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4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多细胞动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肯定稳定 B.单细胞动物体内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C.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D.单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完成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分析】单细胞生物可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靠单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不能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须要通过内环境,经过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共同参加来完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多细胞动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B.单细胞动物体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多细胞动物体中,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C正确;D.单细胞动物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葡萄糖 B.血红蛋白 C.呼吸酶 D.脱氧核糖核酸【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干脆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葡萄糖可以存在內环境中,属于內环境的成分,A正确;正常状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因此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呼吸氧化酶为胞内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脱氧核糖核酸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3.下列生化反应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B.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C.胰蛋白酶作用下蛋白质分解 D.氨基酸脱水缩合【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详解】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内环境),B正确;胰蛋白酶作用下蛋白质分解发生于消化道,而消化道属于人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内环境的组成的理解和相关生化反应发生的场所的了解,明确细胞内和生物体外发生的化学反应都不属于内环境。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整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加机体产热调整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整,也受神经调整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汲取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不会发生定向运输,随体液运输,A错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人体遇冷时,该激素含量会增加,B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整,也受下丘脑产生的神经调整,C正确;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汲取水的作用,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与调整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学问的要点,把握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学问的网络结构的实力。5.下面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整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表示体液调整和免疫调整B.三种调整方式中,神经调整占主导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行以变更,否则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内环境稳态的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其中以神经调整为主。【详解】内环境稳态的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整和免疫调整,A正确;在三种调整方式中,神经调整占主导地位,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因此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C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D错误。6.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弧 B.刺激 C.反射 D.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动物体或者人体对内外环境变更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故选C。7.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需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答案】B【解析】【分析】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更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AB、反射活动的进行须要依靠完整的反射弧才能进行,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A错误,B正确;C、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需通过反射弧来实现,但并非反射弧完整就出现反射活动,还须要相宜的刺激,C错误;D、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更作出的规律性答,而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因此二者的性质不相同,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8.在离体试验条件下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主要是Na+内流,是须要消耗能量的B.bc段主要是Na+外流,是不须要消耗能量的C.ce段主要是K+外流,是不须要消耗能量的D.ef段主要是K+内流,是不须要消耗能量的【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淌是不须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须要离子泵,须要消耗能量。【详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淌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e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ef段主要是主动运输汲取K+,排出Na+,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引起因素,解决此题主要是娴熟驾驭电位变更的起因,还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学问,需回顾巩固。9.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形成突触;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10.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想它的作用机制是()A.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B.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且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所以药物可能是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详解】A、假如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削减,A错误;

B、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B正确;

C、假如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削减,C错误;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削减,D错误。

故选B。11.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供应能量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更与其选择透过性亲密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须要结构①线粒体供应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更,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亲密相关,D正确。12.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A.脑干和小脑 B.小脑和脊髓 C.脊髓和脑干 D.只有脊髓【答案】C【解析】【分析】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整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短期记忆不断的重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B.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外界信息输入会形成瞬时记忆C.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D.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A、短期记忆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有关,长期的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因此短期记忆不断的重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A正确;B、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外界信息输入会形成瞬时记忆,B正确;C、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C正确;D、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学问的要点,把握学问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学问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说明、推理,做出合理推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实力。14.稀盐酸干脆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对这一结果的合理说明是()A.这个固执的神经反射仍旧存在,是因为小肠上的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B.稀盐酸干脆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膜液D.稀盐酸被小肠汲取,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试验:试验1、稀盐酸干脆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试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结果分析:试验1是解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试验2是将神经切除,解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分泌胰液的缘由是盐酸刺激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A错误;B、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C、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D、通过两组试验的比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干脆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明白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分泌,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虽然考查试验的分析,但是本试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试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试验的探究过程肯定要明确。1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整【答案】B【解析】【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2、激素调整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能够调整人类的生命活动,A正确;B、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具有调整作用,而酶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生理效应,C正确;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整,D正确.故选B。【点睛】留意:激素在人体内起调整作用,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是酶。16.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参加血糖平衡的调整②有调整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垂体通过下丘脑限制性腺的生长发育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答案】A【解析】【分析】下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非常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整:体温调整中枢、血糖调整中枢、渗透压调整中枢。【详解】①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整的调整中枢,①正确;

②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存在于大脑皮层,②错误;

③在寒冷条件的刺激下,下丘脑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正确;

④下丘脑通过限制垂体进而调控性腺的分泌活动,④错误。

故选A。17.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整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整【答案】B【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整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限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整的限制又受激素调整的限制,是神经调整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考点定位】体液调整和神经调整【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加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需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加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整又受激素调整。18.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干脆降低血糖的作用C.与神经调整相比,体液调整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下丘脑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整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整与体液调整的区分和联系:比较项目神经调整体液调整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快速较缓慢作用范围精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①不少内分泌腺干脆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整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详解】A、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量削减,但由于此时软骨层骨化成骨,因此身高不再增加,A错误;B、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即胰岛素,B错误;C、与神经调整相比,体液调整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D、下丘脑也可以分泌激素来调整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调整尿量,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有关学问,要求考生驾驭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特点以及两种调整之间的关系,识记与血糖平衡调整相关的激素,再结合所学学问精确推断各项。19.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C.雌激素和孕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1、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在激素调整中,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的作用起增加效应的结果。在激素调整中,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的作用起抑制效应的结果。2、激素小结:【详解】A、在血糖调整中,胰高血糖素能够使血糖浓度上升,而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故A项正确。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故B项错误。C、雌激素是能够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发育的性激素,而孕激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打算条件,因此二者不表现为拮抗作用,故C项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同时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因此二者不表现为拮抗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A。20.右图为甲状腺分泌的分级调整示意图,假如甲乙丙代表不同器官,①②代表激素,则正确的是A.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②通过血液运输B.③④过程为正反馈,即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也促进①②的分泌C.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代表甲状腺D.下丘脑的活动与神经调整完全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分析,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整示意图,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④过程表示负反馈。【详解】A、依据图示可知,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二者均通过血液运输,A错误;

B、③、④过程为负反馈,即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抑制①、②的分泌,B错误;

C、依据图示可知,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C正确;

D、下丘脑的活动与神经调整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级调整的相关学问,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整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登记丘脑是内分泌调整的枢纽;明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整。2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马上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整削减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削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进入冷环境中,机体散热较快,此时要通过调整加强产热,削减散热,维持体温正常。通过神经调整,肌肉加强收缩产热,故A正确。

通过神经调整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削减血流量,削减散热,故B正确。

通过神经调整削减汗腺分泌削减散热,故C正确。

通过神经调整,促进垂体活动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故D错。22.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A.上升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溶液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削减细胞外液液体总量【答案】A【解析】【详解】过量饮水造成人体细胞肿胀缘由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导致细胞吸水肿胀,因此可通过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达到细胞失水的目的,题干中提示用静脉注射高浓度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一措施原理恰好是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所以A选项正确。2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肯定的防卫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肯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答案】D【解析】【详解】唾液中的溶菌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病原菌,A正确;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的作用是一道物理屏障,B正确;

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D。

24.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加细胞免疫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D.再次免疫时浆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并快速分泌大量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干脆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确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起先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确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加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详解】A、T淋巴细胞既参加体液免疫,又参加细胞免疫,A正确;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另外还攻击癌细胞、移植的器官等,B正确;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C正确;D、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实力,D错误。故选D。25.关于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B.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干脆产生并分泌的D.抗体和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干脆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确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起先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其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因此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详解】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A正确;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正确;

C、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细胞干脆产生并分泌的,C错误;

D、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C。26.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试验证明,肯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缘由是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加D.能增加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答案】C【解析】【详解】在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时可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逝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人类以此为原理独创了疫苗,运用后能使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应答加强,而浆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存在时间短,吞噬细胞无记忆功能,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学问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实力。27.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下列缘由不行能的是()A.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突变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D.流感病毒使人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受损【答案】D【解析】【分析】注射一种流感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假如流感病毒可能发生了突变或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抗体不能发挥作用,则会患流感;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在流感病毒再次入侵时抗体消逝,则会再次患流感。【详解】A、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于RNA的单链结构易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B正确;C、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流感病毒简单发生变异,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歼灭它,C正确;D、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免疫预防的相关学问,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实力。28.我国学者最新发觉,膜蛋白S5是一种自然免疫因子,可阻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HIV是RNA病毒,侵染人体T淋巴细胞B.若S5基因发生突变,则细胞感染率降低C.细胞中合成膜蛋白S5的场所是核糖体D.生长激素、胰岛素与S5的化学本质相同【答案】B【解析】【详解】HIV是RNA病毒,侵染人体T淋巴细胞,A正确;膜蛋白S5阻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细胞,若S5基因发生突变,则细胞感染率上升,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生长激素、胰岛素与S5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D正确。29.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详解】A、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A正确;B、血友病是遗传病,不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B错误;C、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C正确;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过程,驾驭由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精确推断各选项中疾病的类型,再依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30.有一种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亲密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加剂可用于治疗该病【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该病的患者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即该病为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患者体内一些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错误;由题干可知,效应T细胞能够选择性与胰岛B细胞亲密接触,则胰岛B细胞为细胞免疫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是通过特异性识别使得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的,C错误;该糖尿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增殖,则要治疗该病应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D错误。二、非选择题31.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探讨细胞外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1)在突触前神经元上赐予一个电刺激时,产生_________传至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更。(2)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育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更,结果如图1所示。试验结果表明,ATP对突触传递产生_________。(3)科研人员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觉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更无差异。由此推想ATP对突触_________(结构)没有干脆的作用。(4)科研人员赐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使_________与_________融合,递质释放。由图2所示试验结果分析,ATP能够____________。(5)综合上述结果推想,ATP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兴奋(或“神经冲动”)(2).受体(3).(部分)抑制(4).后膜(或“后膜上的受体”)(5).突触小泡(6).突触前膜(7).抑制Ca2+内流(8).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解析】【分析】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2、分析图1: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Glu受体抑制剂处理组,能阻碍兴奋的传递;AIP处理组能减弱突触后膜的电位变更,表明AIP能抑制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减弱兴奋的传递。

分析图2:用ATP处理,使得Ca2+通道电流相对值降低,故ATP能够抑制Ca2+内流。【详解】(1)神经元受到电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会传导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更。(2)用ATP处理离体培育的大鼠神经元,突触后膜电位变更比比照组变更小,说明ATP对突触传递产生(部分)抑制作用。(3)因为Glu是受体抑制剂,能抑制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觉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更无差异,说明ATP对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没有作用。(4)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递质释放时,是要靠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出递质,由图2可知,加了ATP后,Ca2+通道电流削减,说明ATP能抑制Ca2+内流。(5)综合上述结果推想,ATP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状况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学问的要点,把握学问间的内在联系的实力。32.为探究药物X对糖尿病脑病的治疗作用,探讨者做了如下试验:(1)糖尿病是由于___________分泌不足等缘由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长期高血糖会引起某些大脑神经元损伤,这些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___________,其释放量削减会导致大脑认知功能下降,出现糖尿病脑病。(2)探讨者将若干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大鼠均分为6组,其中1组大鼠作为空白比照组,2~6组大鼠用特定药物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给6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药物X和药物D(用于糖尿病脑病治疗的常规药物),21天后检测1~5组大鼠的血糖和体重,结果如下表。组别注射的物质(1次/日)体重平均值(g)血糖浓度平均值(mg/dL)1等量生理盐水331.25119.252等量生理盐水116.25589.1530.014mg·kg-1药物X236.36299.1240.07mg·kg-1药物X259.43265.6050.35mg·kg-1药物X269.36231.25①试验中2~6组大鼠用特定药物处理的目的是获得______大鼠。②第3~5组结果说明,药物X能够使大鼠______和______的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且随药物X浓度上升作用效果增加。(3)探讨发觉,出现糖尿病脑病的大鼠学习记忆实力下降,乙酰胆碱酯酶是学习记忆功能调整的关键酶。为进一步探讨药物X的治疗效果,探讨者检测上述1~6组大鼠大脑神经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见下图。①乙酰胆碱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下产生胆碱和乙酸,显色剂可与胆碱反应,使胆碱显色。探讨者将1~6组显色结果与标准显色结果相比较,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生成量,从而计算得到______。②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断,药物X可能作为治疗糖尿病脑病的新型药物。【答案】(1).胰岛素(2).神经递质(3).糖尿病模型(或“患糖尿病的”)(4).血糖浓度上升(5).体重降低(6).乙酰胆碱酯酶活性(7).0.35mg·kg-1药物X的治疗效果(或“第5组的胆碱酯酶活性”)与药物D相近【解析】【分析】(1)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血糖持续上升,或者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损伤引起的疾病,而乙酰胆碱是一种最常见的兴奋类的神经递质。(2)用药物处理是为了获得糖尿病的小鼠,X药物有治疗糖尿病作用。(3)比照组试验为标准溶液,假如所示第五组和第六组最近接,第六组为D组药物,所以为第五组。【详解】(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等缘由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长期髙血糖会引起某些大脑神经元损伤,这些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2)①试验中2~6组大鼠用特定药物处理的目的是获得患糖尿病的大鼠。②第3~5组结果说明,药物X能够使大鼠血糖浓度上升和体重降低的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且随药物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