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_第1页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_第2页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_第3页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_第4页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觉第三章01感觉的概述03感觉的基本规律02感觉的种类目录CONTENT感觉的概述第一节1.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此个别属性就是物体单一的物理、化学属性或有机体本身的生理特征。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客观事物、正常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等)和正常的脑功能。感觉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源泉。1.2感觉的测量感受性是指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其大小用感觉阈限来衡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是感觉系统的敏感性指标,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越大,感觉系统越迟钝,即感受性越低。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即:E=1/I(E为感受性;I为绝对感觉阈限)。(一)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1.2感觉的测量感觉类型绝对感觉阈限视觉能看见晴朗的黑夜中,50km处的一支烛光听觉安静的状态下,能听到6m处手表的嘀嗒声味觉尝出7.5L水中,加一茶匙蔗糖的甜味嗅觉可闻到在三居室中洒一滴香水的气味触觉觉察出一片蜜蜂翅膀从1cm处落在脸颊上的压力五种基本感觉的绝对阈限1.2感觉的测量并不是刺激物的强度发生了变化,人们就一定能产生差异感。要引起差别感觉,刺激就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差别感受性不仅受到刺激物增加或减少的绝对量的影响,还受到原有刺激量大小的影响。(二)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1.2感觉的测量韦伯发现,感觉的差别阈限会随原有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呈现出一定规律,即刺激的增加量与原有刺激量之间存在特定关系,用公式表示为:ΔI(差别阈限)/I(原有刺激量或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不同感觉灵敏度的指标,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就越灵敏。尽管韦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二)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1.2感觉的测量感觉类型韦伯分数(ΔI/I)视觉(日光亮度)1/60运动觉(提重物)1/50痛觉(皮肤上的热刺激)1/30听觉(中等音高和中等响度)1/10压觉(皮肤压点)1/7嗅觉(印度橡胶的气味)1/4味觉(食盐)1/31.2感觉的测量继韦伯之后,费希纳和斯蒂文斯分别于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对刺激强度和感觉大小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研究,分别得出了费希纳对数定律(S=Klo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和斯蒂文斯幂定律(P=KIn,其中,P是感觉强度,I是刺激强度,K、n是常数)。感觉的种类第二节2.1视觉视觉是可见光波作用于视觉分析器而产生的。所见物体的明暗度也受到物体的反射系数和该物体所处环境等的影响。有三个物理属性,即波长、波幅和纯度,在光波作用于视觉分析器后,将引起相应的三个心理属性,即色彩、明度和饱和度。电磁波与可见光谱(一)引起视觉的适宜刺激2.1视觉(二)视觉的生理机制眼是人体感受光刺激的器官,由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眼的外形呈球形,称为眼球,由巩膜所包围。眼球的内面紧贴着一层厚度仅为0.3mm的视网膜,这是视觉神经系统的周边部分。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有瞳孔起着光阑的作用。眼球的运动由六块眼外肌来实现,这些肌肉的协调动作保证了眼球在各个方向上随意运动,使视线按需要改变。两眼的眼外肌的活动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视网膜双像(复视)或斜视。1.眼的结构与功能2.1视觉2.1视觉视觉信息的产生是由眼的折光机制和感光机制将外界光刺激转换为视神经冲动信息的过程。眼的折光系统将外界光刺激折至视网膜上,其中,瞳孔的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是实现折光成像的生理基础。眼的感光系统是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有三层。感光细胞是最外层,第二层含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最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由于感光细胞组成视网膜的最外层,因此离光源最远。光线达到感光细胞前,必须穿过视神经纤维的神经节细胞和双极细胞。视觉信息的产生过程大致是:光线透过眼的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并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同时使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兴奋,然后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2.视觉信息的产生2.1视觉(三)视觉现象视敏度1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视网膜)能够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即医学上所说的视力。在一定条件下,眼睛能分辨的物体细节越小,视敏度越大;反之,视敏度越小。视敏度取决于外物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而视网膜成像的大小又取决于视角的大小(视角是指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后,交叉地通过眼睛节点而形成的夹角),视角越大,视网膜成像就大。物体与眼睛的距离相同时,物体的大小与视角成反比关系。对于特定物体而言,物体距离眼睛的远近与视角成反比。2.1大脑的结构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包括亮度、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光的波长等;生理因素,包括视网膜不同部位、视感受细胞的数目、视网膜适应状态、年龄和瞳孔大小等;心理因素,包括疲劳适应和练习等作用。研究发现,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是分辨物体细节的主要感受器,视锥细胞集中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光线偏离中央凹越远,视敏度越小。如果光线正好落在中央凹,则视敏度最大。课堂讨论根据以上影响视敏度的主要因素,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视力。2.1视觉颜色视觉2(1)颜色的特性颜色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2)颜色混合依据颜色混合所遵循的规则不同,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指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然后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遵循加法原则:一是补色律;二是间色律;三是代替律。2.1视觉(3)色觉缺陷常见的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局部色盲和全色盲。其中,色弱是指辨别颜色的能力较一般人差。在男性中,色弱患者约占6%,而女性色弱患者占3%~4%。局部色盲大致可分为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前者较常见,后者较少见。全色盲患者的视野中只有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2.2听觉(一)听觉的适宜刺激与特性声波的频率是指声波每秒所振动的次数,以赫兹(Hz)为单位。音调是指人们所听到的声音的高低,它主要由声波的频率所决定,当然,也与声波的振幅有关。一般而言,声波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反之,音调越低。女性的音调一般比男性高,因为女性的声带较薄短,每秒振动的次数多,即频率高,而男性的声带较厚长,每秒振动的次数少,即频率低。1.声波的频率2.2听觉声波的振幅是指声波的压力强度,即波形的高度,它主要决定听觉的响度。一般而言,声波越强,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声音的响度与声波的振幅成对数关系,响度用声压级来表示,单位是分贝(dB)。人类听觉的绝对阈限是0dB,普通的人际交谈一般为60dB,繁忙的车道约为80dB,地铁火车约为100dB,而响雷一般可达120dB。当声音的响度达到120~130dB时,人耳会感觉极不舒服。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响度的声音环境中,将会损伤听觉器官。2.声波的振幅2.2听觉声波的波形即声波的振动形式,它决定着声音的音色。波形不同,人们听见的音色就不一样。每种声音都有其不同的波形,大致可分为纯音和复合音两种。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引起的声音是纯音,但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声音是复合音,它由许多不同频率与振幅的波形融合而成。音色是将基本频率和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3.声波的波形2.2听觉(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人的听觉器官是耳,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耳廓主要起收集、传递声音和保护鼓膜的作用。中耳主要由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鼓室和咽鼓管构成。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信号,它和听小骨起振动、传递作用,咽鼓管保护鼓膜。内耳的构造较复杂,主要由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构成。1.听觉器官的生理结构2.2听觉2.2听觉声音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声波→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2.声音的形成过程2.2听觉(三)听觉理论频率理论是物理学家罗·费尔在1886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次数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后来人们发现,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而这与人耳能听见1000Hz以上的声音相矛盾。1.频率理论2.2听觉该理论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位于耳蜗基底部的短纤维对高频发生反应,而在耳蜗顶部的长纤维则对低频发生反应。基底膜的纤维由短到长连续排列,与其相对应的频率也由高到低连续变化。当受到某一音调刺激时,基底膜相应区域的共鸣器便发生共振,与其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因而也发生兴奋。音调的频率不同,它所刺激的基底膜上的共鸣器和相应的神经元也不同。因此,每一种音调在基底膜上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神经代表。此后,新的科学发现使赫尔姆霍茨的共鸣理论不断受到冲击。2.共鸣理论2.2听觉20世纪40年代,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理论中的合理部分,提出了行波理论。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因为,当声音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相同的振动。3.行波理论2.2听觉1949年,韦弗尔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声音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做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但是,当声波频率超过5000Hz时,听神经就不再产生同步放电。因此,神经齐射理论只能对5000Hz以下声音的听觉进行解释。4.神经齐射理论2.3其他感觉(一)嗅觉嗅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是鼻腔内的一些线形体。线形体从脑部的嗅球处下垂,止于鼻腔顶部。线形体的末端有毛状皮层,称为嗅觉皮膜,皮膜内的嗅觉细胞即为嗅觉的感受器。12.3其他感觉嗅觉的特征嗅觉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嗅觉的绝对阈限随刺激时间的不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某种气味初度出现时,即使该刺激强度甚为微弱,也能闻到;但如果气味持久存在,嗅觉也将因适应而变得迟钝。“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对嗅觉这一特性的最好诠释。嗅觉的个别差异甚大,有嗅觉敏锐者和嗅觉迟钝者,甚至有些人缺乏嗅觉。人的身体状况也对嗅觉器官有直接的影响。22.3其他感觉(二)味觉味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是分布在舌表面、咽后部及软腭的味蕾,其中舌面分布的味蕾最多。人类的基本味觉至少有酸、甜、苦、咸四种。舌的不同部位对这些味的敏感性不同,舌尖对甜最敏感,对酸和苦也较敏感;舌中对咸最敏感;舌两侧对酸最敏感;舌后根对苦最敏感。12.3其他感觉味觉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人味觉的敏感性随年龄而下降,儿童的味觉比成人敏感,老年人由于味蕾的萎缩,其味觉敏感性大减。刺激物的温度也会影响味觉的敏感性,最适宜味觉产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味觉都将变得迟钝。人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也会影响味觉,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由于其氯化钠排出量比常人多,其血液中的钠离子含量随之减少,病人会喜好含盐量较多的食物。22.3其他感觉(三)皮肤觉触觉触觉也称压觉,是皮肤表面承受某物体压力或触及某物体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引起触觉的刺激强度,因身体各部位敏感度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舌尖、嘴唇、指尖等部位,远比肩、背、臀、腿等部位敏锐。皮肤上产生触觉的感受器,并非平均分布于皮肤的表面,而是呈很多小点的方式散布。12.3其他感觉痛觉痛觉是有机体对具有伤害性的刺激的反应,痛觉的感受器是广泛分布在皮肤中的自由神经末梢。身体不同部位对痛觉的感受性不同,背部和颊感受性最高,而指尖端和手掌的痛觉感受性较低。和其他感觉相比,痛觉有其特殊的属性。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换句话说,痛觉是和其他感觉糅和在一起而组成的复合感觉,如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绞痛等。痛觉往往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不安等。此外,痛觉还具有“经验”的属性。22.3其他感觉温度觉温度觉是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温度觉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及生殖器官的皮肤比较密集。对热刺激敏感的称为热感受器;对冷刺激敏感的称为冷感受器。两种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称为热点和冷点。冷点多于热点,面部皮肤每平方厘米有16~19个冷点,热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当外在温度高于皮肤温度0.4℃时,即产生温觉;外在温度低于皮肤温度0.15℃时,即产生冷觉,这说明皮肤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温度觉对恒温动物极为重要。32.3其他感觉(四)机体觉机体觉又称内脏觉,是机体内脏各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如饥饿、口渴、饱胀、恶心、疼痛等。内脏觉的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壁上的神经末梢。内脏觉的特点是定位不精确,分辨力差,因此,被称为“黑暗”感觉。当各种内脏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为一种感觉,称为自我感觉。在内脏器官工作异常或发生病变时,个别器官就能产生痛觉或其他感觉。机体觉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及时报告体内环境的变化和内脏器官的工作状态,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生命。2.3其他感觉(五)平衡觉平衡觉又称静觉,是由于人体位置重力方向发生变化,刺激前庭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前庭器官是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人的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半规管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是反应身体(或头部)旋转运动的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内部有耳石器官,其感受器位于膜质小囊里,由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前庭器官是与小脑密切联系的。前庭感觉也与视觉、内脏器官有联系。平衡觉的研究在航空、航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3其他感觉(六)动觉动觉是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状况的感觉,也就是肌肉、腱和关节的感觉,即本体感觉。动觉感受器分布在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如肌梭、腱梭、关节小体等。当关节伸屈或肌肉弛缩时,就会刺激这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脊髓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而产生动觉。动觉能使人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空间位置、姿势和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动觉是一切行为和言语的基础。动觉和皮肤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通过手的触摸运动可以正确地知觉物体的大小、形状和弹性。感觉的基本规律第三节3.1感觉适应规律(一)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人刚从暗处转到亮处,视觉器官对强光的感受性下降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最初的一瞬间会感到强光耀眼,什么都看不清楚,几秒钟后恢复正常。在明适应过程中,生理上发生三种并行的生理作用:一是瞳孔缩小,以减少强光进入;二是视网膜上视锥细胞的感光敏度缓慢减低;三是视网膜上视杆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减低。3.1感觉适应规律暗适应是人刚从亮处走进暗处时,视觉器官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在暗适应过程中,生理上发生与明适应相反的三种生理作用:一是瞳孔放大,以收入较多的光;二是视网膜上视锥细胞的感光敏度增加,以暂时维持视觉功能;三是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增高,取代视锥细胞的作用。3.1感觉适应规律(二)听觉适应听觉适应是指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听觉系统一般对一个稳定声源的感受性在最初1~2分钟内有所下降,而后很快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即仅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对其他未作用的声音并不产生适应现象。如果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称为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不同,它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听觉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3.1感觉适应规律(三)嗅觉适应嗅觉适应是气味持续作用于嗅觉感受器,使嗅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嗅细胞容易产生疲劳,而且当嗅球等中枢系统由于气味的刺激陷入负反馈状态时,感觉受到抑制,气味感消失,这便是对气味产生了适应性。嗅觉的适应比较迅速,但有一定的选择性。对有些气味适应较快。特别强烈的气味(带有痛刺激的气味)会令人厌恶,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嗅觉除自我适应(对同一种物质的适应)外,还表现出交叉适应,即对一种物质的适应会影响对其他物质的适应。课堂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嗅觉适应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举例说明。3.1感觉适应规律(四)其他感觉的适应味觉适应也较明显,如厨师由于连续地品尝菜肴,以至于菜做得越来越咸。味觉适应的时间是溶液浓度的函数,溶液浓度越低,适应时间越短;溶液浓度越高,适应时间越长。不同的有味物质的味觉适应时间和恢复速度不同,如对蔗糖的适应和恢复较慢,对食盐的适应和恢复则较快。味觉有交叉适应现象,即对一种物质的适应会影响对其他同类物质的适应。皮肤觉中的触压觉和温度觉适应同样较明显。3.2视觉后像与视觉融合规律视觉后像是指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的现象。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是指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象。后像的持续时间受刺激的强度、作用时间、接受刺激的视网膜部位及疲劳等因素的影响。(一)视觉后像3.2视觉后像与视觉融合规律如果用重复的闪光刺激人眼,当闪光频率较低时,主观上常能分辨出一次又一次的闪光。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这一现象称为视觉融合。视觉融合是由于闪光的间隙时间比视觉后像的时间更短而产生的。能引起视觉融合的最低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在中等光照强度下,临界融合频率约为25次/秒。电影和电视每秒钟播放的画面一般都高于此临界融合频率,因此,观看电影和电视时,感觉其画面是连续的。临界融合频率与光的强度有关。光线较暗时,临界融合频率低至6次/秒即可产生融合现象;而光线较强时,临界融合频率则高达60次/秒。(二)视觉融合3.3感觉相互作用规律(一)同类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又分为颜色对比和明暗对比。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而且对比使物体的颜色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例如,同一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