灿烂之极带着滚烫温度的花儿。打铁花,是关中这片黄土地上人与火,人与铁的另外一种液体形态的激情舞蹈,这是下苦人自己以最廉价最简陋的原料与工具,创作制造出来的非同凡响的魔幻美景!这是以传统的原始的烟火,对现实生活和未来前景的一种深深地歌叹与美好地期盼!舞台上的“所谓舞蹈家”,他们哪里有过在这片地土上头顶烈日或顶风冒雪汗珠子摔八瓣累死累活的劳作?他们哪里又有挚爱并坚守着这片黄土地的深厚情感?他们哪里能又怎么能比画出这从生命深处迸发出来的大气磅礴而又震撼人心的舞蹈动作?不可能的,是万万不可能的!铁花,还在打着,村里老少的人们,仍仰头看着那铁水幻化成绚烂的花在夜空中尽情开放,他们的脸也笑成了花儿。此时,跟打铁花的把式一样,忘记了一切,沉醉流连在其中。嘿嘿,拥挤的人群里,不断有惊叹赞美声:“哎呀呀!”“嗬哟哟!好看很!”“我的天神,这花打得才叫个美呢!”18.根据以上文段,对“打铁花”下定义,字数不超过70字。(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跟打铁花的把式一样,忘记一切,他们沉醉流连在其中了。B.跟打铁花的把式一样,他们忘记一切,沉醉流连在其中了。C.跟打铁花的把式一样,沉醉流连在其中,忘记了一切。D.跟打铁花的把式一样,他们沉醉流连在其中,忘记了一切。20.画框的句子如果只用排比的修辞,就没有了原句的表达效果,请分析原因。(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①____________,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②____________。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1.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框句子不同的一项是()(3分)A.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来实现”无中生有。原文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2.答案:B解析:“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重要”于文无据。3.答案:B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热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劳动”。A项说的是愉快的劳动的作用,C项说的是保障人民衣食和休息,D项说的是教学理念,A、C、D三项均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只有B项说的是劳动对人的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4.答案:首先指出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着阐述勤劳的重要作用,然后指出有的人对勤劳存在错误认知,最后再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论述“人类离不开劳动”。解析:材料二共有两段,第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热爱劳动是做人、立身、安家、兴邦的根本”强调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依靠着劳动和节俭……首先靠的就是热爱劳动这个传家宝”阐述勤劳的重要作用;第二段,“也许有人认为,勤劳……用不着再像以往那样热爱劳动了”指出有的人对勤劳存在错误认知,“第一,人类的体力劳动永远不会完全消失”“第二,人类的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有时可能是更加艰巨的劳动”,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论述“人类离不开劳动”。具体作答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衔接,连贯表述即可。5.答案:①以新时代教育使命指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聚焦高层次的精神追求;②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重,坚守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和崇尚劳动;③尊重劳动教育规律,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品德。解析:结合“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中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教育使命,另外一个重要内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劳动对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可以概括出答案①。结合“我们不能……对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的重要性熟视无睹”“我们又不能简单否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一定要与劳动精神的坚守相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可以概括出答案②。结合“劳动教育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事业,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取得真正的实效”可以概括出答案③。6.答案:A解析:B.“以及对父亲不如梁先生那么有文物鉴别力的一丝遗憾”无中生有。作者回忆挑选家具这段往事,包含对父亲和梁先生的缅怀思念之情,感情深沉隽永。C.“父亲学历最高”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因为父亲在南京中央大学做过教授”,因此被年轻一些的同事尊为长辈,体现了年轻后辈的谦虚知礼。D.“有的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这些器物都是梁先生选购的”错误。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是父亲改造后的有木雕门楣的烟榻,且这不一定是梁先生帮忙选购的。7.答案:B解析:A.“花开花落既照应了标题,又构成全文线索”错误,“花开花落”不是全文线索。C.“且语言典雅华丽,字字珠玑”错误,语言平实隽永,优雅动人。D.“文章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感伤的氛围”错误。文章立足于人事变迁,并非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感伤的氛围,而是有欢乐,有伤感,有怀念,有崇敬,感情丰富而深沉。8.答案:①承接上文。从“周末夏夜的傍晚”到“月亮升起来”,展开对大院里邻居们谈笑玩乐场景的描写。②营造氛围,增强文化底蕴。《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邻里间亲切、真诚、和睦的生活,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合院民居建筑独有的文化底蕴。③表现手法多样。视听嗅觉相结合,留声机里的乐曲、舞伴们的旋转、晚风送来的茉莉花香,渲染了优美高雅的气氛;运用比喻手法,把“布拉吉”舞裙比作盛开的牵牛花,形象生动。解析:承接上文。结合上文“周末夏夜的傍晚,邻居们……交换起手里的玻璃弹球和‘洋画儿’”可知,周末夏夜的傍晚,邻居们陆续走进“我们”后面的大院儿,回廊上坐满了嗑瓜子、吃西瓜、谈笑风生的年轻夫妇。从“周末夏夜的傍晚”到“月亮升起来”,展开对大院里邻居们谈笑玩乐场景的描写。营造氛围,增强文化底蕴。结合“《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也……盛开的牵牛花”可知,《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也从旧留声机里淌了出来,一对对舞伴走下回廊的台阶,在大院的方砖地上快乐地旋转。《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邻里间亲切、真诚、和睦的生活,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合院民居建筑独有的文化底蕴。表现手法多样。“《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也从旧留声机里淌了出来”为听觉,“一对对舞伴走下回廊的台阶,在大院的方砖地上快乐地旋转”为视觉,“沁着茉莉花香的晚风中”为嗅觉,视听嗅觉相结合,渲染了优美高雅的气氛;“年轻女人的‘布拉吉’裙子,犹如一朵朵月光下盛开的牵牛花”运用比喻手法,把“布拉吉”舞裙比作盛开的牵牛花,形象生动。9.答案:作为科学家:①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为《梁陈方案》付出青春岁月。②有潜心研究、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有工作,就登上自行车呼啸而去。③热爱祖国文化,学成归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纷纷回国报效祖国。作为传统知识分子:①重义轻利,讲求诚信。梁思成拒收三面佛。②待人接物谦恭有礼,邻里之间真诚温和,亲如一家。四合院里各家都热情好客,不用锁门,相互照应。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格,以天下为己任。虽然命途多舛,但依然不改信仰,不是为了私交,而是心存大义。解析:作为科学家: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结合“后来,除个别的几个人……他们的名字,同样不该被遗忘”可知,他们为《梁陈方案》付出了青春岁月。有潜心研究、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结合“父亲很为自己这支年轻的团队自豪……从无怨言”可知,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有工作,大家就会登上自行车呼啸而去。热爱祖国文化,学成归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结合“陈干、项彬南、张汝良、汪国瑜、沈永铭……这些刚刚大学毕业不久……梅乾振夫妇……天经地义地就成了‘长辈’”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们纷纷回国报效祖国。作为传统知识分子:重义轻利,讲求诚信。结合“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梁先生坚辞拒绝”可知,梁思成拒收三面佛。待人接物谦恭有礼,邻里之间真诚温和,亲如一家。结合“假日里,家家飘出各异的饭菜香气……下雨了,不管什么人在家,都会把大家晾在绳上的衣服收回来……”可知,四合院里各家都热情好客,不用锁门,相互照应。有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格,以天下为己任。结合“后来,除个别的几个人……默默无闻的忠实守护者”可知,他们虽然命途多舛,但依然不改信仰,不是为了私交,而是心存大义。10.答案:DFH解析:“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应断开,即D处断开;“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应断开,即F处断开;“以船”是“系维”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以船”后断开,即H处断开。11.答案:A解析:“‘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错,“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为副词“不久”,“无法自已”的“已”意思是“停止”。12.答案:B解析:“以铁、木、石为材料”错,由“以石压之”可知,“石”不是制作材料;“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无中生有,原文“官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已又移船而浚之”只是介绍了制作和使用方法,没有谈到效果。13.答案:(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2)范子渊嘱咐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解析:(1)“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拥蔽”,堵塞蒙蔽;“通”,到达。(2)“属”,嘱咐;“牒”,文书;“从”,听从。14.答案: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解析:由“王介甫亦颇闻之……按视”“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问魏征道:“君主怎样是贤明的,怎样是昏昧的?”魏征答道:“广泛地听取意见就是贤明,偏信某个人就是昏昧。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唐太宗说:“好啊!”材料二:当初,侯补官员李公义陈述说请求用铁龙爪来疏浚黄河。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用粗绳索系到船上,拖拽它前行。宫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只在木下排列出像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着它,两旁系上粗绳索,两端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车绞它,来来去去抓挠荡起泥沙,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这件事交给大名安抚司(去核实),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这个方法,都说不能用。恰好范子渊回京,王安石问范子渊,疏浚河流的铁耙龙爪法很好,是什么缘故说不可用?范子渊于是改变了态度说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只是当时一起试验的官员意见不合罢了。王安石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置了浚川司,让他推行这个方法。子渊于是在河上发令指使,让分管督察的役卒,用这两件东西疏浚河道,(记录)政绩说某日用铁耙、龙爪法疏扫若干步,深若千尺。实际情况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着来回;水太浅那么耙齿被泥沙阻碍,拽不动。恰逢都水监丞程昉建议在大名河水流弯曲处开通直河,范子渊嘱咐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天下都说浚铁川耙、龙爪如同儿戏,正足以用来供人们谈笑,王安石也听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给河北转运安抚司,让他们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恰逢王安石罢相,文潞公上奏说:“河水水势盛大,不是耙子可以疏浚的,秋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边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对事情没有帮助。臣不敢像他们一样担保上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奏章递上,皇上不高兴,命令知制谐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去察看。各个疏浚河道的人都说水都是夏天涨水秋天又下降,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实在不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验浚川耙。每次料位测量,有的比原来深,有的不增不减,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天根据实情向皇上报告,皇上心中逐渐明白。恰逢荥泽河堤水上涨,皇上赶紧下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危险即将决口,依赖用浚川耙疏导得以幸免,全部画图来禀告皇上。皇上赞赏了他。15.答案:B解析:“稚嫩拙劣的字迹”错,字迹“稚嫩拙劣”只是诗人的自谦,并非实写。16.答案:①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②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愉;③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解析:诗歌首联写诗人自己的为官处境。诗人首先以“断蓬”自喻,写出自己漂泊无定的宦游之状,而后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其中,一个“又”字,凸显诗人羁旅之愁、仕宦之苦。颔联承接首联,写退衙后的寂寞。“判余”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诗人百无聊赖的情态;“衙退”句以环境之寂,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颈联话头一转,不再描写个人生活情景,转向关注百姓生活。闹市酒楼,灯火通明;村路之上,人们因丰收而歌唱欢呼。诗歌由写萧瑟孤寂之景,转写酒楼乡村的祥和热闹之景;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因百姓丰收而产生的欢愉之情。尾联紧承颈联抒情。其中“也与邦人一笑同”体现了诗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襟。17.答案:(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8.答案:打铁花,是一种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深受百姓喜爱,代表着关中人民的生命力的人与火、人与铁的民俗活动。解析: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种概念是“打铁花”,依据“这是以传统的原始的烟火”可知属概念是“民俗活动”,然后筛选出种差,即打铁花的基本属性和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