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东省青岛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解析:山东省青岛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解析:山东省青岛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解析:山东省青岛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解析:山东省青岛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青岛十九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诊断高二生物试题2022.10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请将第Ⅰ卷题目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对应题目的代号上;第Ⅱ卷用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的答题区域,答在试卷上作废。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5分,共3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分析】血浆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血浆中的物质可以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进入淋巴,淋巴可以进入血浆,该图少了组织液指向血浆,多了淋巴指向组织液,A错误;B、该图少了由组织液指向血浆的箭头,多了血浆指向淋巴,B错误;C、血浆中的物质可以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进入淋巴,淋巴可以进入血浆,C正确;D、淋巴不能直接形成组织液,因此该图多了由淋巴指向组织液的箭头,D错误。故选C。

2.生物体中含有丰富的酶及营养类物质。下列物质及酶类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DNA聚合酶 B.氨基酸 C.载体蛋白 D.胰液【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详解】A、DAN聚合酶在细胞核中催化DNA复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不符题意;B、氨基酸是细胞的营养物质,生物体吸收后要经内环境才能进入组织细胞,属于内环境成分,B符合题意;C、载体蛋白是细胞膜上协助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蛋白质,不在内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不符合题意;D、胰液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由胰管运输到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故选B。3.指头受伤后,人们可以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以达到治疗效果。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给药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上述三种给药方式中,口服发挥作用的速度最快B.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所经过的途径相同C.静脉注射可以使用0.9%的KCl以维持正常的渗透压D.静脉注射时,药物除了要通过血浆,还要通过组织液才能到达靶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给人体给药有三种方式: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1、口服药物运输的途径为消化道→小肠上皮细胞→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2、肌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3、静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血浆→组织液→靶细胞。【详解】A、口服药物运输的途径为消化道→小肠上皮细胞→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药物经吸收才能起作用,吸收相对较慢,所以在上述三种给药方式中,口服发挥作用的速度最慢,A错误;B、肌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静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血浆→组织液→靶细胞,两种给药方式药物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所经过的途径不完全相同,B错误;C、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无机盐主要是Na+、Cl-,所以静脉注射可以使用0.9%的NaCl以维持正常的渗透压,C错误;D、静脉注射时药物运输的途径为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所以静脉注射时,药物除了要通过血浆,还要通过组织液才能到达靶细胞,D正确。故选D。4.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②③④参与人体内环境的构成,A、B两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①是胰岛细胞,则进食后A处的胰岛素含量低于B处的B.②和细胞内液之间可发生物质的双向交换C.③处的蛋白质含量要高于②④处的D.②③④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液。【详解】A、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因此,进食后A处的胰岛素含量低于B处的,A正确;B、由图可知,②③④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液,②血浆和细胞内液之间可发生物质的双向交换,B正确;C、③是组织液,其中的蛋白质含量要低于②血浆,和④处的蛋白质含量相差不大,C错误;D、②③④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D正确。故选C。5.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入营养物质,并将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也是细胞进行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B.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依赖于内环境C.参与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D.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骨骼肌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需要经过11层生物膜【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理化性质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详解】A、细胞进行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体内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依赖于内环境,B正确;C、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例如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C正确;D、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骨骼肌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需要经过: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生物膜,D正确。故选A。6.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关于病症或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分析,正确的是()A.一次性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B.高原地区的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高是内环境失稳的表现C.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D.“风寒感冒”说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D【解析】【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催化水解后吸收,不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血红蛋白为细胞内的物质,其含量高不是内环境失稳的表现,B错误;C、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C错误;D、“风寒感冒”的发生,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说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B.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组成了自主神经系统C.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D.大量神经细胞可聚集在一起负责调控人体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均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包括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髓两部分组成,A错误;B、自主神经系统包括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不包括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B错误;C、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肠胃蠕动,C错误;D、大量神经细胞可聚集在一起形成神经中枢,负责调控人体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D正确。故选D。8.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后者又包含了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下列对不同的神经或神经中枢调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节律性控制与大脑皮层有关B.脊神经是传出神经,支配躯干、四肢等部位的运动C.呼吸、心跳、胃肠蠕动、长跑等活动都不受意识支配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人会出现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的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2、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生物的节律性控制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B、脊神经是指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支配着躯干、四肢及内脏的活动,B错误;C、长跑受意识的支配,呼吸、心跳、胃肠蠕动不完全受意识支配,C错误;D、交感神经促进心脏跳动、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抑制心脏跳动、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当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人会出现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的现象,D正确。故选D。9.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它是从高处通过各种姿势跃入水中或从跳水器械上起跳,在空中完成一定动作,并以特定姿势入水的运动,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跳水运动员在跳水时相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起跳时深呼吸的完成与小脑密切相关B.跳水时能保持动作平衡与脑干密切相关C.在空中完成特定动作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D.调节跳水运动完成的低级中枢在下丘脑【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各级中枢的功能:1、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3、脑干是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4、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还能调节生物节律;5、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详解】A、呼吸中枢在脑干,起跳时深呼吸的完成与脑干密切相关,A错误;B、小脑可维持身体平衡,所以跳水时能保持动作平衡与小脑密切相关,B错误;C、调节人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在空中完成特定动作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D、调节跳水运动完成的低级中枢在脊髓,D错误。故选C。10.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被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腓肠肌或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均可产生兴奋B.刺激①处,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C.刺激②处,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一次D.刺激①处会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②处则不会【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和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详解】A、根据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腓肠肌受到刺激可以产生兴奋,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也可以产生兴奋,A正确;B、刺激①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电流表可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C、刺激②处,肌肉收缩,腓肠肌在此相当于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C错误;D、刺激①②处都会引起肌肉收缩,D错误。故选A。1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bc段Na+通过离子通道大量内流不消耗能量B.用麻醉药物阻遏钾离子通道,从c到d时间延长C.据图可知动作电位的大小为30mV,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大小为70mVD.K+的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兴奋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bc段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正确;B、用麻醉药物阻遏K+通道,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的时间延长,故从c到d时间延长,B正确;C、据曲线图可知动作电位的大小为+30mV,静息电位的大小为-70mV,即绝对值大小为70mV,C正确;D、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D。12.科学家用枪乌贼的神经纤维进行实验(如图甲,电流左进右出为+),记录在钠离子溶液中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如图乙),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若将记录仪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图中的电位计检测的是两个神经元膜外的电位差;在静息状态下呈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因此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地转动,并且两点是先后兴奋,因此中间会由延搁。【详解】由题干和图解可知,电极所示是膜外电位变化,未兴奋之前,两侧的电位差为0;刺激图中箭头处,左侧电极先兴奋,左侧膜外变为负电位,而右侧电极处膜外仍为正电位,因此两侧的电位差为负值;由于两点中左侧先兴奋,右侧后兴奋,并且两点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中间会出现延搁;当兴奋传导到右侧电极后,电位差与之前的相反,因此测量结果为B。故选B。13.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下列有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组成B.在人体内,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比神经元的多C.经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的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属于神经元的一部分D.树突和轴突上均有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为数更多的支持细胞(即胶质细胞)构成的。【详解】A、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组成,A正确;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神经胶质细胞起着营养、支持、修复和保护的功能,因此,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比神经元的多,B正确;C、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构成,髓鞘不属于神经元的结构,C错误;D、树突和轴突上均有神经末梢,增加了细胞间的接触面积,分布在全身各处,D正确。故选C。14.反射是指在枢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下列关于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三个神经细胞才能完成B.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只能是单向的C.反射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因此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反射活动D.在缩手反射的过程中,针刺指尖在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属于反射【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详解】A、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可以是两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A错误;B、反射发生时,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再经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因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只能是单向的,B正确;C、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生物体发生的反射活动,因此能发生反射的生物一定要有神经系统,C错误;D、反射活动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发生,针刺指尖在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没有经效应器产生相应的效应,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B。15.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而是通过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连接而成的。突触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信息传递的。下列有关突触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因此神经递质都是大分子有机物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和通过突触间隙时都会消耗能量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D.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详解】A、神经递质不全都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谷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也可作为神经递质,A错误;B、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的过程不消耗能量,B错误;C、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C错误;D、突触由三部分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一定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胞体膜,D正确。故选D。16.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O2和C6H12O6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不相同的B.由图可知,提高无氧呼吸强度可以促进胰岛素的C.胰岛素含量升高会抑制过程②的进行D.乳酸含量的变化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在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贮存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详解】A、由题图可知,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C6H12O6进入胰岛B细胞需要膜蛋白的协助,不属于自由扩散,A正确;B、据图可知,乳酸可促进胰岛素合成分泌,提高无氧呼吸强度可以产生较多乳酸,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C、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C错误;D、乳酸可促进胰岛素合成分泌,推测乳酸含量的变化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过程,D正确。故选C。17.对二甲苯(PX)是一种化工原料,会对生物的眼睛、生长、发育等产生不利影响。强光会对生物的视觉神经造成伤害,因此生物会对强光产生视觉逃进行为。某实验小组以爪蟾蝌蚪为研究对象,发现PX会影响蝌蚪的视觉逃进行为。葡萄糖醛酸内酯(简称GA)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GA本身对蝌蚪无影响)。为验证PX和GA的生理作用,该实验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表所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已知视觉逃进行为以视觉逃避指数为指标(每分钟视觉逃避的次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123A组体外培养液+适量爪蟾蝌蚪适量生理盐水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下培养,每天同一时间用视觉逃避检测装置观察视觉逃进行为,计算视觉逃避指数平均值,并记录。B组等量的PX稀释C组①A.爪蟾蝌蚪遇强光发生的视觉逃进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B.表中①处的实验处理为等量的GA稀释液C.图中的②表示C组实验结果,③表示B组实验结果D.PX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导致突触后膜无法形成动作电位【答案】B【解析】【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2、反射的类型: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3、本实验自变量为培养液的种类,因变量为视觉逃避指数。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详解】A、爪蟾蝌蚪遇强光发生的视觉逃进行为是一出生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由题意可知,实验是要验证PX和GA的生理作用,故题表中①处的实验处理为等量的GA与PX混合溶液,B错误;C、由题意可知,PX会影响蝌蚪对强光的视觉逃进行为,时间越长,抑制越明显,而GA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缓解PX的抑制作用,故图中的②表示C组(PX和GA处理)实验结果,③表示B组(PX处理)实验结果,C正确;D、PX可能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接受到信号,无法形成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B。18.研究发现,重复刺激海马体突触前神经元时,位于树突上的突触后膜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变化,从而建立神经元之间稳定的联系,形成记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临时记住某个验证码属于感觉性记忆B.位于树突上的突触后膜会将兴奋传递到该神经元的胞体部分C.短时记忆与突触形态的改变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重复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可使突触后膜中稳定的肌动蛋白变成游离的肌动蛋白【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详解】A、临时记住某个验证码属于第一级记忆,A错误;B、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结构,位于树突上的突触后膜会将兴奋传递到该神经元的胞体部分,B正确;C、短时记忆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的改变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D、根据图示可知,重复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可使突触后膜中游离的肌动蛋白变成稳定的肌动蛋白,D错误。故选B。19.下图甲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上。图乙表示不同强度的刺激及对应的膜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受惊吓后导致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③中的信号传递出现了异常B.随着膀胱的充盈,感受器细胞所受的刺激加强,Na+内流的速率加快,人体的尿意加强C.刺激神经元④,逼尿肌没有收缩,结合图乙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刺激强度小于S5D.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开始收缩时,会刺激膀胱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详解】A、受惊吓时,可能会因为大脑皮层受到过度刺激异常兴奋,从而导致尿道括约肌松弛,发生尿失禁,即受惊吓后导致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③中的信号传递出现了异常,A正确;B、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所以随着膀胱的充盈,感受器细胞所受的刺激加强,Na+内流的速率加快,人体的尿意加强,B正确;C、由图乙可知,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强度(S5)时膜电位才会发生变化,产生兴奋,刺激神经元④,逼尿肌没有收缩,最可能的原因是刺激强度小于S5,C正确;D、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开始收缩时,会刺激膀胱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D。20.垂体和下丘脑病变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乙两名患者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医生给甲、乙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别在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测定甲、乙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从而鉴别病变的部位,结果如表所示。已知甲、乙均只有一个器官病变,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组别TSH浓度/(MU·L-1)注射前注射后健康人930甲229乙12A.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B.甲体内的TRH浓度比乙体内的高C.乙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D.甲、乙体内可能均无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内【答案】D【解析】【分析】1、下丘脑分泌TRH,TRH运输到并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TSH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也就是说,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2、由题表分析可知: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详解】A、由题表分析可知,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A错误;B、由题表分析可知: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而TRH是由下丘脑分泌,下丘脑受损,会导致TRH分泌量减少或不分泌,乙中的下丘脑并没有任何受损,可以正常分泌TRH,所以乙中TRH浓度应比甲中高,B错误;C、由题表分析可知: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C错误;D、由题表分析可知: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由于甲的下丘脑和乙的垂体分别受损,当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甲和乙无法分别进行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①激素都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来调节细胞代谢的②巨人症和呆小症是由同一种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③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④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双重功能⑤促胰液素是由胰腺细胞分泌的激素⑥生长激素通过提供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能量来促进身体的发育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答案】C【解析】【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并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是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详解】①蛋白质类激素一般不进入细胞内,而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起作用,①错误;②巨人症和呆小症分别是由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②错误;③促肾上腺素的分泌可以受到神经调节的作用,所以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③正确;④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例如可作为感受器或神经中枢,可分泌抗利尿激素,④正确;⑤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⑤错误;⑥生长激素通过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来促进身体的发育,并不能提供能量,⑥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⑤⑥说法错误,共四项,ABD错误,C正确。故选C。22.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的血糖调节因子—FGF1(一种多肽),其调节血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其中PC为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在乙酰辅酶A和PC的共同作用下,转化成草酰乙酸。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FGF1和胰岛素都发挥了信号分子的作用B.p-PDE4和PDE3B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由图可知,过度肥胖的人血糖浓度可能较高D.可以通过口服FGF1药物来治疗2型糖尿病【答案】D【解析】【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据图分析,FGF1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促进PDE4转化为p-PDE4,p-PDE4抑制脂肪分解,减少了葡萄糖的合成,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能作用于靶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因此FGF1和胰岛素都发挥了信号分子的作用,A正确;B、p-PDE4和PDE3B都能抑制脂肪分解,故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C、据图可知,脂肪分解形成的游离脂肪酸可以在肝脏内转化为糖类,因此过度肥胖的人血糖浓度可能较高,C正确;D、FGF1为多肽类物质,通过口服经过消化道会被分解,故不能通过口服的方式摄入,D错误。故选D。23.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脊髓的SG区(结构如图1所示)发生功能障碍所致。SG区神经纤维末梢上分布有离子通道N,该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利用通道N抑制剂处理实验组SG区神经元,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一定的电刺激,测定突触后膜的电信号变化,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果。已知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2所示结果表明抑制剂处理会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B.推测通道N开放可能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中的谷氨酸释放量增加C.患者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D.抑制突触后膜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思路之一【答案】C【解析】【分析】1、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对后膜的作用兴奋或抑制。

3、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外正内负;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造成的,外负内正。【详解】A、由图2可知,抑制剂处理会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A正确;B、利用通道N抑制剂处理SG区神经元,一段时间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一定的电刺激,经测定发现,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即通道N抑制剂处理后,部分通道N关闭,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能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据此推测通道N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释放量增加,B正确;C、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成的反射弧,而患者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D、据题意可知,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形成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如果抑制突触后膜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思路之一,D正确。故选C。24.加拿大诺贝尔奖获得者班廷在发现胰岛素初期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狗分成两组,甲组摘除胰腺,改造成糖尿病狗;乙组先结扎胰管,待伤口恢复,胰腺腺泡萎缩后,取狗的胰腺,从中制备提取液。随后,将粗提液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结果降低了这些狗的血糖水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胰岛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B.胰岛素是由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C.乙组待胰腺腺泡萎缩后取狗的胰腺,是因为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消化酶水解胰岛素D.可以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粗提液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答案】C【解析】【分析】胰腺中含有内分泌腺胰岛,其中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狗的消化道内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分解蛋白质,蛋白质类药物只能注射,不能饲喂。【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A错误;B、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B错误;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消化酶中包含有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可见,乙组之所以待胰腺腺泡萎缩后取狗的胰腺,是因为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消化酶水解胰岛素,对实验结果有干扰,C正确;D、乙组的粗提取液中含有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若饲喂,则会因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失去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不能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粗提取液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而应注射,D错误。故选C。25.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Ca2+内流,引起了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促进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向突触间隙的释放。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外钙浓度是细胞内的1万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不合理的是()A.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应存在不同的运输Ca2+的膜蛋白B.静息状态时,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将会逆转D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突触前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电压依赖型Ca2+通道,而内外的钙浓度差异很大,在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必然存在载体蛋白主动运输将Ca2+运出细胞。【详解】A、Ca2+经Ca2+通道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只有主动运输才能维持细胞内外如此大的Ca2+浓度差,可见细胞膜上还有将Ca2+运出细胞的载体蛋白,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由此说明,静息状态下,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B正确;C、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当抑制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将会改变,但不会逆转,C错误;D、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正确。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5分,共17.5分。在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26.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有它的代表区,大脑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有语言、学习、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手的体积较小,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不能听见声音【答案】ABCD【解析】【分析】大脑皮层语言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语言活动功能障碍,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W区受损伤,不能写字;V区受损伤不能看懂文字;H区受损伤,不能听懂话。【详解】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A错误;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D、大脑皮层语言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语言活动功能障碍,H区受损伤,不能听懂话,D错误。故选ABCD。27.抑郁症是由高级神经活动产生重度消极情绪得不到缓解而形成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5-羟色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ATP水解来阻止回收5-羟色胺C.抑郁症患者体内某些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的少D.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5-羟色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B、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抑制突触前膜重吸收5-羟色胺具有选择性,因此这种抑制剂作用于突触前膜具有特异性,应是与突触前膜重吸收5-羟色胺有关的受体结合,若是抑制ATP水解,阻止重吸收的能量供应,则会影响神经元多种耗能的生命活动,B错误;C、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可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从而治疗抑郁症患者,说明抑郁症患者体内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少,C正确;D、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D正确。故选B。28.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丙与甲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激素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D.图中器官甲还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使二者的分泌减少。2、分析题图: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乙表示甲状腺,图中甲表示垂体,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详解】A、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A正确;B、图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C、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即对器官甲(垂体)和丙(下丘脑)均有抑制作用,C正确;D、器官甲为垂体,垂体可以释放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D正确。故选B。29.人体的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图所示为NE的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NE只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B.NE作用于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相应受体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C.NE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使后膜Na+通道开放,Na+内流D.使用突触前自身受体α2阻断剂酚妥拉明后,NE的释放量会增加【答案】CD【解析】【分析】题图: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α1、α2、β1、β2、β3;去甲肾上素还能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的自身受体α2抑制其释放去甲肾上素,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去甲肾上素还能作用于谷氨酸能神经元,与其上的α1、α2,并且对α1、α2起促进作用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详解】A、题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NE可以作用于自身神经元上的受体α2,还可以作用于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的受体α1、α2,还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α1、α2、β1、β2、β3,A错误;B、NE作用于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相应受体,对其起促进作用,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C、NE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使后膜Na+通道开放,Na+内流,C正确;D、NE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的自身受体α2,抑制其释放神经递质,使用突触前自身受体α2阻断剂酚妥拉明后,NE对自身受体α2的抑制作用消失,NE的释放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CD。30.取某动物的离体神经纤维培养在正常海水浓度相同的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下图分别为该离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传递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图甲中的a→b、图乙中的③→②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图甲的a点将降低C.图丙中,g接受f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可能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D.图甲、乙、丙中,恢复静息电位时发生K+外流,需要消耗ATP【答案】BCD【解析】【分析】图甲a表示静息状态,K+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b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Na+内流,膜电位由之前的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b→e表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K+外流,膜电位由外负内正恢复到外正内负,e右侧出现超极化,Na+-K+泵发挥作用使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图乙③表示静息状态,①→②表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②→③表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图丙表示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由g→f。【详解】A、图甲a表示静息电位,a→b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该过程Na+内流;图乙①表示静息电位,①→②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该过程Na+内流,A正确;B、动作电位峰值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膜内外K+浓度差有关;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图甲的a点不变,b点升高,B错误;C、图丙表示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g细胞内含有突触小泡,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方向是g→f,故图丙中,g不会接受f传递来的化学信号不可能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C错误;D、图甲、乙、丙中,恢复静息电位时发生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故选BCD。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31.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1)假如物质②为葡萄糖,则其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_。(2)图中________(填字母)构成了人体内环境;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字母)。(3)在B中含有许多对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的________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________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4)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实验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②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a.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b.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③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答案】(1)协助扩散

(2)①.B、D、E

②.D(3)①.NaHCO3②.pH

(4)①.获得实验数据,与实验溶液pH做比较②.清水③.清水中加HCl后pH下降

④.对照

⑤.血浆具有稳定pH的功能⑥.加入NaOH溶液的实验【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液存在于肠腔内,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界环境,B存在于毛细血管中代表血浆,C存在于细胞内代表细胞内液,D分布于组织细胞间隙代表组织液,E分布于毛细淋巴管内代表淋巴液。【小问1详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要借助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协助,且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小问2详解】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等。图中B存在于毛细血管中代表血浆,D分布于组织细胞间隙代表组织液,E分布于毛细淋巴管内代表淋巴液。所以图中BDE构成了人体内环境。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营养物质,往组织液排出代谢废物,所以它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D。【小问3详解】乳酸是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主要与B(血浆)中缓冲物质中呈碱性的NaHCO3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细胞产生的乳酸被消耗掉,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向外排,这样处理内环境pH不会降得太厉害。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使内环境的pH不会变化太大,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小问4详解】①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溶液pH,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②a、清水组实验前呈中性,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应该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符合科学。b、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③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可设置在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所以本实验还需添加NaOH溶液的探究实验组。32.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突触后膜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是_______________。(2)“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_____(填“受到”或“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运动障碍,对刺激_____(填“有”或“无”)感觉。(3)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计指针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若给b点一个强刺激,动作电位将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4)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_____。(5)如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中的乙表示效应器,它是由_____组成的。图2中的结构f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是_________。(6)据图3分析,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可以进行双向传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7)某同学曾到医院取指血进行化验,采血针头刺破手指皮肤时感到疼痛,但他并未缩手,这说明_____。【答案】①.①②.正电位→负电位③.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④.未受到⑤.有⑥.不会⑦.不变⑧.减小⑨.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⑩.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⑪.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⑫.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形成的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⑬.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解析】【分析】1.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其中,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图中反射弧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共由3个神经元组成;2.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判断方法:(1)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②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2)和传入神经相连的是感受器,和传出神经相连的是效应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之间的是神经中枢;3.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1)反射弧中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相连,传入神经上具有神经节,因此①为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的部位会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膜外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兴奋在突触后膜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是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2)依据题意,病毒感染了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和脊髓未受到侵染,说明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能传至神经中枢,进而传向大脑皮层,因此患者对刺激会有感觉。(3)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静息电位有钾离子外流来维持,所以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由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钠离子内流的量减少,动作电位会减小。(4)将抑制神经递质分解的药物放在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释放的神经递就不会被分解,可持续起作用,因此预计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5)如图,缩手发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图2中的结构f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它在兴奋的传递中的作用是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可以进行双向传导的原因是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形成的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7)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采血针头刺破手指皮肤时感到疼痛,但他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虽在脊髓,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要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点睛】此题考查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传导机理,以及高级神经中枢的作用,侧重考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图示各个结构代表的成分和部位,其次,需要学生能够综合已学知识,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深化。33.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长期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紊乱。(1)图1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时,支配肾上腺的神经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并释放________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产生短期压力效应。(2)情绪压力下,机体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进行调节。此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会促进垂体分泌________(激素b),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的糖皮质激素量增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体内的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激素分泌的稳态。若下丘脑或垂体的________数量和功能下降,将造成上述作用减弱,HPA轴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而引发长期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等长期压力效应。(3)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