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
吕强刚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
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新练习》)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
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一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一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一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一文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一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
神理解(选讲5、7则)
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日:“吾
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潜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
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
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尴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
“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雌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
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
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日:“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
矣。”一一《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的理解。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
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
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
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
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
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
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
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
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
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
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
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
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
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
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日:“仲尼焉学?”子贡日:“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
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
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
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
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
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
张19第21》)一一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
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
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贝IJ,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
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i。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
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
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贝",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
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
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
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一一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
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
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
不及情。情之所锚,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
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
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
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H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一一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贝h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
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
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
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
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
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
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
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
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
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
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
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
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
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
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
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
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
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
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掩饰(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
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
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日:“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
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
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蜿,小车无觥,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
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
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
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
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
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
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
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
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
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
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
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
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
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
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
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
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
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
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蜴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
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
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
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
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
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
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
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顿、小车没有朝,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
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
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
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
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
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
析。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
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二(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
“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五、课型:多媒体授课六、教学方法:启发、探究七、教学过程
1.导语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
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
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
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
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一一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
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
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诵。(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
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
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
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整体感知文本)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
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
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
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
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
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
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
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
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
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
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
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4.“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
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
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
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
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
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
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
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
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
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
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
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
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
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
了。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
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
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5.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
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
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
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
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
门,迈好人生路。
6.作业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
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系义而富且贵,于我的浮女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仁二
前面几节课我们讲了孔子的“仁”。“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
真心的爱人。“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你只要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
就没有“仁工“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像佛
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内心。那么“仁”
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意
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二按照老师的理解,“仁”是孔子看来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
的最高准则,就像道家以“道”作为最高原则一样。“道”的内涵非常博大,以至于“道可
道,非常道”,所以“仁”的内涵也非常广泛,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数次问到什么叫
做“仁”,什么样的人才算“仁人”,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在孔子以“仁人”来评价
人的眼光也相当挑剔。比如管仲,这个人物在《论语》中被议论的挺多的。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
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信》)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日:“人也,夺伯
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
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日:“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
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
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在孔子的心目中,管仲就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政治家。孔子的弟子们对于管仲颇有看法,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家臣召忽因此自杀以殉,公子纠的另一
个家臣管仲却没有跟着去死。”子路接着又说:“管仲该不算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
召集诸候共商会盟,并不依仗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了!”孔子的学生子
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死了他的主人公子纠,他不但不为公子纠去死,反而辅
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老百姓到如
今还享受着他的好处。若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
那样了。难道要他像普通男女一样守着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中而没有人知道吗?”
孔子认为管仲体现了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管仲不为一人而殉死,愿为天
下苍生而苟活。管仲身为公子纠的家臣,不论按理还是按礼,他都应该殉主,这是常人的公
断。而圣人自有圣人的仁断,孔子认为管仲不愿殉主,是不为失小节而羞,不为失小信而辱,
事实上管仲也正是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其二,管仲有功于天下,春秋时期,周室王
权衰落,诸侯争霸,百姓生存于战争的水火之中,生灵涂炭,生命朝不保夕,而管仲被录用
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为齐桓公而谋而划,齐桓公因此得以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
不战而使天下和平,多少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多少士兵得以保全生命。其三,管仲有功于齐
国,据史书记载,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流通货物,积
累财富,富国强兵,使齐国粮仓充盈,让百姓衣食饱暖,明礼义廉耻,顺民意,得民心,他
给予了百姓无穷的好处,百姓拥护他。可以说管仲有恩于天下百姓,有德于天下百姓,有功
于天下百姓,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谋发展。其四,管仲有功于齐国国君,据《史记》
记载,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胜,协助桓公北征南战,讨伐楚国,让燕国实
行召公善政,坚主遵守鲁国土地的盟约,取信于鲁,令天下诸侯归附于齐。管仲为齐国谋和
平,为天下谋和平。
《易经》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日仁。何以聚人曰
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也就是说,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
最大的宝物,是崇高的地位。怎样才能保住地位呢?要博爱,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才能守住
地位。又怎能使人民聚集呢?要靠财富。因而,治理财富,端正言行,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恶,
禁止人民为非作歹,就是道义。
世上大概没有完人吧,孔子对管仲也是褒中有贬。孔子说:“管仲的气量很小啊!”有人
就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于是说:“管仲有储放钱财的府库,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
职而不歉职,这哪里算得上俭朴呢?”有人又问:“既然这样,那管仲知礼吗?”孔子说:
“国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萧墙。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
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有这样的土台。倘若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看来,孔子
对于管仲的越礼行为和腐化的生活是不能容忍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对于认定出了很多标准,但这些标准不是死的,“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等都是仁的一个方面,真正评判一个人时,孔子是从
实际出发的。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第一是,“仁”是一个崇高的道德标准,不好
言说,但有种种表现可以遵循。第二,孔子的“仁”是权宜的,他不认死理,这是孔子的思
想优势,而后世多把孔子的言论作为行为守则来遵循,这似乎就和孔子的意思大相径庭了。
这一点,我们说到“义”的时候还会说到。
二、“义”与“仁二
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的
关云长,也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
时落魄的结拜兄弟刘备。从而被后世当作义的化身。那么义的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
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
义的含义是什么?荆轲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
刺杀秦国的国王赢政,这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
是义!但从《论语》里面提到的有关义的词语来看,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就局限在这一方面,
它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在里面,那么在孔子的眼中,义究竟还有什么含义呢?
我们需要把义和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来显示出义的含义。
1、仁与义。
刚才我们讲过《易经》里那句话,这句话中,义和仁是什么关系呢?义相当于形式,仁
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
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
形式表现出来,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
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前面管仲的例子我们看出,仁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有不同的标准。孔子根据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而仁要通过义来实现。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
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是
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那么我这里大概来介绍两种情
况:
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
同。
第一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
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我是教师,你是工人,他是军
人,他是医生,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
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那么我是个医生,我仁
爱精神的体现,就是要什么啊,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
但是你既然是医生,那你体现仁爱精神,就应该和你医生的身份,医生的职业相称。那你是
医生,你不是交通警,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
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你也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职业)决定了你
的仁爱精神在你的身份上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你就是
不义了。
《左传》里头,那么说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工叔段,那么这里头讲到,工叔段,因为这个弟弟大概
对哥哥不服,弟弟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
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
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
事情,相称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他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干嘛啊,他做
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
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
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呢,你不能超过国都九分
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
义。但是工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工叔段这个问题,
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一
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一《左传》)。多行不义,不义是什么意思呢?他干了和自己
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这就是不义。那么后来工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
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比如他私下私自把郑国的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大概这个边防都划到
自己的名下,由自己负责,同时还把一些地盘都划到自己这儿,变成自己个人的封邑,进一
步扩充自己的势力。那么有一些大臣马上又来劝郑伯,劝郑庄公,说不能再让他这样干下去
了,说一个国家不允许有两个君主,问郑伯你看怎么着,你要是让你的弟弟当君主的话,那
我们赶紧去侍奉你的弟弟,既然他是君,我们去侍奉他,如果你不让你的弟弟,不让工叔段
当君主的话,那早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等他的势力雄厚了,势力特别大了,坐大了以后来
解决。那么郑庄公,郑伯当时说了什么呢?说:不义,不81,厚将崩(一一《左传》)。不
义,他不符合义,不唯,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
的事情,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广大的人民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
更快。那么到后来工叔段怎么样,野心日益膨胀,因为郑庄公大概对他一直没有阻止,他可
能认为郑庄公软弱,所以他野心膨胀,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训练军队,积累武器,积
累很多武器,最后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那么这个故事里
头两次提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唯”,那么这个义,就是
我们前头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
你的身份,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这个最高的
美德,这个最抽象的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你来具体
地去做,这样才可以。
这些例子说明,作为臣子,作为被领导者,义的表现就是服从和尽职,这就符合孔子所
讲的义,下属做到这一点,就是尽了自己的义,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一生鞠躬尽瘁,辅
佐自己的主公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对于刘备,诸葛亮尽到了义,那么反过来,像刘备这样的
领导者,义在他们身上,应该怎样表现呢?
那么义在君主那里头应该是如何表现呢?比如君主的身份,统治者的身份,义应该如何
表现呢?比如说当时也发生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陈国有一个贵族叫夏征舒,他杀了自
己的君主,那么杀了自己的君主,周天子命令诸侯发兵讨伐夏征舒,那么史书把周天子下令
讨伐叛逆这种做法就叫做义,就是如果底下发生了叛乱,那么作为天子,你应该下令讨伐叛
乱,你不下令讨伐叛乱,你就没有尽自己的职责,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你就是什么,
就是不义,所以周天子下令讨伐叛乱,这是义。还有一件事情,当时楚国打宋国,那么宋国
是弱国,是小国,打不过楚国,但是宋国还在反抗,还在守住它的城市,抵御楚国的进攻,
但是它有点儿抵御不住了,所以当时向晋国求援,晋国是大国,那么晋国马上派了个使者,
这个使者叫解扬,马上去宋国。告诉宋国的国君,说晋国答应出兵支援宋国,解救宋国,让
宋国再抵抗一段时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结果这个使者解扬就去送信,路上一下被郑国
人给抓住了,那么郑国是楚国的盟国,郑国抓住解扬之后,把晋国的使者解扬交给楚国了。
那么楚国的国君就跟解扬说,劝解扬,说你去到宋国反着说,反着说晋国国君的意思,别说
晋国要支援宋国,就说晋国不愿意支援宋国,不愿意出兵,你反着说。解扬开始不干,后来
楚国对他威胁、利诱、恐吓,那么最后解扬就答应了,然后楚国人把解扬放在楼车上,置于
高处,让他向宋国喊话,结果解扬还是按照晋国原来的意思、,向宋国人传达了这个意思“还
是说晋国答应支援宋国,让宋国再抵抗一段时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楚王大怒,他就要
杀了解扬,那么解扬也讲了自己的一番道理,解扬说君主能够下达正确的命令,这就是义,
那么这是君主应该做的,那么作为我臣子,当然我应该执行君主的命令,这也是义,他下达
正确的命令,他是义,我执行他的命令,我也是义。所以君主的身份干你君主该干的事情,
那么臣子的身份,干你臣子该干的事情,你们双方君和臣,不管你什么身份的人,你都体现
了仁的精神,那么你就是义。所以董仲舒有这种说法:立义以定尊卑之序,君臣之职明矣。
义立起来了,尊卑之序列就明确了,君臣之职就明确了。就是你该干什么,他该干什么,大
家都非常明确了。所以我们说呢,义的含义,它是•种仁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第一
就要根据你的身份,做跟你身份相称的事情,那么这就是义。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
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
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所以孔子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表现出一种因时制宜的态度。
第二,那么义还要根据事情,根据你当时那种特殊的情况,特殊的事情,你来行仁道,
那么就是义。比如要推行仁爱精神,那么这种仁爱精神在具体的实现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要根据不同的事情,那么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可能我这么处理,这就是仁爱,可能在那
种情况下,我那么处理,那就是仁爱,这些仁爱就都是义0比如说,我说了不能说谎,不说
谎这是一种仁爱,诚实,那么平常,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那么一般来说不能说谎,要诚实,
诚实这是仁爱的一种体现,我做到了诚实这就是义。但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情况特殊,
有时候需要说谎,说谎就符合仁爱精神,说谎就是义,所以仁爱精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
就要你说谎,你说谎你就是义,你不说谎你就是不义。那么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绝症,得
绝症,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较弱,这时候,你如果突然还不到跟他说实话的时候,
你一下跟他说了实话,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样,应该说不符合义。那么这时候,为了他的心灵
的这种安宁,为了他更好地治病,为了他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不需要跟他说实话。
所以说呢,义要根据情况,不光像我们前头说的,根据身份,同时也要根据情况,根据具体
的情况。
《左传》里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反应出要根据一定的情况来行仁,
来推行仁,来实现仁,这就符合义。那么在一次战争(秦晋肴之战)中,当时晋襄公和秦国
打一场战争,肴之战,在肴山一带打这场战争,那么在这次战争中,当然晋国取胜了,那么
当时晋襄公,当时是车战,晋襄公在车上指挥战斗,向敌军冲击,晋襄公还亲自抓住了秦国
的一个俘虏,抓住俘虏,晋襄公把这个俘虏给捆起来了,捆起来之后,晋襄公命令自己的车
右,什么是车右呢?就是在自己的车的右边,他在车上,在自己车的右边保卫君主,右边的
这个武士,这个武士的地位非常高,这是高级武士,他负责保护中间的君主,车右,命令自
己的车右,那么让他干嘛,让他把这个秦国的俘虏给杀了,这个车右叫莱驹,那么晋襄公命
令莱驹把这个秦国俘虏给杀了,莱驹就下车,下车拿着兵器就来了,就要杀这个秦国的俘虏,
结果这个秦国的俘虏大概绝望中大叫一声,大吼一声,一下把这个莱驹,把晋襄公的车右吓
了一大跳,手里的兵器一下掉地下了,这是一种耻辱啊,说明你胆小啊,人家大吼一声,就
把你给吓成这样了,你胆小,这是一种耻辱,正在这时候,晋襄公手下的另一个武士叫狼障,
这个武士非常勇敢,他一看莱驹被吓坏了,兵器也落到地下了,他马上冲上来,捡起这个兵
器,一下把这个秦国的俘虏给杀了,所以晋襄公看在眼里,觉得这个狼噂非常勇敢,非常赞
许他,当即决定让狼噂当自己的车右,上车站在自己的右边,莱驹等于被贬黜了,所以狼噂
也非常高兴,他等于升迁了,他升为高级武士,他大概原来在地下跑,跟着晋襄公打仗,现
在你可以上车来保卫君主,这是无尚的荣耀,你的地位升迁了,所以狼障非常高兴。但是在
另一场战争中,还是晋国和秦国的战争,那么晋国统帅是谁呢?先轸,先轸是统帅,他率着
晋国的军队去冲击秦国的阵地,可是先轸没有重用狼噂,狼噂觉得像我这个地位,我这么勇
敢,受到君主的青睐,我应该受到重用,我应该当晋国军队主帅的车右,就是当这个高级的
武士,可是先轸没有用他,没有用他而用别人了,用续简伯,那么当时狼噂觉得这真是奇耻
大辱,像我这样的人,竟然他不重用,我有这样的能力,我受到君主的赞许,他竟然不重用
我,这简直是奇耻大辱,那么怎么样,受这种耻辱他受不了,他想死,关键是怎么个死法,
当时这个狼障的朋友跟他说,说咱们干脆发动叛乱吧,咱们杀死晋国军队的主帅,咱们发动
叛乱,他这么羞辱我,这么侮辱我,我能容忍吗?干脆咱们发动叛乱。结果狼噂说什么呢?
不能这么干,这么干就是不义,发动叛乱不是臣子之道,死了以后你的灵魂不能进入明堂。
那么这是一种迷信,明堂那是君主发布政令的地方,那是非常高级的地方,死了以后你的牌
位能够进明堂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说不能干这个事情,干这个事情是不义,狼噂认为
自己是一定要死的,受此奇耻大辱是不能活了,是一定要死的,但怎么死合适呢?那么根据
当时的情况,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他认为这么死合适,怎么死呢?他认为应该率领自己的
军队,率领自己的手下,他也是个小贵族,率领自己的手下去冲击秦国的阵地,那么冒险冲
击,牺牲的可能性很大,那么他认为这么死最有价值,反正我肯定是要死,我要死在哪儿呢?
死得符合义,去冲击敌军,所以狼障率领自己的手下就冲进了秦军的阵地,跟秦军搏斗,那
么最后把秦军打败了,但是狼障也死了,那么狼障认为这种做法是符合义。
所以我们说,义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所以
义是一种形式。所以第一点我们讲到义和仁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义是形式,仁是
内容。
孔子所讲到的仁和义的这种关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仁是孔子思想的
核心,通俗地说,仁就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就是要通过义来表现,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身
份,不同的情况,来推行仁爱。那么在更为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义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
三、义和礼。
义和礼应该是这么一种关系,叫做:义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君子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那么义是内容,义是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
义的。
那么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齐国是大国,是强国,它有时候欺负一些
弱国,欺负小国。其中鲁国比较弱,它欺负鲁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就派军
队去打齐国,卫国也比较弱,但是它还愿意支援鲁国,它这里有唇亡齿寒的意思,支援鲁国。
那么卫国派军队,统率是谁呢?孙桓子,去打齐国,可是卫国也不强大,所以卫国的军队一
下子被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卫国的军队就撤,齐国的军队就追击,追击,追击,卫国
的军队孙桓子这个统率恐怕觉得自己难以逃脱了,因为齐国进军速度很快,卫国撤退的速度
比较慢,它的军队不行,孙桓子眼看就要逃脱不了了,这个时候,卫国地方有一个贵族叫仲
叔虞奚,这个仲叔虞奚率领自己的人袭击了齐国的追兵,一下把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了呢,
等于挽救了卫国的统帅,挽救了卫国的军队。那么这件事以后,卫国的国君就问这个仲叔虞
奚,你立了这么大的功,你看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我可以给你土地,给你封邑,那么当时
这个仲叔虞奚的意思是说,我不要你的土地,我不要封邑,我不要这些东西,那么你想要什
么啊?他说我想要这个东西,要什么啊,我想要诸侯专门用的那个悬挂的乐器,有三个乐器,
这三个乐器是诸侯这个级别的人专门用的,悬挂着的乐器,我想要这个,仲叔虞奚他也是个
贵族,但是他的贵族身份比较低,他也就是卿大夫,那么卫国的国君,他是诸侯,等于这个
仲叔虞奚他想要什么?他想要卫国国君这个级别的贵族才能够使用的这个乐器,他还想要什
么?他还想要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他所骑的马的装饰,这些东西都属于“器”,这些东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房产交易预付款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与旅行社高端旅游定制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风力发电设备采购与运维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惠州企业法务专员招聘与法律咨询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版大豆产业链风险防控合作协议范本2篇
- 《夫妻财产分割中股票归属合同》版
- 二零二五年轨道交通电梯安装与应急响应协议3篇
- 2024租赁期间厂房设施更新改造的委托出租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数据中心承揽施工合同范本下载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行业劳动合同范本编制协议3篇
- 翼状胬肉病人的护理
- GB/T 12914-2008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
- GB/T 1185-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含评分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件(完整版)
- 线缆包覆挤塑模设计和原理
- TSG ZF001-2006 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蜘蛛开店》
- 锅炉升降平台管理
- 200m3╱h净化水处理站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