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4.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面对花卉的生长与凋零,宝玉总有对女性命运的颇多思考和感叹。第二十七回,黛玉在山坡葬花的行为及其哀叹,触动了宝玉对女性命运的整体思考。第五十八回,写病后初愈的宝玉,在园中看到杏树花落叶稠,不由得感叹“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已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由此,他想到邢岫烟已经定婚,从此“又少了一个好女儿”,想到杏树子落枝空,进而想到邢岫烟会红颜枯槁,不免陷入无限感伤。在这里,自然花卉的生长规律,与女性命运构成一种平行对照关系,让宝玉看到了女性命运的浓缩,这是人和花卉受制于同样自然规律的必然认识。尽管认识这种规律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常常会在意识中屏蔽类似的感受,而宝玉却常常让自己的感觉世界充分打开,并自觉展开联想,显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小说也借花卉传递和取舍,写出了宝玉与女性的情感维系,折射了宝玉与女性的品性特质。第五十回,写诗社在雪天联句,宝玉不善于此。李纨就责罚他去栊翠庵向妙玉讨要红梅。众人都赞这样的责罚高雅有趣,而宝玉也是欣然前往。但耐人寻味的是,雪里红梅带来的彻骨寒与扑鼻香的感受张力,其实也贯通了李纨和妙玉的为人习性。妙玉出家为尼和李纨居家守寡,应该都是清心寡欲的。李纨抽取的花签是一枝老梅,也对此有所暗示。但李纨直言讨厌妙玉之为人,却又喜欢她庵里的红梅,这正是分层描写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处。第五十二回,薛宝钗送一盆水仙花到潇湘馆,林黛玉转赠给宝玉,说不是不喜欢,而是屋子终日煎药,怕花香和药香串味。宝玉却求之不得,说屋子里花香药香各种香都要有。前者求纯粹,后者求齐全,由此看出两人的不同趣味和处世风格。比较特殊的是,小说写花卉,写出了①。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香菱和荁官玩斗草游戏,香菱拿出的是夫妻蕙,荳官拿不出对应的草,于是就笑话她思念出门很久的丈夫薛蟠,所以才编造夫妻蕙这样的名称。两人打闹起来,还弄脏了新的石榴裙。恰好贾宝玉也来玩斗草,他拿出并蒂莲,与香菱的夫妻蕙正好配对。接下来,宝玉让袭人把自己的新石榴裙换给香菱,又拉着香菱的手把夫妻蕙、并蒂莲埋在泥坑,其实是在各自的心里埋了一个秘密,也是把一种无法进一步发展的美好关系藏到了心里。有时候,小说也借助写花,写出了②。第二十五回写宝玉无意看到小丫鬟小红,对其产生好感。清早起来顾不得梳洗,就寻找她,但碍于院内大丫鬟的情面,不便明目张胆去找。所以,他借着欣赏院里的海棠花,让目光隔着花丛来悄悄四顾,看到远处有女子像小红,隔着花看不真切,只得转过一步再来看。脂评曾从视觉画面效果,引用了“隔花人远天涯近”的诗句来对比欣赏。而从心理角度看,花既是宝玉找人的借口,又成为他看人的障碍。小说借助人与花所处的空间位置,来折射人物心理和人际关系,是更复杂、更值得注意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渐渐被家族的衰败和人物的悲剧气氛所笼罩,贾宝玉在晴雯死亡后,以几乎绝望的笔调写出《芙蓉女儿诔》。这篇抒发宝玉哀思和无奈的绝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小说有关贾宝玉和花卉结缘书写的终结。(节选自詹丹《<红楼梦>中的“因花写人”》)材料二:迎春无才无能无力,上不得贾府管理层的疼爱,下不得贾府仆人的尊重,于是顶着贵族小姐的名号却被买卖一样的嫁给了无情无义、禽兽不如的孙绍祖,最终落得一个“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的下场。而迎春花也正是这样,虽性耐寒,但花开于春先,春初已落,最为不耐东风。故姜祺《红楼梦诗》云:“紫菱州畔水云空,感应空传不语中。开谱群芳数开落,此花最不耐东风。”迎春在看似世外桃源的大观园,受到的却是世情冷落的摧残。比之元春,迎春没有元春的显贵,虽是繁华一瞬,但亦有荣焉;比之探春,迎春没有探春的果敢,虽不免远嫁,但终究受人敬重;比之惜春,迎春没有惜春的明了,虽常伴古佛,心自平静。四春之中,迎春之名,花名之喻,未得春光、未分春光,徒有其名。就像宋代刘敞的诗:“秾李繁桃刮眼明,东风先入九重城。黄花翠蔓无人顾,浪得迎春世上名。”且迎春花还有一别名,为“金腰带”。宋人赵师侠《清平乐》:“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丐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就是用“金腰带”指迎春花。且迎春的命运也如迎春花的别名“金腰带”一样,只能系在裤腰带上,以抵押性质的婚姻嫁给孙绍祖。而孙绍祖偏偏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作为大观园最早出阁的女儿——迎春花,可怜的迎春结局迎来的不是明媚的春风,而是迎春花式的过早夭亡。(节选自刘霜《<红楼梦>“以花喻人”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性命运与花卉一样,都受制于自然规律,一般人常会屏蔽这种相似性,而贾宝玉则会对此产生感慨。B.曹雪芹通过红梅,表现出理应清心寡欲的李纨性格里面依然有好恶分明的部分,这体现了人性的微妙。C.黛玉怕花香串味,知道宝玉喜欢齐全,因此将水仙花转送给他,这体现了两人不同的趣味和处世风格。D.迎春没有元春的显贵,没有探春的果敢,也没有惜春的明了。迎春的命运也如迎春花一样的过早夭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宝玉借赏花看小红,花是他找人的借口,但又成为他看人的障碍,这是心理角度上的“隔花人远天涯近”。B.材料一中,晴雯之死是小说悲剧气氛的情节体现,而《芙蓉女儿诔》可视作是小说有关贾宝玉和花卉结缘书写的终结。C.材料二中,迎春无才无能无力,嫁给孙绍祖后被折磨致死的命运,与迎春花不耐东风、最早凋零的特点非常相似。D.材料二中,无论是姜祺的《红楼梦诗》,还是赵师侠的《清平乐》,都论证了《红楼梦》“以花喻人”的写作特色。3.下列回目中的相关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因花写人”观点的一项是()A.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B.黄金莺巧结梅花络C.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D.憨湘云醉眠芍药絪4.请结合上下文,将材料一画横线处内容填写完整,每处不超过25个字。5.《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宝玉得知迎春订亲后,十分伤心,吟诵了一首诗: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以花喻人”的。【答案】1.C2.D3.B4.①宝玉对于无法落地的男女关系的美好想象。②宝玉内心的一种障碍和顾虑(复杂的心理世界)。5.①宝玉面对秋风中的芰荷、蓼花、菱叶,敏锐地发现它们被风吹散,被霜露压弯;②联想(隐喻)迎春被迫嫁给孙绍祖可能会遭遇的不幸命运,感到无限哀愁。【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中花卉描写的分析,揭示了曹雪芹如何巧妙地运用花卉来映射人物命运和性格特质。文章指出,贾宝玉通过花卉的生长与凋零,感悟女性命运的无常,并借此表达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人物与花卉的互动,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通过对迎春命运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以花喻人”的写作特色,揭示了人物命运与花卉特性之间的深刻联系。【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这体现了两人不同的趣味和处世风格”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宝玉却求之不得,说屋子里花香药香各种香都要有。前者求纯粹,后者求齐全,由此看出两人的不同趣味和处世风格”可知,“前者求纯粹,后者求齐全,由此看出两人的不同趣味和处世风格”是本文作者的观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还是赵师侠的《清平乐》,都论证了《红楼梦》‘以花喻人’”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宋人赵师侠《清平乐》:‘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丐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就是用‘金腰带’指迎春花”可知,赵师侠的《清平乐》与《红楼梦》无关。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佳人香消玉殒入尘土,夕阳西下,伴着红色的残云,飞燕在墓上盘旋,如同泣血痛哭。此句在红楼小说的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定下了一种黛玉式的特有的凄婉哀伤基调。里面有《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所以是“因花写人”。B.“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讲述薛宝钗的贴身丫鬟——莺儿为宝玉打梅花络一事。事件大致如此,宝玉挨打之后,袭人提出让莺儿来打络子,最后,宝玉要求两条,一条松花的,一条桃红的。莺儿给宝玉打的这些络子,都统称为中国结。所以不是“因花写人”。C.“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鞠苑夜拟菊花题”,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宝钗给宝玉起号“无事忙”“富贵闲人”。所以是“因花写人”。D.“憨湘云醉眠芍药絪”,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众人射覆、行令、划拳。没贾母、王夫人约束,玩个热闹。湘云醉倒在青石板上,芍药满身,宝、黛于花下说话,黛玉赞探春,宝玉也赞探春,黛玉为贾府后手不接忧虑,宝玉却说再后手不接也少不了他和黛玉两人的。所以是“因花写人”。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情境补写的能力。(1)第一处是对下一段的一个总结性句子,关键句是“小说写花卉,写出了什么”。依据材料一第六段“其实是在各自的心里埋了一个秘密,也是把一种无法进一步发展的美好关系藏到了心里”可知,这个“什么”就是对“把一种无法进一步发展的美好关系藏到了心里”的总结,所以可填:宝玉对于无法落地的男女关系的美好想象。(2)第二处的关键句是“小说也借助写花,写出了什么”。依据材料一第八段“小说借助人与花所处的空间位置,来折射人物心理和人际关系,是更复杂、更值得注意的”可知,这个“什么”就是对“来折射人物心理和人际关系,是更复杂、更值得注意的”的总结,所以可填:宝玉内心的一种障碍和顾虑(复杂的心理世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手法,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1)结合材料一第一段“面对花卉的生长与凋零,宝玉总有对女性命运的颇多思考和感叹”可知,诗歌首联和颔联“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描绘了一幅秋天时节,秋风中的芰荷、蓼花、菱叶,被风吹散,被霜露压弯。宝玉面对人去楼空,草木摇落,景象凄惨,不禁感慨万千;(2)此诗的背景是:贾赦将贾迎春许嫁了孙绍祖,并将她接出大观园去。贾宝玉十分惆怅,天天到贾迎春住过的紫菱洲一带徘徊,只见“轩窗寂寞,屏帐翛然”,“那岸上的蓼花苇叶,也都觉摇摇落落”,情不自禁吟此一歌。此诗采取了联想的手法,由眼前的凄凉景象想到迎春被迫嫁给孙绍祖可能会遭遇的不幸命运,感到无限哀愁。(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陵中岛敦(日)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前,恰好是一年前,汉朝中郎将苏武被匈奴拘留在胡地。单于以死威胁他投降,苏武宁死不降。单于派近臣卫律去,热心地向苏武劝降,结果卫律遭苏武怒骂一通,羞惭满面,再也撒手不管了。之后苏武被囚禁在地窖,餐毛饮雪,之后流放到北海要公羊产乳方许回归。总之,李陵郁郁不乐地终于下了决心余生不得不埋葬在胡地之时,苏武已经独自一人北海放羊很久了。苏武是李陵二十年的老友了,一度两人同为侍中,同食同宿。李陵万没想到自己竟也投降了匈奴,自那以后,李陵已没有了和苏武再会的念头。苏武被迁送到遥远的北方,两人用不着见面,毋宁说反倒让李陵心底舒了口气。尤其自己在一家老小被灭族后已断了重回汉廷的念头,那就更不想当面碰上这位持节牧羊的汉使了。狐鹿姑单于继位数年后,记起了这位汉使,于是找来李陵,让他去查明苏武的生死下落,如果还活着的话,再试一次劝其降伏。李陵无可推托,领命北行。溯姑且水北行,自汇流处再往西北,穿过森林地带,沿着随处裸陈着积雪的河岸跋涉数日后,隔着森林和荒原,终于能远远望到北海湛蓝的湖水了①。向导把李陵一行引向一间破旧的小木屋。住在小木屋中的人被人声惊动,持弓箭拱身出屋。李陵好不容易才从这个头上披着兽皮,胡须满腮,象熊一样野人的面容里,唤回旧友移中厩监苏子卿的记忆,而对方认出这个胡服打扮的高官就是过去的骑都尉李少卿,花了更多的时间,因为,苏武根本就不知道李陵早已成为匈奴的高官。久别相逢的感动,一瞬间压倒了李陵内心一直害怕与苏武见面的那点隐私的想法。两人初见都不知说什么好。自己是如何穿上这身匈奴官服的经过,说来确实难以启齿。李陵只平实地说了事情的经过,一点都没有夹进为自己的辩解。苏武也平平淡淡地说了他这些年来的生活,他的处境看来很凄惨,渐渐沦落到要从冰冻的土地中挖野菜充饥的地步了。李陵感到奇怪的是:这个人抱什么人生目标而生存呢?到现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荣归汉廷吗?听苏武的口风,时至今日他对此已完全不抱希望了。既然如此,又何必要一日日苦忍这样凄惨的岁月?若肯降服单于,定获重用,这自不待言。但李陵也知道,苏武若会这样做就不是苏武了。李陵真正奇怪的是:为何苏武不早早自求一死了断?李陵无法自我了断这种毫无希望的残生,是因为不知不觉中已在胡地里扎下了根,被种种情仇责任名分所束缚,再说就算自求一死,也已经混不上什么好名声了。但苏武不同,他在这里并没有任何拖累。从对汉室的忠诚来说,永无终止地持着汉朝节旄在旷野里忍饥挨饿,与烧掉节旄实时自刎相比,两者之间想来也没有多大差别。李陵回想起苏武年轻时的固执——那种近乎滑稽的强充好汉态度。单于以豪华为诱饵试图钓上极度困窘中的苏武,也许在苏武看来,被诱饵轻易钓上固然不堪,便是不堪苦难而自杀,也是对单于的一种失败吧。然而,李陵并不觉得苏武这种和命运斗气似的态度有什么滑稽可笑之处。面对无法想象的困苦、贫乏、酷寒、孤独,能够淡然地一笑置之活下去,如果说这是斗气,那这种斗气绝对不能不说是惨绝人寰的斗气。过去多少被视为幼稚的苏武那种强充好汉的性格,已成长为一种伟大的风骨气节,李陵为之惊叹了。何况,此人并不指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传回汉廷,既没有指望有朝一日还能被迎归汉廷,甚至也根本不指望会有人把自己在这样不毛之地艰苦奋战的情形说出去。自己的事迹完全不为世人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就是这样。李陵过去一度计划伺机袭取老单于的首级,然而,他又担心就算割下了单于的首级,万一之后自己不能带着首级成功逃出匈奴的追捕,那也是白搭,汉家朝廷也不会知道自己立下这样的大功,患得患失中,最终也没找到实施计划的机会。面对根本不在乎世人是否知道自己所为的苏武,李陵不竟冷汗涔涔在背。最初的激动过去两三天后,渐渐有块东西梗塞在李陵的胸臆间,难以消散。李陵意识到,面对苏武在森林荒野水洼的沉默中熬炼而成的严峻气节,不能不感到迄今用来为自己辩白的那些私人苦恼是如此不值一提。而且,不知怎的,一天天越来越开始感到,苏武对待自己的态度中,有一种类似富裕者对待贫瘠者的成分——一种出于优越感而对对方施以宽容、怜悯的态度②,这种态度令披裹着豪奢貂裘大衣的匈奴右校王李陵最为心怯。驻留十日后,李陵和旧友告别,悄然南归。李陵最终也没有按单于的嘱咐尝试开口劝降。苏武在北海待了十九年后,在偶然的机会下才得以归汉。临行前,李陵置酒为苏武送别。告别之际,李陵想说的话很多,但说到底,无非也就是降胡时自己的心本来是怎么想的,所想做的事还没做,自己现在已归国无路了,如此而已。到今天再说这些太蠢了。结果,他只是在酒宴到酒酣脸热时,忍不住起身且舞且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与李陵诀别后,回到了汉地。此时距离出使已经过了十九年。李陵留在了匈奴,至死未归。上述这些,已经是昭帝时的事了。至于无意间操纵二人命运的武帝,早已去世多年了。(韩冰、孙志勇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苏武被匈奴拘留在胡地多年后,李陵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决定余生留在胡地。B.家人被灭族,李陵只能断了重回汉廷的念头,更不愿与誓死不降的好友苏武相见。C.李陵被迫投降后,也曾计划伺机袭取单于首级,却又因自己的患得患失贻误时机。D.在给苏武送行时,李陵倾诉自己的苦衷,并在酒酣之时忍不住且歌且舞,自伤身世。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画线①处对苏武居住环境的描写,用“积雪”“湛蓝湖水”来象征苏武坚贞的风骨气节。B.文中画线②处,通过“富裕者对待贫瘠者的态度”类比,表现苏武对李陵这一投降者的怜悯。C.文章结尾,作者以旁白口吻交代了故事结局,笔调克制,貌似平淡却让读者感受历史沧桑之感。D.文章叙事视角多变,在李陵和苏武两人之间不断切换,从而表现两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加点处“平实”“平平淡淡”的表达效果。9.在课文《苏武传》中,李陵从多个角度想方设法劝降苏武,但在本文中李陵却始终没有开口劝降,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①李陵的“平实”表现李陵对于自己的投降感到自卑,不愿多说,也凸显人物此时迫于无奈投降心如死灰的心理状态。②苏武“平平淡淡”表现苏武对自身不幸遭遇的坦然,凸显人物面对困境的伟大的风骨气节。9.①《苏武传》中李陵劝降,用李陵懦弱和意志不坚定反衬苏武坚贞不屈、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英雄形象。②改写为李陵未曾开口,既表现李陵对好友的了解,也凸显了李陵希望保留自己最后尊严的平凡人心理。③改文放弃外显的矛盾冲突,转向使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④改文通过李陵的抉择与内心冲突,体现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复杂。【解析】【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李陵和苏武在匈奴的不同遭遇,展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和选择。李陵因家族被灭而投降匈奴,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而苏武则以坚韧不拔的气节,拒绝投降,忍受极端困苦。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刻画了苏武的忠诚和李陵的复杂心态,突显了忠诚与背叛、坚守与妥协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历史沧桑感。【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李陵倾诉自己的苦衷”错误,原文“到今天再说这些太蠢了。结果,他只是在酒宴到酒酣脸热时,忍不住起身且舞且歌……”,说明并未直接向苏武倾诉自己的苦衷。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用‘积雪’‘湛蓝湖水’来象征苏武坚贞的风骨气节”错误,“积雪”“湛蓝湖水”只是客观的景物描写,选项过度解读。B.“表现苏武对李陵这一投降者的怜悯”错误,画线②前面说“一天天越来越开始感到”,是李陵的心理感受,并非苏武对李陵的真实情感,不是事实。D.“在李陵和苏武两人之间不断切换”错误,文章叙述视角主要以李陵为主,并非在两个人之间不断切换。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李陵只是平实地说了自己投降的经过,没有为自己辩解,体现了他对自己投降匈奴这件事的羞愧和无奈。他深知自己的行为难以启齿,所以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不想过多地粉饰自己的行为,这种“平实”表现了李陵此时心如死灰的心理状态。他因为一家老小被灭族,断了重回汉廷的念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也凸显了他的自卑,他觉得自己与苏武相比,已经失去了尊严和荣誉。②苏武平平淡淡地讲述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包括沦落到挖野菜充饥的凄惨处境。这表明苏武对自己的遭遇已经坦然接受,他没有抱怨,也没有向命运低头,这种“平平淡淡”凸显了苏武伟大的风骨气节。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匈奴的诱惑和威胁所动。他的平淡中蕴含着坚定和从容,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执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创作意图的能力。①在《苏武传》中,李陵从多个角度想方设法劝降苏武,通过李陵的懦弱和意志不坚定,反衬出苏武坚贞不屈、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英雄形象。李陵作为苏武的老友,曾经也是汉朝的将领,但他在困境中选择了投降匈奴,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苏武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使苏武的形象更加高大。②李陵深知苏武的性格和信念,知道劝降是徒劳的,所以他没有开口。这体现了李陵对苏武的尊重和理解,也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凸显李陵希望保留自己最后尊严的平凡人心理:李陵自己已经投降匈奴,他在面对苏武时,感到自卑和羞愧。他不想再去劝降苏武,以免进一步失去自己的尊严。这种心理描写使李陵的形象更加真实和复杂,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反面人物,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矛盾和挣扎的平凡人。③改文放弃了《苏武传》中明显的外部矛盾冲突,如李陵与苏武的对话和辩论,转而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表现李陵内心的矛盾冲突。这种写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李陵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挣扎。④通过李陵的抉择与内心冲突,改文体现了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复杂。李陵原本是汉朝的将领,有着光明的前途,但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投降匈奴。他在匈奴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这种描写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命运的不可预测和人性的多面性,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劭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节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已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少卿视仆A于妻子B何如哉C且勇者D不必死节E怯夫慕义F何处G不勉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以……为准则,意动用法,与《礼运》“不独亲其亲”中第一个“亲”的用法不相同。B.妻子,现代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与本文中“妻子”意思不相同。C.“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中的“于”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的“于”意思不相同。D.“草创未就”的“就”和《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的“就”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当皇帝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时,司马迁被滞留在周南,无法参加,非常愤懑。B.材料一中,司马迁的父亲认为相较于孝养双亲,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才是最大的孝道。C.材料二中,司马迁举古代圣贤受辱而崛起的事例,表明自己隐忍苟活、忍辱负重的原因。D.材料二中,司马迁对任安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表明了完成《史记》的坚定信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2)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坚持创作《史记》的原因。【答案】10.CEF11.A12.A13.(1)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2)这些人都是内心有郁结,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14.①完成父亲的遗愿;②古代先贤发愤著书的激励;③担心平庸而死,文章不在后世显露;④让著述成一家之言的志向;⑤让明君贤臣事迹扬于后世的愿望。【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展现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和决心。材料一中,司马迁的父亲强调了史官职责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激励司马迁完成史书。材料二中,司马迁通过列举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创作的事例,表达了自己在遭受屈辱后仍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两则材料共同突显了司马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立志传世的精神。【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大义,什么地方不可以勉励自己去死节呢?“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中,“少卿”为主语,“视”为谓语,“于妻子”为状语,“何如哉”为宾语,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C处断开;“勇者”“怯夫”句并列,分述两种情况,“节”是“死”的宾语,“义”是“慕”的宾语,E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用法不相同”错误。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准则/以……为亲。句意:学者们还把它视为行为的准则。/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B.正确。妻子,今义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古义:妻子儿女。句意:妻子和儿女。/顾虑妻子儿女。C.正确。介词,在/介词,从。句意:而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D.正确。完成/到,开始从事。句意: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加以推辞不去就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司马迁被滞留在周南……”错误。由“而太史公留滞周南”可知,是太史公被滞留在了周南,这里的太史公是司马迁的父亲。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小子”,用作自谦;“不敏”,不聪明;“次”,编次;“阙”,缺漏。(2)“此人”,这些人;“意”,心中;“通”,实现;“思”,使动用法,使……思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中“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可知,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前交代他继续担任太史,完成史书的编纂工作,这表明司马迁坚持创作《史记》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②根据材料二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知,司马迁提到了文王、仲尼等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发愤著述的事迹,可分析得出古代先贤发愤著书的激励;③根据材料二中“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可知,司马迁不愿默默无闻地死去,希望自己的文采能够被后世所知,可分析得出他担心平庸而死,文章不在后世显露;④根据材料二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分析得出他有志于让自己的著述成为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⑤根据材料一中“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可知,司马迁的父亲希望他能够记载天子的功绩和忠臣的事迹,以显父母,扬名后世,这反映了司马迁有让明君贤臣事迹流传后世的愿望。参考译文:材料一:就在这一年,汉武帝第一次东巡,去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而司马谈因为有病走到洛阳时只好留下来,不能跟着去参加了,为此他深感遗憾而且恼火。正好他的儿子司马迁从云南出使回来,父子俩在洛阳见了面。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周朝的太史。再早的先人在虞舜夏禹的时代就曾有过显赫的功名,主管过天文。后来半道上衰落了,难道在我们这里就让它断了吗?如果今后你能够再当上太史令,那就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当今皇帝上接千年来已经断绝的大典,到泰山去祭天,可我却偏偏不能跟着去,这不是命吗,这不是命吗!我死后,估计你一定会做太史令;你要是做了太史令,千万不要忘记我想写的那部著作。孝道的最浅层次是侍奉父母,中间层次是侍奉国君,最高层次是建立功名,使自己名扬后世,连父母也跟着光荣,这才是最大的孝道。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赞扬周公呢?就因为他能够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使自己和召公的风教普行于天下,他发挥了太王、王季的思想,并向上一直追溯到公刘,推尊到他们的始祖后稷。自从幽王、厉王以来,王道不昌,礼崩乐坏,多亏后来出了个孔子,他整理了旧时的文献,振兴了已被时人废弃的礼乐,他讲述了《诗》《书》,撰写了《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还把它视为行为的准则。从鲁哀公获麟,孔子搁笔以来,到今天又有四百多年了,由于各国的兼并战乱,当时的历史书都已散失断绝。当今汉朝建立,国家统一,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事迹很多,我们身为史官,如果不能把他们都写下来,以至于造成历史文献的荒废,那就很可怕了,你一定要好好注意这件事。”司马迁低着头,流着眼泪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要把您已经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著作,决不能让它有半点缺失。”材料二: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大义,什么地方不可以勉励自己去死节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稍微懂得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能够下决心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如果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假如真的能让我完成这本书,让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游西湖①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①湖:指颍州西湖。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苏辙为避祸,退隐颍州即颍昌府,在今河南许昌。②闾阎(lǘyán):街坊的门,这里指街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因避祸闭门十年不出,一朝重游湖上,恍如梦境,有种不真实之感。B.颔联诗人出游途中忽见“鱼鸟”,顿感内心惊惶,可见其居家避祸的小心翼翼。C.颈联诗人感慨时过境迁,同伴离散,无人共饮,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能够体会。D.全诗以“闭门”“梦回”起笔,以“闭门”“梦来”结束,结构完整,构思精巧。16.同为“归去”,本诗尾联中的“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相比,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5.B16.相同点:两人都因为坚守内心理想而选择远离官场。不同点:①陶渊明主动选择归去躬耕田园,表达了对“归去”生活的热爱。②苏辙为避祸无奈归隐,处境孤独,只能在梦中与古人相会,表现了对“归去”生活的无奈。【解析】【整体分析】苏辙的《游西湖》通过描写重游颍州西湖的经历,表达了诗人避祸隐居后的孤独与惆怅。诗中“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展现了诗人久居深闺后的生疏与警惕,而“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则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全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顿感内心惊惶”错误,颔联“忽逢鱼鸟亦惊猜”,诗人说,自己忽然来到鱼鸟栖宿的湖边连鱼鸟也惊猜不止,“鱼鸟亦惊猜”运用拟人手法,借“鱼鸟”的“惊猜”,表现诗人闭门十年,隐居之久,重游旧地,顿生感慨。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相同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他因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而选择“归去”。苏辙在本诗中也是因避祸而离开官场“归去”。他们都是坚守内心理想,不愿在官场中同流合污,所以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相同之处。不同点:①对于陶渊明来说,他是主动选择“归去”,回归田园生活。在田园中,他能亲自参与农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这种生活充满热爱。例如“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描绘出他在田园生活中的闲适与自在。②苏辙则是为避祸无奈归隐。诗中“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体现出他的孤独处境。“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表明他在归隐后内心的无奈,只能在梦中与古人相会,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相比,苏辙的“归去”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鸣为主要描写对象,抒写了诗人暮色中沉郁苦闷的心情。(2)小李同学暑期旅游时参观了潮阳双忠圣王庙,得知双忠公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张巡与许远,不禁想到《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安是历代诗词中的常见吟咏对象和抒情意象,撩动古人的心弦,比如“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答案】①.江晚正愁余②.山深闻鹧鸪③.自古一贤能制难④.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⑤.久作长安旅⑥.西北望长安(长安不见使人愁/一日看尽长安花/雪满长安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余”“鹧鸪”“汤”“满”。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设,如今泛指人的社会形象。人设要有辨识度,就要有特点、够突出。可以侧重性格特点,诸如情绪稳定、真性情等;可以侧重人生经历,比如励志逆袭草根等。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A。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人设构建的闭环在他者手中。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如喜欢发什么类型的朋友圈、倾向于为什么样的内容点赞,等等,无论有意无意,都客观上成为其人设建构的一部分。“我看人看我”,对外界评价的重视,也会成为印象管理、人设打造的内驱力。就此而言,人设,指向他人和社会评价,也常常承载自我期许、内含自我塑造。因此很难说,所谓人设,到底几分是被动赋予,(甲)。实际上,在传播学中,人设建构并不新鲜。一个有效的人设,如同一张简明扼要的名片,能帮人快速完成形象描述、认知、建构等过程,在提升传播效率上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提到林黛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闲静时似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才貌世稀的形象。回溯文学艺术长廊,这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或者说人设打造B。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一个丰满讨喜的人设能为个人提升话题度、吸金力。立住了精致人设,自然会吸引一群推崇相同生活态度的受众追随,提升垂直赛道的影响力;打造育婴专家人设,赢得家长们信任,也不难受到母婴品牌的青睐。如今,常有类似“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有C之嫌,却并非全无道理。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乙)。一者,饱和度过高、易于模板化的人设,难免令大众审美疲劳。二者,人设越完美,往往失真程度越高,且承载的期待也越高。回看“高学历”演员不知“知网”为何物此类人设崩塌的案例,要么就是形象演绎不到位,要么就是人设、真人相去甚远。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分析第五段“贴标签”中引号的作用。20.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请分析材料中画横线的俗语“甘蔗没有两头甜”的表达效果。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选择文学艺术长廊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仿写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答案】18.A直截了当/一目了然B数不胜数C以偏概全19.此处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粗暴地用人设的行为的反感。2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人设比作“甘蔗”,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②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简练形象,易于读者理解;③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21.甲:几分是有意为之乙:但会带来很多问题(弊端)22.示例一:提到孙悟空,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不屈不挠的形象;示例二:提到贾宝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不拘礼节的形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依据“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可知人设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示一个人的形象。可填“直截了当”或“一目了然”。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的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B处,依据“人设建构并不新鲜”“回溯文学艺术长廊”可知人设打造的数量很多。可填“数不胜数”。数不胜数: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C处,依据“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可知,人设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刻意打造的,所以对于“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然有点片面,但也是有道理的。可填“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片面地根据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表示特殊含义。“贴标签”在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往物品上贴标签,而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指简单粗暴地用人设去定义、概括一个人。故此处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有批判、反感之意。结合原文,“饱和度过高、易于模板化的人设”“令大众审美疲劳”“人设越完美,往往失真程度越高”,可知作者对这种简单粗暴的“贴标签”行为是不认同的,认为这样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体现出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批评、反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俗语的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甘蔗没有两头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人设”是本体,“甘蔗”是喻体,结合“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以及后文人设的弊端可知,“甘蔗”的比喻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甘蔗没有两头甜”是一句俗语,引用俗语可以使文章通俗易懂,简练形象,易于读者理解。结构上“甘蔗没有两头甜”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依据“无论有意无意,都客观上成为其人设建构的一部分”“就此而言,人设,指向他人和社会评价,也常常承载自我期许、内含自我塑造”“到底几分是被动赋予”可知,人设有的是被动赋予,有的却是自己刻意打造,可填“几分是有意为之”。乙处意思是说“贴标签”也会造成后文一系列的弊端,与“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这句话要形成转折,可填“但会带来很多问题(弊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题干要求选择文学艺术长廊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可选择中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仿写。文中波浪线的句子句式为“提到(人物),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两句和人物有关的诗句)’、(一个形容人物的四字词语)的形象”。根据句式可得:提到孙悟空,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不屈不挠的形象或者提到贾宝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不拘礼节的形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人设”,近年来,“人设”成了网络热词——有人期望通过新的“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