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_第1页
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_第2页
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_第3页
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_第4页
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第一部分石化产业污染特征及防治挑战 2第二部分协同调控的内涵及意义 5第三部分系统集成的目标与原则 8第四部分监测预警协同联动机制 9第五部分减排治理协同优化方案 12第六部分监管执法协同实施路径 15第七部分应急响应协同联动体系 17第八部分信息化支撑与智能监管体系 20

第一部分石化产业污染特征及防治挑战关键词关键要点【石化产业污染特征】

1.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量大,具有毒性、致癌性,易形成光化学烟雾。

2.废水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悬浮颗粒物和重金属,需加强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

3.固体废物种类繁多,主要为危废,处置难度大,需探索协同处置技术。

【石化产业污染防治挑战】

石化产业污染特征及防治挑战

一、石化产业污染特征

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料和材料来源。然而,石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类型繁多、排放量大,主要包括:

1.大气污染: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炼油、石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烃类、烯烃、芳香烃等挥发性物质。

*硫氧化物(SOx):燃烧含硫燃料或原料时释放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氮氧化物(NOx):燃料燃烧和原料分解时产生的氮氧化物。

*粉尘和颗粒物:炼焦、物料搬运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颗粒物。

2.水污染:

*含油废水:设备泄漏、储罐清洗、废弃油品处理等产生的含油污水。

*含盐废水:冷却水循环、锅炉排污等产生的含盐废水。

*有机废水: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苯、酚、甲醛等有机物废水。

3.固体废物:

*废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催化剂。

*废酸和废碱:炼油、石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硫酸、废盐酸、废碱等。

*废塑料和废金属:包装材料、设备废料等产生的废塑料和废金属。

二、石化污染防治挑战

石化产业污染防治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

1.污染物种类多、排放量大:石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排放量大,防治难度高。

2.生产工艺复杂、污染源分散:石化生产工艺复杂,污染源分散,难以有效截获和处理。

3.环境标准严格,治理难度大: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不断提高,石化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治理压力。

4.技术水平有限,成本高:当前石化污染防治技术水平有限,治理成本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5.管理体制不完善,协同不足:石化污染防治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管理体制不完善,协同不充分,影响治理效果。

三、应对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石化污染防治挑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工艺革新,源头减排: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源头减排。

2.优化污染物处理技术,提升治理效率:积极研发和应用高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排放浓度。

3.强化监管执法,严格环境管控:强化监管执法,落实环境保护标准,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生产。

4.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协同防治:建立健全石化污染防治协同管理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5.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术支撑:加大石化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推动技术进步。

六、案例分析

例如,中石化茂名石化通过实施工艺改造、优化废水处理工艺、加强污染物监测等措施,成功实现了石化污染的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

数据统计:

*2021年,全国石化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为:

*二氧化硫:120万吨

*氮氧化物:240万吨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60万吨

*2022年,全国石化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为:

*化学需氧量:200万吨

*氨氮:60万吨

*石油类:10万吨

*2023年,全国石化行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预计为:

*危险废物:100万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400万吨第二部分协同调控的内涵及意义关键词关键要点石化污染协同调控的内涵

1.石化污染协同调控是指基于系统整体观,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管理和政策手段,对石化产业链上下游的污染源进行统筹管理和协同控制,实现减排目标最大化和环境风险最小化。

2.协同调控强调不同治理措施之间的有机结合,如点源控制、面源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应急处置等,充分发挥各措施的协同作用,提升整体治理效率。

3.协同调控以系统工程思维为指导,将石化污染防治纳入区域整体环境治理体系中,打破部门壁垒和行政边界,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联动。

协同调控的意义

1.提升污染防治效能:通过协同调控,实现污染源协同治理、污染物协同削减和生态协同修复,大幅提升石化污染防治效果,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

2.优化资源配置:协同调控优化了环境治理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环境治理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

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协同调控倒逼石化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协同调控的内涵

协同调控是指在石化产业链条中,将不同工艺单元、不同企业、不同区域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协调、联合和优化,以综合系统化的方式协同减少污染物排放。本质上,协同调控是一种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的协同工作和综合管理机制。

协同调控的意义

协同调控在石化污染防治中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污染防治效率

协同调控打破了传统上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通过跨界协调和资源整合,可以实现污染物跨单元、跨企业的协同减排。通过优化工艺流程、联合末端治理和开展污染物交易等措施,可以提高整体污染防治效率,降低成本。

2.减轻环境压力

石化工业是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协同调控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有效减轻环境压力。协同调控通过协调不同企业和区域的污染防治措施,减少累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空气和水环境质量。

3.推动产业升级

协同调控促进石化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通过协同创新和技术联合,可以推动石化产业向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协同共治、绿色发展

协同调控建立了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的协同共治机制,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污染防治的氛围。协同调控促进产业和区域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协同调控的原则

协同调控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协同调控应基于石化产业链条的整体系统,统筹考虑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和不同区域的协同作用。

*协同性原则:协同调控应以协调合作、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为基础,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工作和协同治理。

*科学性原则:协同调控应基于科学评估、监测和数据分析,科学制定目标、措施和评价标准。

*可行性原则:协同调控应考虑技术成熟度、经济成本和社会接受度,制定切实可行、易于实施的治理措施。

*公开透明原则:协同调控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公布治理目标、措施和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协同调控的模式

协同调控的模式根据石化产业的特点和治理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模式包括:

*上下游协同调控:石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开展污染防治,实现原料端和产品端协同减排。

*区域协同调控:不同区域的石化企业联合开展污染防治,通过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和协同治理等措施,减少区域累积污染。

*行业协同调控:石化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牵头,组织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技术联合和绿色发展实践。

*政府协同调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石化企业协同开展污染防治,营造良好的协同治理环境。

总之,协同调控是石化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通过协调、联合和优化污染防治措施,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压力、推动升级和实现协同共治,为石化产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第三部分系统集成的目标与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信息共享与协同决策】

1.建立横向与纵向贯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污染数据的实时上传、共享和查询。

2.搭建多部门协同决策机制,基于共享数据进行污染防治目标协商、任务分工和应急响应。

【污染联动预警与溯源】

系统集成的目标

系统集成旨在通过信息共享、过程协调和资源优化,实现石化污染防治协同管控的整体效益提升。其具体目标包括:

*提升污染监测预警效能:通过整合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污染信息和气象预报等信息,实现污染排放的全覆盖监测、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有效识别高污染风险源。

*优化污染减排协同:系统集成打破传统单一污染治理模式,通过工艺优化、资源整合和协同处置等措施,实现跨介质、跨地域的污染减排协同,提升整体减排效率。

*增强应急响应能力:整合污染源信息、应急预案、处置资源和指挥决策等内容,构建全流程、全要素的应急响应体系,确保突发污染事件的高效处置和影响最小化。

*提升管理决策水平: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和专家辅助,实现对污染排放趋势、减排效果和风险管控的科学预判,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优化管理策略。

*实现信息共享协作: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污染防治信息共享,促进协同决策、联合执法和公众监督。

系统集成的原则

为确保系统集成的有效性,应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整体规划统筹: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污染防治相关系统建设,打破部门和地域界限,促进协同协作。

*数据集成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污染监测、减排工艺、应急预案等数据的全面融合。

*模型精准高效:采用先进的建模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污染排放预测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提升系统预警和决策支持能力。

*流程优化协调:优化污染防治流程,理顺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监测、减排、应急和管理的协同衔接。

*多技术融合应用: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系统集成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开放兼容互补:采用开放的系统架构,支持不同系统和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和功能扩展。

*公众参与监督: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信息公开、公众监督和民主议事,增强系统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第四部分监测预警协同联动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实时监测预警

1.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等实时监测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物浓度,实现污染源精准识别。

2.建立预警模型,结合气象、地理信息等因子,对污染风险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构建监测网络,实现区域间、部门间的监测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提升监测效能。

多维度协同联动

1.实现政府部门、监管机构、企业主体协同联动,形成污染防治合力。

2.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动机制,统筹区域内污染防治工作,避免碎片化治理。

3.鼓励社会团体、公众参与污染防治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监测预警协同联动机制

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中,监测预警协同联动机制是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实现石化污染防治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协同。

监测体系建设

监测体系建设是监测预警协同联动机制的基础。根据石化产业特点和污染物排放特征,构建覆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的监测网络,实时监测石化企业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变化等关键指标。

数据共享和融合

监测数据共享和融合是实现协同联动的前提。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不同监测站点、不同监测类型的数据互通共享。通过数据融合和比对分析,全面掌握石化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状况。

预警预报机制

预警预报机制是及时发现和预判石化污染风险的关键。根据监测数据和历史资料,建立污染物扩散模型和预警标准,对石化企业生产活动、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研判,及时预警高污染风险和突发环境事件。

协同联动响应

预警信息触发后,协同联动响应机制迅速启动。通过预警联动平台,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应急单位和企业,协同制定应急处置措施。

响应措施

响应措施包括生产调控、污染治理设施强化运行、应急减排等。根据预警等级和污染物扩散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控制污染扩散范围和程度。

效果评估

监测预警协同联动机制实施后,应进行效果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对比,评估机制的effectiveness和完善方向,持续优化和提升。

案例分析

江苏省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联动机制

江苏省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石化污染物监测网络,构建了全省石化污染物排放清单,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的监测数据共享。同时,建立了石化污染预警预报平台,对石化企业生产活动和不利气象条件进行实时预警,并建立了协同联动响应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快速通报和应急措施高效实施。该机制有效防范和控制了石化污染,保障了区域环境质量。

结语

监测预警协同联动机制是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与系统集成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和协同联动,实现污染源的精准管控和污染风险的有效预控,为石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五部分减排治理协同优化方案关键词关键要点源头减排工艺优化

1.采用先进的原油加工工艺,减少污染物生成。

2.优化催化剂配方和反应条件,提高原料利用率。

3.引入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如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光催化等,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

末端治理工艺集成

1.结合吸附、吸收、催化氧化等多种技术,构建高效复合污染治理系统。

2.探索微生物降解、膜分离等前沿技术,提升治理效果。

3.通过工艺集成优化,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

工艺过程智能监控

1.运用传感技术、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参数。

2.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排放,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3.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

物料平衡和废水循环利用

1.加强物料平衡管理,减少污染物产生。

2.探索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如反渗透、蒸馏等,减少水资源消耗。

3.通过闭路循环系统,降低污染物排放。

应急响应和应变能力

1.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事故责任人和处置流程。

2.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泄漏和事故隐患。

3.储备应急物资和设备,提高事故应对能力。

协同执法与监管

1.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2.利用大数据和遥感技术,加强污染源监管。

3.完善环境法制体系,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减排治理协同优化方案

为实现石化行业协同减排,本文提出以下减排治理协同优化方案:

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协同减排

*促进石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领域,减少低端产能过剩。

*引导石化产品向高附加值、绿色环保方向转型,促进产业升级和清洁化生产。

*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协同,如能源、交通、建筑等,实现产业间协同减排。

2.推进工艺优化,提高生产过程能效

*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如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等,提高生产过程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实施全流程节能降耗措施,优化能源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

*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

3.完善末端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

*加强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的末端治理,采用先进的治理工艺和技术,提高治理效率。

*推广脱硫、脱硝、除尘等关键治理设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环保要求。

*探索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减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4.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研发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推广绿色工艺技术,如生物质炼油、绿色溶剂应用等,降低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

*加强新材料研发,开发可降解、可回收利用的替代材料,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5.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监管协同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明确减排目标、责任和奖惩措施,保障减排工作的有效落实。

*加强环境监管协同,建立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监管效率和执法力度。

*推行环境信息公开,让公众参与减排治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6.加强协同协作,共享资源和信息

*建立行业减排协同平台,促进企业间减排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

*发展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数据统一采集、监测和分析,为减排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联合开展减排专项行动,集中攻克重点污染源,取得协同减排效果。

7.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励減排创新

*出台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减排治理和技术创新。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引导企业主动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减排治理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8.提升公众参与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减排的积极性。

*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污染行为,参与环境治理。

*发挥媒体舆论力量,营造关注和支持减排治理的社会氛围。

通过实施以上减排治理协同优化方案,可以有效降低石化行业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第六部分监管执法协同实施路径关键词关键要点监管信息共享与协作

1.建立统一的监管信息平台,共享企业环境管理、监管执法等数据,实现监管部门间信息互通。

2.探索跨区域、跨部门的监管协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提高监管效能和执法效率。

3.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提升监管透明度。

联合执法机制与协同行动

监管执法协同实施路径

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和系统集成中,监管执法协同实施是关键环节,其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强化责任协同,构建综合执法体系

1.明确执法职责分工,制定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的执法指挥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责,实现执法任务的有效衔接和协同配合。

2.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执法合力。建立联合执法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商,交流执法信息,统一执法标准,形成协作执法、联合打击的有效机制。

3.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执法效能。建立覆盖石化行业的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执法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执法数据,提高执法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二、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

1.加强靶向执法,重点整治突出问题。根据石化企业污染排放特点和环境风险隐患,制定靶向执法计划,重点整治违法排放、超标排放、废弃物随意处置等问题,切实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2.采用科技手段,提升执法能力。充分利用遥感监测、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加强对石化企业的常态化监管,提高执法检查的时效性和精准性,有效防范和查处违法行为。

3.完善执法考核机制,激发执法动力。建立完善的执法考核评价体系,将执法成效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激发执法人员的工作动力,提升执法效能。

三、强化公众参与,打造全民监督网络

1.建立公众举报平台,畅通举报渠道。建立便捷高效的公众举报平台,鼓励群众举报石化企业污染违法行为,形成全民监督的有效机制。

2.加强舆论监督,释放执法效应。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对石化企业污染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营造舆论监督氛围,促进执法部门依法履职。

3.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拓展执法路径。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环境保护组织和公民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拓宽执法路径,增强对石化企业违法行为的威慑力。

四、完善监管体系,强化执法保障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执法依据。加强石化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建设,明确执法依据,为执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充实执法力量,保障执法能力。加大执法队伍建设投入,配备执法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

3.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提升执法水平。根据石化污染防治执法需要,配备先进的执法装备,包括监测设备、执法车辆、信息化系统等,提升执法水平和威慑力。

通过强化责任协同、优化执法方式、强化公众参与、完善监管体系,可以构建起协同高效、精准严厉的石化污染监管执法体系,为石化污染防治协同调控和系统集成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七部分应急响应协同联动体系关键词关键要点【应急响应指挥调度体系】

1.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各类监测、预警、调度和处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统一指挥和协同调度。

2.完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流程、职责分工和处置措施。

【应急信息共享和发布体系】

应急响应协同联动体系

为保障石化产业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减轻和应对石化污染事故,建立应急响应协同联动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预案体系

编制完善石化污染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各方职责及联动机制,包括:

*事故等级划分及响应措施

*应急指挥体系及组织架构

*事故调查及处理程序

*善后处置及修复方案

*信息发布及公众沟通机制

2.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指挥部:统筹指挥应急处置工作,下设专家组、技术组、后勤保障组等子组。

*现场指挥部:负责事故现场指挥处置,指导事故调查、污染控制及人员救助等工作。

*专业技术组: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应急处置方案,评估事故影响。

*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员、物资、装备及信息保障。

3.应急联动机制

*企业内部应急联动:建立事故上报、处置、通报等联动机制,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和资源快速调配。

*行业内应急联动:构建石化行业应急联络网络,实现事故通报、信息共享、资源互助。

*跨部门应急联动:与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建立应急协作机制,确保事故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和高效协作。

4.应急指挥平台

建设石化污染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事故实时监测、预警、处置、信息共享等功能:

*事故监测预警:通过传感器、监控系统等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及时预警异常情况。

*事故处置指挥:对事故现场进行实时指挥,协调资源调度、人员救援、污染控制等措施。

*信息共享:实现事故信息、处置措施、预案、物资等资源的共享,提高决策效率。

5.应急保障体系

*物资保障:储备应急物资,包括应急药品、防护装备、车辆等。

*人员保障:培训应急队伍,保障人员具备专业的应急处置能力。

*资金保障:建立应急专项资金,确保应急处置费用及时到位。

6.应急演练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事故发生场景,检验应急预案和组织体系的有效性,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桌面推演:通过沙盘推演、模拟讨论等方式演练事故处置流程和决策机制。

*实地演练:组织实地演习,模拟事故发生的全过程,验证应急预案和组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

7.信息发布与公众沟通

*及时发布事故信息: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事故情况、应急措施和进展,消除恐慌。

*建立公众沟通渠道:开放热线电话、网站等渠道,解答公众疑问,提供应急信息和指导。

*开展公众教育:普及石化污染防治和事故应急知识,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8.应急信息管理

*事故信息收集:通过监测系统、现场调查、目击者报告等方式收集事故相关信息。

*信息分析与研判:对事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事故原因、影响范围和潜在风险。

*信息共享与发布:及时向决策部门、行业协会、公众等分享事故信息和处置情况。

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协同联动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石化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第八部分信息化支撑与智能监管体系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数据采集与网络建设

1.建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污染源排放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上传。

2.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构建覆盖污染源、环境介质、生态敏感点的感知网络。

3.统一数据采集标准,构建污染信息汇聚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

主题名称:信息平台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