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引思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_第1页
巧问引思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_第2页
巧问引思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_第3页
巧问引思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基于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虽然有的教师会借助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但是由于提问方式过于单一、问题缺乏吸引力等原因,导致问题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效度。教师要通过巧问引思,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发挥问题的作用,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关键词】小学数学;巧问引思;现实价值;有效策略要想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就需要借助有效的提问。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未发育完全。那么,要想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教师巧问引思,通过精心设计一个个好的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1]。一、当前小学数学提问课堂存在的问题(一)问题缺乏吸引力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或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或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问题难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一味强调问题的知识点特性,忽视了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趣味性的问题,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问题缺乏逻辑性好的问题应该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深入体会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结构。然而,纵观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联,呈现出随意性和碎片化特征。这些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知识点,但是却割裂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缺乏知识的联系性,无法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此类缺乏逻辑性的问题也不利于发挥问题的承上启下作用,既无法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又无法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三)问题缺乏生活性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也可以随时应用到生活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导致问题缺乏生活性,无法引发学生共鸣,无法促进学生思考,也无法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了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巧妙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2]。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巧问引思的现实价值(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是一个人撑起整节课堂,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未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能够在二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既能够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数學核心素养的提升。(二)有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巧妙提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知识点,让学生自觉反思所学的不足之处。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巧问引思的有效策略(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问题情境一般分为两类。其一是生活情境。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比如,在教学关于分数的知识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将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学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当物品只剩下一个时,怎么满足分配条件呢?”这时,有学生回答:“老师,我在家过生日时,只有一个生日蛋糕,但是,为了让大家都尝到我的蛋糕,我会用刀把它平均分配,让每个人都分到一样大的蛋糕。”笔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3]。其二是游戏情境。小学生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会更感兴趣。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动性,笔者创设了一个时间管理优化大赛的游戏情境,将游戏和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思考。这个时间管理优化大赛的内容包括洗脸5分钟、听音乐20分钟、收拾被褥2分钟、刷牙3分钟、吃早餐10分钟五件事。学生需要探究:把这五件事情全部做完,至少需要多少分钟?笔者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呢?比如,洗脸的同时能不能听音乐?”接着,笔者让学生回到家中,通过亲身实践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真实体验,学生体会到节省时间的重要性,掌握了节省时间的方法。(二)设计关联性问题,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学生从认识数字开始,逐渐掌握加法、减法,再到乘法、除法,慢慢到更复杂、更高阶的数学知识。提问亦是如此,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提问前就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与学业能力,设计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问题,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4]。以“秒的认识”的教学为例。笔者为了加深学生对60秒=1分钟的认识,设置了以下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1)一个表盘一共有多少个小格?(2)分针走一个小格,是几分钟?(3)分针从“12”走回“12”,要花多少分钟?(4)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5)秒针从“12”出发,再走回“12”,一共走了多少个小格?分针有什么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回顾了二年级学习过的有关时间的知识,还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将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使问题之间层层递进,建立逻辑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学习成效。(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数学是一门黏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教材中注明:“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笔者就此提问:“同学们,对于这个概念,你们有什么疑问或者猜想吗?如果图形不是封闭的,那么还能称之为周长吗?”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此时,笔者再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那么这个封闭图形里面的部分叫什么呢?”这个开放性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四)有针对性地反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可通过有针对性地反问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让学生体验主人翁的感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笔者在讲解有关面积的概念时,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生通过小组探討得出结论: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笔者继续提问:“面积可以借助小正方形的个数表示,这个小正方形是用来表示物体表面的什么呢?”学生回答:“大小。”此时,笔者继续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用正方形来表示大小,用其他的图形可不可以?比如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如果可以,面积的概念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说法呢?”对于面积概念的教学,教师经过有针对性地反问,不仅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向思考,还帮助学生养成更为严谨的思维习惯。(五)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能够被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把目光放到生活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讲解千米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小学生缺乏对千米这个单位的了解,因此笔者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点出了一道题。以小明同学为例,小明家是A地,学校是B地。人的步长是50cm,小明从A地到B地要走10000步,如果每秒钟走2步,走15分钟,那么他走了几千米?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区分米与千米,笔者再次举例,教室是C地,学校大门是D地,教室到学校大门的直线距离大约是220米,小明从教室出发走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