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1:18个文言虚词多角度组合训练-2022年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题训练_第1页
专练1:18个文言虚词多角度组合训练-2022年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题训练_第2页
专练1:18个文言虚词多角度组合训练-2022年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题训练_第3页
专练1:18个文言虚词多角度组合训练-2022年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题训练_第4页
专练1:18个文言虚词多角度组合训练-2022年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1:18个文言虚词词义及用法推断训练(一)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断技巧例谈一、结构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例1.辨析“因”的意义和用法。(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6题D项)①博鸡者因告众曰②相如因持璧却立解析: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博鸡者”,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告众曰”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动词短语,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二、代入替换法:用所知道的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以此推断用法是否相同。例2.辨析“乎”“且”的意义和用法。(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A、B项)(1)①然后变风发乎情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①定国且不我怨②臣死且不避解析:每题中②句都出自我们熟知的课文。(1)中②句出自《师说》,“其(闻道)”与“吾”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①句中则不通,可知两个“乎”意义和用法不一样。(2)中②句出自《鸿门宴》,“且”作“尚且、况且”解,表让步关系,以其代入①句中意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两个“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三、词性辨析法: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例3.辨析“以”的意义和用法。(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6题B项)①为民诬太守者视此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①句是博鸡者惩罚土豪,土豪大声叫喊的话,“为”作实词,当“做,作为”讲;而②句中的“为”作介词“替”。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意义不同。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其意义和用法也不一样,因此看句位可推知用法。例4.辨析“焉”的意义和用法。(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D项)①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②置杯焉则胶解析:“焉”用在形容词之后一般作词尾,相当于“然”,如“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用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句中“眊眊”为形容词,意为“昏乱,糊涂”,此处“焉”作词尾,相当于“然”;②句中“焉”用在动词短语“置杯”之后,此处作兼词,相当于“于之”。此外,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如“也”,在句末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这些在学习时要注意归纳。(二)18个文言虚词词义及用法推断训练(01)而1.作连词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③惑而不从师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作代词⑴你,你的。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③若欲死而父。3.作动词⑴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⑴【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⑵【而后】才,方才;然后.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⑶【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①俄而百千人大呼;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⑷【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答案:1~2连词,表承接“来”“就”。3~6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8连词,表转折“却”。9~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13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连词,表因果“因而”。指出短文中“而”的意义和和用法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02)何1.作疑问代词⑴作动词或介词宾语,译为“什么”或“哪里”。①大王来何操?②却看妻子愁何在。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⑵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⑶作定语,译为“什么”、“为什么”。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其间旦暮闻何物?③然则何时而乐耶?2.作副词⑴程度副词,多么。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⑵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①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③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固定结构⑴【何如】怎么样,怎样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⑵【无何】不久,没多久。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⑶【何其】多么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⑷【何以】拿什么、凭什么⑤何以战?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庄暴见孟子》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阿房宫赋》【答案】1~2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3.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4.作定语。译作“什么”“哪”。5~6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8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9~10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11~12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3~14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指出短文中8个“何”的意义和用法“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答案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副词,可译为多么6、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可译为凭什么8、可译为怎么样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03)乎1.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________《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________《庄暴见孟子》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________《捕蛇者说》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________《屈原列传》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_____《师说》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________《五人墓碑记》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________《庖丁解牛》【答案】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4.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5~6介词,相当于“于”。7~8形容词词尾。◎指出短文中6个“乎”的意义和用法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答案】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译文】大王喜欢音乐太投入了,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为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04)乃1.作副词⑴译为“于是”、“就”。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⑵才,这才。然后才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居然。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居然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②今君乃亡赵走燕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作代词⑴你,你的。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家祭无忘告乃翁。⑵他们的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3.固定结构⑴【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________《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_______《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________《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________《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示儿》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伶官传序》答案: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2~3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指出短文中5个“乃”的意义和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译文】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读了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向他询问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05)其1.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②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4.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这(些)”)①则或咎其欲出者。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5.指示代词,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与句末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⑴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要)”。①汝其勿悲。《与妻书》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⑵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⑶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3.作连词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4.作助词⑴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________《六国论》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六国论》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六国论》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5.独其为文犹可识________《游褒禅山记》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________《捕蛇者说》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游褒禅山记》9.距其院东五里________《游褒禅山记》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________(解释加点“其”)《祭十二郎文》12.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师说》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伶官传序》14.竟以此而陨其生乎________《祭十二郎文》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游褒禅山记》答案: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4~5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6.第一人称代词“我”。7~10指示代词“那”“那些”。11~12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3.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4.代词,他的。15.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指出短文中12个“其”的意义和用法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那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想要给他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06)且1.作连词。⑴表递进关系,译为:①而且,并且。②况且,再说。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③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⑵转折关系,然而,但是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⑶让步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⑷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②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2.作副词。⑴将,将要,将近。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⑵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3.固定结构⑴【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六国论》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_______《石钟山记》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古诗十九首》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鸿门宴》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________《师说》6.不出,火且尽________《游褒禅山记》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________《石壕吏》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________《孔雀东南飞》答案:1.况且,表补充说明。2~3表并列。4.尚且,表让步。5.复音虚词“犹且”,还。6.将要。7.已经。8.暂且。指出短文中5个“且”的意义和用法“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答案】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副词,可译为将要

4、连词,可译为并列

5、连词,可译为尚且【译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07)若1.作代词⑴表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⑵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像、好像、似乎①关山度若飞。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3.作连词⑴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⑵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②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4.作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的”“然”。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繁盛的样子)5.固定结构【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的意思。有时不译。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④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6.作动词译为:像、好像、似乎形若土狗,梅花翅……意似良《促织》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师说》3.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愚公移山》4.以为莫己若者________《庄子秋水》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________《捕蛇者说》6.若毒之乎________《捕蛇者说》7.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鸿门宴》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2如同、像、相似。3~4比得上。5~7你、你的。8~10表假设,假如,如果。指出短文中6个“若”的意义和用法“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译文】“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08)所1.作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作助词⑴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翻译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④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⑵与介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目的、方法或工具、条件等。从……地方(时间)、……的原因、(用来)……的方法、用……作工具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