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部分创编大题增分研究高考3637题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部分创编大题增分研究高考3637题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部分创编大题增分研究高考3637题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部分创编大题增分研究高考3637题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部分创编大题增分研究高考3637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串讲(二)串讲(三)地形的形成及影响串讲(一)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串讲(四)区位因素分析的思维要点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①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②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气候类型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对策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降水少,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气候类型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对策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发展乳肉畜牧业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降水少,冬季气温低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甲图M—N河段乙图A—B河段流经主要地形类型判断理由甲图M—N河段乙图A—B河段流经主要地形类型盆地平原判断理由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较高;从等高线看,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该地形区为盆地从等高线分布看,该地区等高线稀疏;河流流经的是200m以下的开阔地形区,该地形区主要为平原分析方法分析模型案例剖析主导因素分析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分为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等不同的类型动态分析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并抓住倾向性因素作预测性分析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接近煤炭产地→接近铁矿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原料的影响力在减弱,市场、交通、科技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分析方法分析模型案例剖析综合分析在人地关系的层次上对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加以综合,同时还要从区域环境特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因地制宜观念的形成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自然因素(耕地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经济因素(市场需求量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社会因素(农业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支持)等辩证分析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做出有利与不利的评价以“自然因素对青藏铁路选线的影响”为例:与其他方案相比,沿线地势较为平坦,线路较短是选线的主要优势,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是铁路建设遇到的自然障碍,采用“以桥代路”等技术、方法可以克服自然障碍分析方法分析模型案例剖析比较分析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荷兰作为传统的鲜切花生产国,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科技水平高是维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优势条件。肯尼亚作为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有:纬度低,热量充足;地势高,光照充足;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政府政策支持。肯尼亚属热带草原气候,旱灾多发是其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河流命题点(二)命题点(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命题点(一)天气与气候命题点(四)农业与工业生态环境问题命题点(六)命题点(五)交通命题点(七)能源开发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论证探究从空气质量角度质疑将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第(3)问天气特征的描述角度描述特征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第(2)问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说明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要求设问主旨满分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盛行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往往没有紧扣设问中的隐性信息——与昆明、成都相比较,而答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这一无效得分点。[纠偏2]

准确获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从图b中获取攀枝花位于河谷地带、且地形相对封闭这一关键点才能准确描述攀枝花的天气特征。[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一般都会答出“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但忽视“特殊地形,风力小,污染物不易扩散”这一得分点。第二个得分点其实在描述天气特征时已经得出,考生没有做到知识的迁移交汇而失分。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第(3)问多年冻土层的结构、气温对多年冻土层的影响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第(2)问多年冻土层的结构、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解读

满分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易误防范[纠偏1]

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分析能力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如由第(1)问联想到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由热棒的工作原理迁移到倾斜设置的具体应用。[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大部分都能答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活动层频繁冻融,影响路基稳定性”,但由于缺乏条理性而失分。阶段时间主要措施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①________、________。第二阶段20世纪20~80年代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恢复河流生态。河流生态的恢复“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第(4)问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第(3)问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措施不同阶段罗讷河的整治和开发目标第(2)问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分析罗讷河不同区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解读满分答案(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2)①改善航运条件防洪②发电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中索恩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时,由于不能在图中提取“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一关键信息而导致失分。由此可见,准确获取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一能力的培养。[纠偏2]

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解答流域开发与整治类试题时,都可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相关知识来组织答题点。我国最新实施的“河长制”,与“国立罗讷河公司”有相似之处,考生应加强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表明态度,说明理由“拓展旅游观光业”第(3)问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给出解释“很少有桥”第(2)问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原因“内格罗河”“富含腐殖质”“泥沙含量少”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要求关键词句满分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易误防范[纠偏1]

语言表达不条理导致失分,表现在设问(1)中,解答该题时应该分别答出原因,考生往往将两者融合到一块进行作答。[纠偏2]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在设问(3)中体现的非常明显。设问(3)为开放性试题,由于在图文材料中不能提炼相关信息,导致答题没有思路。仔细一想,该题的设置正是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翻版,掌握教材知识,做到灵活迁移与应用,也就能够准确解答该问。不同区域气候特点的分析分析原因“降水条件”“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第(4)问速生桉的生长特点、发展造纸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说明理由“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第(3)问分析原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变化“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第(2)问水循环的作用分析过程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分析原因“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要求关键语句满分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易误防范[纠偏1]

第(1)、(2)问难度不大,关键在于从图a、图b中获取相应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准确作答。[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都能够从材料中获取“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这一答题要点,但是往往忽视“发展造纸业给西南地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导致失分,这是由于知识发散思维不够造成的。[纠偏3]

解答第(4)问时,要抓住三个关键点:(1)从降水条件的角度分析;(2)热带雨林地区的降水条件分析;(3)我国西南地区的降水条件分析,进而进行对比分析即可获取答题要点。考生往往抓不准分析要点而导致失分。从熊的分布、拍摄条件和安全性角度分析“近距离拍摄”“甲地”第(3)问从食物来源、生存空间角度分析“植食性、肉食性动物”“数量少”第(2)问从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角度分析“地形”“气候区域差异”第(1)问

思考定向关键词句满分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易误防范[纠偏1]

审题不准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第(1)问。题目要求是说明“地形”对气候差异的影响,而不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纠偏2]

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第(2)问中“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动物”可联想到其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才能生存,考生不能做到该点而漏答“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这一得分点。[纠偏3]

第(3)问是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围绕“拍摄条件”,应抓住“熊在哪里→捕鱼处”“植被茂密→便于隐蔽,安全”“背风坡、晴天多→便于拍摄”的分析思路。考生往往分析不到位而导致失分。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的原因影响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因素分析限定词:海拔2300m至2600m间第(4)问阳坡温度和湿度特点及产生原因影响气温、湿度变化的因素分析限定词:与阴坡相比第(3)问阴、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从第(1)问可推断出遭受干扰的坡向、部位,进而还原未被干扰时苔原带多样性分布状况未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第(2)问苔原带遭受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苔原带遭受干扰的部位①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②图中体现的信息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第(1)问

思考定向设问分解满分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m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m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易误防范[纠偏1]

不能将文字信息和图中信息有效整合导致分析和答题思路混乱。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依据图文信息,恢复阳坡未被干扰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如上图),再结合已学知识进行作答将变得容易一些。[纠偏2]

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从材料和图中未找到相关信息点而导致答题没有思路。其实第(3)问的设置不受图文材料的影响,利用平时所学知识的积累即可作答,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活”。[纠偏3]绝大部分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都能够答出“随着高度的增加,阴、阳坡水热状况趋于相同”这一点,但是得分点不全而导致失分。失分的关键原因是对“坡度相差不大”这一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海拔升高,相同高度的区域面积减少,阴、阳坡之间的水热交换加强,都将导致阴、阳坡生物多样性差异缩小。产业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进”“沿岸地区经济发展”说明贡献第(4)问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鱼类资源”“捕捞业”分析影响第(3)问围绕尼罗河鲈鱼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分析“迅速繁殖”“自然条件”分析条件第(2)问围绕地形和河流分布分析“阻碍”“自然原因”分析原因第(1)问思考定向关键语句设问指向满分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易误防范[纠偏1]

知识迁移能力差造成失分。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往往没有根据维多利亚湖周边水系特点归纳出“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或者没有根据瀑布联想到“阻挡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对于回答“鲈鱼迅速繁殖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时基本都能得全分,但是对于回答“鲈鱼迅速繁殖对捕捞业的影响”时没有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去分析而造成失分。[纠偏3]

由于考生归纳能力不足,在回答第(4)问时,考生一般都能答出“促进捕捞、加工等产业发展”这一得分点,但没有回答出由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等而造成失分。工业的合理布局原则观点类比较甲、乙两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污染程度的轻重第(3)问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评价类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不利地理条件第(2)问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评价类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角度设问解读满分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由于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现象在回答第(1)问时表现的最为突出。设问要求分析的是“沙特阿拉伯”整个国家,部分考生的答案中既包含对“沙特阿拉伯”的分析,又包含了对“甲地”的分析,答题思路混乱。[纠偏2]

知识的迁移能力差导致失分,主要体现在第(2)问上。从图文材料中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取“位于沙漠地区”“人口少”“开发历史短”这些得分点,但缺乏对知识的迁移(由沙漠地区联想到施工环境差,由人口少联想到劳动力缺乏等)导致失分。[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都能做到观点与论证的统一,但没有抓住“甲、乙对比分析”这一关键点,遗漏答题角度而造成失分。农业区位优势分析说明理由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第(4)问从“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两个角度分析简述原因化肥施用量较少第(3)问建三江地区气候特点分析分析原因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第(2)问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原因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要求设问解读满分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易误防范[纠偏1]

基础知识记忆不牢而导致失分。设问(2)中要求分析病虫灾较少的气候原因,考生往往只答到“冬季寒冷而漫长”而未答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最低气温低”这一点,究其原因是对东北地区气候特征记忆不牢所致。[纠偏2]

图文材料中还有大量信息,设问(3)中的答题点完全来自于材料。这就要求考生要强化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往往遗漏要点导致失分。在回答该问时要围绕“绿色”和“米都”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观点类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第(4)问区域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影响类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对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原因类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第(3)问影响卤虫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原因类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第(2)问从卤虫的生存环境角度分析原因类大盐湖盛产卤虫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角度设问解读满分答案(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易误防范[纠偏1]

信息获取能力差导致失分。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往往没有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导致遗漏答题要点而失分。在回答本问时,应从“供需”和“养殖技术”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理由与观点不匹配(理由不支持观点)而导致失分。做此类观点选择类试题时,赞同的理由一般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不赞同的理由一般从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建议类“茉莉种植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启示类“茉莉花茶产业”“对脱贫致富的启示”第(4)问工业区位选择分析类“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第(3)问地形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差异分析类“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第(2)问农业区位选择和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评价类“与江苏、浙江相比”“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角度关键语句满分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1)问时易出现的两个失分角度:①审题不清,将所有农业区位条件都答上;②遗漏要点,没有考虑不同季节气候条件对茉莉生长的影响。[纠偏2]

部分考生答题时仅从旱地角度分析土壤不能过湿,并没有分析平原地区有利于茉莉种植的条件而导致要点不全而失分。[纠偏3]

审题不清晰导致的失分在考生作答第(3)问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第(3)问要求回答“聚集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而部分考生答成茉莉花茶厂集聚的优势。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明影响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第(4)问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特点分析说明原因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第(3)问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对比分析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第(2)问从气候条件和用途的角度分析说明原因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要求设问主旨满分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这一要点基本都能答出;但对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这一答题点很少考生能够答出,主要是知识储备和迁移能力不足所致。[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都能够围绕“交通便利”这一答题要点展开,这与命题难度较低和图示信息较明显有关。[纠偏3]

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差导致丢分。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往往找不到切入点而无从下笔。新鲜剑麻属于易腐烂、变质、不便长途运输的农产品,在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易腐烂变质,这是及时加工的原因。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类“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第(4)问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意义类“农业集群式发展”“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第(3)问农业区位条件分析评价类“20世纪70~80年代”“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第(2)问从气温、光照、降水的角度分析原因类“气候角度”“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角度关键词句满分答案(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8℃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大多数遗漏“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这一答题点,这一答题点可根据图示信息结合农作物生长规律联想到。失分原因是考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差造成的。[纠偏2]

设问(3)的考查方式非常新颖,一个关键语句暗含一个答题角度,考生失分较多,其一是抓不准材料中体现的答题关键点,其二是由关键点不能准确对接相关知识。工业联系“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工业部门”第(4)问“保障身体安康”气候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沿海地区”“气候特点”第(3)问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拟建铁路布局特点”第(2)问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第(1)问思考定向关键词句满分答案(1)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3)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疾;瘴气等。(4)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中现有铁路的作用时,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经济以农矿业为主”而导致无答题思路或错答乱答而失分。[纠偏2]

本题第(3)问的设置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命题视角新,答案灵活。只要明确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围绕“保障身体安康”而得出的答案都可得分。影响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因素分析原因“建跨海大桥”“成本高”第(3)问依据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理由“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第(2)问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因素分析自然原因“目前”“难以徒步跨越”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要求关键词句满分答案(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欧亚大陆与美洲不相连,只有寒冷时结冰,才能从欧亚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错误的答为冬季。由材料中“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结合纬度高、气温低的气候特征,最好选夏季。这样温度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纠偏2]

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失分现象严重,突出的问题是要点不全,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是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差所导致。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选择观点、提供论据M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第(3)问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原因H县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第(2)问形成沙源的因素分析分析原因M处附近沙源丰富第(1)问思考定向

设问要求设问主旨满分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由于遗漏答题要点而失分。大部分考生在作答时都能答出“河流携带泥沙在此沉积”,但忽视了“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河床裸露”这一答题要点。[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能够把握住观点与论据的统一,但是论据不充分,这是由于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所致。从防沙、固沙两个角度分析防治风沙灾害的措施第(4)问从铁路、列车两个角度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第(3)问从风速、沙源、植被状况三个角度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易起沙第(2)问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风沙来源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解读满分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易误防范[纠偏1]

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部分考生在答第(1)问时,由于审题不仔细,将分析“风沙的来源”理解成“多风沙的原因”,从而导致答题角度错误而失分。[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导致失分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考生将对“铁路”和“机车”的危害混为一谈而作答导致失分,有的考生虽然分角度作答,但由于分析能力欠缺,导致遗漏答题点或者答非所问。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分析分析原因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第(3)问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分析原因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第(2)问沼泽的成因分析分析原因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要求设问主旨满分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易误防范[纠偏1]

对相互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导致失分。尤其是考生将“河流的侵蚀影响河流营养物质含量”错误的理解为“河流的侵蚀作用越强,营养物质含量越少”而导致答题角度出现偏差。[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都能够从“温度”和“营养物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但由于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差,部分考生没有答出“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或“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而导致失分。提出治理污染的措施第(4)问水污染及其防治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第(3)问区域可持续发展指出需解决的问题,简述原因第(2)问地形地势的判读判断地势特点,简述理由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要求满分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2)问时,由于不能由黄河水联想到泥沙含量大、由平原地区联想到沉积作用显著而导致答题角度不清或错误而失分,这是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所致。[纠偏2]

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差导致遗漏答题要点而失分。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由于不能从图中获取“乌梁素海水体流动情况”,结合本区域地理位置联想降水情况而导致漏答“降水少、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差”这一答题要点。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说明类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第(3)问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类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第(2)问图示信息的分析与描述描述类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第(1)问思考定向设问方式设问主旨满分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易误防范[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1)、(2)问时,由于变化梳理不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