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保密★开考前贵阳市2023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质量监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礼者理也,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实为情理,情礼关系的实质即是情理关系。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是一个民族性与民族文化不断转化与创新的发展历程,“通情达礼”在此发展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中西传统文化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人的自然性情则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当子贡请教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来点化他,其中的“好”“乐”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作为“质”的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换言之,本乎性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一则源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蕴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致良知”“发明本心”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礼乐之教显为德治,刑政之治则属法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正所谓刑以弼教,法以济礼,二者相须而成,实质是力求情、理、法的一贯。礼乐之教,得乎情理,化民以德,培善成俗;可谓智深而谋远。法之所罚在于示以威信,止邪归正,正所谓“礼以行义,刑以正邪”,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再者,礼法之用要在中道合义,不可拘泥不化。无论德治还是法治,皆系政教之一端,所谓道无常道,法无常法,要在审时度势,因势合义,以俾于事,而非固执一端。此外,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精神原则、理想指向,就这个角度而言,刑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惩恶扬善、成就德行。故古人论及刑政理想时皆言“为政以德”,但绝非用道德规范来直接代替刑政之法,为此,古人曾言:“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如果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极易导致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抑或纵容犯罪。中华礼乐文明的这种德法并治思想,对当下构建道德文明与法治社会不无裨益。中华礼乐文明还强调存敬有畏。古人很重视崇天敬祖,在他们看来,“崇天”,一则在于“天地者,生之本也”,人道亦本于天,且内在于人,是人的存在规定、价值本原;二则在于“天命无不报”,即天命具有不假人为的至上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古人讲“知天命”“畏天命”,即是在提示行人道的同时,亦要敬畏天命,修身以俟之。而“敬祖”则在于“人本乎祖”“无先祖,恶出?”,古人提出敬祖意在“重仁袭恩”,不忘先人业绩。崇天敬祖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古人“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的人文精神。在此背景下,人即是一个知止守道、存敬有畏的现实规范性存在。当前社会中涌现出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恰在于人心缺少了对天理道义的敬畏感,以致行为肆无忌惮。结合中华礼乐文明这一文化精神对此做适当反思,当是颇具建设性的。(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礼乐文明的文化立场是本乎性情,在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上,中西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明显不同。B.本乎性情并不等于可以纵情肆欲,而是应该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既来自人情之通,又来自良知的发用流行。C.古人所谓的“共情”是指将人在生生不已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D.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理想指向,但若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将导致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或纵容犯罪。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通情达礼”是中华礼乐文明核心精神,如果不把握其核心要义,进而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B.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当它与人道原则、制度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时,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就会凸显理性至上原则。C.人们在阐发自己的理想诉求时,既要凸显自然性情,也要重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等,可见本乎性情与立乎情理相生相伴。D.当今社会,如果人们遵从“通情达礼”这一核心精神,对天理道义心存敬畏,就不会出现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不良的行为。3.下列做法中,不能体现“通情达礼”对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文化启示的一项是()A.我国多所医科大学开设临终关怀类课程,普及临终关怀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医者仁心等素养。B.我国成立社区矫正机构,坚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与道德教育,消除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C.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举行缅怀黄帝的祭祀活动,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D.“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我国发展航天事业,正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行。4.请根据材料第四段,简要说明如何处理好“德”与“法”的关系。5.当代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可用中华礼乐文明中的哪些文化立场加以修正?请分别加以概括。【答案】1.B2.A3.D4.①德与法相须而成,力求情、理、法的一贯。②德与法相得益彰,不可偏废。③德治与法治不能固执一端,而应审时度势,因势合义。④以德入法,但绝非用道德规范来直接代替刑政之法。5.①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可修正理性至上原则日益凸显引发的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②立乎情理的文化立场,可修正由于忽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致良知”“发明本心”等思想寓意而引发的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③德法并治的文化立场,可修正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导致的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抑或纵容犯罪等社会问题。④存敬有畏的文化立场,可修正社会由于缺少对天理道义的敬畏而导致的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现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华礼乐文明的文化立场是本乎性情”错,根据“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可知“本乎性情”只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文化立场之一,而非唯一。C.“将人在生生不已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错,根据“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等内容,可知“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而“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是古人更进一步的做法,“同感共振”是“通情”达到的境界。D.“则将导致”错,说法绝对,根据“如果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极易导致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抑或纵容犯罪”,可知是“极易导致”,而不是“则将导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就会凸显理性至上原则”错,根据“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作为‘质’的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可知”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是“人的自然性情与人道原则、制度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的条件。C.“可见本乎性情与立乎情理相生相伴”错,根据“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说明“立乎情理”是立于“本乎性情”基础之上,并非“相生相伴”,而且“既要……也要……”也推导不出“相生相伴”的关系。D.“如果人们遵从“通情达礼”这一核心精神,对天理道义心存敬畏,就不会出现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不良的行为”错,根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恰在于”,可知“如果……就不会……”将“对天理道义心存敬畏”变成了唯一原因。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D.介绍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不能体现“通情达礼”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启示,本文从“本乎性情”“立乎情理”“德法兼治”“存敬有畏(崇天敬祖)”四个角度阐释了“通情达礼”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启示,而航天科技的发展没有这几个角度的启示。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正所谓刑以弼教,法以济礼,二者相须而成,实质是力求情、理、法的一贯”,可概括:德与法相须而成,力求情、理、法的一贯。②由“礼乐之教,得乎情理,化民以德,培善成俗;可谓智深而谋远……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可概括:德与法相得益彰,不可偏废。③由“礼法之用要在中道合义,不可拘泥不化……要在审时度势,因势合义,以俾于事,而非固执一端”,可概括:德治与法治不能固执一端,而应审时度势,因势合义。④由“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精神原则、理想指向……但绝非用道德规范来直接代替刑政之法”,可概括:以德入法,但绝非用道德规范来直接代替刑政之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由“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可概括: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可修正……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②由“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致良知’‘发明本心’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等内容,可概括:立乎情理的文化立场,可修……等不良现象。③由“无论德治还是法治,皆系政教之一端”“如果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极易导致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抑或纵容犯罪。中华礼乐文明的这种德法并治思想,对当下构建道德文明与法治社会不无裨益”,可概括:德法并治的文化立场,可修正……等社会问题。④由“人即是一个知止守道、存敬有畏的现实规范性存在”“当前社会中涌现出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恰在于人心缺少了对天理道义的敬畏感,以致行为肆无忌惮”,可概括:存敬有畏的文化立场,可修正……等现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安的荔枝(节选)马伯庸“逃驿?!”这个词猛然刺入李善德脑海,让他惊得一激灵。李善德面色凝重地里外转了几圈,真的是屋徒四壁,干净得紧。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石头马槽,槽底留着一条浅浅的脏水。李善德坐在门槛上,展开驿路图,知道这回麻烦大了。这个黄草驿所在的位置,是远近八十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这里发生逃驿,整条线路将会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飞骑将不得不多奔驰八十里路,才能更换骑乘和补给。更麻烦的是,一离开昌江县的山区,就要立刻弃马登舟,进入汨罗江水路。这里耽搁一分,水陆转换就多一分变数。如今已经是五月二十二日未时,转运队已从岭南出发三日,抵达黄草驿的时间不会晚于五月二十三日午时。没过多久,李善德抬起头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而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了。绕行一段曲折山路,迂回离开山区,李善德斜靠在船舱里。他浑身酸疼得要死,只有嘴巴和胳膊还能勉强移动。小舟轻捷地在江水表面滑行着,顺流加上桨划,让它的速度变得惊人。几只夜游的水鸟反应不及,惊慌地拍动翅膀,才算堪堪避开船头。李善德面无表情地咀嚼着干硬的麦馍,从船篷上抽下几根干草,充做算筹,在黑暗中飞速计算着。这一次荔枝转运,意料之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按照原计划,荔枝转运中枝节枯萎,将发生在抵达江陵之时。当地已经准备好了冰块和竹节。但刚才的计算表明,枝节枯萎很大可能会提前,在进入岳州时发生。而岳州无冰,他们只能用“盐洗隔水之法”坚持到江陵,再改换冰镇。岳州到江陵这段空窗期,对荔枝的新鲜程度将是致命打击。李善德疲惫地闭上眼睛,山岳他可以翻越,但从哪里凭空变出冰块来啊?这道题,解不开,完了,完了……在绝望和疲惫交迫之下,李善德的潜意识接管了身体,强制他进入了睡眠。李善德梦见自己走进一片林中,有桂树有荔枝树,他信手剥开一枚荔枝,却发现里面是一张陌生人的面孔。他吓得把荔枝抛开,攀上桂树的高处。那桂树却越来越歪斜,低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在树下狞笑着抓着树干。李善德正要呼喊求饶,却发现不知何时夫人与女儿也在树头,紧紧抱住自己。女儿嚎啕大哭着,喊着阿爷阿爷。本来他以为老虎不会爬树,暂时是安全的。可荔枝树的树根却猛然拱起来,把地面抬得越来越高,猛虎距离树顶越来越近。一瞬间,所有的荔枝都爆裂开来,喷出浓臭的汁水。无数魂魄呼啸而出,把整棵桂树和他们全家都淹没了。他霍然醒来,挣扎着要起身,不防整个人“咣当”一声摔到船舱底部。这时桨手进来禀报,已快接近洞庭湖的入江口了,耳边哗哗的水声传来,他竟睡了足足快十二个时辰。这噩梦实在离奇,不过随着神智复苏,梦里的细节正飞快地消退,一如烈日下的冰块。等等……李善德突然意识到什么。对了,冰块。他想起来昏睡之前的那个大麻烦。也许是充足的睡眠让思考恢复了锐利,也许是噩梦带来的并不止于悚然。李善德突然看懂了最后一片残留梦境的真正解法。桂树没有倒在地上,地面却在逼近桂树,那么荔枝赶不到冰块所在,那就让冰块去找荔枝!原来我连做噩梦都在工作啊……李善德顾不得感慨,赶紧拿起舆图,勾算起行程来。只要先赶到江陵,让他们把冰块反方向渡江运到岳州,应该刚刚能和转运队衔接上!“立刻换舟,我要去江陵!”李善德挣扎着起身,对篷外喊起来。五月二十四日卯时,一条江舟顺利抵达江陵城外的码头。码头的水手们都好奇地看过来,区区一条长鳅江舟,居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虽说溯流是要配备桨手不假,可这一条小船配三十个,你当这是龙舟啊!李善德全然不理这些眼光,直奔转运使衙署而去。负责接待他的押舶监事态度恭谨,可一听说要派船把冰块送去岳州,便露出为难神色,只吸嚅道:“可是,可是江上暑热,冰块不堪运啊。”李善德亲自来到冰窖门口,吩咐库丁们把四块叠压在一起,再用深井水泼在缝隙处。他一共动用了二十块,合并成五方。这五方搬运上船后,再次叠压,看上去犹如一座冰山似的,用三层稻草苫好。监事有些心疼地唠叨说:“即便如此,送到岳州只怕也剩不了多少了。”李善德不动声色道:“我算过了,融剩下的,应该足够荔枝冰镇的用量。”可很快问题又来了。这条运冰船的吃水太深,必须要减重才能入江。李善德扫了他们一眼:“这船上多少水手?”“十五名。”“减到五名。与行船无关的累赘一律拆掉!”李善德的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于是他们拆下了船篷,拆掉了半面甲板,连船头饰物和舷墙都没放过,还扔掉所有的补给。一条上好的江船,几乎被拆成了一个空壳。李善德目送着光秃秃的运冰船朝下游驶去,没有多做停留,继续北上。前面出了这么多状况,他更不敢掉以轻心,他已经失去太多,绝不能接受失败。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有删改)【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将岭南鲜荔枝于六月初一贵妃寿辰当日运抵京城。岭南距长安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虎威逼、家人哭喊、荔枝臭腐,梦中种种折射出李善德面对新鲜荔枝恐难按时进京这一危机而产生的压抑和恐惧心理。B.区区一条小船上竟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既是李善德试图以盛大的官威压服低级官吏的职场心理使然,更是为情势所迫。C.“全然不理这些眼光”“扫了他们一眼”“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这些体现了李善德冷静、坚定、果决的性格特征。D.面对转运路上的各种变数,李善德化险为夷,将荔枝按时运抵长安,展现出精于筹划、严谨细致、随机应变等个人能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加以文学想象,细致展现了人物艰难的处境与不懈的抗争,带给读者超越时空的审美感受。B.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以转运新鲜荔枝为中心事件,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事件推进迅速,矛盾集中突出。C.小说对话繁复婉曲,监事与李善德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塑造了人物形象,延宕了叙事节奏,营造了紧张氛围。D.小说以“一骑红尘”却未见“妃子笑”为结尾,形成一个开放性结局,李善德成功与否,留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8.为凸显李善德的危急处境,小说是如何处理叙事时间和叙事语言的?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9.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在处理“小”和“大”的关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叙事时间处理:小说反复出现时间节点,“五月二十二日未时”“五月二十三日午时”“五月二十四日卯时”“六月一日”,造成时间紧逼之感,强化了紧张氛围,凸显了李善德的危急处境。
②叙事语言处理:小说大量运用短句来叙述故事、推进情节,加快了叙事节奏,渲染了紧迫的情势,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凸显了李善德的危急处境。9.①两篇小说都借“小人物的悲欢”反映“大时代的特征”。小官李善德、小吏成名的人生遭际折射了统治者劳民伤财、昏聩奢靡的社会环境,极具批判性。
②两篇小说的情节设置都具有“人生一小步,命运大转折”的特点。李善德被迫接受转运荔枝的任务,成名被迫捉促织进贡朝廷,这些突如其来的一小步,都使他们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大转折,极具戏剧性。
③两篇小说都以生活中的“小事物”表现“大主题”。献给贵妃的荔枝、进贡朝廷的促织皆为小物,却左右着小民的命运,揭示了“天子小喜好”决定“百姓大民生”的宏大主题,极具讽刺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既是李善德试图以盛大的官威压服低级官吏的职场心理使然”错误。配备三十个桨手是为了争取时间尽快到达江陵以解除危机,是情势所迫,没有以势压人心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对话繁复婉曲”错误。小说对话简洁明了,而不是繁复婉曲。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表达技巧的能力。“叙事时间”,文中不断出现表示时间的词语,“如今已经是五月二十二日未时,转运队已从岭南出发三日,抵达黄草驿的时间不会晚于五月二十三日午时”“五月二十四日卯时”“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反复出现时间类词语,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让叙事更加集中,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凸显了李善德的危急处境。“叙事语言”,结合“这道题,解不开,完了,完了……”“对了,冰块”“‘立刻换舟,我要去江陵!’”“十五名”可知,小说大量运用短句来叙述故事、推进情节,加快了叙事节奏,渲染了紧迫的情势,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凸显了李善德的危急处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人物选取:都借助“小人物”,来反映“大时代”,如本文主人公小官李善德,被迫负责转运岭南鲜荔枝;《促织》中的成名,也是“小人物”,因“促织”而产生奇幻的遭遇。他们的遭际,不论是转运荔枝,还是进献促织,都折射了统治者劳民伤财、昏聩奢靡的社会环境。②情节设置:都颇有“从天而降”的意味,如本文的李善德,因“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将岭南鲜荔枝于六月初一贵妃寿辰当日运抵京城”;《促织》中的成名,因“里胥狡猾”,而自己又“为人迂讷”,最后被迫捉促织进贡朝廷。这些“突如其来”,使他们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极具戏剧性。③情感主旨:都以“小事物”表现“大主题”,“荔枝”“促织”本是小事物,却左右着李善德、成名的命运,两篇小说的作者都在叙事中流露出对主人公的同情、悲叹(赞叹),并揭示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时代的一粒尘埃,掉在个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的宏大而深刻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以子之所能,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𫐓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子路治蒲,请见孔子:“由愿受教于夫子。”子曰:“蒲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至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菜甚辟,沟渔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矣!”(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二:子路为蒲宰,备水灾,与民春修沟渎,为人烦苦,故与人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人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于食,故与民一箪食、一壶浆。夫子使赐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以尔食私馈之是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速已则可也,否则尔之见罪不久矣。”子路心服而退也。(选自《说苑·臣术》)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汝以民A为饿B何不告C于君D发仓廪E以给F食之G而以H尔I食私馈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砺,磨刀石,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砺”意义和用法相同。B.壮士,勇武之人,《鸿门宴》中项羽称樊哙为“壮士”就是这个意思。C.摄,吸引,与《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不同。D.宰,殷始设时指奴隶主家总管,周时有邑宰、家宰等,后为官吏通称。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讲究教育策略。面对狂妄自大的子路,孔子因势利导,以剑为喻,阐明“君子不可不学”之理,从而说服子路。B.孔子极富政治智慧。听说蒲邑“多壮士,又难治”,孔子给子路提出恭而敬、宽而正、爱而恕、温而断的执政建议。C.孔子善于见微知著。根据进入蒲邑后沿路所见,孔子得出子路治蒲大有成效的结论,所以尽管还未见子路就连连赞叹。D.孔子深谙君臣之道。孔子反对子路用自家粮食救济百姓,因为这种做法抬高了子路,从而会掩盖国君对民众施予恩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南山有竹,不𫐓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2)速已则可也,否则尔之见罪不久矣。14.孔子评价“好学”君子的标准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你认为子路达到“好学”君子的哪些标准?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BDG11.A12.A13.(1)南山有一种竹子,无需煤烤加工本身就是笔直的,把它砍下来使用,能穿透犀牛的皮。(2)你赶快停止这样做还来得及,不然的话要不了多久你就会被治罪了。14.①子路“敏于事”。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就大有成效,得到孔子赞赏,表明他治政勤勉,可谓“敏于事”。②子路“就有道而正焉”。初见孔子时,自负的子路在孔子的引导下,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此拜入孔门,接受孔子的教导;治理蒲邑时,孔子反对子路用自家粮食救济百姓,子路很生气,但听了孔子的教导后,他“心服而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认为百姓饿肚子了,为什么不向国君报告,请国君打开粮仓给百姓发粮食,却把自己的食物给百姓?“汝以民为饿”主谓宾齐全,应在宾语“民为饿”后断开;“何不告于君”中“何”是后一句开头,语义发生转折,所以B处断开;“何不告于君”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何不于君告”,所以D处断开。“发仓廪以给食之”“而以尔食私馈之”中间断开,该两句由连词“而”连接,表示转折,所以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不同,“砺”,动词,在磨刀石上磨快;/名词,磨刀石。句意:装上金属的箭头又把箭头磨得锋利。/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B.正确。句意:邑中有很多勇武之士。C.正确,不同,“摄”,吸引;/夹在,夹着。句意:可以吸引勇猛的人。/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D.正确。句意:子路做蒲邑宰。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以剑为喻”错,由“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是以“箭”为喻说服子路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𫐓”通“煣”,用火烤;“斩”,砍;“革”,动物的皮。(2)“已”,停止;“见”,表被动,“罪”,治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敏于事”:由“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可知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就大有成效,得到孔子赞赏,表明他治政勤勉,可谓“敏于事”。②“就有道而正焉”:由“子路初见孔子……子路再拜曰:‘敬受教’”“孔子曰:‘汝以民为饿……’子路心服而退也”,可知初见孔子时,自负的子路在孔子的引导下,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此拜入孔门,接受孔子的教导;治理蒲邑时,孔子反对子路用自家粮食救济百姓,子路很生气,但听了孔子的教导后,他“心服而退”。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第一次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别人哪里能赶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的能力吗?”孔子说:“君子不可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无需煣烤加工本身就是笔直的,把它砍下来使用,能穿透犀牛的皮。从这个角度而言,(天赋异禀者)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呢?”孔子说:“如果给这支竹竿装上箭尾再安上羽毛(以保持飞行的稳定),装上金属的箭头又把箭头磨得锋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了两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子路治理蒲邑前,请求拜见孔子,说:“我想得到您的指教。”孔子说:“蒲那个地方怎么样?”子路回答说:“邑中有很多勇武之士,又很难治理。”孔子说:“是这样啊!我告诉你,谦恭而又敬肃,可以吸引勇猛的人;宽厚而又正直,可以使强人归附;友爱而又宽容,可以接纳困窘的人;温和而又果断,可以抑制奸人。像这样各种办法并用,治理起来就不难了。”子路治理蒲邑三年之后,孔子经过蒲邑。进入其境,孔子说:“子路做得好啊!他恭敬而守信。”再入城里,孔子说:“子路做得好啊!他忠诚而宽厚。”进入官衙,孔子说:“子路做得好啊!他明察而善断。”子贡问道:“您还没有看见子路处理政事,就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他的善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孔子说:“我已经看见他的善政了。进入蒲地境内,田地都整治过了,杂草都清除了,沟渠都挖深了,说明他恭敬而守信,所以老百姓种田很努力;进入城里,看到城墙完整房屋坚固,树木生长茂盛,这说明他诚信而宽厚,所以老百姓做事不敷衍;进入官衙的厅堂,厅堂中清净闲适,下面办事的人都听从他的命令,这说明他能明察而善断,所以他的政令没有扰民。以此看来,我虽然三次称赞他做得好,可哪能说尽他的优点呢!”材料二:子路做蒲邑宰时,为了防备水灾,就率领蒲邑百姓在春天修建沟渠,因为百姓的劳动烦重而且辛苦,子路就发给每人一筐饭食、一壶汤水。孔子听说后,就派子贡去阻止子路。子路很不高兴,就去拜见孔子,说:“因为暴雨将要来了,我担心发生水灾,所以就率领百姓修建沟渠以作防备,但百姓很多都缺少粮食,所以就给他们每人一筐饭食、一壶汤水,老师您让子贡制止我,为什么啊?您这是阻止我行仁德之事,您用仁德教育弟子却禁止弟子行仁德之事,我不接受。”孔子说:“你认为百姓饿肚子了,为什么不向国君报告,请国君打开粮仓给百姓发粮食,却把自己的食物给百姓?这种做法不是在彰显国君的恩惠而是在表现你自己的德义啊。你赶快停止这样做还来得及,不然的话要不了多久你就会被治罪了。”子路听后内心敬服地退出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陈琳①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①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曾读过汉末陈琳之文,今日于飘零中途经其墓,点题同时奠定感情基调。B.颔联“应识我”“始怜君”既显诗人自负又含对墓主的同情,对比中透出无限感慨。C.颈联虚实结合,眼前古坟破败寥落,远方铜雀台荒芜苍凉,暗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D.本诗言简义丰,虽是凭吊古人陈琳,实为诗人自伤身世,寄寓遥深,堪称怀古佳作。16.与陈琳对比,诗人倍感惆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与陈琳的不同之处。【答案】15.B16.①所处时代不同:陈琳身处东汉末年,那时群雄逐鹿,人才倍受重视,也大有可为;诗人身处晚唐,社会混乱动荡,人才难得赏识和重用。②个人遭际不同:陈琳得到袁绍、曹操的重用大有作为,青史留名;诗人书剑飘零,自诩“霸才”却无主可依,前途未卜,难有作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对墓主的同情”错,颔联“始怜君”中的“怜”是歆羡、羡慕之意,而不是怜悯、同情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所处时代的对比:由注释①可知,陈琳生活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时局给人才提供了机会,陈琳先后为袁绍、曹操效力,得到重用,最终青史留名;关于诗人的形象,由首联“今日飘蓬过此坟”及诗人生平可知,诗人处在动荡的晚唐,身如飘蓬,居无定所,即使是人才也很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再则,由“词客有灵应识我”可知,诗人把希望寄托在前贤身上,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②个人遭际的对比:由领联下句“霸才无主始怜君”可知,诗人将自己的“霸才无主”与陈琳的“霸才有主”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的生不逢时、无主可依、前途未卜,而尾联下句“欲将书剑学从军”则表明诗人书剑飘零,只得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与陈琳的青史留名形成对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一样,由“月”生发出深沉寥廓的哲学问题。(2)《客至》中的“______,______”两句,综合运用了对仗、对比、互文等手法,表达了杜甫在寂寞中有客来访欣喜异常的心情。(3)新学期伊始,小刚从古代经典名句“______,______”中提炼出“克终”二字,题写在崭新的语文积累本封面上以自勉。【答案】①.江畔何人初见月②.江月何年初照人③.花径不曾缘客扫④.蓬门今始为君开⑤.有善始者实繁⑥.能克终者盖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畔”“缘”“蓬”“繁”“寡”“慎”“靡”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往往对突发的直接威胁非常敏感,可是,A。现在,当自然灾害即将发生时,科研人员可以依托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观测设备得到信号,然后运用人工智能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判断灾情,进行预警。科研人员在监测自然灾害时,往往会面临很多干扰信号。比如,在通过监测地震波进行地震预警时,科研人员可能会受到放炮、建筑工地施工等产生的地震波的干扰。人工智能则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分析、智能处理,B,为科研人员节省时间精力,提升自然灾害预测的效率和准确率。人工智能的快速计算能力,C。比如,高分卫星图像可让救援者在短时间内获得灾情一手信息,通过匹配灾区信息与救灾物资需求,人工智能可规划出最有效率的救灾路线,还可将监测到的次生灾害等变量纳入救援规划中,及时修正救援路径、调配救灾物资。以目前的技术水平,①科研人员虽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大多数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②但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比人脑“聪明”。③人工智能的准确预测是以人类能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作为前提,④科研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工作,⑤构建更为准确的灾害预警模型,⑥发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优势,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安全保障事业。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对缓慢发生的潜在威胁却难以察觉B.辨别并排除干扰信号C.有助于救援者提高救灾效率19.序号①,改为:虽然科研人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大多数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序号③,改为:人工智能的准确预测是以人类能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为前提。【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可是”一词说明横线上的句子和前面的句子语意上构成转折;前文提到“人类往往对突发的直接威胁非常敏感”,因而横线处填写的句子表达的是人类对于“缓慢发生的潜在威胁”的反应不如对突发威胁敏感,因此可以填入“对缓慢发生的潜在威胁却难以察觉”。B.前文提到在监测自然灾害时会有许多干扰信号,如放炮、建筑工地施工等产生的地震波。后文提到人工智能可以处理这些信号,因此此处需要填入的内容应该与“处理信号”相关,即“辨别并排除干扰信号”。C.本段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快速计算能力的作用。横线后面举例描述了人工智能在救灾中的实际应用,如通过卫星图像和智能规划帮助救援者。因此,此处需要填入的内容应该与“救援者”和“提高救灾效率”相关,即“有助于救援者提高救灾效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序号①语序不当。“虽然”和“但”构成的转折复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不相同,因而“虽然”应该移至主语“科研人员”之前。序号③句式杂糅。可将“以……作为前提”改为“以……为前提”或者“把……作为前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杭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礼服“星耀”以白与蓝为主色调,碰撞出星辰闪耀的遐想,象征着群星闪耀的体育拼搏精神,还融入了青花瓷、牡丹等中华文化元素,彰显出独特魅力。此外,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奖牌、火炬等也以满满的中国元素引发众多关注。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分别融入良渚古城遗址、西湖、京杭大运河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元素。比赛奖牌名为“湖山”,形状取自良渚文化中的礼器玉琮,正面勾勒出山峦和西湖,并将断桥、三潭印月镶嵌其中,外方内圆,别具一格。火炬“薪火”自下而上“生长”,四面八槽聚合至顶部中心,以“生命之河”的形式象征各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会聚杭州、共襄盛事,而这一设计思想正源于良渚文化。这些丰富多样的亚运元素,既充满深厚文化底蕴,又彰显时代活力,体现了开放包容的东方审美。不只是杭州亚运会,中国元素还在我国举办的重要体育赛事中被广泛运用,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_____①______。北京冬奥会上,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______②______:开幕日选在传统节气“立春”,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原型是敦煌壁画“飞天”,会徽的灵感源于汉字“冬”……从磅礴到细润,这场盛大赛事所展露的中华文化气韵至今令人难忘。接棒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以更加创新的姿态开启了一场国风与体育的邂逅。大熊猫、川剧脸谱、芙蓉花纹、太阳神鸟、三星堆青铜立人等独属于成都的中华文化元素吸引了众多目光,从别具一格的场馆建造到丰富多元的形象设计,再到大运村妙趣横生的全方位、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国风与蜀韵和鸣,展现青春风采,点燃青春激情。这些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不仅使卓越的竞技水平得以展现,还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让人发现独特的东方之美,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得到彰显!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下列选项中引号作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代表团礼服“星耀”B.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C.“生命之河”的形式D.敦煌壁画“飞天”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变成一组整句,保留关键信息,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淋漓尽致②比比皆是/触目皆是21.C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三角高炮合同
- 专项公共区域装饰装修工程承包协议2024一
- 2025年国际合同第六号生皮国际贸易税务筹划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企业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合同3篇
- 2024起重机安装与运输安全保障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柴油发电机组租赁与维修保养合同4篇
- 2024石材荒料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协议6篇
- 个性化商标创作协议:2024版委托书版A版
- 2024版生鲜供应合同范本
- 2024金融居间服务的终止与解除合同
- 上海纽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试题综合素质答案技巧
- 办公家具项目实施方案、供货方案
- 2022年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题库(含答案)
- 危化品安全操作规程
- 连锁遗传和遗传作图
- DB63∕T 1885-2020 青海省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技术规程
- 高边坡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分析
- 中海地产设计管理程序
- 简谱视唱15942
-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2006)
- 项目付款审核流程(visio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