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1高二年级月考1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部分(共21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企者不立企:踮起脚B.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运转,转动C.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D.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故乱异家以利其家家:卿大夫的封地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若火之始然九层之台,起于累止B.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G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当察乱何自起D.曰余食赘行故盗贼有亡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日克己复礼B.视弟子与臣若其身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跨者不行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恕”乎欲齐其家B.人而不仁,如礼何:身修而后家齐C.君子喻于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人之有四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5.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其坚不能自举也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先诚其意⑤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不贵难得之货A.①②/③⑤⑥/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6.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4.克己复礼为仁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非不愕然大也D.能不龟手一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8题。随着①,“量化自我”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健康和运动领域,而是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娱乐、时间管理、学习教育、购物消费等场景中。从身体、行为,到心理、情绪、社会关系,人的各种维度都正在被智能手机量化。手机应用会推送月度、年度报告,②:某段时间内听过多少歌,看过几本书、几部电影,和几个人成功匹配,和某位好友互动多少次,打车多少公里,买过几件衣服……在大数据时代,获取数据、量化自我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第1页(共8页)那么,③?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万物皆可测量》一书中,追溯“用数字说话”的历史节点,是人类“测量癖”的起源。他试图讨论量化思维是如何兴起于晚期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西欧发生的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的划时代转变,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商业实践和官僚制度成为可能。这一心态革命奠定了今天世界的底层逻辑,我们有必要回到过去深入了解这段历史。7.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和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B.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服洪水”的号召。C.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D.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4个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材料一: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也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1920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第2页(共8页)

(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材料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茶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材料三: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媽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不转变。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照英译本完成的。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第3页(共8页)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B.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C.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12.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丰子恺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寇突犯我故乡石门湾,我不及预防,仓猝辞缘缘堂,逃出火线,迤西行。如今故园已成焦土,飘泊将及两年,在六千里外的荒山中重温当年辞家的旧梦,不禁心绪黯然。走了五省,才知我的故乡,真是一个好地方。石门湾水路四通八达,我们无需用脚走路。倘使你‘走”到了城里,旁人都得惊讶,家人怕你伤筋,你自己也觉得吃力。唉!我的故乡真是安乐之乡!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回江南的空前浩劫,也许就是安乐的报应罢!然而好逸恶劳,毕竟是人之常情。克服自然,正是文明的进步。忧患而不进步,未必能生;安乐而不骄惰,决不致死。所以我对于安乐的故乡,始终是心神向往的。石门湾郊外没有一块荒地,稻麦之外,四时蔬果不绝,风味各殊。尝到一物的滋味,可以联想一季的风光,可以梦见往昔的情景。往年我在上海,冬天吃新蚕豆,一时故乡清明赛会、扫墓、踏青之景,以及绸衫、酒旗、戏鼓之状,憬然在目。倘然遇见丝绵,那更使我涌起乡思来。因为这是我乡一带特有的产物。古人要五十岁才得衣帛,我们乡人无论老少都穿丝绵。“人生衣食真难事”,而我乡人得天独厚,这不可以不感谢,惭愧而且惕励!缘缘堂就建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一切奢侈、烦琐的布置,一概不入。全体正直、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我认为这样光明正大的环境,适合我的胸怀。我们在缘缘堂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使我憧憬。春天,桃树戴了满头的花,在门前站岗。门内朱楼映粉墙,蔷薇衬绿叶。院中秋千亭亭地立着。这幸福的光景,使我难忘。夏天,葡萄棚上的新叶,把室中人物映成绿色的统调。垂帘外时见参差人影,秋千架上时闻笑语,这畅适的生活也使我难忘。秋天,芭蕉的叶子高出墙外,夜来明月照高楼,房里有人挑灯夜读,伴着秋虫的合奏。这清幽的情况又使我难忘。冬天,炭炉上时闻普洱茶香,儿童们伴着坐到深夜,直到北斗星转向。这安逸的滋味也使我难忘。现在飘泊四方,但凡我身所在的地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无处不是缘缘堂。九月二十六日,是我的生辰。这时嘉兴已炸得不成样子。我家还是做寿。而宾朋的谈话异乎寻常。有人从上海逃回来,他说上海无数难民无家可归,聚立在租界紧闭的铁栅门边,日夜站着。租界里的同胞拿面包隔铁栅抛去,无数饿人乱抢。有的面包落在地上的大小便中,他们自挣得去吃!我们一个本家从嘉兴逃回来,他说有一次轰炸,看见一妇人躲在墙脚边喂奶,忽然弹片飞来,恰好把那妇人的头削去。这无头的妇人依旧抱着婴孩危坐着,并不倒下。我听了他的话,想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就讲给人听:猎人入山打猎,远远看见一只大熊,他连发数枪,均中要害,大熊却危坐不动。他走近察看,大熊两眼已闭,血水流下。但是它两只脚抱住大石头,危坐涧水边。猎人再走近细看,才见大石底下的涧水中,有小熊正在饮水。大熊倘倒下了,那石头势必压死她的宝贝。直待猎人掇去了她手中的石头,她才倒下。呜呼!坐客散去了。这便是缘缘堂最后一次聚会。第4页(共8页)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是石门湾被宣告死刑的日子。石门湾在那一天,真可谓“朝为繁华街,夕暮成死市”。那天,我照例在画《漫画日本侵华史》。只听得玻璃震响,一连数次。心知不妙,出门探问。有人说:“我们这没有设防,决不会来炸的。”大家照旧安居乐业。正午,一架飞机低低地飞过。石门湾没有警报设备。以前飞机常过境,大家跑出去,站在门口,仰起了头观赏,如同春天看纸鸢,秋天看月亮一样。这天大家依旧出来观赏。谁知他们正要选择不设防的城市轰炸,可以放心地投炸弹,可以多杀些人。飞机盘旋一周,看见毫无一个军人,纯是民众妇孺,而且都站在门外,非常满意。地面上无论哪一个人的生死都操在空中的刽子手手里了!忽然一阵冰雹似的声音在附近的屋瓦上响过,墙壁摆动,桌椅跳跃,玻璃窗齐声大叫。我们挤成一堆,默然不语,但听见墙外奔走呼号之声。飞机还没离去,大有再来的可能,非预防不可。于是有人提议,钻进桌子底下,把丝绵被覆在桌上。我在幼童时代,曾经作此游戏。现在年已过半,却效儿戏,又看见七十岁的老太太也效儿戏,这情状实在可笑。且男女老幼共钻桌底,大类穴居野处的禽兽生活,这行为又实在可耻。这可说是二十世纪物质文明时代特有的盛况!沿河家家闭户,处处锁门,石门湾顿成死市,不见人影。忽然一家楼上,发出一阵肺病者的咳嗽声,全市为之反响,凄惨逼人。我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破晓起身,出门时我回首一望,这是我与缘缘堂最后的一面。其实,在这风声鹤唳之中,有许多人想同我们一样地走,为环境所阻,力不从心。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尽载了石门湾及世间众生,开到永远太平的地方。向村人告别,我心如刀割!但脸上强自镇定,叮嘱他们“赶快筑防空壕,后会不远”。不能再说下去了。一九三九年(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n伴者一再用“我”“我的”或“我们”描述故乡或乡人,朴素的用语中寄托着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B.交章用较多篇幅描写石门湾得天独厚的环境,缘缘堂优雅安逸的生活,为后来遭受日寇轰炸埋下伏笔。C.缘缘堂不仅是供人居住的现实家园,也是承载作者生活愿景、艺术审美、道德理想的文化与精神家园。D.在“冰雹似的声音”“玻璃窗齐声大叫”的环境中大家默然不语,写出了面对轰炸时人们惊恐的心理。1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六段反复书写“使我难忘”,既显示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更凸显了漂泊在外、无家可归的悲伤与痛苦。B.作者写大熊护子时,有意把“它”替换为“她”,将大熊人性化,暗含将熊的兽面人心与侵略者人面兽心对比。C.文中的“朝为繁华街,夕暮成死市”以夸张的手法写石门湾的变故,与“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的手法相同。D.文章末段中“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几句,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异曲同工。15.文中的丰子恺既有闲逸雅士的一面,又有爱国志士的一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16.鲁迅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的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请根据鲁迅的观点,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6分)第5页(共8页)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圈,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宴者有所窜其手。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材料三:赵柔,字元顺,金城人也。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沮渠牧犍时,为金部郎。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柔呼主还之。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常之于市。有从柔买,索绢二十匹。有商人知其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遂与之。缙绅之流,闻而敬服焉。——《魏书·赵柔传》17.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而后G其君者也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王何必曰利”中的“利”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利”意义相同。B.材料二“故义胜利者为治世”中的“治”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的“治”意义相同。C.材料三“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中的“以”与《邹忌讽秦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义不相同。D.材料三“高宗践阼”中的“践阼”意为“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亦作“践统”“践国”。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万乘之国、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召乘之家”这几句话,意在指出如果先利后义,贪婪的人心得不到满足,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就会危险。B.荀子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有逐利的冲动,在价值判断上,“义”要高于“利”,要用“义”来约束和引导“利”的冲动。C.荀子认为,在重义的前提下,要正视和满足人们的求利欲望。先王“制礼义”,就是用“礼”作为区分界线,适度满足人们的欲望。D.赵柔同儿子善明去集市上卖铧。有个人要买赵柔的铧,赵柔向他要价二十匹绢,这个人见他的要第6页(共8页)价低,出价三十匹绢来买,赵柔坚决地拒绝了。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21.请根据前两则材料,评价材料三第二段中赵柔的行为。(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2~23题。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①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