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1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2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3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4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坐标][备考指南]最新考纲考向归纳五年真题关联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经济重心南移2017·全国卷Ⅱ·26唐代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2.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17·全国卷Ⅲ·25古代中国的经济3.唐代后期敦煌的自耕农经济2017·全国卷Ⅲ·26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4.汉代画像砖中农事图2016·全国乙卷·25汉代庄园经济5.宋代主户和客户的比例2016·全国甲卷·26宋代土地政策6.《吕氏春秋·上农》的描述2015·全国卷Ⅰ·24小农经济的形成7.河南、江苏状元人数2015·全国卷Ⅰ·27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发展8.唐宋江南经济的发展2015·全国卷Ⅱ·26江南经济的发展9.宋代“不抑兼并”2013·全国卷Ⅱ·25宋代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明末江南农村的变化2016·全国丙卷·27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1.明代玉器制造业2017·全国卷Ⅰ·27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2.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2017·全国卷Ⅱ·24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3.宋代东南沿海出现民间崇拜2015·全国卷Ⅰ·26宋代沿海商业的发展4.明成祖迁都北京2015·全国卷Ⅱ·27明代商业的发展5.交子在民间流通2014·全国卷Ⅱ·26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6.明代广东大庾岭描述2013·全国卷Ⅱ·26明代区域长途贸易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外国货币涌入中国2014·全国卷Ⅰ·27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命题特点从近5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1.考查方式:近5年全国卷在本单元的考查力度很大,多以选择题为主,但2013年全国卷Ⅰ第40题和2017年全国卷Ⅱ第41题也涉及本部分内容,时间跨度大,难度相对高。2.史料形式:以改编古代经典著作文献为主,同时出现了画像石、地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史料多为文言文,理解有难度。3.考查知识: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商业的发展考查频率相对较高。从朝代分布上看,汉、唐、明三个时期所涉命题较多,如2017年全国卷Ⅲ的第25题及2017年全国卷I的第27题等考点十九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2)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形成。②在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③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并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大镰和耧车。④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耕作技术走向成熟。(3)影响: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思维导图]古代中国耕作方式演变2.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文献《河渠书》《沟洫志》等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两汉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轻巧识记]古代农业二、古代的土地制度和人民负担1.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商周时代:井田制。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③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2)土地兼并:①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②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③危害:造成了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思维导图]图示理解封建土地兼并问题2.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①表现:“泰半之赋”;赋税沉重。②影响: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2)力役:①表现:“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②影响:使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比较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答题术语]——————————————————————————————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5.古代中国的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本耕作方式,精耕细作为其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考向预测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选D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古代先民对自然征服能力的增强,伴随着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形成、发展,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开始走向繁盛,全国卷命题经常结合新鲜的图文史料来进行考查,如2016全国乙卷的第25题等。1.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考向预测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2.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将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时提高到93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 B.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D.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解析:选C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统治者都提倡发展农业生产,也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是中国古代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是中国古代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具有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等特点,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推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近5年全国卷命题对此考点极为关注,多次命题,频繁考查,仅2017年全国卷Ⅲ就有2道选择题(25、26)与此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复习时务必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6)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主题: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史料一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濞萋萋,兴雨祁祁。②+++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史料二明·鱼鳞图册(1)据史料一说明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提示:演变:从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国有制),再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唐代一度盛行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土地兼并严重。(2)明政府制定鱼鳞图册的意图是什么?提示:《鱼鳞图册》绘制的直接目的是作为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根本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1)史料一中①表明:土地国有,本质上为周王所有;②表明井田制已经遭到破坏,私田出现。(2)史料二的“鱼鳞图册”是征派赋役和保护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登记簿。中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2)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3)重要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2.影响(1)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2)积极影响: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1.(2017·全国卷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选CC对: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A错: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B错: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D错: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2.(2017·全国卷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选CC对: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错: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B错: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D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3.(2016·全国乙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4.(2016·全国甲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宋代经济较唐代又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5.(2015·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A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6.(2015·全国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选C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7.(2015·全国卷Ⅰ·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1.(2016·江苏卷·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本题中最关键的解题信息是“唤取阿香推雷车”,这就说明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而非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水车”是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故B项正确;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的是隋唐出现的筒车,所以C项可以排除;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以看出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并未摆脱自然的束缚,因此D项错误。2.(2016·浙江卷·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选C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3.(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解析:选A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