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 (配人教版)配套课件_第1页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 (配人教版)配套课件_第2页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 (配人教版)配套课件_第3页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 (配人教版)配套课件_第4页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 (配人教版)配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巩固案

总结与应用预习案自主读教材探究案

互动探疑难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________。电信号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传导方向:____传导。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双向2.方向及原因(1)方向:____传递。(2)原因①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________中。②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上。单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和毒品的作用位点:往往是____。2.兴奋剂和毒品的危害(1)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2)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3.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珍爱生命,________,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突触远离毒品1.判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消耗能量(

)(2)兴奋传递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3)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

)(4)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参与(

)××√√2.微思考(1)静息电位就是零电位吗?提示

不是。静息电位时,膜外的阳离子浓度大于膜内的阳离子浓度,内外存在电位差,不是零电位。用电表测量时一般表现为负电位。(2)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什么?需要载体和能量吗?提示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不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任务驱动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下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据图思考讨论:1.图甲、图乙分别测定神经纤维什么电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

分别测定的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图甲中电表指针偏转表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两侧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图乙中电表指针偏转是由于膜两侧存在电位差,所以测出的是动作电位。2.图乙中刺激箭头所指位置会引起指针发生怎样的偏转?提示

图乙中刺激箭头所指位置,产生兴奋,兴奋先传导到电表右侧,后传导到电表左侧,所以会引起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3.图乙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有怎样的特点?与局部电流的方向有怎样的相关性?提示

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1.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2.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的判断(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协助,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C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举一反三]1.(长句专练)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是怎样形成的?提示

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1.右图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的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是Na+内流所致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到左A解析: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丁区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K+外流所致,A错误;乙区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则乙区为兴奋部位,甲区、丙区和丁区都有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因此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到左,B、D正确;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2.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可能会呈图乙、丙、丁所示。与小鼠的组织液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图乙,E液K+浓度更低B.图乙,E液Na+、K+浓度都更高C.图丙,E液Na+浓度更低D.图丁,E液K+浓度更高解析:图乙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图甲相同,说明E液K+浓度与组织液相等,图乙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比图甲高,说明E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Na+多,故E液Na+浓度比组织液高,A、B错误;图丙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并未产生动作电位,说明E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Na+很少,即E液中Na+浓度比组织液低,C正确;图丁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比图甲高,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K+更多,即E液K+浓度比组织液低,D错误。任务驱动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乙酰胆碱(A-C)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思考讨论。1.乙酰胆碱合成和释放过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图中的哪一个字母表示的?判断的

依据是什么?提示

物质C。乙酰胆碱分解后形成的C物质又被运回到上一个神经元内重新合成A-C,能被循环利用。2.图中E物质可能是什么物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

ATP。E来自线粒体,所以可能是ATP。3.A-C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为什么会产生兴奋?提示

乙酰胆碱(A-C)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兴奋,所以突触后膜的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4.若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持续兴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神经递质一旦识别就被分解灭活或者回收,突触后膜的兴奋停止,若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1.兴奋传递的过程2.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3.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突触而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已知下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神经递质脑啡肽(有镇痛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B.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C.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D.脑啡肽和乙酰胆碱均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B解析: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A正确;脑啡肽有镇痛作用,所以c细胞分泌的脑啡肽会引起a细胞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从而阻碍痛觉信息传递,B错误;a上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受体具有特异性,与其结构不同有关,C正确;无论递质传递的是兴奋或是抑制信号,都是通过膜电位变化实现的,乙酰胆碱能使b膜电位发生改变,而脑啡肽起抑制作用,会使a膜静息电位加强,都会改变膜电位,D正确。[举一反三]1.(长句专练)突触小体和突触有怎样的区别?提示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突触小体和突触范围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在突触小体上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而突触上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批判性思维)突触后膜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吗?提示

突触后膜不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1.(2023·海南高考真题)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C解析: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胞吐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实现,A正确;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导致阴离子内流,进而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更大,表现为抑制作用,B正确;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而增强了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即药物W不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的,C错误;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因此,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2.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3-硝基丙酸(3-NP),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下图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乙酰胆碱,能够被胆碱酯酶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中的③从突触前膜释放不需要①提供ATPB.若3-NP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可导致肌肉痉挛C.③与④结合后,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胆碱酯酶的作用是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B解析:②突触小泡中的③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为胞吐,需要①线粒体提供ATP,A错误;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若3-NP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则乙酰胆碱不能被胆碱酯酶分解,会使肌肉持续兴奋,因此可导致肌肉痉挛,B正确;③与④结合后,不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乙酰胆碱,使之不能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会持续兴奋,D错误。1.(2023·辽宁高考真题)下面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④错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C解析:2.神经元受刺激后产生的电位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静息时,神经元内负外正的膜电位主要与K+外流有关B.刺激后,兴奋部位的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引起的C.刺激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D.兴奋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又会恢复到静息电位的状态C解析:静息时,K+通道开放,K+外流,形成神经元内负外正的膜电位,A正确;刺激后,兴奋部位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刺激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C错误;兴奋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又会恢复到静息电位的状态,此时主要与K+外流有关,D正确。3.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该过程不消耗能量B.③内的递质释放后,经协助扩散运输至⑥上的受体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电流方向是b→c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C解析:4.下图为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细胞Y可能是肌细胞或腺体细胞B.蛋白M可识别神经递质,引起相应的离子通道开启C.神经递质都是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胞吐运出细胞D.神经递质的降解可防止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C解析:5.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NE)等都是常见的神经递质,它们在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