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3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1〜23页例1、例2、例3及第24〜25页练习五。

内容简析

例1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比厘米更

小的长度单位。

例2借助工具直观认识分米,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掌握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

关系。

例3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教给学生在进行单位

换算时的思考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估测、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

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和方法。

4.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

判断。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

分米;会简单的单位换算;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在教学毫米长度观念的建立、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时,创设实际操作的情境,

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组织学生借用直尺估测、测量数学课本,引发测量时不

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的思考,进而引出毫米的概念;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比一

比、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学习。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归纳等方法来学习长度

单位的认识及应用。

承前启后链

Z-、

复习:回顾有关米的长、

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延学:认识长度单位

度单位的知识,列举生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

活中的实例,哪些长度111k度观念,知道1厘米no111k度概念,知道1千米

约是1米?毫米,1分米-10厘米,nooo米。

1米N0分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谈话激趣法:进入三年级以来,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长高了,原来我们班最矮的同

学,课间操站队总是站在第一位,现在都排在中间了。你们知道现在自己有多高吗?

生1:我1米30厘米。

生2:我1米35厘米。

师:请大家估一估,老师有多高?

生3:老师大约有1米60厘米吧!

生4:老师大约有1米65厘米。

师:同学们估测老师的身高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我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5:量一量。

师:刚才我们用几米几厘米来描述身高,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

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长度单位,它可以使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长度。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2

【品析: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

切合实际,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

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探讨打好

了知识基础。】

预设操作探究导入法:

师:(神秘地问)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多宽多厚吗?考考你的眼力,看谁估得最准

确!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

生2:数学书的宽大约是14厘米。

生3:数学书的厚大约是1厘米。

师:同学们估测得到底准不准呢?小组合作,先估测再用直尺量一量,看谁量得

最准确。记录数据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如下表格)

物体长宽厚

估测测量估测测量估测测量

数学书

汇报估测和测量结果。

生1:数学书的长估测是20厘米,实际测量是25厘米多一些。

生2:数学书的宽估测是15厘米,实际测量是18厘米多,但不到19厘米。

师:多一些是多少?不到19厘米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

【品析:由估测到准确测量,再到实际测量刻度的表示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估测和实际

测量有一定的差距,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

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使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为下面的新知探索设置了一

个有利的悬念。】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操作教材第21页例1活动,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一估。

①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记录下

来。

③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①提出要求: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

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和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学生根据实际测量和以往知识经验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式一,几厘米之后的第几个小格。

方式二,比几厘米多但不到几厘米。

方式三,在几厘米和几厘米之间。

方式四,是几厘米几“毫米”。

③教师边演示测量数学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针对“几

厘米几毫米”同学的表述重点强调,引出“毫米”的概念。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

整厘米或者要求测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用字母表示是“mm”。

【品析:本环节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毫米产生的现

实意义。首先,通过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进行估测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其次,通过判断估测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又由精确测量的结果无法用整

厘米表示引出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整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产出源于实际需求,

要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实际观察、操作,初步认识1毫米。

组织学生观察直尺,教师直观告诉学生直尺上的一个最小的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

学生进行利用直尺指一指、数一数的活动,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①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②认为只有刻度0到刻度1这个1厘米里面有10毫米,其他1厘米中的不能用10

毫米表示。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4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指导,用手指数不清楚时借用铅笔笔尖或较细的

物品来数。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每个1厘米里面都有10个1毫米。

生2:1厘米=10毫米。

(2)多种方式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学生在认识1毫米后,需要在头脑中建立长度表象,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①用手比划。

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划1毫米的长度,教师适时指导,使操作具有有效性。

方法一:借用直尺,找到1毫米,用手比照1毫米的长度进行比划。

方法二:借用银行卡、身份证、购物卡、学生尺的厚度进行比划,用手捏住卡片然后

轻轻抽出卡片,手指保持不动,把卡片抽出来。这时,两个手指之间的这道缝隙大约

就是1毫米。

②结合生活实际认识1毫米。

师: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吗?

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并出示准备好的实物进行演示:如光盘、硬币、身份证等。

【品析:本环节主要采用创造多种活动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操作、观察,

再结合生活实际认识1毫米。首先,采用指一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1毫米,探究发现毫

米和厘米的关系。其次,通过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大约长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

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提高估测的能力;是对过去只注重单

位长度表象建立的局限性的补充。】

◎顺承例1,研学例2o

(1)认识分米。

在总结完例1的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出分米的意义。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种长度单位?

生:毫米、厘米和米。

师:如果老师现在让同学们测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用厘米作单位测量。

生2:用米作单位测量。

师:因为课桌比较长,显然用毫米作单位是不合适的,看同学们估测一下用厘米作

单位数值会不会也很大呢?如果用米作单位,又不能精确测量,那么到底该用什么

作单位呢?长度单位有很多种,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个长度单位一一分

米,用字母表示是“dm”。

教师用直尺或米尺,直接指出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组织学生观察直尺

明确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0厘米,认识到10厘米即为1分米,也就是1分米=10厘米。

(2)多种方式进一步认识1分米。

①体验1分米的长度。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教师进行指导,确保操作的有效性。

方式一,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的长度,再用一挂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方式二,不借用直尺,用手直接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

②结合生活实际认识1分米。

师: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

长度大约是1分米吗?

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可以观察教室里的用品列举,比如:文具盒的宽、练

习本的宽等。

(3)渗透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你知道分米和米的关系吗?

组织学生观察米尺并数一数,从中发现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米和分米是什么关系了吗?

生1: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生2:10个1分米是1米。

生3:1米=10分米。

【品析:由于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它在测量中出现的必要性不是很突出,所以

通过几个过渡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这样设计

使分米的引入显得自然、顺畅,而且从数学推理的角度引入,还能初步地培养学生逻辑推

6

理的意识。又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分米的表象及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

关系。】

◎探究相邻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引导学生研读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第23页例3中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枚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

呢?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①1厘米是()毫米。②2厘米是()个10毫米。③2厘米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④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

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

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10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第23页例3中的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

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说一说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①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80厘米等于()分米。

②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

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

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3)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

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生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几厘米就是几

十毫米。

生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几十厘米就是

几分米。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例2和例3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可以依据本课所

学知识依次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

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我们在测量不能用整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在测量时不能用整厘米作单位,如果是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毫米作单位,如果是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作单位。

质疑二:我们已经认识的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学生经过比较后会得出结论:这些长度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

它们是相邻的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要灵活运用

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通过对长度单位大小的比较,对新知进行系统整理,找出各单位间

的内在联系。】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认识的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呢?至此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

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所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以及毫米、厘米、分米、

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关系。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

话题:

如果想表示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中,创设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

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认知的冲突,再逐渐引导解决疑问,掌握新知。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进行单位换算教学时,学生对于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掌

握不扎实,不能准确判断,使换算不准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注重单位换算知识的练习。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8

例1:毫米(nini)的认识:洲堂结果■不是弊度米或I或需妥才行确测量.

1亮米

I"[J..............................................................।厘米一。毫米

]度来

例2:分来(dm)的-i>L识:

r----------------------------------1r--------------------------------1r----------------------------------1

;1米=1O分米;—►;1分来=1()厘米;—;I屋米=10亳米]

r----------------------------------1r----------------------------------1

1米=]()<)厘米;]1分米=100亳公

例3:2厘米=(20)毫米80厘米=(8)分米

第2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6〜27页例4、例5、例6,第26、27页的“做一做”及

第28、29页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内容简析

例4介绍长度单位“千米”及字母表示形式,并用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

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通过量一量、走一走和估一估,帮

助学生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例5脱离具体的情境,抽象到真正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

的计算学习,掌握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例6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估测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

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

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千米和米之间的相互转换。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

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数学知识来

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掌握千米

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时,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际

操作的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及尝试练习,把所学知识与生活

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新知,利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

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有关毫米、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延学:认识质量单

分米的长度单位的知(km),建立1千米的长度位吨,初步建立1吨

概念,能结合实际估测较

识,列举生活中的实II"Hlk的质量观念,知道

例,哪些长度约是1毫长距离。知道1千米1吨=000千克,会

米、1分米。=1000米,会换算形如3换算形如4吨N000

千米=3000米的算式。千克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3激趣导入法:

师:同学们,暑假时你们都去哪玩了?

(学生自由说)

教师视学生谈话情况提问:你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用了多长时间到达的呢?

(学生自由谈)

师:用了这么长时间,你知道从我们这里到你们的目的地大约有多远吗?

(学生发表意见)

师:刚才很多同学在说两地的距离时都用到了“千米”,那么“千米”到底是什么?

【品析: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话题入手进行谈话,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共

同交流暑假游玩情况,引出“距离远”的问题,根据实际经验,多数学生知道要用“千米”

作单位,很自然地引出本课的内容。】

预设创设情境导入法:

师:(故作神秘的样子)同学们,老师计划去上海旅游,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10

师:同学们都想去,可是去上海旅游需要做些准备啊。首先我们要知道乘坐什么

交通工具去。

(学生发表意见)

课件出示从本地到上海的线路图,显示从本地到上海的距离,并出示可乘坐的交

通工具:火车、高铁、飞机。

师:同学们觉得从我们这里到上海的距离远吗?这样的距离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呢?

【品析:通过创设带领学生去上海旅游的情境,提出旅游前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激发学生

参与的热情。从本地到上海的线路图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的讨论,又

从交通工具再次认识到从本地到上海的距离很远,应该用“千米”作单位,引出本节课的

主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观察教材第26页例4,结合课前的准备活动展开对新知的讨论。

(1)学生汇报课前准备活动所获得的知识。

①在操场上用卷尺测量了100米的距离,测量了10个100米的长度是1000米。

②用平时的步长走100米大约需要200步。

③通过测量,操场一周的长度是400米。

(2)提出思考问题。

①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②1000米这个长度的数值比较大,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在操场的实际测量活动和已有知识经验以及教材例4的介绍,通

过小组合作,通常会得出如下结论:

①操场的一周长度是400米,400+400+200=1000(米),所以沿着操场走2圈半

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②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可以写成1千米,也就是1000米=1千米。

③一般情况下,千米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用字母表示是km。

(4)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千米。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么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出示课件)老师收集了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请你仔细想想,哪些场景中

有“千米”?

①公路边的里程碑②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

③限速标志④汽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品析:建立1千米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距离

来建立1千米的概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准备活动

中获得的知识,引出长度单位“千米”,又通过米推理出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再结合学

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

千米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

◎引领学生思考教材第27页例5,想一想怎么进行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1)出示问题。

3千米=()米5000米=()千米

(2)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过程,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节中掌握的不同单位相互转化的知识以及

千米和米的进率,能够描述基本思考过程:

①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也就是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②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也就是5千米,所以5000

米=5千米。

(3)师生共同总结千米和米单位换算的方法。

千米转换成米,在数的末尾添上3个0,米转换成千米,在数的末尾去掉3个0o

【品析:教学千米和米单位换算的方法,主要运用了迁移的思想。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过

的长度单位换算方法迁移类推学习,并注重使学生明确思考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动手实践,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学生在掌握了长度单位千米的表象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引导

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例6,结合例题师生共同讨论估测从家到学校距离的策略。

(1)步行上学的估测方法:先测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用平时的步长走100米,记录需

要多少步。再记录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步,最后再计算出距离即可。

也可以用平时步长走100米,记录所需要的时间。再记录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最后计

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12

(2)乘坐公共汽车上学的估测方法:先估测出相邻车站的距离,再根据从家到学校一共需

要乘坐几站公共汽车,就可以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品析:本环节的教学适宜分为两部分开展。首先,师生结合本班实际上学方式的情况,

共同探讨估测从家到学校距离的方法,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长度观

念,以及利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或在家长帮助下完

成估测活动,再进行集体汇报。】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4、例5和例6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可以依据本课所

学知识依次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

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千米是表示两地较长距离的长度单位,同学们从家到学校的距离都只能用

千米作单位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日常生活中,较长距离或路程用千米作单位,但生活中很多时

候计量较长距离也可以用米作单位。比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000米,可以记作2千米。

但在计量类似两座城市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比如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是1650千

米。

质疑二: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吗?

学生经过比较后会得出结论:己学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它们

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其中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四个单位中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

的进率都是10,米和千米这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o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长度单位进率关系的质疑,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并不是所有相

邻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10,对所学长度单位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类。】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是什么?一般在什么时候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所学的长度单位千米,以及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然

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如果想称一头大象的体重,应该用什么作单位?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对千米认识的教学采用常规课堂教学和户外操作活动相

结合的方式。首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量一量,使学生感受100米的直线长度,估测、测量

学校操场一周的长度。其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千米的意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

立千米的表象。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估测活动时,学生的估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

差较多,估测的不够准确,原因是学生对1千米的表象掌握不清晰,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组织直观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表象,增强估测能

力。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计量路程较远,或较长距离,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千米=1000米

3千米=()米想:1千米=()米;5000米=()千米想:1000米=()千米。

第3课时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1〜32页例7、例8及第32页“做一做”的相关题目。

内容简析

例7通过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有“吨”这个质量单位,结合大米的质量引出1吨,

说明1吨=1000千克,并通过学生熟悉的“体重”进一步加深对吨的认识。

14

例8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

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

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

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4.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发展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实际生活建立1吨的质量观

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解决质量单位吨的观念的建立,主要运用创设实际生活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

教学方法: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用到“吨”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计量较重的物品需

要用到更大的质量单位吨”。其次,通过创设称量大米、学生体重的情境,进一步建立1

吨的表象,推理出吨和千克的关系。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和推理等方法来学习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及

应用。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质量单位克学习:认识质量单位吨,延学:学会理解题意,分

和千克的相关知识,复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析问题,能够用列表的

习千克和克的进率关念,知道1吨N000千方式把所有解决方案列

系,练习形如4千克克,会进行千克和吨的单出来,选择合适的解决

N000克的算式。位换算。办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情境导入法:(课件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小

熊体重340千克、小马体重240千克、小牛体重500千克、小鹿体重160千克。这一天,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

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小动物们讨论“限

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它们能一起过桥吗?

【品析: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重点关注“限重1

吨”是什么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

动地参与学习。】

预设B设置悬念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回

答)那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请同学们猜一猜我大概有多重,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看看谁说得最接近。

老师的体重是50千克,你猜对了吗?大约20个老师的重量合起来就是1吨了。

【品析:通过猜测老师的体重,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次使学生形象感知1吨

的概念;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估计质量的能力,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观察教材第31页例7主题图,体会吨产生的实际意义。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31页的主题图。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提出数学问题。

①“吨”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②1吨有多重呢?③“吨”和“千克”

有什么关系?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初步认识吨。

根据质量单位的知识经验结合教材的介绍和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会了解到

“吨”是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单位,用字母“/表示。通过讨论会初步总结对

“吨”的认识,以及吨和千克的关系,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汇报。

师:1吨有多重呢?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

克?

16

生1:10个100是1000,所以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师:能不能用另一个单位把1000千克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呢?

生2:1000千克可以写成1吨。

师:1吨表示1000千克,它们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生3:1吨=1000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结合生活实际充分感受吨。

学生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都用力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25千克的同学有多重,

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人抱一抱。

学生活动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推算:1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多少名这样重的同学重1吨?

生:1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1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250千克,1000千

克里面有4个250,所以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教师借助课件演示一名体重是25千克同学的图像,每次呈现4个同一名同学的图像

(因为4个25千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

千克……1000千克。当40个图像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品析:本环节解决“吨”的表象建立、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主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

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

同时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推理的能力,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

◎引领学生思考教材第32页例8,想一想怎么进行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1)出示换算问题。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过程,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克和千克单位相互换算的知识以及千克和吨的进率,能够描述基本

的思考过程:

①因为1吨=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也就是4000千克,所以4吨=4000千

克。

②因为1000千克=1吨,3000千克里面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吨,所以

3000千克=3吨。

(3)师生共同总结吨和千克单位换算的方法。

吨换算成千克,在数的末尾添上3个0,千克换算成吨,在数的末尾去掉3个0o

【品析:教学千克和吨单位换算的方法,主要运用了迁移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利用以往

学过的质量单位换算方法迁移类推学习,并注重使学生明确思考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7和例8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可以依据本课所学知识

依次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由于吨是表示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在计量大象的质量时只能用吨作单位

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日常生活中,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吨作单位,但生活中很多时候

计量较重物体也可以用千克作单位,比如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也可以说是5吨。用千

克还是吨作单位,要结合实际物体看数量的大小,再选择合适的单位。

质疑二:1吨棉花比1吨铁轻?

学生经过比较后得出结论:1吨棉花和1吨铁的质量是相等的,因为它们的数量和单

位都相同。在进行物体质量大小判断时,不要受物体本身特性的影响,误认为质量相等的

不同物体轻重也不相同。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合适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1吨棉花和1吨铁的质量大小关系的质疑,使学

生进一步明确只要数量和单位相同,物体的质量就是相同的,不受物体特性影响,培养学

生用全面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个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用到吨这个质量单

位?吨和千克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所学的质量单位吨,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关系。然后

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工人师傅用一辆载质量2吨和一辆载质

量3吨的卡车运8吨煤,怎样安排才能正好运完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对“吨”的表象感知教学主要是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

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先从认识比较重的物品

18

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自然地引出“吨”,

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用了较长时间重复讲解1

吨=1000千克的进率关系,但是怎样推导出换算的问题,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地、抽

象地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这样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而且占

用了很多体验的时间。学生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

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计量较大或大宗物品的质量

时,通常用吨(t)作单位。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进率/

I--------------------------------------------------------------------1

!1吨=1000千克|

4吨=()千克想:1吨=()千克

3000千克=()吨想:1000千克=()吨

第4课时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

人教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3页例9,及第33页“做一做”的相关题目。

内容简析

例9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教材呈现完整的运用列

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

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学会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

的完整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讲解用列表法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运用创设实际操作的情境,采

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及尝试练习,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

立联系。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新知,利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

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合作与讨论中体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

复习:回顾质量单位学习:学会理解题意.延学:学会根据实际

吨,用吨和千克间的分析问题,能够用列表问题,用不同的思路

进率进行单位换算,II"的方式,把所有解决方II”选择合适的解题方

计算形如3吨W000案列出来,选择合适的案,用恰当的方法解

千克的算式。解决办法。答。

/

'.____.../、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Z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13激趣导入法:(课件出示问题)“六一儿童节”张老师带领13名同学到市动物园

游玩。门票价格如下表:

成人票儿童票团体票

10元/人5元/人40元/10人

张老师想不但要让孩子们玩得快乐,还要做到节约,你能帮张老师算算怎样购买门

票最省钱吗?

学生发表意见,谈自己的想法。

生1:购买团体票比较省钱。

生2:把每种购票方法都列出来再比较。

20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把每种购票方法都列出来再比较。是的,在解决实际问时,

有时有多种解决方案,为了方便比较或选择最佳方案,我们需要把解决方案用表

格的形式一一列举出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品析:通过创设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决方案,但为了

更全面、更清晰或选择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把所有方案都列举出来,不但自然地

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还使学生初步感知用列表法解题的策略。】

预设创设情境导入法:(课件出示:学生到商店买文具的情境图)小明要买一个10元

的文具盒,他有1元、5元、5角面值的人民币各10张,他可以怎样付钱?

学生发表付钱方式的想法。

由于数值比较小,又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比较容易解决。

教师课件出示体现付钱方式的表格,指出用列表法能够更直观地体现出这几种付钱

方式,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品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课件展示列表法的思

考过程,使学生首次感受到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观察教材第33页例9,结合课前的准备活动展开新知的讨论。

(1)理解题意,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①一共有8吨煤需要运送。

②有两种不同载质量的卡车,分别是2吨和3吨。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数量关系。

学生通过分析题目中的信息会明确,用2吨和3吨的卡车运送,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

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

总质量等于8吨。可以有以下几种运送方法:一是只用2吨的卡车运送;二是只用3吨的

卡车运送;三是两种卡车共同运送。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X()+3X()=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解决方案。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解决方案,教师设置问题加强引导,使思考过程更有序、更合理。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运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

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能运完吗?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3次,能运煤2X3=6(吨),剩余2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

运1次才能运完,但是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用同样的思考思路说一说用“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1次、0次,能运完吗?

生1:“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X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

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生2:“载质量2吨”的车运1次,能运煤2X1=2(吨),剩余6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

车运2次才能运完,它们的总运量恰好等于8吨。

生3:“载质量2吨”的车运0次,也就是不用“载质量2吨”的车运送,只用“载质量

3吨”的车运送,需要运送3次才能运完,但总运量不能恰好是8吨。

(3)列表法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介绍,教师进一步提问:

师: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方案都用算式表示出来,会怎样?

生1:有很多个算式才能表示出来。

生2:太麻烦了。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2吨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J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50次3次9吨

从表格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22

(4)回顾与反思。

①我们在列表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②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表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

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5)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检验:

2X44(吨)2XI+3X2=8(吨)

经过检验,方案1和方案4两种方案都可以恰好运完8吨煤。

【品析:教学过程主要采用了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正向引导的方式。首先,通过对已知条

件和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有多种派车方案,然后各小组合作探究具体的派车方案;

其次,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的汇报有条

理。这样做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比较各派车方案是否满足条件,也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

的数学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9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可以依据本课所学知

识依次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

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把符合条件的方案一一列举出

来,在列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质疑二: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与用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

方?

学生经过比较后会得出结论:用列表法和用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分析已

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利用合适的运算来计算。不同的是,要根据题目的

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一般地,如果问题中涉及到的解决方案比较多,为了选择合适

的方案或比较方案的优劣可以用列表法来解决。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可以省略运算算式,

在表格中体现出已知条件和计算出的结果。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使学生对列表法和算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进一步认识到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中

需要注意,要有序地一一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在指导学生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分小组自主

探索时,教师有意激励学生,看哪组能最快列出解决方案,在汇报时学生发现有序地列举

速度较快,而且正确。这一做法使学生认识到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

条理地一一列举,培养了学生完整地解决问题和有序思考的数学能力。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探究例题的表格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已经列出各项(即

题目中包含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给了学生思路提示,在解决“做一做”问题时,学生不会

根据条件和问题独立列表。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理清数量关

系的能力。

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

例9: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派车方案2吨3吨运煤吨数算式

14次0次8吨J4X2=8(吨)

23次1次9吨2X3+3X1=9(吨)

32次2次10吨2*2+3X2=10(吨)

41次2次8吨J2X1+3义2=8(吨)

50次3次9吨3X3=9(吨)

答:选择方案1和4,能恰好运完8吨煤。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测量”第21〜35页。

知识梳理

内容重点知识

24

(1)当测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